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說諸葛亮短於「奇謀」「將略」,是事實還是另有隱情?

2020-12-11 諷史君

北宋大文豪蘇軾遊赤壁奇峻風景、憶三國風流人物,禁不住發出了「遙想公瑾當年……」的千年一嘆,引的後世發古之幽情者慨而慷之。

不過,自元明清以降,受《三國》系列評書及羅貫中小說藝術思想的薰染,人們可能不會這麼想,同樣遊赤壁、憶三國,可能會發出「遙想孔明當年……」的另一種憂思情懷。

近年來,隨著新興媒體的崛起,輿論思想的激蕩,解構歷史大行其道,高臥神壇睥睨風雲的歷史人物紛紛被請下凡間,諸葛亮也不例外,從魯迅先生口中評價的「……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半人半神形象,陡然摔落塵埃。

特別是對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神入化的軍事謀略能力,由於民間輿論場對《三國志》史籍的再發現再解讀,而更是被批的體無完膚,留下了諸如道德虛偽、軍事外行、鬥爭內行等諸多負面評價。

後來人只能合理揣測,永遠不能復原全部歷史。對諸葛亮是否短於「奇謀」「將略」的爭議解決,需要歷史研究者及愛好者百家爭鳴。

01 爭議的由來

諷史君最早了解三國故事,是從聽袁闊成播講的評書《三國演義》開始的。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謀深機遠鬼神莫測,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胸中有大丘壑,腹內有萬千兵,錦囊妙計時刻準備瓜熟蒂落,可惜最終沒能統一華夏、匡復漢室,宏圖大業付之東流。所以,少年時代雖未曾讀過杜甫的「出師示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詩句,卻是也深深地體悟到這種遺憾和憤懣的情緒。

杜甫在另一首《詠懷古蹟》詩裡,把諸葛亮比成伊尹、呂尚和蕭何、曹參,稱讚他「伯仲之間見伊尹,指揮若定失蕭曹」。要知道,諸葛亮本人在青年時代,也不過自比管仲、樂毅而已。

按照杜甫老先生的說法,諸葛亮是一位「文武兼備」的人物。這是千百年來眾多諸葛亮的擁躉們對《三國志》作者陳壽最不滿意的地方。當然也是近年來欲拉下諸葛亮神壇地位的許多人力爭翻案的重點。

陳壽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裡有一句著名卻爭議不斷的評價,「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也就是,陳壽只肯推許諸葛亮的「理民之幹」,不甚欽佩他的「將略」,甚至直言不諱他短於「奇謀」。

對此,肯定陳壽人品端正、《三國志》信史的人有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陳壽所言不虛。諸葛亮依法治國、治軍,「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達到了「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的良政效果,但六出歧山,勞師遠徵,「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造成兵疲民貧國困,的確短於「奇謀」「將略」。

另一種觀點則替陳壽抱屈喊冤。陳壽在蜀漢滅亡後,當了晉朝的官,而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做人官位,拿人錢財得替人消災。再說西晉政治氛圍一直都不太正常,皇帝個個都得了更年期綜合症,陳壽可能是懼怕惹禍上身,不敢過多稱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而批評陳壽的人則認為他為了私怨不夠客觀。例如,陳壽的父親曾為馬謖參軍,而馬謖失街亭後為諸葛亮所誅,陳壽父親也因此被連帶處罰遭受髡刑。還有,據說陳壽曾經在諸葛瞻手下任職時受辱。

諸葛亮一家和陳壽一家,看來是有兩代恩怨糾纏。這也是懷疑論盛行的原因。

02 爭議的真相併不清晰

許多歷史學者都認為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總體還是客觀的。

陳壽在編輯《諸葛亮集》時,曾在上晉武帝司馬炎的「表」中說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可謂識漢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這個評價還是挺高的。

陳壽還找出三個理由,來解釋諸葛亮何以「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第一,「所與對敵,或值人傑」。例如,晉武帝的祖父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徵伐有功,不然也不會成功發動「高平陵事變」,輕而易舉地把掌權的草包曹爽拉下馬並滅族斬草,悄不聲地把曹魏天下轉移到司馬氏手中。

第二,「眾寡不侔,攻守異體」。一般認為,三國中魏國人口在400萬人以上,而蜀國則只有區區90多萬人,司馬懿能調動的兵力號稱30萬人,實際多少沒有準確說法,但起碼也是諸葛亮能統率的10萬人馬的二倍以上。諸葛亮採取攻勢,司馬懿採取守勢,攻難守易。

第三,「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也就是說,諸葛亮才能比得上管仲與蕭何,但管仲有王子城父(春秋時期齊國著名將領),蕭何有韓信,諸葛亮軍事方面的助手呢?對不起,實在找不到。因此他在功業上就難以與管仲、蕭何比肩。

你可能會跟陳壽抬槓,蜀國不是有五虎大將嗎?不是個頂個一把刷子、牛氣哄哄的,有萬夫不當之勇?怎麼說蜀國沒有軍事人才呢?

且不說這五虎大將是否真得具有王子城父、韓信般的軍事韜略,單就一條,諸葛亮有命用他們五個嗎?答案是沒有。為什麼,因為這五個人除了趙雲參加過兩次北伐,其他的幾位老兄早就死去了。

關羽,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和長子關平被害於臨沮(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張飛,章武元年也就是公元221年,被麾下將領張達﹑範強(《三國演義》中誤寫為範疆)謀殺。趙雲,建興七年也就是公元229年病逝。黃忠死於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定軍山之役斬魏國大將夏侯淵的第二年。馬超則是死於章武二年也就是222年,時年才47歲。

要知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建興六年也就是公元228年,此時五虎大將僅存趙雲一人。而且有一種說法是趙雲其實是於228年冬天就去世了,靈柩安葬是229年,陳壽《三國志》記述有誤。

《三國志》單人列傳有九人,而這9個列傳中7個是皇帝,只有諸葛亮傳和陸遜傳是單獨列傳。這其實也是一種肯定。

所以,要說陳壽基於私怨而有意貶底諸葛亮軍事上成就,並不能完全說的通。

03 短於「奇謀」「將略」的評價從邏輯上是不太通順的

陳壽認為「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並找出上文介紹的三個理由來解釋諸葛亮未能成功的原因。但既然對手「或值人傑」,「眾寡不侔,攻守異體」,又找不到像王子城父、韓信那樣的軍事人才作為助手,諸葛亮即使有「奇謀」,也不敢輕試牛刀;即使長於「將略」,也難以實施。怎麼單憑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就說人家短於奇謀和缺乏將略呢,至少,這種論述的邏輯是不太通順的。

其實,以諷史君的愚見,可能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陳壽落入「以成敗論英雄」的窠臼。勝敗兵家事不期。一個統帥的奇謀和將略是每戰必勝的充分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也就是除了奇謀和將略,還需具備其它條件,比如天時、地利等。

是諸葛亮打敗了司馬懿還是司馬懿打敗了諸葛亮?這個爭論其實是沒有分曉的。

諸葛亮在前、後出師表裡都提到諸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才弱敵強」等國情思考,證明他對蜀漢總體人才質量、軍事力量跟曹魏對比的巨大差距是心知肚明的。

那麼為什麼要堅持北伐呢?現代許多人都同意諸葛亮推行的是「以攻為守」的戰略,這和現代軍事科學中的「攻勢防禦」類似,思想超前,非當時的「人傑」所能理解。更何況陳壽並不知兵,對軍事完全外行。諸葛亮一生沒有佔領長安,卻為弱小的蜀漢政權延長了幾十年的生存時間,不至很快被張郃、司馬懿吞併。

至於很多人念念不忘的魏延的「子午谷計劃」,多多少少含有賭博的性質,也許可以成功,但諸葛亮一生謹慎,手中本錢又少,基本很難下決心冒這個險。況且由於地震等因素,子午谷地區的水勢、地形已和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時發生了較大變化,歷史很難再重演了,這似乎讓人無奈又有趣。這個假設計劃只能讓現代網友在《三國志》類的遊戲裡一展情懷,過一下穿越和替古人著急的癮啦。

還有,不敢直接攻打長安或洛陽去,卻「捨近求遠」打到甘肅去的爭議。其實這是不理解他「以攻為守」的思想,也就是先扎牢蜀漢的軍事防線,解除後顧之憂,再談進取之道。諸葛亮在公元229年第三次北伐時攻下武都和陰平。陰平的重要性,從鄧艾經由陰平而偷襲江油城,開啟滅亡蜀漢政權的統一進程,就獲得證明。

裴松之引注一個生於諸葛亮死後數十年的叫袁子的話(同時代的人,可信度較高),讚揚諸葛亮帶兵「止如山,進退如風」。帶兵「止如山」已經很了不起了,畢竟嶽飛也不過讓金兵感覺「撼山易,撼嶽家軍難。」更何況在當時的地理和交通條件下「進退如風」,難道不是一流將才的作派?

其二,政治環境讓「春秋筆法」盛行。按照部分學者研究認為,諸葛亮並未「六出祁山」,而僅僅是「兩齣祁山」;北伐倒是有六次。

第一次,是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天的街亭之役,第二次是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冬天的陳倉之役,第三次是建興七年(公元229年)的武都陰平之役,第四次是建興八年(公元230年)的陽溪之役,第五次是建興九年(公元231年)的上邽之役,第六次是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的武功之役。在這六次重要戰役之中,諸葛亮只有在街亭之役與上邽之役出了祁山。

其中,第五次的上邽之役,五月辛己日,諸葛亮派魏延、高翔、吳班三人分兵對魏軍分割包圍,惡戰一天後,司馬懿差不多全軍覆沒,剩下他本人與幾位親信落荒而走,蜀軍所獲戰利品,有五千套盔甲,三千一百張角弩,與三千顆魏軍士兵頭。上邽之役以後一個多月,張郃追擊因缺糧而撤退的蜀軍,被諸葛亮在「木門」設伏兵亂箭射死。

關於上邽之役,史書有不同的講述。以上是裴松之注《三國志》引用的《漢晉春秋》中說法,後被《資治通鑑》採用。《晉書·宣帝紀》的版本,則是司馬懿打敗了諸葛亮,斬俘蜀軍數以萬計。

陳壽的《三國志》乃西晉武帝司馬炎時期編著,不可避免存在為司馬懿尊者諱、隱瞞敗績的可能性。其實,《《三國志》裡的春秋筆法,不可盡數。例如,上面提到的六次北伐,情節簡單的就像六次小戰役,事實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不能不讓人生疑作者故意遺漏了什麼。

其三,陳壽內心沒有一丁點私怨是存疑的。據說晉武帝司馬炎是諸葛亮的超級粉絲,——估計是小時候沒少在祖父司馬懿、伯伯司馬師、父親司馬昭身旁聽魏蜀交戰的故事,並且聽到了不少對諸葛亮軍事才能充分肯定的言論,這在司馬炎幼小的心靈裡播下了種子,生根發芽。

這個猜想並不是信口胡諂。

面對一生的對手,司馬懿應該對諸葛亮恨之入骨吧。但他卻在諸葛亮病逝、蜀軍撤退後,視察蜀軍營壘布置時,忍不住發出「天下奇才」感嘆,表露了內心對諸葛亮的佩服。

所有,陳壽把諸葛亮形象寫得太差是有風險的。在關鍵之處來幾句顛倒乾坤的點睛之語,酸一下是可能的。當然,這全是推測。

不過,陳壽對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就沒那麼客氣了,

史官常農(《華陽國志》的作者)向西蜀長老考證,聽說陳壽曾經在諸葛瞻手下任職時受辱,陳壽在《三國志》裡將蜀國敗亡歸惡於「宦人黃皓竊弄機柄」的同時,也歸惡於諸葛瞻的「無能匡矯」。此外,還直言諸葛瞻「是以美聲溢譽, 有過其實。」也就是諸葛瞻這個官二代,人們對他的評價言過其實,實則腹中空空。

當然,這也都推測。有關諸葛亮短於奇謀」和「缺乏將略」的爭議可能會一直繼續下去。

諸葛亮接受邀請出山前,水鏡先生曾說「臥龍雖得其主,而不得其時也。」但他「盡人事、知天命」的態度,「一息尚存,此志不懈」決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將永遠激勵後人。

相關焦點

  • 讀《諸葛亮「奇謀為短」辯證》獲得的一點個人感悟
    之所以諸葛亮會有「奇謀為短」的評論,一部分人認為諸葛亮被後人曲筆或者抹黑。另一部分人認為諸葛亮史仁義和智慧的化身,出奇兵制勝這種卑劣的手段,諸葛亮不屑一顧。這一陣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①傅幹: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②秦觀:則亮之應變將略,不言可知也。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陳壽③丨陳壽父親曾因馬謖被牽連 可他依然為...
    諸葛亮正是因為陳家和諸葛家兩代恩怨,有人認為陳壽在《三國志》裡對諸葛亮有所貶低,「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陳壽並沒有記仇,反而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裡說了很多關於他的好話,這就可以看出陳壽的史德,以及他身為史家的情操,以及秉筆直書的情懷。」小人書《斬馬謖》何一民教授還提到:「《三國志》裡每個人的傳,陳壽都寫得生動深刻,《諸葛亮傳》無疑是最華彩的之一。」陳壽除了記敘人物的事件,還會給他們一段總評。
  • 魏延真的提出過子午谷奇謀嗎?
    所以《魏略》中魏延出「子午谷奇謀」的這條記載的可信度也得打個問號,有可能是想故意表現諸葛亮不能聽從良將之言,從而將蜀國北伐失敗的責任推到諸葛亮身上;加上前面提到,其內容本身就不靠譜,那可信度就更低了。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三國志》中的講法。
  • 魏延子午谷奇謀算到了夏侯楙漏算了郭淮_諸葛亮
    原標題:魏延子午谷奇謀算到了夏侯楙漏算了郭淮魏延子午谷奇謀算到了夏侯楙漏算了郭淮魏延有一個子午谷奇謀,由於諸葛亮沒有採納這一建議,而這次北伐又因為馬謖失街亭而失敗,所以有人總是以此為依據,認為諸葛亮若不是過于謹慎,也許第一次北伐也就真的成功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沒有可能成功呢?
  • 子午谷奇謀靠譜嗎——諸葛亮北伐(3)
    (1):北伐準備諸葛亮北伐(2):第一次北伐那麼今天,我們來說一個很多人都關注,也說了好幾次的問題:子午谷奇謀它靠譜嗎?長期以來,很多人都會持有一個觀點,那就是諸葛亮如果採納子午谷奇謀,北伐就能成功了。然而我要說,這個觀點是有問題的。我們來看看子午谷奇謀的幾個成功的必備條件:1.魏延的一萬人十天抵達長安。
  • 諸葛亮有什麼貢獻?撥開《三國演義》虛構的面紗,諸葛亮貢獻不多
    諸葛亮受不了父母、舅舅相繼去世的事實,於是回到山裡,與崔周平、徐舒同住一整天。諸葛亮畢生致力於治理蜀漢,進行政治革新,打擊強權勢力。注重發展生產,官辦鹽鐵,擴大財力;諸葛亮聯合西南少數民族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諸葛亮訓練和教授武術,嚴肅軍紀,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在諸葛亮執政之初,他大膽進行社會改革,嚴厲打擊專橫和非法的強大勢力。
  • 此成語道出諸葛亮的志向,揭示了失敗的原因,卻遭惡意曲解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是西晉史學家陳壽為諸葛亮一生所做的一個總結。先來看看原文: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語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這段話的大意是:諸葛亮一生的志向,就是進則傲視天下,統一華夏,退則固守疆域,震蕩天下。他又擔心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天都不能進軍中原、與強國抗衡,故此用兵不止,多次炫耀武力。
  • 幸好子午谷奇謀被諸葛亮否定了,要不然魏延會讓蜀國一敗塗地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令許多人扼腕嘆息。很多人除了聲討馬謖之外,更偏向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事件。一般的觀點是,蜀漢北伐宜急不宜緩,像是諸葛亮那樣慢騰騰穩紮穩打的套路,根本不是蜀國國力可以支撐的。只有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那樣,來一場激進冒險的突襲,這樣就可以奪佔長安,北伐也就成功一大半了。
  • 諸葛亮是人不是神,不能面面俱到
    《三國演義》盡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在關鍵的襄樊之戰和夷陵之戰中,諸葛亮並未發揮作用,關羽兵敗被殺,劉備被火燒連營。但把失敗的責任推到諸葛亮身上,又有失公允。對關羽這邊的形勢,劉備和諸葛亮應該知道大概。由於路途較遠,消息傳到時就晚了。在關羽戰事順利時,劉備大概也樂觀了,既沒有派兵增援關羽,又沒有幫關羽穩固住荊州。至於諸葛亮那時以政務為主,在軍事上沒有決策權,只能建議。諸葛亮沒有預測到後來的形勢變化,提出應對之策,說明他是人不是神。而且,劉備和諸葛亮沒有料到的一點是曹操與孫權聯手,東吳竟然背盟偷襲了荊州。
  • 諸葛亮否決子午谷奇謀:魏延的這條計策之中,是否存在三個漏洞?
    諸葛亮伐魏,一直堅持出祁山而不聽從魏延的建議走子午谷。於是有人說諸葛亮根本就沒想過跟曹魏決戰,他數次出兵只是為以攻為守,同時也要化解蜀漢日益嚴重的內部矛盾——益州本土派一直蠢蠢欲動,如果大家沒有外敵可打,很可能會發生內訌。
  • 魏延子午谷奇謀可有勝算?諸葛亮或失逆襲曹魏唯一戰機
    文:龍城胖達(作者原創授權)「高迎祥證明了子午谷行不通」,這種說法或有誤……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名將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後世有人認為諸葛亮過于謹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大大地失策,錯過了絕好時機;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不採用的原因是,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長安,他的目標應當是先取涼州,然後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曹魏。本文的觀點,「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不在計謀本身,而是在攻守雙方。
  • 魏延「子午谷奇謀」只需要向諸葛亮要幾千兵馬,他為什麼不敢一試?
    「子午谷奇謀」後世有人認為是偽作不無道理。魏延也是名將,難道不清楚「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不高嗎?如果魏延真以為可行,那還是勇武、謀略雙全的魏延嗎?01子午谷奇謀魏延自己帶領五千精兵出子午谷,直奔長安城下,駐守長安的夏侯楙不戰潰逃;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斜谷,取郿縣,與魏延在長安回合。
  • 魏延墓前跪著一個雕像,有人說是諸葛亮這是真的嗎
    魏延一向不滿諸葛亮不用其子午谷奇謀,認為自己的軍事才能沒有得到「盡用」。諸葛亮既死,魏延便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應當由自己統兵做大將,當然也就不願意做斷後將軍了。因而,魏延說:「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費禕得知魏延不願意聽從楊儀指揮,更不願意做斷後將軍,便以徵求楊儀,勸楊儀讓出兵權意見為由,離開了魏延駐地。
  • 諸葛亮致命的缺點是什麼?司馬懿說了17個字,康熙帝對他評價極高
    不過自己最終卻活活累死,自此千百年來,對諸葛亮的評價都是十分高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則是他完美人格的寫照,除此之外,諸葛亮精通兵法,並且計謀頗多,口才也是極其了得。然而正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諸葛亮也有著致命的缺點,一般來說,要了解一個人的弱點,只需要看看他的對手就可以了,當時曹操的頂級謀士郭嘉是諸葛亮的對手,被譽為鬼才。
  • 「子午谷奇謀」突破口,被魏延蔑視的夏侯楙,還有被妻子謀害經歷
    不過這個人物還算是曹魏的重要人物,而且在他身上也牽扯到很多重要事件,比如"子午谷奇謀"、曹丕曹植立嗣之爭等等。夏侯楙這個人混得還是比較慘的,不僅被魏延視為草包,"子午谷奇謀"的突破口,更是有被自己親老婆,曹魏長公主清河公主謀害的經歷。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個"傳奇人物"。
  • 劉備有諸葛亮和龐統,為何還會失敗?千古名句的後一句道破天機!
    讀過三國的朋友都知道,三國裡有個神秘的絕世高人,人稱「水鏡先生」。「水鏡先生」有一句千古名句,是說給蜀漢君主劉備聽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裡的核心,便是「臥龍」、「鳳雛」這兩個人。「臥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指的是龐統。
  • 是學生有問題,家人的問題?還是另有隱情?
    還是說根本不了解?所以說這有兩個支線,一個是這個孩子,平時在學校裡跟家人很少接觸,家人對他的實際情況完全不了解,所以也就無從得知他的真實水平,這種情況下被騙還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條支線就是這個孩子平時偽裝的太好了,跟家裡溝通時不管說自己的考試成績還是平時的表現,都是以一個比較高的姿態來展示自己,把自己標榜成一個好學生,即使自己的成績並不好,但是他的自內心足夠強大,他能給家人這種強烈的錯覺,讓家人認為他就是一個好學生。如果是這種的話那就太可怕了,如果說光有虛榮心,能支持到他做到這種地步嗎?
  • 東漢三國領導人誰最厲害,毫無疑問,看看陳壽如何評價三人
    陳壽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
  • 為什麼說魏延被殺,我們都冤枉諸葛亮?這個原因很多人忽略了
    他再想想自己的手下有著與自己有兄弟之稱的張飛,一開始就跟隨劉備打天下的黃忠、保護過自己的兒子的趙雲等都是很優秀的後選之人。當時諸葛亮卻又不能好好的處理他們的關係,所以到後來就越鬧越僵,所以諸葛亮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讓他們和好的相處。建興十二年,諸葛亮最後一次準備去攻打司馬懿的時候,可以說真的的是一場惡戰來的剛剛好這場戰役就是看看誰先撐不住,可沒想到諸葛亮卻因身體撐不住,中途病折,而正是這樣魏延的生命就是這樣沒有了,就是因為誰來負責大軍的撤退這個問題。
  • 楊穎被評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是實力所趨還是另有隱情?
    楊穎被評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是實力所趨還是另有隱情?時間:2020-12-08 22:1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楊穎被評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是實力所趨還是另有隱情? 說起楊穎想必大家都已經熟悉十分了吧,近些年來她的努力換來了飛馳般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