2017年11月25日 10:50:34
考公務員,得體檢;參軍入伍,得體檢;考駕照,得體檢;上幼兒園,得體檢;身體不舒服,更得體檢。貌似人這一生中,時刻都需要用體檢後得到的那張紙去證明自己的身體。
體檢的常見與頻繁性,急速帶動了健康體檢行業的發展。智通財經APP發現,2015年我國參加健康檢查的人數為3.85億,比2009年的大幅提高了67.25%,行業規模達到940億元人民幣(單位下同),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540億元。
千億規模的刺進,大量的醫療公司開始涉足體檢產業,比如美股的愛康國賓、A股的美年大健康、港股的瑞慈醫療(01526)以及IPO失敗的慈銘體檢等。個個活的有滋有味,價值潛力凸顯。
拿2016年10月才在港交所上市的次新股瑞慈醫療來說,雖然業績不濟(2017年中期,淨利潤虧損3944萬元),但因為接連重金投資醫院、與平安健康科技基金合作搞「高端體檢」,股價在今年的「犬牙交錯」中得到翻轉。
截至11月24日的223個交易日內,該股累計上漲23.47%,報2港元,總額3.01億港元,成為醫療次新股中的潛力標的。
行情來源:富途證券
體檢火爆是剛需與政策的綜合產物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國內消費升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身體的健康狀態,從以前單位的被動式體檢逐漸轉向主動健康管理。探究這一轉變因素,智通財經APP認為是多方面髮結果:
首先是人口老年化需要。數據顯示,我國老齡化人數在2010年進一步增加至1.19億,2015年更是達到了1.44億。其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所佔的比例持續不斷增加,從2000年的7.0%增加到2010年的8.9%,再增加到2015年的10.5%。
人口老年化讓我國的醫療費用支出變大。2016年中國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含計劃生育)13154億元,是醫改啟動前2008年3182億元的4.1倍,比2015年增長10%,醫療衛生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7.0%。這其中,老年慢性病是「主力之一」。
一般來說,老年人容易出現健康問題,那麼對於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而言,定期體檢可以幫助醫生和患者及時了解身體狀況和疾病進展,進行慢病管理。與此同時,「早發現,早治療」能提高患者生存率。而這一套下來都得需要檢查數據做依據,自然讓人們更倚重體檢。
其次是政策支持。作為醫療資源極其重要的補充,體檢顯然不能並非忽視。如2009年8月,原衛生部頒發《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規定加強健康體檢管理,保障健康體檢規範有序進行;
2013年9月,國務院有下發《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大力發展醫療服務、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服務、積極發展健康保險、全面發展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支持發展多樣化健康服務、培育健康服務業相關支撐產業、健全人力資源保障機制。
剛需與政策雙向加持,人們的態度、觀念自然得到轉變了。於是,體檢市場就徹底火了,2015年,我國體檢行業規模達到940億元,相較2009年的231億元增長了約306.9%,6年複合增長率CAGR為26.4%。假設未來5年的行業複合增長率可以達到22%,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540億元甚至更高。
公立醫院阻擋不了民營體檢機構喝湯
體檢市場是火了,但由於「公立醫院」情節的存在,我國體檢市場的主動權卻始終掌握在公立醫院手中。
智通財經APP觀察到,目前我國共有約6500家體檢機構,其中約4600家是公立醫院的體檢機構,佔比70.8%;500家是民營專業體檢機構,佔比只有7.7%;還有一些其它的醫療機構也提供體檢服務。
從各醫療機構所佔市場份額來看,公立醫院佔比達到72.3%,民營專業體檢機構佔比達到16.6%,其他醫療機構因各自的定位並未將體檢服務作為其主營業務,最終形成了以公立醫院為主、民營專業體檢機構為輔的市場格局。
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其實,我國所有的醫療資源幾乎清一色被公立醫院把持著。但回到現實,在專業體檢(純粹體檢業務)市場,實際上是民營比例佔據更高,畢竟公立醫院單靠體檢很難在競爭中處於良好地位,按2015年專業體檢市場163億的市場規模來計算,2015年愛康國賓和美年健康的市佔率分別為14.69%和14.61%。
民營體檢巨頭的形成一方面雖會形成壟斷效應,但另一方面的確是衝擊了公立醫院,間接讓市場進入洗牌階段,自然也讓其他民營機構獲得了機會,比如港股的瑞慈醫療。
以長三角地區的私營體檢服務市場為例,2015年該市場佔總市場40%,預期這一比例將於2020年增長至43.5%。美年大健康在長三角的市場上佔有13.5%;愛康國賓是10.2%;瑞慈醫療則佔6.5%。
財務方面,瑞慈醫療2013-2015年的收益呈現良好增長趨勢,分別錄得收益4.89億元、5.98億元、8.03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8.1%。2015年的淨利潤增長幅度達248%,遠高於美年大健康、愛康國賓;ROE(權益回報率)14%、營收增速34.3%也好於愛康國賓。就市場佔有率和自身潛力還是非常不錯的。
發展到2016年,瑞慈醫療的的收入達到了9.34億元;2017年中期,體檢業務更是成為該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
截止2017年上半年,體檢業務的收入約2.82億元,較同期增加15.0%。體檢中心的客戶分別為595607人及507897人,上升17.3%。體檢中心在2017年已經增加到了14間,按其規劃,2018-2020年將以每年增20間速度進行擴張。
以市場發展趨勢,加上民眾越發喜歡更專業的體檢,預計瑞慈醫院體檢人次將得到更好地上升,所以這塊的業績是有保障的。
找一條大腿擴充體檢盤子
既然體檢業務這麼賺錢,那就乾脆做比大買賣。在近期,瑞慈醫療宣布,與平安集團(02318)旗下平安信託、平安壽險及平安好醫生訂立了一個億元的「體檢、保險」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除了籤訂合作協議之外,兩者還共同成立合營公司,瑞慈與平安健康科技基金分別向合營公司注資4億元及1.5億元,分佔合營公司72.73%及27.27%股權。另外,合營公司將向平安健康科技基金分兩次發行合共1.5億元人民幣五年期年息10釐之可換股債券(CB),假如平安健康科技基金悉數兌換該批CB,其佔合營公司的持股量將增加至42.86%,而瑞慈則降至57.14%。
與平安籤協議、合開公司,瑞慈醫療完全是下了一步好旗。因平安集團在內地擁有龐大客戶群,該公司完全可把這些資源嫁接在自己的業務上,既有助打響的品牌,也能與自己的其他醫療服務發生關係,繼而產生協同效應,壯大體檢盤子。
平安這條大腿是比較粗,但4億元對瑞慈醫療也絕非小數,因為截止2017年上半年,該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6.23萬元,融資活動現金流為1.65億元,所以可以判斷該公司無外乎會走這幾條路:一是,直接找銀行貸款;二是動用上市融到錢;三是以購股權換現金。
話還沒說出口,11月24日晚間,該公司便向董事及公司及其附屬公司若干員工授出購股權以認購公司股本中合共7951.75萬股普通股,每股行使價2.42港元(價格與當日收盤價一致),有效期10年。其中,執行董事兼公司行政總裁盧振宇獲授1095.75萬份購股權,連鎖實業發展部總經理梅曄獲授70萬份購股權。
靠發購股權一下獲得近2億港元,加上手中的現金和貸款,可以判斷的是,瑞慈醫療是十分重視與平安的合作的,否則也不可能這麼快就著急著去找錢。
結合增勢良好的體檢市場和尋找到的商業「大腿」,瑞慈醫療的未來完全可期。(田宇軒/文)
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均竭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和可靠度,但不能保證其絕對準確和可靠,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不管是否侵權法下的責任或合約責任又或其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