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盛唐詩壇,眾星璀璨,無數風流俊逸的詩人憑藉一身才氣走遍天下,遍識天下志同道合的人。
杜甫,唐代著名的「詩聖」,一生最崇拜的偶像只有一個,那就是與他亦偶像亦友的大詩人李白了。
李白與杜甫,雙星輝映,比肩而立,一個豪放飄逸,仗劍天涯;一個憂國憂民,殫精竭慮。
天寶三年,李白"賜金放還",也就是在這一年,李白途徑洛陽與定居此地的杜甫相遇了。杜甫32歲,李白44歲,都正當壯年。這時的李白已經名滿天下,杜甫還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小人物。
一見傾心,為表對李白的敬仰之情,杜甫寫下了《贈李白》,杜甫此時的處境,可謂是一貧如洗,而對李白,不吝讚揚之情,並希望與其同遊梁宋之地。
初秋,李白與杜甫第二次相見,他們一如最初見時詩裡所寫的那樣,同遊梁宋之地。
不一樣的是,這一次他們是三人行,在漫遊途中遇見尚為布衣的高適,三人相談甚歡,他們一同登上大梁吹臺,感慨人生。高適寫下《古大梁行》,杜甫寫下《遣懷》,李白以天才的手筆寫下《梁園醉酒歌》。
天寶四年,他們繼續東行,遊歷濟南。杜甫在與李白的遊歷中,深受其影響,狂歌,縱酒,快意人生。
他們告別範十,繼續遊歷,在曲阜的石門山,李、杜依依惜別。杜甫寫下一首《贈李白》,秋來相逢,一同遊歷,杜甫身上不免受到了李白道家風採的沾染,可是,臨別他對痛飲狂歌,飛揚跋扈的生活卻產生了懷疑。
杜甫當時正當壯年,對於自小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他來說,此時正是追求功名的大好時光。
此別之後,李白繼續向東遊歷,瀟灑快活。而杜甫卻一路向西,努力追求自己的功名,想要實現作為一名儒家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擔當。
別時,可能他們誰也沒有想到,這次竟然是他們人生中的最後一次見面。
此後,杜甫還寫下《冬日懷李白》、《春日憶李白》、《飲中八仙歌》,在長安的日子,對杜甫來說是不順利的,求官受挫,抱負不得施展。
之後,"安史之亂"爆發,杜甫在這場叛亂中被抓,流離失所,為了生活他不斷奔波。而李白,卻因為輔佐永王李璘,被定名"附逆作亂"罪,流放夜郎。
後來,杜甫逃亡途中,聽到這一消息,異常震驚,寫下那首《天末懷李白》。
在夔州期間,杜甫又想起了以前,想起了與李白和高適三人漫遊的時光,他寫下《昔遊》,在寫下這首詩之後,又寫下《遣懷》這追思古人的最後一首詩。
天寶初年,杜甫與李白漫遊梁宋,許多年過去了,世事滄桑,兩人也沒有再見面,如今,友人已逝,再也回不到當初的美好了,而今自己已經年邁,在困苦中艱難度日,含慨嘆生命無常之意。或許是杜甫深諳命運之道,在寫下這首詩的四年之後,與世長辭。
公元762年,李白去世,公元770年,杜甫去世。
至此,詩壇雙星隕落,盛唐詩歌的時代也已遠去。
一個終生奉道家思想為上,一個終生奉儒家思想為上,也正是這兩個看起來毫不相同的人,成就了中國文人史上的一段佳話。
杜甫一生為李白寫詩無數,曾有一次他夢到了李白,醒來後便寫下了《夢李白二首》,真是無時無刻都在想念李白。他的詩詞,都在這本《杜甫詩集》裡。
而李白的詩詞,有沒有寫給杜甫的呢,或許我們可以翻閱這本《李白詩集》,裡面詳細記錄了李白的所有詩集,李白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
這套詩集大量覆蓋了中小學統編語文教材。中小學生必背古詩詞,可以從小學讀到高中。
理解性地記憶,孩子也沒必要死記硬背,每天課外時間,多看看,總會在他學習考試的時候有幫助。看多了自然會能記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