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4年被降職到廣東惠州的蘇軾,他曾是滿朝文人所傾慕的大學士,但因惹怒龍顏而被貶。其中心酸達到了難以忍受的程度。本以為這是人生的最後一個住處。但是,3年後,他被調到了更加荒蕪的海南儋州。 宋代的海南風雨交加,四面環海,氣候炎熱,長期居住在江南的蘇軾一時難以忍受。 但是,他必須與嚴峻的條件作鬥爭。 當然,蘇軾本來就很樂觀。他很快適應了海南的生活,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實際上,他在海南做出了很多貢獻。他給海南人民帶來了來自中原的先進農業技術,把廣闊的海南荒地改造成良田。這大大促進了海南省人口的增長。 同時,隨著蘇軾推進海南教育,湧現出大批人才,讀書風氣在此盛行。 但是,作為一個吃貨,蘇軾也入鄉隨俗,品嘗了海南的各種美食。 雖然不知道第一個吃蝙蝠的人是誰,但在900多年前的蘇軾一定吃過!
自從蘇軾來到海南後,他也沒擺官架子。而且還要求自己及其部下不能改變當地的習俗,蘇軾受到了海南人民的尊敬。在宋朝統治者眼中,海南人基本上和土著一樣。 這裡是北宋官員不想聽也不想知道的地方,荒蕪的土地更不適合人口繁殖。 但是,蘇軾無論是蛤蟆還是蝙蝠都嘗過。而且當地人長期吃一種果蝙蝠,這種蝙蝠肉質鮮嫩,吃起來很清爽。 作為一個文人,他就寫了一首詩來吐露自己的心情。
按字面意思是說,海南人的生活很豐富,5天吃一次花豬肉,10天吃一次雞肉粥。 海南的當地人頓頓都吃山芋和紅薯,偶爾吃紅燒老鼠和蝙蝠。 在這首詩中,還表達了對自己過去海南人習俗的誤解,起初聽到這樣的食物,當場嘔吐,但時間一長就習慣了。 在當地人的鼓勵下,我就開始勇於進食,從而了解到了它的美味和營養。
在蘇軾的作品經常被收錄在教科書中。 因此我們對蘇軾一直抱有崇拜和敬仰之情。 蘇軾有這麼一首與眾不同的詩,著實令人吃驚。 這也許就是蘇軾的獨特魅力。 敢於嘗試未知,與底層的人們團結一致。 那樣的詩人更令人欽佩。 但是,作為接受過科學教育的年輕人,必須重新審視飲食習慣。
總之,蝙蝠屬於野生動物,他們寄生著大量的病毒和細菌。 從安全的觀點來看,吃蝙蝠會產生不適感。 在自然界中,每一條生命都有生存之路,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應該享受更好的生活,但有些東西不能隨便吃。 歸根結底,當自然向我們人類進行真正的復仇時,這種情況是無法想像的。 因此,對於現在的人來說,應該對自然更加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