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小孩歸還作業,卻遇到了難以想像的艱險!

2021-01-09 活影視

本部影片是由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導演的第一部長片電影,他用最質樸純粹的鏡頭展現出了最原始溫暖的人性,也反射出了社會的冷漠,由此從小男孩那雙稚嫩的眼眸映照出的天真無邪和堅定不移讓人動容,而最後夾在作業本裡的小花兒則令人難以忘懷。

1987年,全世界的眼睛看到小男孩阿默德在伊朗的土地上跑來跑去。動機是為了歸還同桌的作業本。夕陽下,帕施塔青翠的山嶺,暖黃色的柯克(Koker)村莊,伊斯蘭土坯的房屋,閒坐在黃昏裡不住嘮叨的祖父,一幕幕生動地掠過。這份來自伊朗的簡單之美漫不經心地挑逗了複雜的城市化人性,冷冷地剝離了機械化生活的金屬外殼,潛在的呼聲開始甦醒。

阿巴斯式簡樸的故事,溫暖的構圖;極力捍衛長鏡頭對安靜的尊嚴;對主角人道主義式的關愛:這一切,感動了多少善良的影迷啊!那一年,德黑蘭的國際電影節盛傳著一句話:Where is my friend’s home? 十多年以後,人們爭先恐後地盛讚起《放牛班的春天》。誠然,那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而我,卻獨自躲在暗處想念十年前的阿巴斯,想念柯克村莊,想念目光堅定的小阿默德,想念在伊朗的土地上關於「尋找」的那些瑣事。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記得是因為有一天百無聊賴卻又什麼事情都不想做的狀態下,打開電腦,開始看這部影片的。電影一開場的粗糙而具有真實質感的影像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孩子們清澈質樸的表情,破舊的教室,老師強勢的教學方式……天啊,這不是一部反映伊朗兒童世界的,活生生的紀錄片麼!這是我當時的第一反應。可是看著看著,這散發著濃濃泥土氣息的流動光影像一塊大磁鐵一樣把人吸入。

細膩淳樸的童真所對應的是複雜猥瑣的成人世界。等到我徹底放下自我時,導演已經徵服了我。直至電影終了,心中凝聚著一股強大的感動和羞愧。童真對我的內心進行了一次洗禮。我們開始留戀我們那早已逝去的童年。

他唯一的線索是內扎馬德住在阿卡迪,他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他的腿,他面對的是一群自以為是要教他守規矩的親人,他遇到的是對說「我不知道」上癮的路人。可是想到他被老師當著全班同學面步步緊逼直至眼淚奪眶而出的內瑪扎迪,他就跑呀跑呀,瞞著媽媽,頂撞爺爺,嘗試拒絕陌生人的請求。

無法忘記片末那朵老人送給小男孩,夾在書頁中的小黃花,孩子的純真的笑容和花兒的笑容交相呼應,絕妙的一個鏡頭。這似乎是我們漸漸失落的童真,正在被喚起,並回歸。這部電影值得一看!

相關焦點

  •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有感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這部電影沒有多麼豪華的製作,也沒有多少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來吸引觀眾的眼球,甚至主人公阿哈馬德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孩子,但阿巴斯導演卻用自己平樸直白的鏡頭語言將這個發生在伊朗小鎮的故事拍攝的如此動人
  • 【芥末片場】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芥末片場】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作者:田園 發布時間: 2019-02-06 19:43
  • 芥末片場|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海報【芥末片場】是芥末堆推出的電影賞析欄目,以影評形式為讀者甄選具有教育意義的優質電影,挖掘電影中的教育內涵,揭示教育的生活性、社會性和哲理性。芥末堆 2月5日 田園 手記《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由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導演,拍攝於1987年,距今31年。影片主要講述了發生在伊朗鄉村小學中的故事。
  •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丁丁(9月12日14:23)發現了這件事後,阿默德急著想把本子還給朋友,可他只知道穆罕默德住在山那邊的波什塔,並不清楚詳細地址。他求大人帶他去找朋友的家,然而他們不是忙著做生意,根本顧不上理個小孩子,就是覺得阿默德小題大做,把他訓斥了一番。阿默德看到指望不上大人,就自己揣著同桌的練習本,跑著翻過山,可是沒能找到他的家,只得徒勞而返。  但阿默德知道這個本子對朋友的重要性,所以決定再去找一次。
  • 伊朗電影《何處是我朋友家》
    伊朗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由伊朗著名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執導的一部兒童影片。影片中的主人公阿默徳是個小學生,純樸、善良、執著,為把作業本還給同學,跑過許多村莊,見到各種人物,孩子行走在遼闊的草原和丘陵上的簡陋村莊,一種遙遠有很有年代感的畫面呈現在人們面前。
  •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走進孩子心靈,傾聽孩子心聲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是伊朗導演阿巴斯1987年拍攝的一部電影,由伊朗青少年研究院出品,1987年獲得伊朗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獎,同年在德黑蘭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導演,最佳錄音,評委會獎,1989年在盧卡諾國際電影節獲得評委會獎,特別推薦獎,1989,獲得坎城電影節藝術電影獎。究竟是怎樣的一部電影,能在國際上屢次獲獎,這部電影的魅力何在?
  • 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保持像個小孩子那樣的純真很有必要
    文章原創,素材來源於網絡,本文出發點意在傳播娛樂圈正能量,喜歡的朋友歡迎點讚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保持像個小孩子那樣的純真很有必要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小編看到這部電影後有了一個跟電影同名的問題!小時候我相信的東西很多,沒有理由,也毋庸置疑的很徹底。雖然,我的世界裡沒有什麼荊棘也沒有什麼妖魔鬼怪,我遇到的最可怕的事物也不過是狂吠的惡狗與阻攔我回家之路的黑夜;雖然,我的世界裡沒有什麼山水讓我去冒險,我走過最遠的路也不過是從我家到隔壁的波士提村;我們總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去重複著自己的生活,但是人們居然還是告訴你,生活就應該這個樣子!
  • 童年影展之《何處是我朋友家》
    童年影展之《何處是我朋友家》2001年1月21日12:2:14 網易報導 貓貓 《何處是我朋友家》 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伊朗)   穆罕默德因為兩次把家庭作業寫在不合學校規定的筆記簿上,當場受到老師的警告,如果再犯就要懲罰。然而當穆罕默德的同學-阿默德放學回到家中時,卻發現書包中多了穆罕默德的筆記簿。
  •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1992年,我胸前掛著一串明晃晃的門鑰匙,穿梭在襪子胡同裡那些大大小小的院子中,院子套著院子,院子通著院子,從這頭走到那頭,它們的深處像藏著層層謎團。那些院子就是我朋友們的家。  記憶中的院子都是小而逼仄的通道,越壘越密的洋灰牆讓人側身憋著氣才能通過。生鏽的鐵紅色臉盆架、打了補丁的金魚底搪瓷盆、蜂窩煤爐子,橫七豎八地躺在院子當中。
  •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令人看到一份隸屬孩子彌足珍貴的純真與友誼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是一部由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導演,Babek Ahmed Poor擔任主演的電影,影片主要講述了發生在在伊朗鄉村小學中的故事。《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單就電影劇情來說,真的簡單到就是一件甚都不足掛齒的小事,但就是這個因為一個作業本從而引發的故事,在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對情感尤為細膩的營造中,卻令人看到了一份隸屬孩子彌足珍貴的純真與友誼。返璞而歸真,平實而自然。
  • 伊朗冷門電影,豆瓣評分8.6,坎城獲獎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好電影感動你我,好電影深化認知,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男孩為了還同學作業本,不顧被父母罵的危險,來來回回跑了十幾公裡找同學——《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這天在課堂上小主角Ahmed的同桌Mohamed因為多次沒把作業沒有寫在作業本上,被老師當場撕了作業本,同桌泣不成聲。
  • 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覺得正確的事情,就一定要努力做到
    一直都很喜歡關於孩子的影片,今天偶然看別人推薦發現了一部1990年伊朗的寶藏電影,全篇電影圍繞一個簡單不能再簡單的故事展開,小男主人阿哈瑪德普通不小心把同桌穆罕默德的作業帶回家了,他怕穆罕默德第二天唄老師退學,跑了幾十公裡的路去找穆罕默德的家。
  • 從《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看中國兒童電影現狀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Kiarostami,Abbas)有一組「村莊三部曲」,分別系《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長流》(And Life Goes On…,1992),《橄欖樹下的情人》(Through the Olive Trees,1994)。
  • 電影鑑賞: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淺析阿巴斯的寫實主義電影風格
    摘 要:是影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讓人們發現了他,甚至很多影評人發現很難把他的電影劃分到某一個特定的類別中。他是當代最為傑出的電影大師之一。電影導演戈達爾曾宣稱:「電影是于格裡菲斯,止於基亞羅斯塔米!」他就是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 評分8.7 讓人難以忘懷的電影,總是這麼潤物細無聲!
    我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同樣如此,上映於1987年的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是導演阿巴斯走出國門得到世界主流媒體認可的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區別於《小鞋子》和《一次別離》中單一的視角呈現,《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則擁有著兩個相互對立的視角。一本作業本地歸還將現實生活分成了成人和孩童兩個世界。阿穆的執拗在成人眼中看起來就是個可笑的舉動,畢竟,作業本今天還還是明天還只是時間上的問題,可在阿穆那裡,作業本不歸還,朋友林馬就可能被學校開除。
  • 影史上的今天0321,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大話王,欲蓋弄潮
    1990年3月21日:《何處是我朋友的家》《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是由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執導,巴比·艾哈邁德·波、 艾哈邁德·艾哈邁德·波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發生在伊朗鄉村小學中的故事。
  • 孫子沒寫完作業,爸爸被奶奶揍,你管不好兒子,我就管我兒子
    文/母嬰期刊遇到放假,老師會留下一些作業,並督促父母監督小孩完成。尤其是幼兒園進入小學的小朋友,在幼兒園以玩樂的啟蒙教育為主,突然進入學習狀態,或多或少有些不習慣,完不成的哭一批,不會寫得哭一批,不適應的哭一批。
  •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反思:成人眼中只看利弊,孩子眼中才有對錯
    導語每個人在生活中,總是同齡的朋友多一些。這種情況在孩子的世界裡體現得尤為明顯。孩子和成人看待很多問題的角度以及三觀都是完全不一樣的,那麼成人和孩子看待問題的思維結構到底是什麼樣的呢?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在遙遠的伊朗的一個小山村,男主角因為經常沒交家庭作業被老師家長責罵,老師甚至給他下了最後通牒:如果下一次再沒有上交家庭作業的話,那麼學也就別上了。但是,身為同桌的朋友誤把男主角的作業本帶回了家,為了不讓自己的朋友沒學上,自己請母親和爺爺伸出援手,但是都失敗了。
  • 弊端難以想像
    大多數家長對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都非常關注,尤其是在作業這個環節上親自上陣幫助孩子。化身成為孩子的家庭輔導老師,全心全意為孩子無比細緻地講解題目的每一個細節和邏輯。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孩子又快又好地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了作業,但實際上對於孩子來說,弊遠大於利:1、遇到難題,繞道而行,不會主題思考如何解決,形成一種「反正有爸爸媽媽幫我解決」的印象。
  • 「珍惜生命,遠離小孩作業」
    爸爸在客廳輔導作業,媽媽在廚房一邊做飯一邊跟著生氣我朋友家兩個兒子,大兒子上私立小學,學習進度比較快,父母壓力很大,媽媽「不堪重負」怕氣出病,陪寫作業的事全部交給爸爸。孩子爸爸本身是嚴厲不拘言笑的人,輔導起作業來很兇,把孩子嚇得夠嗆,可孩子害怕爸爸也起不到提高成績的作用,該不會的還是不會。爸爸在客廳吼兒子,媽媽在廚房一邊做飯一邊跟著生氣。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上私立小學壓力比公辦小學大,學習進度快,題量大,難度高。小兒子還在上公辦幼兒園,為了輔導大兒子的功課根本顧不上小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