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說到這篇文章,還要談及我最初準備考研的那段時光。在準備考研之初,選教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其中一本教材的主編便是仝教授,懷著一種好奇的心理百度了一下仝教授,發現仝教授在先秦兩漢史、齊魯文化和孔孟思想等領域都很有建樹。
後來又在很多期刊上,找到了很多仝教授的文章,《諸葛亮「奇謀為短」辨證——兼論武侯形象的演變》就是我讀到的第一篇文章。我發現仝教授的研究領域和自己的興趣點正好相符合。所以當時就產生了一種「幻想」——能不能拜在仝教授門下?這種想法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裡,直到現在依然無比渴望。
《諸葛亮「奇謀為短」辨證——兼論武侯形象的演變》是我讀的比較認真的一篇文章,今天懷著敬畏而惶恐的態度寫了一篇讀後感,我希望通過這篇文章找到自己和仝教授在思想上的契合點,為仝教授評價和選拔學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和依據。下文便是我對我對這篇文章的讀後感。
影視作品中的諸葛亮
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推崇備至,評價極高,但是給諸葛亮下了一個「奇謀為短」的結論。正是因為這一組反差的存在,才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和分析的空間。在文章中仝教授通過這個線索,引出了後文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我在閱讀文章時除了抓住這一組主要矛盾以外,又抓住了另外兩個次要線索,
總得來說,我覺得文章包括「奇謀為短」與「奇謀為長」的辯論、「蓄意抹黑」與「被迫曲筆」的辯論、諸葛亮形象的轉變這三條線索,涉及到諸葛亮、陳壽和歷朝歷代士人等眾多人物。在下文中我也是通過這三個方向來完成自己的讀後感。
諸葛亮
我認為「奇謀為短」和「奇謀為長」的辯論是文章的一組主要矛盾。通過這一組矛盾就可以把對諸葛亮的認識分為兩大陣營。
1、「奇謀為短」陣營
「奇謀為短」四個字,首先是由陳壽提出來的。但是陳壽不能作為這一陣營裡的主要代表人物,因為陳壽提出這四個字的動機和目的需要在第二個線索中另作一番討論。
這個陣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①張儼:「空勞師旅,無歲不徵,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
②司馬懿:「(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③崔浩:「謂壽貶亮非為失實。」
④蘇軾:「不能奮其智謀以絕曹氏之手足,宜其屢戰而屢卻哉。」
⑤何去非:「奇之不可廢於兵也如此,而孔明之不務此也。」
這一陣營大多對諸葛亮「奇謀為短」持贊同態度,認為諸葛亮確實沒有出奇兵制勝的謀略。但是除了「奇謀為短」以外,對諸葛亮治理天下、調和矛盾等方面的能力都是非常肯定的。
諸葛亮北伐形勢圖
2、「奇謀為長」陣營
這一陣營的人大多認為諸葛亮有出奇兵制勝的謀略。之所以諸葛亮會有「奇謀為短」的評論,一部分人認為諸葛亮被後人曲筆或者抹黑。另一部分人認為諸葛亮史仁義和智慧的化身,出奇兵制勝這種卑劣的手段,諸葛亮不屑一顧。
這一陣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①傅幹: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
②秦觀:則亮之應變將略,不言可知也。
③胡寅:孔明此舉,蓋不復為退計矣。
④李季:自堯、舜皆有謬誤,若孔明之失,賢聖所有也。
⑤戴少望:全之者,其惟諸葛亮乎!
諸葛亮
3、對仝教授觀點的理解
對於「奇謀為短」和「奇謀為長」的爭論,仝教授在論文中通過系統的歸納和分析,認為「與政治才幹相比,諸葛亮的軍事建樹稍有遜色」,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諸葛亮軍事建樹稍有遜色呢?仝教授認為:「國弱、主昏、將寡、對手強大等多種原因造成了諸葛亮所謂的「奇謀為短」
那麼話又說回來了,仝教授是否認同「奇謀為短」呢?我覺得他是一種有保留的認同。「與政治才幹相比,諸葛亮的軍事建樹稍有遜色」這句話就表現出了他的一種認同觀點。但是在段落的結束,仝教授又稱「所謂的奇謀為短」,我覺得「所謂的」三個字就表現出仝教授的一種保留觀點。
晚年諸葛亮
我覺得對陳壽的評價是文章的另一條重要線索。這條線索也是由「奇謀為短」所引出來的,這一對矛盾同樣貫穿文章的始終。
1、陳壽是「蓄意抹黑」的小人
在歷史上有很多人為了駁倒陳壽對諸葛亮「奇謀為短」的評價,不惜把陳壽描述成了一個蓄意報復抹黑諸葛亮的小人。這實際上也是陳壽被誣的一個重要原因。
持這種觀點的人有:
①王隱:初,壽父為馬謖參軍,諸葛亮誅謖,髡其父頭。亮子瞻又輕壽,故壽撰《蜀志》,以愛憎為評。
②唐庚:後主景耀元年,史官奏景星見,於是大赦改元,而曰『蜀不置史』,妄矣。
③劉績:「晉陳壽為武侯佐,嘗被撻百下,後論武侯雲『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④吳從先:用兵非其所長,又何心也?夫壽,式之孫也。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大多數是以陳述與諸葛亮之間的恩怨為依據,但是兩者之間的恩怨都是王隱在《晉史》中捏造出來的。在論文中仝教授通過一系列的史料,系統的批駁了王隱捏造的觀點。
史書
2、陳壽是「被迫曲筆」的君子
有誣告陳壽的一方,就有支持陳壽的一方,有很多史學家通過論證,還了陳壽一個清白。這些史學家認為陳壽是迫於當時的政治環境,在無奈情況下的曲筆,「奇謀為短」並非陳壽對諸葛亮的真實評價。
持這種觀點的人如下:
①劉知幾:(王)隱雖好述作,而辭拙才鈍,其書編次有序者,皆銓所修;章句混漫者,必隱所作。
②趙翼:壽於司馬氏最多回護,故亮遺懿巾幗,及『死諸葛走生仲達』等事,傳中皆不敢書,而持論獨如此,固知其折服於諸葛深矣。
陳壽
3、對仝教授觀點的理解
我覺得仝教授的理解是這樣的:「陳壽對諸葛亮奇謀為短的評價是客觀公允的。」 陳壽既不是一個因為和諸葛亮有恩怨而蓄意報復抹黑諸葛亮的小人。也不是迫於當時的政治形勢而故意曲筆向晉朝示好。諸葛亮的確是一個在軍事奇謀方面遜於政治才幹的人,所以說陳壽的評價是比較客觀公允的。但是在段落最後仝教授認為「趙翼的分析不無道理」,說明陳壽做出「奇謀為短」的評價,裡邊還是夾雜著一定的政治因素的。
陳壽著史
通過仔細閱讀這篇文章,我發現諸葛亮的形象經過三次的變化,每變化一次諸葛亮的形象就提升一次。
宋朝之前:儒學低落,諸葛亮被認為是申韓之士。
宋元時期:儒學復興,宋人把「詐謀奇計看做是與義兵相對立的東西」,認為諸葛亮是義兵不用奇謀,他是堂堂正正的仁義之師。
明清時期:在這一時期諸葛亮的形象再次提升,社會輿論中不允許有任何批評諸葛亮的成分,諸葛亮也實現了從「奇謀為短」到「奇謀為長」的轉變,他被推到了完人的地位。而且這一時期諸葛亮也不再僅僅是軍事家謀略家,而且成為了儒家聖賢。
在這三個時期當中,諸葛亮的形象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從最初的一個普通政治人物,到後來的申韓之士,再到儒家聖賢,諸葛亮的地位一步一步的提升。在普通世人的眼中,諸葛亮的形象也越來越飽滿,越來越高尚。
等到明清時期,諸葛亮基本上已經被神化了,我覺得這和當時儒學的復興有著很大的關係。或許是因為諸葛亮的一些觀念和儒家思想相符合,亦或是儒家思想中需要「諸葛亮」這麼這個人物,不管是何原因,結果都是一樣的,諸葛亮從申韓之士變成了儒家聖賢,從法家的代表人物變成了儒家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
我覺得仝教授的這篇論文,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從結構與布局上都是無懈可擊的。我覺得這篇文章問題的設置環環相扣,而且仝教授在引述史料的同時,也逐漸給出了問題的答案,在讀完文章的那一刻,感覺所有問題都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我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也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通過認真學習這篇文章,我對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地位以及後人對他的評價有了更加充分的認識,以前對諸葛亮的認識也只停留在影視作品和小說的水平上,但是通過閱讀這篇文章,我認識到諸葛亮的形象從三國時期到明清是一個逐漸充實逐漸神化的過程。
影視作品中的諸葛亮
而且還認識到諸葛亮「奇謀為短」的意蘊,也是隨著歷史大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在陳壽提出諸葛亮「奇謀為短」的評價以後,後代的士人們受自身利害關係、社會政治局勢、輿論環境的影響紛紛做出了不同的解讀。到明清時期士人對諸葛亮的評價也從「奇謀為短」變成了「奇謀為長」,諸葛亮的形象也從申韓之士變成了儒家的聖賢。
正是通過這篇文章,讓我對一個事件在歷史上的發展過程有了清晰的了解。而且懂得了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一些著名歷史人物會被披上不同的外衣,打扮成不同的形象,以此來為不同的利益集團服務。
通過這篇文章,除了讓我獲得一些歷史知識以外,還促使我開始思考歷史到底是什麼?以前我只是單純的認為過去發生的吃喝拉撒就是歷史,但是現在我覺得歷史是人類求知的途徑,研究歷史是人的求知慾和了解人本身的欲望和需求的自然表露。我覺得應該對歷史懷有一種敬畏之情。
正是懷著對歷史的這份敬畏之情,我才冒然地寫下這篇讀後感,希望以這篇文章為橋梁,找到仝老師學術研究領域和我的歷史興趣之間的契合點,希望在以後的學習當中能夠得到仝老師的指點和教導!文中如果有理解錯誤之處,還希望仝教授見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