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生命記號,竟是數據處理錯了?科學家們用論文「錘」論文

2021-01-07 澎湃新聞

470攝氏度,90倍地球大氣壓,下的「雨」都是硫酸,這樣的金星竟然會有「生命記號」?別說很多吃瓜群眾不信,不少科學家們也提出了質疑。

自9月14日英國卡迪夫大學、劍橋大學、曼徹斯特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聯合在《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上發表了題為《金星雲層中的磷化氫氣體》(Phosphine gas in the cloud decks of Venus)的爆炸性論文(下稱「原論文」)後,地球人冷落了很久的這個鄰居熱度直升,同時,潑冷水的也大有人在。

科學界最光明正大的較量,就是用論文來回擊論文。ArXiv這個科學家們在發表論文前預先上傳草稿的網站,成了「有理有據」交火的主戰場。

10月19日、10月27日、10月28日,ArXiv上陸續出現了三篇反駁原論文的文章,分別來自一個荷蘭團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團隊和一名英國教授。

三篇反對文章的破論點基本上相同,直指原論文的數據處理方式不妥,容易造成虛假結果。他們使用獨立的分析工具對望遠鏡原數據戶進行重新檢驗後,先別說金星的「生命記號」是否來自於生命,該「記號」本身就不再存在了。

要知道,現代的天文學家已經不是在直接「看星星」,而是在「看數據」。望遠鏡並非像相機一樣直接拍出星星的照片,而是傳輸海量的光譜數據。天文學家們要做的,就是埋頭在這些數據裡挖掘蛛絲馬跡,看看能不能講出一個符合某種理論模型、同時邏輯上也講得通的故事。

這裡面涉及到複雜的數據處理過程,最終數據和故事的匹配程度,統計學會給出評估。達到了一定的數學標準,才能算得上一個可靠的故事。

那麼,原論文到底是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原論文的說法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想像光譜就像一把梳子,每個梳齒依次代表不同頻率的光波。

當這把梳子「梳」過金星的大氣層,裡面的一些化學物質會吸收特定頻率的光波,把那幾根對應的梳齒折斷了一些。

所以,科學家們觀察一下最後梳子上斷了哪幾根梳齒,缺失的長度有多少,就可以推理出金星大氣層上有哪些化學物質,含量有多少。

原論文發現,是267吉赫茲(GHz)這根「梳齒」缺了很明顯的一部分。他們認為,這根梳齒對應著的化學物質是磷化氫(PH3)。

同為氧族氫化物,磷化氫和更為著名的硫化氫一樣惡臭且劇毒,為什麼可以作為一種「生命記號」呢?

原來,人類目前只在太陽系大型氣態行星的高溫高壓大氣層深處找到過磷化氫,而巖石星球高度氧化的表面和大氣層會快速破壞掉磷化氫。

例如,在我們的地球上,磷化氫的產生只與人類工業生產或厭氧微生物活動相關。

而從光譜的缺失程度來估算,金星雲層中的磷化氫豐度為20ppb,即每十億個分子中有二十個磷化氫分子。

原論文寫道:「窮盡穩態化學和光化學路徑分析,金星磷化氫的存在難以解釋。金星大氣層、雲層、地面、底下、閃電、火山或隕石傳輸都沒有已知的非生物產生方式。」

根據模擬,在金星的溫度和濃度下,光化學路徑要產生這個濃度等級的磷化氫氣體,反應速率還差了4到6個數量級。

也就是說,金星上的磷化氫濃度難以人類現有的化學知識解釋,這不僅暗示著金星雲層中有生命存在,而且可能是活著的生命,還在源源不斷地產生磷化氫,以抵消快速分解的過程。

論文得出結論:「磷化氫可能來自未知的光化學或地質化學過程,或是生命,類似於地球上的生物源磷化氫。」

反方的聲音

儘管原論文的結論下得很謹慎,並沒有直接說金星上有生命。但退一步講,這個磷化氫信號真的存在嗎?

原論文所用的數據來自兩臺毫米波(30GHz至300GHz)/亞毫米波的望遠鏡,分別是位於夏威夷的麥克斯韋望遠鏡(JCMT)和位於智利的阿塔卡瑪望遠鏡(ALMA)。

10月19日,荷蘭萊頓大學觀測天體物理學教授Ignas Snellen等四名荷蘭學者率先在ArXiv上傳第一「錘」:《對金星267兆赫ALMA觀測結果的再分析:未顯著探測到磷化氫》(Re-analysis of the 267-GHz ALMA observations of Venu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tection of phosphine),

「錘」的是對ALMA數據的處理方式。

該團隊認為,原論文用以擬合頻譜通帶部分的12階多項式會導致虛假結果。用這種「配方」的話,還可以製造出其他5種強信號。

荷蘭團隊用自己的方法重新處理ALMA數據後,磷化氫信號的可靠度就只有2σ,達不到統計學的通常要求了。一言以蔽之,荷蘭團隊用上他們認為更靠譜的數據處理方法後,ALMA望遠鏡提出的267GHz信號不能說明是來自磷化氫的。

論文中還注釋稱,原論文作者們已經通知大家,對ALMA數據處理腳本進行了更新。與此同時,ALMA科學檔案的數據也正在進行相同的校正。經重新處理後的數據不再包括原論文報告的強波紋,與荷蘭團隊的發現相印證。

10月28日,英國赫特福德大學教授馬克·湯普森(Mark Thompson)在ArXiv上傳了一篇題為《金星267赫茲JCMT觀測結果的統計可靠性:沒有磷化氫吸收的顯著證據》(The statistical reliability of 267 GHz JCMT observations of Venus: No significant evidence for phosphine absorption)的文章。

他質疑JCMT數據結果的點和荷蘭團隊質疑ALMA數據結果的點完全相同,就是多項式擬合。湯普森發現,多項式擬合過程也會導致JCMT光譜數顯假陽性結果。因此,JCMT金星光譜中並沒有明顯的磷化氫吸收證據。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科學家Geronimo Villanueva等27人長傳的文章標題更簡潔直接:《金星大氣中沒有磷化氫》(No phosphine in the atmosphere of Venus)。

由於「嚴重的基線校準問題」,NASA團隊認為ALMA數據中的磷化氫信號是無效的。他們同樣經使用了不同的分析工具進行獨立的校準和分析,沒有觀察到磷化氫的蹤跡。

JCMT望遠鏡觀測到的所謂的磷化氫特徵可以通過中等豐度(約100 ppbv)的二氧化硫來解釋,而後者更為常規合理。

此外,如果ALMA或者JCMT望遠鏡中的信號確實是磷化氫,那磷化氫必須出現在70公裡以上的高度,與它們的光化學網絡完全不符。

熱度PK冷水

值得一提的是,NASA團隊已在10月21日將文章發送給原論文第一作者Jane Greaves及《自然-天文學》編輯Luca Maltagliati。10月26日又投向了《自然-天文學》的「續議事項」(Matters Arising)版塊。

「續議事項」是《自然》在2018年底上線的板塊,如果對此前《自然》發表過的論文出現特別有趣、及時的同行評論或闡釋,即可以「續議事項」的形式刊登。與此同時,被評論原文的作者獲得一次回復機會。如果編輯部認為該回應「建設性地推進了討論」,就會將回復文章與「續議事項」文章同期發表。

荷蘭團隊和湯普森則已分別將論文投遞給《天文與天體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A&A)和《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MNRAS),都是天體物理學領域的頂級期刊。

看來,「金星生命記號」這個吸引人的科學話題,很快就會正式開播「第二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漲知識|又熱又酸如煉獄的金星,為什麼會存在「生命記號」?
    表面溫度高達470攝氏度,大氣壓為地球的90倍,下的「雨」都是硫酸,在太陽系的行星兄弟們裡,金星可能是最接近「煉獄」的存在。然而,路透社、BBC、《紐約時報》等多家外媒報導稱天文學家在金星雲層中找到了「生命記號」(biosignature),推測這顆星球上可能有「空中生命」,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NASA科學家聯名求撤稿:金星有生命跡象是大烏龍,12階多項式擬合不...
    這可是轟動天文界的大新聞,很多人不敢相信:磷化氫和生命也不見得有必然聯繫吧?然而,科學家們在仔細研讀論文後,一個個都坐不住了:這論文,從數據處理開始就有問題啊!質疑接踵而至,全球多個團隊對這篇論文表示懷疑,也包括NASA在內。
  • 人類或許不再孤獨:科學家發現金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的證據
    地球是是不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作為唯一的生命文明,人類一直在追求這個問題的答案,現在有一點線索了,科學家們可能找到了在金星上存在生命的證據——磷化氫。
  • 曹雪濤論文受質疑續:3篇論文作者承認用錯圖
    但Bik同時表示,在論文裡,每張圖片都要支撐最後的結論。如果改動圖片,論文的學術可信度就會受損。她很難判斷被質疑的圖片中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或許是實驗人員不小心用錯了圖片,但我無法判斷他的初衷。」3篇論文作者承認錯用圖片據美國《The Scientist(科學家)》雜誌介紹,Bik致力於學術打假,過去5年中,她花費超過5000小時對不同論文進行檢查,最重視的就是論文中的圖片造假。
  • 金星上真的有生命嗎?聽聽懷疑論者的觀點
    一方面,一些科學家質疑這個猜想本身,以及研究團隊是否真的發現他們/她們所聲稱的東西(磷化氫)。另一方面,科學家們嚴格審查了這一解釋(只有地球生物才會產生的分子)的正確性,以及金星上生物存在這一結論的價值。
  • 火星:什麼,金星上也有生命跡象?
    Cardiff大學Jane Greaves及其合作者們在金星大氣中發現了磷化氫,含量約20ppb。用了兩組獨立的金星觀測數據,通過光譜觀測判斷大氣中存在某種成分:夏威夷JCMT望遠鏡,2017年6月智利的ALMA望遠鏡,2019年3月也就是說可信度是比較高的,雖然後續其他望遠鏡的驗證依然有必要,但不太可能是觀測錯了東西。
  • 科學家有爭議的最新發現:金星上有微生物特徵表現
    上個月的一項重磅炸彈研究提出了非同尋常的主張,即在金星上發現一種與生命相關的分子類型。對本文使用的方法進行的獨立重新評估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發現該生物標記物「沒有統計依據」。金星,1974年由NASA的Mariner 10探測器拍攝。
  • 科學家光寫論文不抗疫情?我幫大家解讀一下68篇新冠病毒論文
    作為科研狗,我每天一睜眼就會水水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的paper,看科學家們抗擊疫情又有啥新進展。然而這幾天我快要看吐了!看論文的速度根本跟不上發論文的速度啊!
  • 《科學家》評出2018十大論文撤回事件
    去年秋天,《科學家》雜誌正式啟動了它的論文撤回資料庫。它為科學家、記者以及任何對論文發表問題和學術不端行為感興趣的人以及任何想知道自己是否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引用被撤回論文的人提供資源。以下是今年的一些最熱門的論文撤回事件,排名不分先後:他們不是活力四射的二人組。
  • 東京大學公布調查結果 日本著名科學家論文造假坐實—新聞—科學網
    長達近一年的調查證實,該校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著名細胞生物學家渡邊嘉典存在學術不端行為,他在發表的5篇論文中使用了造假的圖片和圖表。 據《自然》雜誌網站報導,調查還證明了該校另5個實驗室的清白,它們並沒有在論文中造假。由於渡邊嘉典在細胞分裂領域是很有影響力的核心人物,與他研究領域相同的國際同行們對這一結果表示震驚。
  • 期刊論文數據處理入門(一)
    誠如我前面所述,由於統計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強弱之別,因此「我的數據有回歸分析,你的沒有」這類的攻防實際上是沒辦法直接在兩份資料對撞時分出高下的。有些時候某份數據之所以會沒有回歸分析,只不過是因為該份論文在研究的內容與假說自始就不是需要用回歸分析來去處理的。
  • 傅明論文重複率超50%成足壇翟天臨?這次知網錘人好像錘錯了…
    球迷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在網上發洩著不滿,他們不僅「人肉」了傅明,還扒出了他的種種履歷,其中就有人發現傅明此前發表的一篇論文,在知網查重後,抄襲比例竟然達到了54.84%。這不禁讓人想起此前演員翟天臨鬧得沸沸揚揚的論文抄襲事件,以及引發的「學術失信」,可就算是翟天臨,論文重複率也不過40%。
  • SCI論文前期實驗設計、數據收集與處理、論文寫作及編審回應研討班
    如何規劃、撰寫一篇高質量SCI論文SCI論文前期實驗設計、數據收集與處理、論文寫作及編審回應研討班科研設計和實驗數據,是論文撰寫的原材料,是SCI論文的根本。SCI論文又是寫出來的。本課程將著重從SCI論文前期實驗設計和數據收集與處理兩方面介紹寫作前準備工作,包括:如何確立論文擬說明的關鍵問題,並確定如何去講這個故事;如何根據文章創新點,正確設置對照組,進行合理科學的科研設計,並確立詳盡的技術路線;如何確定擬收集的實驗數據;如何在實驗著手前,草擬投稿文章的圖片排布,擬投稿文章有幾幅圖
  • 科學論文越來越難以理解,罪魁禍首竟是縮略詞!
    首字母縮略詞過多,充滿縮寫的研究論文損害了我們的科學理解。MS一定代表微軟?科學論文越來越難以理解,罪魁禍首竟是縮略詞!閱讀科學論文有時會像破譯一堵密碼牆。學術論文通常充斥著複雜的科學概念,但是在最近的幾十年中,研究也變得無休止地出現了首字母縮寫詞和縮寫。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使得科學家和普通民眾都無法理解文章中討論的知識和發現。
  • 金星上可能存在生命?自稱來自金星的女人「奧妮克」,你相信嗎?
    早在10億年前,金星上就可能存在生命,科學家們究竟發現了什麼?464攝氏度的金星上也能存在生命?英國有一個名叫「奧妮克」的女人,自稱來自金星,你相信嗎?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下。
  • 愛因斯坦又錯了!祝融星根本不存在,金星生命也是「烏龍」
    一直到1915年,這一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也完美解答了水星偏離的問題,一夜之間,天文學家們都明白了水星偏離是正常現象,它和太陽之間沒有任何的天體。於是,祝融星徹底被「打入冷宮」,成為了人類天文探索過程中的「烏龍」之一。
  • 金星發現生命跡象?地球大氣沒有的1種物質,為何是生命的標誌?
    ,題為《金星雲層中的磷化氫氣體》,重新引燃了人們對金星生命的無限遐想。尋找地外生命是一個既神秘又經久不衰的課題,人們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竭盡所能探索宇宙,只求為「我們孤獨嗎」這個終極問題找一個圓滿的答案。論文中提到的磷化氫是什麼?為什麼發現它等同於發現生命活動?地球上有這麼多生命,然而其實空氣中並沒有磷化氫。
  • 哈佛學術大牛造假怎麼處理?學校建議撤論文,賠償一千萬美元
    相比於國內「低調」處理學術不端,國外的知名高校卻更願意用「清理門戶」來保住學校聲譽和科學誠信。據美國著名生命科學網站STAT、Retraction Watch(《撤稿觀察》網站10月14日報導,哈佛醫學院及其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建議,從多個醫學期刊上撤回來自前哈佛醫學院教授、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Piero Anversa博士的論文。撤回數量達31篇,這些論文均涉嫌偽造和篡改實驗數據。
  • 一個科研狗對「南開校長曹院士論文造假事件」的完全剖析
    總之我傾向於認為,曹院士是牛逼科學家,但手下帶的人多了,學術倫理漸漸惡化,帶出了P圖的惡劣風氣。 最近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出40多篇論文涉嫌學術造假,數據圖有PS痕跡。 曹院士是免疫學大牛,在全世界的學術地位都極高!但學術界是一個特別容不得造假的地方。這一錘下去,半個科研圈都驚得信仰崩潰了。
  • SCI論文圖片處理與組圖技巧
    醫學論文的寫作中,通過圖片反映實驗過程、數據結果、病案實例等內容,不僅可以為論文內容提供素材與依據,也能讓讀者對實驗結果與臨床治療有清晰直觀的認知,使文章整體更具有客觀性、真實性和科學性。同時,圖片處理越完善、圖片質量越高的論文,在論文評審過程中也可以提高編輯與審稿人的評審效率。因此,論文作者們熟練掌握科技論文圖片的處理技巧,既能提升論文的整體質量,同時也可相對加大論文過審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