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過海」的故事產生在哪裡?蘇軾在這個地方做過五天的官

2020-12-18 挖史人

人間仙境蓬萊閣自建立之日起,就成為文人墨客們竟相造訪之地,登臨高閣,極目遠眺,雕梁畫棟之間,蘊含的是宋元明清的文化,煙霧繚繞之下,瀰漫的是儒釋道的思想。蓬萊閣歷千年,在山海之濱樹立起了一座獨特的歷史文化豐碑,閣內詩文,楹聯不勝枚舉,碑刻,題詞也比比皆是。其中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東側臥碑亭中橫臥的一方石碑,碑上所刻的正是大文豪蘇軾的翰墨真跡,那麼,這篇詩文寫的是什麼?它又記錄了蘇軾一段怎樣的奇妙經歷呢?而蓬萊閣的魅力不僅在於這些留存千年的文人墨寶與令人嘆服的山水奇觀,還有那一段段曲折離奇的神話傳說,「八仙過海」的故事便源於此。那麼「八仙」為何會來到此處?這個傳說的背後又隱藏了怎樣深刻的寓意呢?

蓬萊閣的傳奇色彩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講了兩個蓬萊,一個是「神仙之蓬萊」,一個是「人世之蓬萊」,今天這篇文章講「詩性之蓬萊」。所謂「詩性之蓬萊」,其實就是「神仙之蓬萊」與「人世之蓬萊」在藝術上的反映。「詩性之蓬萊」就是「藝術之蓬萊」,包括了美術,建築,文學,音樂等等。就文學來講,它又包括了詩,詞,文章,小說,戲曲,楹聯,還有大量的民間故事。今天這篇文章主要講與蓬萊閣有關的,或者說就是產生在蓬萊閣的詩歌和民間的故事。我發現產生在蓬萊閣的詩歌和民間故事同其他產生在其他樓閣上的詩歌與民間故事相比有一個很突出鄂特點,那就是產生在蓬萊閣上的詩歌和民間故事往往都有一種傳奇色彩。

在與蓬萊閣有關的詩文當中,有兩首詩是非常有趣的。這兩首詩都寫了詩人想看海市蜃樓,於是就去祈禱龍王,居然還很靈驗,第二天還真的就看到了海市蜃樓。這兩個詩人第一個就是北宋著名的詩人蘇軾,第二個就是清代著名的詩人施閏章。在之前的文章當中,我們講過登州的州治就是蓬萊,蘇軾記載他的這一次傳奇經歷的那一首詩就叫《登州海市》,所以說「登州海市」其實就是「蓬萊海市」。

說到蘇軾在登州還有兩段很有傳奇色彩的故事。一個是蘇軾作為登州的知州,只幹了五天的時間。那是在宋神宗元豐八年蘇軾上任為登州的知州,朝奉郎是他的京官,以朝奉郎的身份出任登州的知州。十月十五日,他到了登州上任,上任才五天時間,又接到朝廷的任命,就是讓他回京去擔任禮部郎中。這種只做了五天的官的事情還是不多見的,所以這是第一個傳奇。第二個傳奇就是這一年的十月三十日,也就是他離開登州的前兩天,他提出要看登州海市,。當地人就說海市主要是在春天,夏天才有的,現在都是十月三十了,這個時候是很少有海市的,很不容易見到了。於是他就去東海龍王的宮殿龍王宮去祈禱。這一祈禱還很靈驗,第二天還真的見到了海市。蘇軾就把自己這一段傳奇的經歷寫了一首詩,就是《登州海市》,詩的前面還有一個序言:

餘聞登州海市久矣,父老雲,常見於春夏,今歲晚,不復出也,餘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見為恨,禱於海神廣德王之祠,明日見焉,乃作是詩。

「海神廣德王」就是東海龍王,「海神廣德王之祠」就是我們今天在蓬萊閣的西邊還能看見的龍王宮。他就在海神廣德王之祠祈禱。清楚地記載了自己的這一段經歷,他的詩裡面有這樣四句:

歲寒水冷天地閉,為我起蟄鞭魚龍。重樓翠阜出霜曉,異事驚倒百歲翁。

蘇軾有幸得見海市的原因

從古至今,蓬萊的海市奇觀一直令人心馳神往,為了一睹海市真容而特意來此的人絡繹不絕,然而有幸得見者,卻不過十之一二。那麼蘇軾為何如此輕易地就見到了?甚至還留下了詩文記載,這不禁成為了後人心頭的疑問。

第一,我們看蘇軾全部的詩文,不能說蘇軾對客觀世界沒有認知上的錯誤,但是蘇軾絕對沒有講假話,蘇軾是一個很誠實的人。

第二點,蘇軾記載他在登州看到海市的詩歌一共有三首,除了剛剛提到的《登州海市》這樣一首七言古詩之外,還有一首五言古詩,還有一首七言律詩。這三首詩都記載他在登州看到了海市。

第三點,這種事情雖然是前無古人的,但並非後無來者。例如在清朝的時候,著名詩人施閏章就有過和蘇軾類似的經歷,他也寫過一首這樣的詩,叫做《觀海市歌》,在這首詩前面也有一個小序,是這樣講的:

餘校士東牟,思見海市,事竣,謁海神廟,因禱焉,翌日臨發,海市適見,歌以紀之。

「東牟」就是今天的煙臺市的牟平,「校士東牟」就是指那個時候的施閏章他擔任山東學政,來牟平這一帶考察教育。

我們可以看到施閏章的遭遇和蘇軾是一樣的,可能有人這樣講,說你這樣一說的話不就有些迷信了嗎?好像一個人要想見海市蜃樓,只要到龍王廟裡面去祈禱一番,就可以看得見。我覺得這不是迷信,我認為無論是蘇軾還是施閏章,他們祈禱龍王而見海市,這件事情看似偶然,其實是有必然的,為什麼呢?因為在蓬萊,煙臺這一帶,海市是經常出現的,所以一個人到了這兩個地方,見到海市這是不奇怪的。雖然這個海市主要是在春夏出現,但是也不排除在秋冬出現。在海市出現之前,即便你不去祈禱海神,你也會看得到海市。道理很簡單,就是當蘇軾和施閏章看到海市的時候,當時當地肯定還有很多人也看到了海市,難道這些人都是在前一天祈禱過東海龍王嗎?難道這個海市的出現僅僅就是為了蘇軾,為了施閏章而出現的嗎?所以說他們兩個人祈禱龍王而看見海市看似偶然,其實它是有必然性在的。

呂洞賓的「成仙」之路

如果說歷代的詩詞文章賦予蓬萊閣的是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那麼眾多的神話傳說給蓬萊閣留下的便是濃厚的奇幻主義色彩。在這飄飄欲仙的古閣之中,究竟留下過哪些「仙人」的足跡?居於「八仙」之首的呂洞賓在歷史上又是何許人也呢?

蓬萊閣作為一處著名的觀海樓閣,在這裡不僅產生了許多的詩人作品,也產生了許多的民間故事。在這些民間故事當中,最有名的就是八仙過海的故事。八仙過海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一說到蓬萊閣,人們就會提到八仙過海,八仙過海與海市蜃樓可以說是蓬萊閣的兩個經典的文化符號。我們今天講八仙過海這個故事,我覺得有三個問題必須要思考。第一八仙過海為什麼要從蓬萊出發?第二八仙過海作為一個民間故事,有沒有一定的歷史依據?第三八仙過海的故事有沒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首先,八仙過海為什麼要選擇從蓬萊出發呢?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是與呂洞賓這個人物有密切關係。呂洞賓名呂巖,字洞賓。關於他的身世也有很多說法,比較通行的一種說法是說這個呂洞賓是唐代京兆人,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人。在唐懿宗鹹通年間,在晚唐的時候曾經參加過進士考試,但是沒有考中,所以就放棄了功名之念,去終南山隱居。後來碰到了鍾離權,碰到了八仙過海當中資歷最老的那個神仙,鍾離權教給他金丹大藥之方。後來又遇到了苦竹真人,苦竹真人傳授給他驅使鬼神之方,於是呂洞賓就成為神仙了。

根據今天我們能夠看到的很多材料,他的祖籍應該遍及今天的江蘇,浙江,湖南,湖北,河南,陝西,山東各地,他停留最多的地方之一,就是山東蓬萊。關於這一點,我們從他的有關詩詞當中可以找到證明。《全唐詩》收錄了呂洞賓的詩詞三百首,其中多處寫到他在蓬萊,其中就有這樣兩首,一首《答僧見》:

三千裡外無家客,七百年來雲水身。行滿蓬萊為別館,道成瓦礫盡黃金。

一首《七言》

他時若赴蓬萊閣,知我仙家有姓名。

表明蓬萊是他的別館,在蓬萊洞有他的名字。另外在明代的一部小說《飛劍記》當中,也有據說是呂洞賓寫的詩:

仙籍班班有姓名,蓬萊倦客呂先生

關於呂洞賓的這些詩詞究竟是作為歷史人物呂洞賓寫的呢?還是作為傳說中的神仙呂洞賓寫的呢?這個問題很難分辨的。《全唐詩》裡面還收了鍾離權的四首詩,鍾離權所寫的這四首詩當中有一首就是《贈呂洞賓》:

氣翱翔兮神烜赫,蓬萊便是吾家宅

「吾」在這裡指的就是呂洞賓。因為呂洞賓常住在蓬萊,視蓬萊為別館,他的師傅鍾離權而已說蓬萊是呂洞賓的家。在蓬萊閣的背面就有一處坐南朝北的碑亭,這碑亭就是呂祖像碑亭,它的正面就是呂洞賓的肖像。由於呂洞賓是八仙中的核心人物,他又常住在蓬萊,因此八仙過海選擇從蓬萊出發,那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在蓬萊閣的二樓就有「八仙醉酒」的這樣一組雕塑,傳說八仙到了蓬萊閣先是痛痛快快地喝酒,喝得酩酊大醉,醒了之後才過的大海。

「仙人洞」的來歷

傳說中的神仙世界,既神秘莫測,又變化多端,光怪陸離,著實令人著迷。但是神話故事其實也是有人創造並流傳下來的,所謂的「神仙」不過是人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塑造出來的形象。既然「八仙」有其歷史人物為依據,那麼「八仙過海」這故事在歷史上是否也有跡可循呢?它的背後又隱藏著哪些深刻寓意?

在蓬萊這一帶,關於八仙過海的傳說有很多。據有關專家研究,八仙過海的故事,可能就與沙門島上的八個囚犯的故事有關。因為從蓬萊入海,往西大約三十裡左右,就是宋元兩代流放犯人的沙門島。根據《宋史·馬默轉》記載:

除知登州,沙門島囚眾,官給糧者才三百人,每益數,則投諸海,砦主李慶,以二年殺七百人,默責之。

朝廷之所以要把這些人囚禁在沙門島,那就是恩準他們可以留下自己的一條命。可是李慶把他們都投到大海裡面去了,與其這樣當初還不如就讓他們死在家鄉,你不就是因為糧食不夠吃嗎?糧食不夠吃為什麼不向上級報告呢?居然擅自害了他們的性命。馬默就很生氣,就要處罰他,李慶很緊張,就找了一根繩子就吊死了,當然這是後話。

沙門島的故事還沒有講完。在李慶擔任沙門島的島主的時候,李慶手下的那些官吏為了給那些新來的囚犯騰地方,就對那些已經在沙門島上服勞役的囚犯百般地折磨。由於這個原因,所以沙門島上就經常出事,經常出暴動,出現逃亡。但是要逃亡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要逃過沙門島的話至少要遊過三十裏海峽,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也有例外。

在今天的蓬萊這一帶,還傳說這樣一個故事。就是沙門島上有八名囚犯居然逃出了沙門島,漂過了海峽,到了丹崖山下的獅子洞。這八個囚犯都是蓬頭垢面,衣衫襤褸,有老的也有少的,有男的也有女的,有平頭百姓,也有皇親國戚,他們就躲在丹崖山下面的那個獅子洞裡面。第二天有一個起早趕海的漁民發現了他們,經過詢問之後得知他們是從那個虛無縹緲的沙門島漂渡過來的。這個人就很吃驚,就以為他們是神仙,就馬上跑回來去告知官府。官府聽說來了神仙,也好奇,就跟著這個漁民去丹崖山去找這八個人的時候,發現這八個人都已經不知去向了。正是因為不知去向,所以當地人就更加認為這八個人就是神仙,所以後來這個山洞就被取名為「仙人洞」。聯繫到《宋史·馬默傳》的記載,可見這個傳說還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的。

八仙過海這個故事有何現實意義?八仙過海的故事雖然是一個神話傳說,但是它的現實意義應該說是不可低估的。首先八仙過海的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走向海洋的熱情和勇氣。八仙和秦皇漢武不一樣,和秦漢時期的那些方士也不一樣,因為他們已經是神仙了,所以他們不存在一個去神山上尋找不死藥的問題。他們過海僅僅是因為東海浩瀚,想去遨遊一番,正是由於這種對大海的好奇與熱情,所以他們劈波斬浪,他們到了東海龍宮。

第二點就是八仙過海的故事體現了這種海洋文化的智慧與個性,八仙過海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那就是各顯神通,他們沒有按照通常的那種騰雲駕霧的方式過海,而是使用各自的寶器拋在海面上,然後自己站在這個寶物上面過海。這八仙他們各自的寶物又不一樣,不一樣的寶物,不一樣的渡海方式體現的就是不一樣的個性和智慧。這種不一樣,不僅體現了儒家文化和仙道文化之間的差異,也體現了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之間的差異。

我們知道內陸文化是一種超穩定結構的農耕文化,這種文化它是講究同一性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是按照一定的時令和時辰去進行的,農作物的生長尤其規律,農民種地按照農作物的生長規律來行事就可以了。只要按照約定俗成的禮儀和習慣跟他們打交道就可以了,但是海洋文化不一樣,海洋本身它是波譎雲詭,瞬息萬變的,無論是在海上的行船還是在海上的捕撈,都要根據大海的瞬息萬變的特點來隨時調整自己的策略,而不可以墨守成規。更重要的是海洋文化,海上的貿易,海外的交往面對的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價值觀,不同生活方式的各色人等,所以和這些人打交道必須要因人而異,必須靈活變通,因此海洋文化乃是一種差異性很大的,很富有個性的文化。

總而言之,海洋文化催生了八仙過海的故事,八仙過海的故事反過來又啟發了中華民族走向海洋的熱情,勇敢和智慧。如果我們要給蓬萊閣文化提煉出一個主題,我認為這個主題就是四個字,就是「走向海洋」。

相關焦點

  • 八仙過海的故事
    八仙過海是中國婦孺皆知的古代神話傳說故事,在民間流傳極廣。八仙過海的八仙是鐵拐李、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採和、韓湘子、曹國舅。「八仙過海」的真實民間故事八仙過海的民俗故事發生在北宋末年。這一年,在山東省蓬萊縣,一個囚犯戴著重枷鐐銬被軍士押解著來到大海邊。長島人說,這個叫呂巖的囚犯就是神話中被後人所熟知的呂洞賓。
  • 蘇軾的這首詞既是在激勵友人,又是在把自己的為官態度與對方共勉
    作者在短短的篇幅裡,將歷史故事、議論與形象刻畫糅合在一起,在贈答中寄託著嚴肅的政治內容,不作泛泛應酬之辭,飽含真情實感。《浣溪沙·贈陳海州,陳嘗為眉令,有聲》這首詞是蘇軾寫給海州新任太守陳君的贈詞,贈言一方面是激勵對方做好官,另一方面是寫出了自己為官的原則與對方共勉。上片其實是一整句話,從引用孔門弟子宓子賤的事跡到容貌的描寫,展現了一種高尚質樸的為官態度。
  • 「貝貝國學 宅家課堂」成語故事:八仙過海
    多來自於古代經典或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故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新成語,探索背後的小故事吧!八仙過海讀音:bā xiān guò hǎi出自:明·無名氏《八仙過海》第二折:「則俺這八仙過海神通大,方顯這眾聖歸山道法強,端的萬古名揚。」解釋:相傳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
  • 八仙過海竟是這樣,沒何仙姑卻有齊天大聖,藍採和玉板還少了兩塊
    「八仙過海」的故事在民間已經是婦孺皆知了,而我們大多數人從小也是耳熟能詳。但是,我們從小知道的「八仙」故事,可能和原來最早的出處還是有出入的。八仙的故事實際起源於宋代,但到了元代這八位神仙才算是湊齊。「八仙過海」的故事源於元代雜劇,最早是一個叫做《爭玉板八仙過海》的故事裡面講的。是說有一年的晚春,正是牡丹花開放的時間,住在蓬萊山上的白雲仙長邀請「八仙」和「五大聖」來篷萊山觀賞牡丹花。這個時候的「八仙」中可沒有女的,也就是說沒有何仙姑,他們分別是:沒鍾離、鐵拐李、呂洞賓、曹國舅、張果老、徐神翁、藍採和和韓湘子。因為在這個時候,何仙姑還沒有代替徐神翁出現在八仙之中。
  • 成語故事 八仙過海
    成語故事  八仙過海 成語八仙過海,用來比喻各有自己的一套辦法,或者各施本領,互相比賽。 之所以用八仙過海來作比喻,這和傳說中的八仙各有不同法寶,各有自己看家本領分不開。 相傳,有八位仙人。他們成仙的時間有先有後,各自的本領也不一樣。但他們在成仙以後成了很好的朋友。經常聚在一起遊山玩水,喝酒下棋。還在人間懲惡揚善,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 蘇軾不懂為官之道麼?他為何總是被貶謫?不合時宜真不是吹噓的
    所以將他調入京城做官,結果蘇軾冒出來一句,這個變法還是有好處的,不能全廢掉。司馬光就像是看到魔鬼了一樣,屁股還沒坐熱乎的蘇軾,又被司馬光一腳,再次送到了鄉下,繼續過上了一日不如一日的慢生活。別人覺得蘇軾被貶謫,日子應該過得很傷心吧?
  • 遺憾的天才文人:21歲中進士,一生做10多個地方官,最後死於中暑
    中國古代史,不乏鬱郁不得志的文人,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天才少年,他做過10多個地方官,可是他的人生的結局卻並不圓滿,甚至可以說是一大遺憾。他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大文豪蘇軾。這其中也有一段膾炙人口的故事,當時主持禮部考試的主考官是歐陽修,他看到蘇軾的文章,立刻被驚豔了,以為作者是自己的學生曾鞏,所以不能夠給第一名,防止外人說閒話,於是蘇軾就成了第二名。之後,發現答卷的並不是自己的學生,而是蘇軾,就感慨萬千說:「三十年後無人再知我姓名」。
  • 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問了個尷尬問題,寫下一首詞安慰世人多年
    蘇軾的一生,經歷過多次大起大落,在人生的變幻難測之中,他也獲得了對人生更深的體悟,因此,在他的詩詞中,有著對人生深刻的洞見。王鞏也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當時他被貶到了嶺南,蘇軾則是被貶到了黃州。就這樣過了四年之後,王鞏被官復原職,他在回京的時候,想要去看一下蘇軾。他帶著自己的小妾一同前往,他的小妾名叫柔娘。這個小妾其實就是個歌女,長得非常秀美,並且嗓音也好,當時王鞏被貶,她大可自己離開,畢竟長得非常漂亮,很多公子哥都喜歡!
  • 古代四大名樓之一,山東煙臺的蓬萊閣,神秘的八仙過海,仙氣十足
    蓬萊閣自古就是很多文人墨客喜好的地方,也是少有的有些「仙氣」的地方。蓬萊是山東歷史文化名城。有歷代名勝古蹟100餘處。蓬萊都有什麼景點呢?蓬萊旅遊都去哪兒、怎麼玩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蓬萊的旅遊景點也是很多的,蓬萊有蓬萊閣、八仙過海景區、三仙山等等。
  • 圍繞世人的疑問,什麼都會的蘇軾,為何偏偏做不了大官?
    提到宋朝文化發展歷史就一定要來說說蘇軾。蘇軾一生都把當官當作最高的追求,那麼文採如此出眾,人脈如此廣泛的蘇軾為什麼就一直不能「過把癮」呢?為什麼不僅當不了官,他的一生反倒這麼多坎坷呢?蘇軾出生在書香門第,他的家族就算沒有他,也絕對算是正兒八經的書香氏族,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無不是宋朝響噹噹的名人,也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弟弟甚至一度做到了二品大官向只不過是蘇軾把他的家族帶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 這裡被譽為人間仙境,是中國四大名樓之一,還有八仙過海的傳說
    蓬萊閣是去煙臺必去的景點,以「人間仙境」著稱,廣為流傳的「八仙過海」神話和「海市蜃樓」便源於此,並且與黃鶴樓、嶽陽樓、滕王閣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去之前我以為這裡是那種不去後悔、去了更後悔的景點,滴滴司機還給我說這個景點很雞肋,不推薦,看來大家都對自家門口的景點不感興趣,但進去之後我發現這裡要比我想像中值得來很多。
  • 【名家解讀】蘇軾《臨江仙》
    東坡這個地方咱們以前介紹過,被貶黃州的第二年蘇軾就帶著家人在黃州東門外的一塊荒地上開墾耕種,並且將這塊地命名為東坡,還因此自號東坡居士,寫了東坡八首詩,來記錄他人生當中第一次幹農活的經歷。蘇東坡這個名號也是由此而來的。後來蘇軾又在東坡相鄰的一塊廢地上蓋了五間茅草房,房子蓋成的時候呢,正趕上春雪紛飛,於是蘇軾就把正中間的堂屋取名為雪堂,將親手寫成的東坡雪堂四個字的匾額掛在了門上。
  • 蘇軾科舉考試寫故事表達主題 高中第二名
    古代作文題目是講究來源的,不能憑空想一個,一定要引經據典,這個作文就出自於《尚書·大禹謨》裡孔安國的注文:「刑疑付輕,賞疑從眾,忠厚之至。」刑罰上有疑問,就從輕處理;獎賞上有疑問,就根據大多數人的意見來決定,這是最忠厚的做法。  蘇同學拿起筆,首先對這篇作文做知識上的判斷。這種判斷是建立在自己紮實的學習基礎上的。蘇軾當年讀書,也是為了應試,他自己後來說過:「讀書作文,專為應舉而已。」
  • 狄老師講故事 | 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
    正在聽狄老師講故事的同學應該有很多都去過美麗的杭州,那裡有許多知名的旅遊景點,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匯聚於此留下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詩文。然而吸引眾多中外遊客的不僅僅是星羅棋布的美麗景色,更是為人們所口口相傳的詩文以及它們背後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故事。有人說,一部杭州詩,半部江南夢,而一部西湖詩,當是半部杭州夢。如果為杭州寫一部情詩,西湖定是女主角,西湖是個水做的女子,秀美時是西子,嬌柔時是蘇姬。
  • 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問了個尷尬問題,寫下一首詞安慰世人很多年
    蘇軾的一生,經歷過多次大起大落,在人生的變幻難測之中,他也獲得了對人生更深的體悟,因此,在他的詩詞中,有著對人生深刻的洞見。王鞏也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當時他被貶到了嶺南,蘇軾則是被貶到了黃州。就這樣過了四年之後,王鞏被官復原職,他在回京的時候,想要去看一下蘇軾。他帶著自己的小妾一同前往,他的小妾名叫柔娘。這個小妾其實就是個歌女,長得非常秀美,並且嗓音也好,當時王鞏被貶,她大可自己離開,畢竟長得非常漂亮,很多公子哥都喜歡!
  • 康震《蘇軾》(二)初出茅廬
    籤書鳳翔府判官辦公廳主任這個職務不是隨隨便便給的,那得有相當的資歷才能擔任,蘇軾能夠在20多歲的時候,第一次走入仕途就得到這個官職,原因大家都知道,因為他的禮部考試和制科考試成績太優秀了所以當這個官。是啊,成績優異給了個重要的官職,接下來就看你在做了。   蘇軾是打定主義決定打響人生的這第三炮,也得來個一舉成功。
  • 一位美麗的歌女,一段動人的故事,蘇軾嘆而填詞
    蘇軾曾填過一首《定風波》,全詞如下:定風波原序: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餘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為綴詞云: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 被聰明耽誤一生的蘇軾,自認看透人間世事,仕途卻三起三落
    蘇軾的起點非常的高,直接被授予大理評事(掌管典獄),走上上任鳳翔府(陝西和洛陽部分地區)判官。四年後再次回到京都,外地歷練後回到京城很明顯的是要被重用,卻出現了變故,蘇洵在這個關鍵的時刻駕鶴西去。蘇軾和蘇轍再次回到眉山老家,蘇軾又守孝三年,這時的蘇軾已經歲過30,雖然名動天下然而仕途一直沒有達到預期,再次回到京城就遭遇了第一次被放逐。
  • 但蘇軾肯定吃過,還為此寫了首詩
    1094年被降職到廣東惠州的蘇軾,他曾是滿朝文人所傾慕的大學士,但因惹怒龍顏而被貶。其中心酸達到了難以忍受的程度。本以為這是人生的最後一個住處。但是,3年後,他被調到了更加荒蕪的海南儋州。 宋代的海南風雨交加,四面環海,氣候炎熱,長期居住在江南的蘇軾一時難以忍受。
  • 蘇軾到底考第幾
    蘇軾無疑不需要對他做基本的介紹,大家都對他很有了解。但對他的認識中,有一個誤區現在好像仍未消除,那就是他在史上最牛的嘉祐二年的科考上考了第幾名?口口相傳的是第二名,而且他本來應該是第一名,只因為主考官為了避嫌而陰差陽錯地降了一個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