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 薛小磊 通訊員 祝丹陽)2017年,營銷專業畢業的科班大學生、剛剛跨界轉型做農業的婁靜,在河南省信陽市息縣曹黃林鎮流轉了80畝土地,「試水」種植火龍果,她依靠專業的銷售團隊和網際網路思維,很快打開了火龍果的銷路。眼看火龍果的銷售模式已漸成熟,「試水」農業成功的婁靜有了一個更大膽的想法:流轉個幾百畝土地,打造一個精品水果種植基地。
村幹部夜以繼日,只為把她留下來
為了打造心中的精品水果種植基地,婁靜開始考察周邊鄉鎮,尋找適合的地塊——這其中就包括息縣張莊村。
「進了張莊坡,道路像雞窩,搓板路坑牛能臥,小坑還沒大坑多」這是張莊村當地曾流傳的一首民謠。而在婁靜的回憶中,2017年,張莊村就是民謠中所描述的場景:「不僅道路破敗、交通不便,村委會的房子也破爛不堪,連個燒水壺都沒有。」再加上搞規模種植需要連片的地塊,而張莊村目前無法流轉這麼多土地,準備「大幹一場」的婁靜暫時擱淺了在張莊村搞種植基地的想法。
2018年,兜兜轉轉考察一圈的婁靜再次回到張莊村,這是她第二次來到這裡——「做夢也想不到這裡的改變這麼大。」
僅僅一年的時間,張莊村泥濘坑窪的土路已消失不見,煥然一新的是筆直乾淨的村路縱橫交織,連通鄉鄰。路兩側新植的景觀樹隨風搖曳。而更讓婁靜驚訝的是,村兩委班子還為她準備了一份「大禮」——村兩委幹部為了給她流轉土地,連跑幾天幾夜去給村民做工作,最終為婁靜準備了400餘畝成片地塊,作為她投資張莊村的「見面禮」。
深受感動的婁靜,決心把自己多年的積蓄加上貸款,共800餘萬,全部投資到張莊村,打造一個精品水果種植基地。
技術+政策+模式,熟了果子、喜了鄉親
從高標準的連棟大棚,到外聘專業農技團隊,再到如種植優質柑橘品種「紅美人」、高品質晚秋黃桃等精品水果,婁靜的精品水果基地不僅形成了「春花夏蔭秋實,四季有花、三季有果」的植物季相群落生態景觀,更讓這些水果身價翻番遠銷全國各地。
「在貧困村幹事業,不扶貧怎麼行?」打從種植基地項目落地的開始,婁靜就在村兩委班子的指導下,研究出了一套「產業+就業」的扶貧模式。
如今,在婁靜的種植基地裡已實現轉移就業55戶61人,其中貧困戶23戶26人,6戶貧困戶共計12畝土地的託管。並且還首創了「六個一」的產業託管模式,即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品種育苗、統一農資應用、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品牌銷售,統一最低保護價收購,保證每個託管的貧困戶旱澇保收,畝產毛利潤在5000元以上。
而像婁靜這樣把產業扶貧的企業,在張莊村還有很多家。近年來,張莊村充分利用息縣產業扶貧政策,結合村實裡的實際情況,在全縣首先建設「優勢資源集中+產業培育+貧困戶」模式扶貧基地,將優勢資源集中村核心區域,將廠房建在學校、村部附近,一方面解決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因家中有老人、孩子無法外出務工,家庭收入低的問題;另一方面解決了企業產銷兩旺卻因缺人工,大量訂單無法如期完成的問題。
今年是貧困戶龍小娟在水果種植基地工作的第二年。因為大兒子常年外出打工,還在上學的小兒子還需要她照顧,僅靠種地換取的微薄收入根本無以為繼。
正在龍小娟一籌莫展之際,婁靜的水果種植基地「產業+就業」的扶貧模式,幫助她渡過了難關。家裡的十幾畝土地全部託管保證收入,並且自己還在種植基地打工,一個月2000多元的工資,讓龍小娟「原地」脫貧。
隨著脫貧摘帽成功,張莊村現已將村級活動場所、小學、衛生室、水廠、文化廣場、愛心超市、產業扶貧基地、休閒遊園、養老周轉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建在了一起,構建了一個媲美大城市的「村級CBD」。
往日破敗的貧困村早已不見蹤影,只見村級活動場所乾淨整潔,愛心超市內商品琳琅滿目,產業扶貧基地生產如火如荼,日間照料中心清靜安寧……而3400餘名村民如龍小娟一樣,足不出村就能在家門口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