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中國網訊】中國社會責任投資論壇(China SIF)的年度重頭戲——中國責任投資周近日分別在香港、深圳及廣州舉行。責任投資周活動共有六個,其中包括第六屆中國社會責任投資論壇年會,商學院ESG責任投資教育分論壇等。
在深圳舉行的「商學院ESG責任投資教育」分論壇由商道融綠等機構主辦,論壇設有研究與教學兩部分,分別由國際研究前沿及國內教育規劃兩個環節構成,各由一位學者做主題演講,再由幾位專家進行圓桌討論,旨在通過分享專家知識與教學經驗,以集思廣益,凝聚力量,推動國內商學院開設相關課程。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高金)教授邱慈觀出席分論壇,並發表了主題為「ESG責任投資教育規劃」的演講。
國際研究前沿的環節,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執行副院長、校長講席教授張博輝主持,新加坡管理大學助理教授梁昊以「國際ESG責任投資研究前沿」做主題演講,而圓桌論壇則以「如何在中國推進ESG 責任投資研究「為題展開,參與嘉賓有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系系主任盧永鴻、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研究部副總監張宣傳、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管學院金融學副教授彭珂等。
國內教育規劃的環節,由深圳大學深圳南特商學院MBA項目主任尼娜主持,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邱慈觀以「ESG責任投資教育規劃」做主題演講,而圓桌論壇則圍繞「如何在商學院課程基礎上規劃ESG 責任投資教育」這一主題展開,參與嘉賓有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沈洪濤、臺北大學金融學系系主任黃啟瑞、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UN PRI)中國區負責人羅楠等。
演講中,邱慈觀教授先分享了目前中、美兩國商學院在可持續管理方面開設的課程,其中包括倫理學、CSR、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ESG責任投資、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生態學等,各科系所開課程會依其核心領域而有所差異。
例如,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課通常開在企管系及運營管理系,CSR的課通常開在企管系,而ESG責任投資的課通常開在金融學系。從課名上未必能看出中、美在可持續管理教育方面的差異,但事實上,兩國在課程多寡方面的差距甚遠。
以國內排名前一百的商學院來說,目前開出可持續管理方面的課程,本科有29門,研究所有47門。美國前一百名的商學院,這方面的本科課程有132門,研究所課程有454門,而前者是國內的4.5倍,後者幾乎高達10倍。這麼懸殊的比例,凸顯了國內商學院在這方面還沒跟上國際腳步,未來的發展空間甚大。
由於「ESG責任投資「並非商學院所慣用的課程名稱,邱教授認為有必要釐清,故對它做了較明確的界定。這系列課程通常由金融學教授來開,其中包括SRI、微型金融、能源金融等課程,而SRI是可持續、責任型及影響力投資(sustainable, responsible, and impact investing)的英文簡寫,是這些課程中份量最重者。
接著,邱教授說明了這些課程的內容,其中通常包括抽象理念的分析、具體投資策略的說明、實際金融商品的解讀、場界現況及要角介紹等。當然,課程會依授課教師而有不同內容,尚處實驗階段的前沿課程尤其如此,例如能源金融。
邱教授更以她任教的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為例,介紹目前已開出的課程組合,其中有MBA項目的可持續金融、影響力投資、金融倫理學、能源金融等,及EMBA項目的社會責任投資。
以國內商學院而言,高金的ESG責任投資課程最多,涉及面也最廣。特別是高金的能源金融系國內這類課程的創舉,內容涵蓋能源投資項目的啟動、評估、募資及避險,授課教師為美國金融學會前會長、高金院特聘教授Titman教授。
課程規劃上,邱教授分別就(1)開什麼課,(2)必修或選修,(3)開幾門課,及(4)如何吸引學生等問題,分享了國際經驗及個人看法。
首先,在開課方面,商學院下有許多科系,各領域都有其特殊的內容和邊界,而相關的可持續管理課程亦會隨之不同。
其次,在必修或選修方面,一般通則是把核心課列為必修,輔助課列為選修。因此,企業倫理通常必修,而供應鏈責任管理則是選修。
第三,有關應開幾門可持續管理課程,取決於各科系的課程委員會。它們通常會依時代趨勢、學生要求、授課師資等考量,做出最優課程數的決定。
第四,在吸引學生修課方面,只要教授準備充分、深入淺出、強調互動,就能引起學習者興趣。當然,在教學中納入國內案例,引導學生做融入式參與,更是成功教學所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