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崇拜的人詩聖杜甫最崇拜的人是誰呢?是諸葛亮。在現存的杜甫詩集裡,竟有二十多首詩吟詠或提到諸葛亮,真是傾心仰慕,在中國詩人中找不出第二個。下面摘錄幾首有代表性的詩作:1、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譯文:三國鼎立你建立了蓋世功績,創八陣圖你成就了永久聲名。任憑江流衝擊,石頭卻依然如故,千年遺恨,在於劉備失策想吞吳。2、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去哪裡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三顧茅廬頻繁的商論天下大計,輔佐兩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感慨淚溼衣襟!《詠懷古蹟五首》之五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註解:除了仰慕之外,杜甫此詩中還流露出對於諸葛亮悲劇結局的無限哀惋與惆悵。「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諸葛亮的才幹固堪與古代著名賢臣伊尹、呂尚並駕齊驅,而遠在漢代開國元勳蕭何、曹參之上,真可謂古今罕有其匹。然而, 「出師未捷身先死」,他畢竟沒有完成恢復漢室,統一中國的大業,抱憾終身地死去了!杜甫在思索:這是什麼原因呢?「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大約就是杜甫的答案。毛宗崗解此二句詩道得好:「此緣漢祚之已改,非軍務之或疏也。『殲』 即所云『死而後已』,『終難復』即所云『成敗利鈍,非臣逆睹也』。『終』字妙,包得前後拜表、六出祁山,無數心力在內。前解慕其大名不朽,後解惜其大功不成。慕是十分慕,惜是十分惜。」 杜甫為什麼這樣崇拜諸葛亮呢?這與他所處的時代及特殊經歷分不開。 在陷唐代於極大動亂的「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顛沛流離,於公元759年舉家逃難來到成都。之後在四川一住將近十年。 杜甫在四川的十年,過的是亡命生活。「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星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他無時不在思念安史叛軍佔領下的中原父老鄉親,希望能儘快恢復昔日繁榮的唐朝。「再光中興業,一洗蒼生憂。」提起「中興業」,他就懷念起三國時五次北伐中原,要恢復漢室江山的諸葛亮。「復漢留長策,中原仗老臣。雜耕心未已,嘔血事辛酸。」諸葛亮託孤北伐屯田渭南,可卻在五丈原勞累過度嘔血而死,以致遺下未竟之業成為千古憾事! 儘管諸葛亮是一位悲劇性的英雄,但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杜甫是非常崇敬的! 「賦詩獨流涕,亂世想賢才。」(《昔遊》)「經綸中興業,何代無長才?」(《述古》)杜甫多麼希望有像諸葛亮這樣的經國重臣出現,復興盛唐。 杜甫讚揚和嚮往諸葛亮的另一個原因是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樣,得遇賢君明主,從而一展才華建功立業。杜甫年輕時就胸懷大志,但仕途坎坷最後才得到個「左拾遺」的閒職。入川之後,生活更加困苦,且報國無門。他感慨道:「自古聖賢多薄命,奸雄惡少反封侯。」(《錦樹行》)四川許多地方都有諸葛亮的祠廟,杜甫經常入祠憑弔;不只是發思古之幽情,更是寄託自己的鬱憤胸懷。四川許多地方都有諸葛亮的祠廟,其中有不少描述讚揚劉備君臣和衷共濟、魚水情深的事跡。杜甫經常入祠憑弔,不只是發思古之幽情,更是寄託自己的鬱憤胸懷。他感慨劉備君臣的和衷共濟在他的時代是找不到的。「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參天長。幹戈滿地客愁破,雲日如火炎天涼。」(《夔州歌十絕句——長年》)他得到的只是冷遇悽涼,面對「幹戈滿地」的現實無所作為,只能作客他鄉愁腸百轉。因此杜甫自然把諸葛亮引為知己、視作楷模。「君臣當共濟,賢聖亦同時。翊戴歸先主,併吞更出師。」(《諸葛廟》) 杜甫是唐代最享盛名的詩人之一,他對諸葛亮的熱愛使後來的許多詩人對諸葛亮推崇備至、引為同調;當然也影響了《三國演義》的作者。在《三國演義》寫到諸葛亮逝世時,作者就直接引用了杜甫的三首詩,對諸葛亮的一生大加讚揚;羅貫中等人與杜甫可謂心心相印!
杜甫對諸葛亮可謂傾心仰慕,一往情深。這在唐代詩人中,找不出第二個。」需要補充的是:除了仰慕之外,杜甫的詩中還流露出對於諸葛亮悲劇結局的無限哀惋與惆悵。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諸葛亮的才幹固堪與古代著名賢臣伊尹、呂尚並駕齊驅,而遠在漢代開國元勳蕭何 、曹參之上,真可謂古今罕有其匹。然而, 「出師未捷身先死」,嚴峻的事實是:他畢竟沒有完成恢復漢室,統一中國的大業,抱憾終身地死去了 !杜甫在思索:這是什麼原因呢?「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大約就是杜甫的答案。毛宗崗解此二句詩道得好:「此緣漢祚之已改,非軍務 之或疏也。運雖移而志則決, 『身『,即所云『鞠躬』,『勞'即所云『盡瘁』, 『殲』 即所云『死而後已』, 『終難復』即所云『成敗利鈍,非臣逆睹也』。『終』字妙,包得前後拜表、六出 祁山,無數心力在內。前解慕其大名不朽,後解惜其大功不成。慕是十分慕,惜是十分惜。」 由對諸葛亮的「十分慕」到「十分惜」,正透露了杜甫對於諸葛亮這 人物的悲劇性的深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