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基本目標和更高目標
學校究竟培育什麼樣的人?這是辦教育的首要問題,也是根本目的。各國國情不同,培養學生要求不一樣;各地情況有別,培育學生重點有差異。但教育理念大致相同,就是培育國家需要的人,未來需要的人,使學生會學習、會生活、會做事、會做人,做有學習能力、生存能力、創新能力的人。基本目標都是培育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公民,更高目標是培育引領社會創新發展的精英人才。
「一個人都不能落後」
2001年,世界經合組織(OECD)「國際學生評價(PISA)」中,只有500萬人的芬蘭,學生各項成績均列第一,首都和偏遠的學校測驗成績也相差不大,成為世界上地區教育差距最小的地方。此後連續四次名列世界前茅,媒體稱之為世界教育「第一國家」。我們看到,如今芬蘭依然是教育最出色的國家之一。從教育目標看,至少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為提升國家競爭力,全力培養適應未來高科技發展需要的下一代。學校重視高科技意識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普遍採用計算機學習思考。二是堅持「一個人都不能落後」的理念,保證每一個孩子受教育的平等機會。這種平等精神集中體現芬蘭教育的核心價值。他們認為,若有一人落後,20年後社會將為幫助他們付出更大的成本。因此學校「公平地服務所有的學生,不論他們的差異如何」。我們在赫爾辛基市參觀Sakarinmaki小學,了解到芬蘭的學校都有好環境,沒有貴族和平民學校之分。老師的使命就是讓「每個」小孩都具備基本的生活和學習能力,把「差生」降到最低,防止他們成為問題少年。
把學習作為信仰
猶太人在世界人口中只佔0.3%,但資料顯示,卻獲得近三分之一的諾貝爾獎,賺取世界上30%以上的財富。800萬人口的以色列,近80%是猶太人,近年來在軍事科技、計算機科學、生物醫學、物理學以及農業上的研發成果相當驚人。無疑是當今世界上「最小的超級大國」。他們之所以這麼強大,根本原因在於始終把教育作為根本。《國家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中小學目標是教育學生熱愛人類,熱愛民族,熱愛國家,做以色列的忠誠公民。具體說:一是培養公民意識和人類基本價值觀;二是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平等的教育;三是培養有創新思維和能力、能開創未來的精英。他們崇尚創新,小學二年級時就選拔有特長有潛力的兒童進入英才中心,學習超前的知識。高中階段就舉辦科研成果展覽,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正因此,國民將學習作為信仰。有人統計,猶太人平均一年看64本書,位居全球第一。在許多人看來,知識比財富更重要,以致女子嫁人要看對方是否有學問。此外,家長們還要求孩子為了生存,至少學一項基本技能,如木工、廚藝或者園藝等等。
童心+童星
2015年世界經合組織PISA測試,學生成績第一位的是新加坡。我們在新加坡考察時,印象最深刻的是李光耀先生說過的,新加坡「沒有任何天然資源,唯一的資源就是人」。因此,國家把人力資源的培養作為最重要因素。確定的教育目標為:幫助每個學生發掘其潛能,發揮其才華,培養終身學習的精神,讓每個孩子都能夠施展所長。教育部決定未來20年以價值為導向,推進品格和公民教育,培養以尊重、責任感、堅強、正直、關愛、和諧為核心價值觀的新一代國民。2013年起設立「品德獎」,糾正長期以來競爭排名、應付會考等偏向知識灌輸等做法,著力培育學生良好的品行和根植新加坡的信念。為使新加坡成為頂尖的國際化都市,成為具有高技能人才優勢為基礎的革新型經濟體和創業文化蓬勃的社會,努力培養具有精專技能的人才。政府為適應下一波經濟發展,制定了21世紀技能教育框架。為真實感受學校的教育氛圍,我們走訪了萬慈小學。校長陳玲玲女士告訴我們,學校的使命是培養童心,造就童星。培養精於學習、善於溝通、樂於奉獻的公民,培養精益求精的創新者、領跑者。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環球意識和跨文化意識。
「不給他人添麻煩」
日本現代化水平和整體國民素質較高,這是大家都不否認的。在日本四天的考察中,我們真實感受到這是教育成功的果實。文部科學省審議官前川喜平和我們座談時,談了一系列改革計劃。他說重視道德教育是全球教育的趨勢。當前日本最頭痛的事是學生被欺負的問題。文部省已經把道德教育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可見日本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培育道德品質。我們和日本政策研究大學專家座談,了解日本教育的歷史現狀、制度體系,重點討論了基礎教育改革經驗和目標。我們走訪一些中學,通過與學生互動,課堂旁聽等,感受到日本教育有個基本目標,就是「讓孩子擁有生存能力」。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主動思考,做出判斷和行動,具有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並且能夠自律,善於為他人著想,和他人合作。東京西山戶小學校長大橋直子,一句話揭示了「生存能力」的本質內涵,就是「不給他人添麻煩」。札幌市綠丘小學校長本間雄一說,學生首先要身心健康、有道德情操,其次要善於學習,有知識技能。啟明中學校長小西俊之說:學生教育第一位的是德仁,第二位是生存能力和忍耐、堅強的精神。地方政府教育委員會一些幹部和部分家長在和我們交流時,還談了許多「生存能力」教育的具體內容。比如學生個人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做,用完後的東西要放回原處,與他人約好時間要提前到達,等等。鼓勵孩子從小自立自信,養成有序的思考行為方式,培養遵守規則的意識和對別人、對社會的負責態度。由此可見,日本教育目標是務實的,也是被實踐證明為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