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文豪蘇軾遊赤壁奇峻風景、憶三國風流人物,禁不住發出了「遙想公瑾當年……」的千年一嘆,引的後世發古之幽情者慨而慷之。
不過,自元明清以降,受《三國》系列評書及羅貫中小說藝術思想的薰染,人們可能不會這麼想,同樣遊赤壁、憶三國,可能會發出「遙想孔明當年……」的另一種憂思情懷。
近年來,隨著新興媒體的崛起,輿論思想的激蕩,解構歷史大行其道,高臥神壇睥睨風雲的歷史人物紛紛被請下凡間,諸葛亮也不例外,從魯迅先生口中評價的「……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半人半神形象,陡然摔落塵埃。
特別是對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神入化的軍事謀略能力,由於民間輿論場對《三國志》史籍的再發現再解讀,而更是被批的體無完膚,留下了諸如道德虛偽、軍事外行、鬥爭內行等諸多負面評價。
後來人只能合理揣測,永遠不能復原全部歷史。對諸葛亮是否短於「奇謀」「將略」的爭議解決,需要歷史研究者及愛好者百家爭鳴。
01 爭議的由來
諷史君最早了解三國故事,是從聽袁闊成播講的評書《三國演義》開始的。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謀深機遠鬼神莫測,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胸中有大丘壑,腹內有萬千兵,錦囊妙計時刻準備瓜熟蒂落,可惜最終沒能統一華夏、匡復漢室,宏圖大業付之東流。所以,少年時代雖未曾讀過杜甫的「出師示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詩句,卻是也深深地體悟到這種遺憾和憤懣的情緒。
杜甫在另一首《詠懷古蹟》詩裡,把諸葛亮比成伊尹、呂尚和蕭何、曹參,稱讚他「伯仲之間見伊尹,指揮若定失蕭曹」。要知道,諸葛亮本人在青年時代,也不過自比管仲、樂毅而已。
按照杜甫老先生的說法,諸葛亮是一位「文武兼備」的人物。這是千百年來眾多諸葛亮的擁躉們對《三國志》作者陳壽最不滿意的地方。當然也是近年來欲拉下諸葛亮神壇地位的許多人力爭翻案的重點。
陳壽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裡有一句著名卻爭議不斷的評價,「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也就是,陳壽只肯推許諸葛亮的「理民之幹」,不甚欽佩他的「將略」,甚至直言不諱他短於「奇謀」。
對此,肯定陳壽人品端正、《三國志》信史的人有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陳壽所言不虛。諸葛亮依法治國、治軍,「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達到了「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的良政效果,但六出歧山,勞師遠徵,「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造成兵疲民貧國困,的確短於「奇謀」「將略」。
另一種觀點則替陳壽抱屈喊冤。陳壽在蜀漢滅亡後,當了晉朝的官,而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做人官位,拿人錢財得替人消災。再說西晉政治氛圍一直都不太正常,皇帝個個都得了更年期綜合症,陳壽可能是懼怕惹禍上身,不敢過多稱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而批評陳壽的人則認為他為了私怨不夠客觀。例如,陳壽的父親曾為馬謖參軍,而馬謖失街亭後為諸葛亮所誅,陳壽父親也因此被連帶處罰遭受髡刑。還有,據說陳壽曾經在諸葛瞻手下任職時受辱。
諸葛亮一家和陳壽一家,看來是有兩代恩怨糾纏。這也是懷疑論盛行的原因。
02 爭議的真相併不清晰
許多歷史學者都認為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總體還是客觀的。
陳壽在編輯《諸葛亮集》時,曾在上晉武帝司馬炎的「表」中說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可謂識漢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這個評價還是挺高的。
陳壽還找出三個理由,來解釋諸葛亮何以「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第一,「所與對敵,或值人傑」。例如,晉武帝的祖父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徵伐有功,不然也不會成功發動「高平陵事變」,輕而易舉地把掌權的草包曹爽拉下馬並滅族斬草,悄不聲地把曹魏天下轉移到司馬氏手中。
第二,「眾寡不侔,攻守異體」。一般認為,三國中魏國人口在400萬人以上,而蜀國則只有區區90多萬人,司馬懿能調動的兵力號稱30萬人,實際多少沒有準確說法,但起碼也是諸葛亮能統率的10萬人馬的二倍以上。諸葛亮採取攻勢,司馬懿採取守勢,攻難守易。
第三,「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也就是說,諸葛亮才能比得上管仲與蕭何,但管仲有王子城父(春秋時期齊國著名將領),蕭何有韓信,諸葛亮軍事方面的助手呢?對不起,實在找不到。因此他在功業上就難以與管仲、蕭何比肩。
你可能會跟陳壽抬槓,蜀國不是有五虎大將嗎?不是個頂個一把刷子、牛氣哄哄的,有萬夫不當之勇?怎麼說蜀國沒有軍事人才呢?
且不說這五虎大將是否真得具有王子城父、韓信般的軍事韜略,單就一條,諸葛亮有命用他們五個嗎?答案是沒有。為什麼,因為這五個人除了趙雲參加過兩次北伐,其他的幾位老兄早就死去了。
關羽,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和長子關平被害於臨沮(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張飛,章武元年也就是公元221年,被麾下將領張達﹑範強(《三國演義》中誤寫為範疆)謀殺。趙雲,建興七年也就是公元229年病逝。黃忠死於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定軍山之役斬魏國大將夏侯淵的第二年。馬超則是死於章武二年也就是222年,時年才47歲。
要知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建興六年也就是公元228年,此時五虎大將僅存趙雲一人。而且有一種說法是趙雲其實是於228年冬天就去世了,靈柩安葬是229年,陳壽《三國志》記述有誤。
《三國志》單人列傳有九人,而這9個列傳中7個是皇帝,只有諸葛亮傳和陸遜傳是單獨列傳。這其實也是一種肯定。
所以,要說陳壽基於私怨而有意貶底諸葛亮軍事上成就,並不能完全說的通。
03 短於「奇謀」「將略」的評價從邏輯上是不太通順的
陳壽認為「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並找出上文介紹的三個理由來解釋諸葛亮未能成功的原因。但既然對手「或值人傑」,「眾寡不侔,攻守異體」,又找不到像王子城父、韓信那樣的軍事人才作為助手,諸葛亮即使有「奇謀」,也不敢輕試牛刀;即使長於「將略」,也難以實施。怎麼單憑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就說人家短於奇謀和缺乏將略呢,至少,這種論述的邏輯是不太通順的。
其實,以諷史君的愚見,可能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陳壽落入「以成敗論英雄」的窠臼。勝敗兵家事不期。一個統帥的奇謀和將略是每戰必勝的充分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也就是除了奇謀和將略,還需具備其它條件,比如天時、地利等。
是諸葛亮打敗了司馬懿還是司馬懿打敗了諸葛亮?這個爭論其實是沒有分曉的。
諸葛亮在前、後出師表裡都提到諸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才弱敵強」等國情思考,證明他對蜀漢總體人才質量、軍事力量跟曹魏對比的巨大差距是心知肚明的。
那麼為什麼要堅持北伐呢?現代許多人都同意諸葛亮推行的是「以攻為守」的戰略,這和現代軍事科學中的「攻勢防禦」類似,思想超前,非當時的「人傑」所能理解。更何況陳壽並不知兵,對軍事完全外行。諸葛亮一生沒有佔領長安,卻為弱小的蜀漢政權延長了幾十年的生存時間,不至很快被張郃、司馬懿吞併。
至於很多人念念不忘的魏延的「子午谷計劃」,多多少少含有賭博的性質,也許可以成功,但諸葛亮一生謹慎,手中本錢又少,基本很難下決心冒這個險。況且由於地震等因素,子午谷地區的水勢、地形已和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時發生了較大變化,歷史很難再重演了,這似乎讓人無奈又有趣。這個假設計劃只能讓現代網友在《三國志》類的遊戲裡一展情懷,過一下穿越和替古人著急的癮啦。
還有,不敢直接攻打長安或洛陽去,卻「捨近求遠」打到甘肅去的爭議。其實這是不理解他「以攻為守」的思想,也就是先扎牢蜀漢的軍事防線,解除後顧之憂,再談進取之道。諸葛亮在公元229年第三次北伐時攻下武都和陰平。陰平的重要性,從鄧艾經由陰平而偷襲江油城,開啟滅亡蜀漢政權的統一進程,就獲得證明。
裴松之引注一個生於諸葛亮死後數十年的叫袁子的話(同時代的人,可信度較高),讚揚諸葛亮帶兵「止如山,進退如風」。帶兵「止如山」已經很了不起了,畢竟嶽飛也不過讓金兵感覺「撼山易,撼嶽家軍難。」更何況在當時的地理和交通條件下「進退如風」,難道不是一流將才的作派?
其二,政治環境讓「春秋筆法」盛行。按照部分學者研究認為,諸葛亮並未「六出祁山」,而僅僅是「兩齣祁山」;北伐倒是有六次。
第一次,是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天的街亭之役,第二次是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冬天的陳倉之役,第三次是建興七年(公元229年)的武都陰平之役,第四次是建興八年(公元230年)的陽溪之役,第五次是建興九年(公元231年)的上邽之役,第六次是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的武功之役。在這六次重要戰役之中,諸葛亮只有在街亭之役與上邽之役出了祁山。
其中,第五次的上邽之役,五月辛己日,諸葛亮派魏延、高翔、吳班三人分兵對魏軍分割包圍,惡戰一天後,司馬懿差不多全軍覆沒,剩下他本人與幾位親信落荒而走,蜀軍所獲戰利品,有五千套盔甲,三千一百張角弩,與三千顆魏軍士兵頭。上邽之役以後一個多月,張郃追擊因缺糧而撤退的蜀軍,被諸葛亮在「木門」設伏兵亂箭射死。
關於上邽之役,史書有不同的講述。以上是裴松之注《三國志》引用的《漢晉春秋》中說法,後被《資治通鑑》採用。《晉書·宣帝紀》的版本,則是司馬懿打敗了諸葛亮,斬俘蜀軍數以萬計。
陳壽的《三國志》乃西晉武帝司馬炎時期編著,不可避免存在為司馬懿尊者諱、隱瞞敗績的可能性。其實,《《三國志》裡的春秋筆法,不可盡數。例如,上面提到的六次北伐,情節簡單的就像六次小戰役,事實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不能不讓人生疑作者故意遺漏了什麼。
其三,陳壽內心沒有一丁點私怨是存疑的。據說晉武帝司馬炎是諸葛亮的超級粉絲,——估計是小時候沒少在祖父司馬懿、伯伯司馬師、父親司馬昭身旁聽魏蜀交戰的故事,並且聽到了不少對諸葛亮軍事才能充分肯定的言論,這在司馬炎幼小的心靈裡播下了種子,生根發芽。
這個猜想並不是信口胡諂。
面對一生的對手,司馬懿應該對諸葛亮恨之入骨吧。但他卻在諸葛亮病逝、蜀軍撤退後,視察蜀軍營壘布置時,忍不住發出「天下奇才」感嘆,表露了內心對諸葛亮的佩服。
所有,陳壽把諸葛亮形象寫得太差是有風險的。在關鍵之處來幾句顛倒乾坤的點睛之語,酸一下是可能的。當然,這全是推測。
不過,陳壽對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就沒那麼客氣了,
史官常農(《華陽國志》的作者)向西蜀長老考證,聽說陳壽曾經在諸葛瞻手下任職時受辱,陳壽在《三國志》裡將蜀國敗亡歸惡於「宦人黃皓竊弄機柄」的同時,也歸惡於諸葛瞻的「無能匡矯」。此外,還直言諸葛瞻「是以美聲溢譽, 有過其實。」也就是諸葛瞻這個官二代,人們對他的評價言過其實,實則腹中空空。
當然,這也都推測。有關諸葛亮短於奇謀」和「缺乏將略」的爭議可能會一直繼續下去。
諸葛亮接受邀請出山前,水鏡先生曾說「臥龍雖得其主,而不得其時也。」但他「盡人事、知天命」的態度,「一息尚存,此志不懈」決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將永遠激勵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