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1月,蘇聯按照慣例舉行十月革命的閱兵式。在閱兵式開始時,人們意外發生了中國代表團的身影。周恩來總理和賀龍元帥更是直接站在了觀禮臺上,似乎昔日的中蘇同盟又回來了。但就在當天晚上的慶祝晚宴上,卻發生了天大的意外,最終周總理甩袖而去。在此之後,中蘇關係越來越差,甚至發生了一系列的邊境械鬥事件。那麼當天晚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作為外交家的總理為什麼會甩袖而去。
一、赫魯雪夫下臺,好大喜功的勃列日涅夫上臺
在赫魯雪夫上臺的初期,蘇聯地區給予了中國很大的援助。赫魯雪夫對中國的幫助,遠大於當年的史達林。從156個大型項目和原子彈的最終圖本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那個時期我國仿製蘇聯的武器有很大一部分至今還在服役。但到了50年代末期,因為西伯利亞地區伐木工、聯合艦隊、長波電臺、炮擊金門等一系列事情的出現。蘇聯與中國的關係越來越差,兩國在官方報紙上開始了長期的論戰。當時中國稱赫魯雪夫犯了修正主義錯誤,所以口號成了:「打倒美帝打倒蘇修。」這就是中蘇兩國咋意識形態上的爭論,後來鄧小平與蘇共總書記戈巴契夫會談時說:「蘇聯不全錯,中國不全對。」中蘇兩國越爭越兇,最後蘇聯撤走了所有的專家和機器設備。
赫魯雪夫在蘇聯國內的地位也不穩固,他一直想進行經濟政治大改革。但這會觸及蘇聯特權階級的利益,他們開始籌劃把赫魯雪夫趕下臺。1964年,正在外地度假的赫魯雪夫被騙回了莫斯科。赫魯雪夫一下飛機就發現情形不對,熟悉的警衛們全換了。而且前來迎接的只有克格勃主席謝米恰斯內,這是不符合常理的。果不其然,在中央主席團會議上,赫魯雪夫遭到了圍攻。最終他被迫宣布退休,從此淡出了歷史舞臺。從現在的角度來看赫魯雪夫,他的很多改革政策無疑是正確的。在赫魯雪夫下臺之後,作為各派妥協的產物,好大喜功的勃列日涅夫成為了新任蘇聯最高領導人。這個人僅僅只有中專學歷,他能把蘇聯帶向何方誰也不知道。
二、周恩來訪問蘇聯,最終卻甩袖而去
赫魯雪夫下臺的消息傳到中國以後,中國的國家領導人們認為這是改善中蘇關係的好機會。在勃列日涅夫當選的當天,周恩來就以國務院的名義表示祝賀。蘇聯方面也發出來態度溫和的回信,這讓中國方面更認為中蘇關係很有可能改善。中蘇先是進行了幾次中低級的接觸,在感覺沒有問題之後,周恩來總理和賀龍元帥率領高規格的中國代表團訪問蘇聯。中國準備參加這一年的十月革命閱兵式,並於蘇聯領導人進行和談。中國代表團到達之初,雙方態度還算融洽。11月7日當天,人們看到了中國代表團的身影,為首是中國總理周恩來。這讓蘇聯普通人認為昔日的中蘇同盟又回來了,兩國再也不吵了。
但是就在閱兵式結束的當天還是出事了,當天晚上舉行了慶祝晚宴。中國代表團應邀出席,在宴會進行中,蘇聯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元帥和賀龍元帥碰杯。但是緊接著他說了一句無法挽回的話,馬利諾夫斯基說:「我們把赫魯雪夫已經搞掉了,你們還不把毛澤東也搞掉,這樣就天下太平了。」賀龍元帥勃然大怒,立刻把這個情況報告給了周恩來。此時正陪同周恩來的是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也就是蘇聯總理。柯西金尷尬的解釋道「馬利諾夫斯基喝醉了,滿口胡話。」周恩來的回答是:「不是喝醉了,是酒後吐真言。」周總理的意思是你們幾個大佬沒有這個意思,他一個國防部長怎麼敢說這樣的話。
三、中蘇關係持續惡化,最終走向了對抗
這一事件發生以後,周恩來率領中國代表團離席以示抗議。事後,蘇聯方面確實在私下裡與中國代表團商議了此事,但拒絕公開道歉。沒過多久,蘇聯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發表了講話,他重申赫魯雪夫時期對中國的態度和措施不會改變。這下子中蘇再也沒有和談的可能,中蘇關係開始持續惡化。中國與蘇聯有著漫長的邊境線,蘇聯開始在邊境上不斷的挑釁。中蘇邊境東段的界限是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在這兩條江上有著1000多坐大小島嶼。1965年,蘇聯出版了新的蘇聯地圖,將這些島嶼全部納入了蘇聯的疆域之內,這其中就包括珍寶島。這是中國方面絕對不會答應的,中蘇雙方在邊境上的長時間械鬥開始了,這也就是「珍寶島大比武」。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