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仙境蓬萊閣自建立之日起,就成為文人墨客們竟相造訪之地,登臨高閣,極目遠眺,雕梁畫棟之間,蘊含的是宋元明清的文化,煙霧繚繞之下,瀰漫的是儒釋道的思想。蓬萊閣歷千年,在山海之濱樹立起了一座獨特的歷史文化豐碑,閣內詩文,楹聯不勝枚舉,碑刻,題詞也比比皆是。其中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東側臥碑亭中橫臥的一方石碑,碑上所刻的正是大文豪蘇軾的翰墨真跡,那麼,這篇詩文寫的是什麼?它又記錄了蘇軾一段怎樣的奇妙經歷呢?而蓬萊閣的魅力不僅在於這些留存千年的文人墨寶與令人嘆服的山水奇觀,還有那一段段曲折離奇的神話傳說,「八仙過海」的故事便源於此。那麼「八仙」為何會來到此處?這個傳說的背後又隱藏了怎樣深刻的寓意呢?
蓬萊閣的傳奇色彩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講了兩個蓬萊,一個是「神仙之蓬萊」,一個是「人世之蓬萊」,今天這篇文章講「詩性之蓬萊」。所謂「詩性之蓬萊」,其實就是「神仙之蓬萊」與「人世之蓬萊」在藝術上的反映。「詩性之蓬萊」就是「藝術之蓬萊」,包括了美術,建築,文學,音樂等等。就文學來講,它又包括了詩,詞,文章,小說,戲曲,楹聯,還有大量的民間故事。今天這篇文章主要講與蓬萊閣有關的,或者說就是產生在蓬萊閣的詩歌和民間的故事。我發現產生在蓬萊閣的詩歌和民間故事同其他產生在其他樓閣上的詩歌與民間故事相比有一個很突出鄂特點,那就是產生在蓬萊閣上的詩歌和民間故事往往都有一種傳奇色彩。
在與蓬萊閣有關的詩文當中,有兩首詩是非常有趣的。這兩首詩都寫了詩人想看海市蜃樓,於是就去祈禱龍王,居然還很靈驗,第二天還真的就看到了海市蜃樓。這兩個詩人第一個就是北宋著名的詩人蘇軾,第二個就是清代著名的詩人施閏章。在之前的文章當中,我們講過登州的州治就是蓬萊,蘇軾記載他的這一次傳奇經歷的那一首詩就叫《登州海市》,所以說「登州海市」其實就是「蓬萊海市」。
說到蘇軾在登州還有兩段很有傳奇色彩的故事。一個是蘇軾作為登州的知州,只幹了五天的時間。那是在宋神宗元豐八年蘇軾上任為登州的知州,朝奉郎是他的京官,以朝奉郎的身份出任登州的知州。十月十五日,他到了登州上任,上任才五天時間,又接到朝廷的任命,就是讓他回京去擔任禮部郎中。這種只做了五天的官的事情還是不多見的,所以這是第一個傳奇。第二個傳奇就是這一年的十月三十日,也就是他離開登州的前兩天,他提出要看登州海市,。當地人就說海市主要是在春天,夏天才有的,現在都是十月三十了,這個時候是很少有海市的,很不容易見到了。於是他就去東海龍王的宮殿龍王宮去祈禱。這一祈禱還很靈驗,第二天還真的見到了海市。蘇軾就把自己這一段傳奇的經歷寫了一首詩,就是《登州海市》,詩的前面還有一個序言:
餘聞登州海市久矣,父老雲,常見於春夏,今歲晚,不復出也,餘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見為恨,禱於海神廣德王之祠,明日見焉,乃作是詩。
「海神廣德王」就是東海龍王,「海神廣德王之祠」就是我們今天在蓬萊閣的西邊還能看見的龍王宮。他就在海神廣德王之祠祈禱。清楚地記載了自己的這一段經歷,他的詩裡面有這樣四句:
歲寒水冷天地閉,為我起蟄鞭魚龍。重樓翠阜出霜曉,異事驚倒百歲翁。
蘇軾有幸得見海市的原因
從古至今,蓬萊的海市奇觀一直令人心馳神往,為了一睹海市真容而特意來此的人絡繹不絕,然而有幸得見者,卻不過十之一二。那麼蘇軾為何如此輕易地就見到了?甚至還留下了詩文記載,這不禁成為了後人心頭的疑問。
第一,我們看蘇軾全部的詩文,不能說蘇軾對客觀世界沒有認知上的錯誤,但是蘇軾絕對沒有講假話,蘇軾是一個很誠實的人。
第二點,蘇軾記載他在登州看到海市的詩歌一共有三首,除了剛剛提到的《登州海市》這樣一首七言古詩之外,還有一首五言古詩,還有一首七言律詩。這三首詩都記載他在登州看到了海市。
第三點,這種事情雖然是前無古人的,但並非後無來者。例如在清朝的時候,著名詩人施閏章就有過和蘇軾類似的經歷,他也寫過一首這樣的詩,叫做《觀海市歌》,在這首詩前面也有一個小序,是這樣講的:
餘校士東牟,思見海市,事竣,謁海神廟,因禱焉,翌日臨發,海市適見,歌以紀之。
「東牟」就是今天的煙臺市的牟平,「校士東牟」就是指那個時候的施閏章他擔任山東學政,來牟平這一帶考察教育。
我們可以看到施閏章的遭遇和蘇軾是一樣的,可能有人這樣講,說你這樣一說的話不就有些迷信了嗎?好像一個人要想見海市蜃樓,只要到龍王廟裡面去祈禱一番,就可以看得見。我覺得這不是迷信,我認為無論是蘇軾還是施閏章,他們祈禱龍王而見海市,這件事情看似偶然,其實是有必然的,為什麼呢?因為在蓬萊,煙臺這一帶,海市是經常出現的,所以一個人到了這兩個地方,見到海市這是不奇怪的。雖然這個海市主要是在春夏出現,但是也不排除在秋冬出現。在海市出現之前,即便你不去祈禱海神,你也會看得到海市。道理很簡單,就是當蘇軾和施閏章看到海市的時候,當時當地肯定還有很多人也看到了海市,難道這些人都是在前一天祈禱過東海龍王嗎?難道這個海市的出現僅僅就是為了蘇軾,為了施閏章而出現的嗎?所以說他們兩個人祈禱龍王而看見海市看似偶然,其實它是有必然性在的。
呂洞賓的「成仙」之路
如果說歷代的詩詞文章賦予蓬萊閣的是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那麼眾多的神話傳說給蓬萊閣留下的便是濃厚的奇幻主義色彩。在這飄飄欲仙的古閣之中,究竟留下過哪些「仙人」的足跡?居於「八仙」之首的呂洞賓在歷史上又是何許人也呢?
蓬萊閣作為一處著名的觀海樓閣,在這裡不僅產生了許多的詩人作品,也產生了許多的民間故事。在這些民間故事當中,最有名的就是八仙過海的故事。八仙過海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一說到蓬萊閣,人們就會提到八仙過海,八仙過海與海市蜃樓可以說是蓬萊閣的兩個經典的文化符號。我們今天講八仙過海這個故事,我覺得有三個問題必須要思考。第一八仙過海為什麼要從蓬萊出發?第二八仙過海作為一個民間故事,有沒有一定的歷史依據?第三八仙過海的故事有沒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首先,八仙過海為什麼要選擇從蓬萊出發呢?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是與呂洞賓這個人物有密切關係。呂洞賓名呂巖,字洞賓。關於他的身世也有很多說法,比較通行的一種說法是說這個呂洞賓是唐代京兆人,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人。在唐懿宗鹹通年間,在晚唐的時候曾經參加過進士考試,但是沒有考中,所以就放棄了功名之念,去終南山隱居。後來碰到了鍾離權,碰到了八仙過海當中資歷最老的那個神仙,鍾離權教給他金丹大藥之方。後來又遇到了苦竹真人,苦竹真人傳授給他驅使鬼神之方,於是呂洞賓就成為神仙了。
根據今天我們能夠看到的很多材料,他的祖籍應該遍及今天的江蘇,浙江,湖南,湖北,河南,陝西,山東各地,他停留最多的地方之一,就是山東蓬萊。關於這一點,我們從他的有關詩詞當中可以找到證明。《全唐詩》收錄了呂洞賓的詩詞三百首,其中多處寫到他在蓬萊,其中就有這樣兩首,一首《答僧見》:
三千裡外無家客,七百年來雲水身。行滿蓬萊為別館,道成瓦礫盡黃金。
一首《七言》
他時若赴蓬萊閣,知我仙家有姓名。
表明蓬萊是他的別館,在蓬萊洞有他的名字。另外在明代的一部小說《飛劍記》當中,也有據說是呂洞賓寫的詩:
仙籍班班有姓名,蓬萊倦客呂先生
關於呂洞賓的這些詩詞究竟是作為歷史人物呂洞賓寫的呢?還是作為傳說中的神仙呂洞賓寫的呢?這個問題很難分辨的。《全唐詩》裡面還收了鍾離權的四首詩,鍾離權所寫的這四首詩當中有一首就是《贈呂洞賓》:
氣翱翔兮神烜赫,蓬萊便是吾家宅
「吾」在這裡指的就是呂洞賓。因為呂洞賓常住在蓬萊,視蓬萊為別館,他的師傅鍾離權而已說蓬萊是呂洞賓的家。在蓬萊閣的背面就有一處坐南朝北的碑亭,這碑亭就是呂祖像碑亭,它的正面就是呂洞賓的肖像。由於呂洞賓是八仙中的核心人物,他又常住在蓬萊,因此八仙過海選擇從蓬萊出發,那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在蓬萊閣的二樓就有「八仙醉酒」的這樣一組雕塑,傳說八仙到了蓬萊閣先是痛痛快快地喝酒,喝得酩酊大醉,醒了之後才過的大海。
「仙人洞」的來歷
傳說中的神仙世界,既神秘莫測,又變化多端,光怪陸離,著實令人著迷。但是神話故事其實也是有人創造並流傳下來的,所謂的「神仙」不過是人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塑造出來的形象。既然「八仙」有其歷史人物為依據,那麼「八仙過海」這故事在歷史上是否也有跡可循呢?它的背後又隱藏著哪些深刻寓意?
在蓬萊這一帶,關於八仙過海的傳說有很多。據有關專家研究,八仙過海的故事,可能就與沙門島上的八個囚犯的故事有關。因為從蓬萊入海,往西大約三十裡左右,就是宋元兩代流放犯人的沙門島。根據《宋史·馬默轉》記載:
除知登州,沙門島囚眾,官給糧者才三百人,每益數,則投諸海,砦主李慶,以二年殺七百人,默責之。
朝廷之所以要把這些人囚禁在沙門島,那就是恩準他們可以留下自己的一條命。可是李慶把他們都投到大海裡面去了,與其這樣當初還不如就讓他們死在家鄉,你不就是因為糧食不夠吃嗎?糧食不夠吃為什麼不向上級報告呢?居然擅自害了他們的性命。馬默就很生氣,就要處罰他,李慶很緊張,就找了一根繩子就吊死了,當然這是後話。
沙門島的故事還沒有講完。在李慶擔任沙門島的島主的時候,李慶手下的那些官吏為了給那些新來的囚犯騰地方,就對那些已經在沙門島上服勞役的囚犯百般地折磨。由於這個原因,所以沙門島上就經常出事,經常出暴動,出現逃亡。但是要逃亡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要逃過沙門島的話至少要遊過三十裏海峽,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也有例外。
在今天的蓬萊這一帶,還傳說這樣一個故事。就是沙門島上有八名囚犯居然逃出了沙門島,漂過了海峽,到了丹崖山下的獅子洞。這八個囚犯都是蓬頭垢面,衣衫襤褸,有老的也有少的,有男的也有女的,有平頭百姓,也有皇親國戚,他們就躲在丹崖山下面的那個獅子洞裡面。第二天有一個起早趕海的漁民發現了他們,經過詢問之後得知他們是從那個虛無縹緲的沙門島漂渡過來的。這個人就很吃驚,就以為他們是神仙,就馬上跑回來去告知官府。官府聽說來了神仙,也好奇,就跟著這個漁民去丹崖山去找這八個人的時候,發現這八個人都已經不知去向了。正是因為不知去向,所以當地人就更加認為這八個人就是神仙,所以後來這個山洞就被取名為「仙人洞」。聯繫到《宋史·馬默傳》的記載,可見這個傳說還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的。
八仙過海這個故事有何現實意義?八仙過海的故事雖然是一個神話傳說,但是它的現實意義應該說是不可低估的。首先八仙過海的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走向海洋的熱情和勇氣。八仙和秦皇漢武不一樣,和秦漢時期的那些方士也不一樣,因為他們已經是神仙了,所以他們不存在一個去神山上尋找不死藥的問題。他們過海僅僅是因為東海浩瀚,想去遨遊一番,正是由於這種對大海的好奇與熱情,所以他們劈波斬浪,他們到了東海龍宮。
第二點就是八仙過海的故事體現了這種海洋文化的智慧與個性,八仙過海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那就是各顯神通,他們沒有按照通常的那種騰雲駕霧的方式過海,而是使用各自的寶器拋在海面上,然後自己站在這個寶物上面過海。這八仙他們各自的寶物又不一樣,不一樣的寶物,不一樣的渡海方式體現的就是不一樣的個性和智慧。這種不一樣,不僅體現了儒家文化和仙道文化之間的差異,也體現了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之間的差異。
我們知道內陸文化是一種超穩定結構的農耕文化,這種文化它是講究同一性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是按照一定的時令和時辰去進行的,農作物的生長尤其規律,農民種地按照農作物的生長規律來行事就可以了。只要按照約定俗成的禮儀和習慣跟他們打交道就可以了,但是海洋文化不一樣,海洋本身它是波譎雲詭,瞬息萬變的,無論是在海上的行船還是在海上的捕撈,都要根據大海的瞬息萬變的特點來隨時調整自己的策略,而不可以墨守成規。更重要的是海洋文化,海上的貿易,海外的交往面對的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價值觀,不同生活方式的各色人等,所以和這些人打交道必須要因人而異,必須靈活變通,因此海洋文化乃是一種差異性很大的,很富有個性的文化。
總而言之,海洋文化催生了八仙過海的故事,八仙過海的故事反過來又啟發了中華民族走向海洋的熱情,勇敢和智慧。如果我們要給蓬萊閣文化提煉出一個主題,我認為這個主題就是四個字,就是「走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