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國內網際網路巨頭的爭議不斷,從挾資本而燒錢擴張、外賣小哥的時間困境,到社區賣菜衝擊、所屬行業爭辯,以至政府反壟斷調查等,無疑都是媒體上的熱門話題。
網際網路巨頭都深耕科技,極具突破性與創新力,其商業模式顛覆了傳統,也模糊了行業邊界。特別是,日前螞蟻集團上市案臨時叫停,背後問題之一在於它的行業歸屬: 橫跨金融和科技兩大行業的螞蟻,究竟屬於那個行業?判斷標準為何?依據為何?監管意涵為何?
邊界模糊化往往是顛覆性商業模式的後果之一,造成行業的內涵及外延不明確,也引發重新界定的必要性。然而,在新界定未能明朗化以前,必定帶給模糊地帶事務更多的爭辯空間,而這情況也發生在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的責任歸屬。
例如,以實體門店為主的傳統零售和百貨行業,供應鏈管理是個重要的ESG議題,其中包括勞工議題、產品碳足跡、外包廠商的治理等。但是當零售和百貨由線下搬到線上,通過網際網路平臺來進行交易時,其背後的勞工問題、碳足跡,治理監督等責任,應該由誰承擔?
更具體地,對於傳統百貨行業,無論是自有品牌或外部賣方商品的碳排量,依據溫室氣體核算體系,都納入百貨企業名下,只有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的差異而已。然而,當同一批商品出現在網際網路平臺上時,相關碳排量未見減少,還增加了送貨的碳排量,平臺卻往往表示與它無關。
國內有些電商甚至宣稱,網際網路零售平臺有節能減排的效果,因為它省下了民眾往來實體商店購物的碳排量。不過,由網際網路巨頭亞馬遜所運營的購物平臺看,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電商運營都涉及網絡架構、雲計算和物流服務,再加上相關產品,這些都產生了驚人的碳排量。
亞馬遜於1994年由貝佐斯創辦,以網路書店起家,其後逐漸多元化,跨足百貨、消費電子產品、流媒體、網絡服務、物流、生鮮、超市等行業,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線上百貨和網絡服務公司。
在網絡服務方面,亞馬遜網絡服務(AWS)提供信息技術基礎架構和應用服務,包括資料庫、計算、存儲、機器學習等。目前AWS在全球24個地理區域運營,有175種產品與服務,客戶含括企業、個人及政府。在物流方面,亞馬遜的系統全球最大,有發貨中心、車隊和貨機。它在全球有300個發貨中心,70架貨機,3萬輛貨車,2萬輛拖車。它持續為優選客戶縮短快遞時間,跨州送貨從兩天降到一天,市區送貨更降到一小時。
亞馬遜總部設在美國西雅圖市,有員工一百多萬,間接創造的工作崗位還不止此數,平臺上有300萬活躍供應商,在售貨品6億件。目前其市值逾一萬億美元,佔標普500指數的4%。
電商行業的ESG問題
企業的ESG問題通常與其行業及運營模式有關,亞馬遜亦然。它涉足多種領域,但以線上零售和電子商務為主,通常被歸入這兩個行業之一。依據可持續會計準則理事會,最可能對電商行業之財務底線形成影響的ESG議題,有E維度下的能源管理、產品生命周期管理,有S維度下的產品設計、客戶隱私、數據安全、員工參與和多樣性。G維度下的議題,攸關性則較弱。
在能源管理和產品生命周期管理方面,首先,雲計算、資料儲存等信息技術基礎架構和服務,涉及大量冷卻用水和密集用電。其次,線上購物涉及貨品包裝,而包裝材料及其處置方式關乎自然環境的可持續性。第三,生鮮超市常有剩餘食物及垃圾,涉及汙染和廢棄物處理問題。第四,物流系統下的飛機、貨車和拖車都須使用燃油,涉及碳排放、能源使用效率、氣候變化與清潔能源契機等議題。
圖 01
亞馬遜發貨中心外的自有車隊
在產品設計方面,亞馬遜購物平臺上的貨品,無論是自有品牌或第三方品牌,在原材料來源、產品質量、安全性、最終的廢棄物處理等方面,平臺都有依合理標準盡職調查的責任。
購物平臺上有大量客戶信息,包括個人身份、消費習性、信貸記錄等,涉及客戶隱私和數據安全問題;AWS所開發的產品和服務也面臨相同的問題,而這部分的責任歸屬在於平臺。
員工參與和多樣性方面的議題很多,包括招募的公平性、弱勢社群的包容性、工資的合理性、工作環境的安全性、員工權益與福利、人力資本發展等問題。另外,縮短快遞時間涉及送貨員的考核機制,其設計合理性關乎企業的勞工管理的人性化標準。
對於電商行業,G維度下的議題雖然攸關性較弱,但並不是不存在,其中包括網絡信息生態治理系統的建立、董事會的制衡性、遊說政策的透明性等問題。
亞馬遜的ESG爭議
亞馬遜曾發生過不少ESG爭議,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包括以下幾個議題。
在環境影響方面,亞馬遜一直不肯披露其碳排量,直到去年才在社會輿情下而不得不披露。2018年它的碳排量為四千四百萬噸,比微軟、谷歌和臉書都高,但2019年又增加了15%,升高到五千一百萬噸。依據專家估算,以亞馬遜的能源使用密度,倘使其能源政策不見改變,則未來它將走在攝氏4度的軌道上,與巴黎協定的攝氏2度目標背道而馳。
在剩餘食物處理方面,當全食超市被發現將大量剩餘生鮮拋棄後,機構投資人對亞馬遜的剩餘食物管理制度展開調查,結果發現公司竟未做披露。這和行業菁英的一般做法形成鮮明對比;沃爾馬及克羅格超市都對剩餘食物制訂了降低浪費的目標,更建立了量化披露標準,並針對目標定期發布進度報告。例如,沃爾馬和食物銀行等慈善組織合作,推出濟貧的社會項目,又把剩餘食物用作堆肥、轉化為動物飼料,並通過厭氧消化流程而開發為生質能源。
購物平臺上,亞馬遜的自有品牌和外部賣方產品各佔一半,故而涉及供應鏈管理、商品內容的盡職調查、商品安全和質量管理等問題。亞馬遜自有品牌的供應鏈管理標準長期處於不透明狀態,外界無法得知其供應商挑選標準,例如是否使用統一的ESG計分卡、篩選門檻和考核機制等。另外,平臺不僅出現了惹人反感的言論,外部賣方還涉嫌侵擾性產品爭議,因而亞馬遜被認為負有未能盡職調查商品的疏失。
當然,亞馬遜最被人詬病的,是在欠缺第三方獨立機構的盡職調查和全面性代理人的監督下,逕自把AWS開發的Rekognition賣給了某些獨裁政府和軍方警察部門。Rekognition是一款人臉辨識監控軟體,當它和巨量個人數據及攝像監控系統一起使用時,可用來追蹤個人行為和人際互動,甚至可能被用於監控勞工和對立族群,產生令人不願見到的負面後果。亞馬遜的股東對此極為關切,發動了股東提案,除要求亞馬遜立即停售Rekognition外,更要求由第三方獨立機構對產品進行後果研究。
在勞工議題方面,亞馬遜送貨中心的問題曾多次被華爾街日報、時代雜誌及大西洋月刊等媒體披露。特別是,發貨中心的員工數高達三、四十萬,素有血汗工廠之稱,員工工時長、壓力大、不僅被要求壓縮如廁時間,還受到侵擾性監控系統的看管。過去亞馬遜員工的工資僅略高於貧窮生活線,而工資低、環境差造成員工不滿,德國、波蘭、義大利等國都曾發生多起罷工事件,甚至針對工資和工作環境提起集體訟訴。
圖 02
亞馬遜員工抗議被視為機器人
當然,亞馬遜的ESG爭議遠不止於此。例如,它富可敵國,但大鑽稅法漏洞,2019年竟然沒付聯邦稅。又如,當股東於2016年提出更全面的員工薪酬統計披露時,亞馬遜竟要求美國證監會阻擋該議案;當美國政府針對高科技行業進行反壟斷問訊時,亞馬遜的遊說支出金額劇增但手法卻更加不透明了。
這些爭議同時也反映,亞馬遜的ESG評級肯定不理想。事實的確如此,幾家知名專業評級機構所給的評分雖然未盡相同,但方向一致,最多中等而已。譬如,MSCI給了亞馬遜BBB評級,Sustainalytics給了47%的百分位數評級,這些中等評級明顯與頂級企業應該承擔更多ESG責任的社會期許相違。
亞馬遜的ESG整治
企業的ESG整治通常針對其ESG短板,整治背後有基於法律規範、社會常軌、風險管理等各種理由,但基本上都與長期價值創造有關。
企業的ESG短板反映於其ESG爭議,其中有些會形成要求企業改善的股東提案。企業的可持續報告書通常也圍繞其ESG爭議展開,披露其ESG改革重點,包括擬訂的目標、建立的制度、推動的方案、具體的進展等。亞馬遜亦然,其改革主要落在E和S維度。
首先,亞馬遜針對最嚴重的短板 E維度下的氣候行動 予以強化,承諾將做出符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巴黎協定等國際重要公約的行動。譬如,亞馬遜承諾2040年達到企業整體淨零排碳、2030年達到半數運貨淨零排碳、2025年達到100%綠電等。在此,它採取了一些具體的推進措施,包括購置了10萬輛電力車以降低運輸的碳排量,啟動了1億美元的氣候基金以推動造林項目和氣候解決方案,更投資了20億美元的氣候宣示基金以開發去碳化技術與服務。
圖 03
亞馬遜廣建風電場以達到碳中和目標
電商行業的環境痛點之一,是包裝材料的降低、重複使用及循環利用。針對包裝材料,亞馬遜除了鼓勵製造商使用100%的可再生包裝外,更和廠商共同啟動了可持續包裝推動方案,利用機器學習來發掘尺寸最合適的包裝箱,通過電腦輔助工程來設計包裝箱,以達到用更少材料卻又能保護客戶貨品的功能。
針對S維度下的短板,亞馬遜亦進行整改,包括強化工作場所的安全性、提高員工權益、降低男女工資落差、提高員工參與、落實供應鏈標準等。特別是,對於長期被人詬病的工資問題,亞馬遜於2019年把美國員工的最低工資提高到每小時15美元,達到法定最低工資的兩倍。對於曾被喻為血汗工廠的工作環境,亞馬遜和機構投資者共同啟動了問題發掘和改善流程,包括現場訪查、工廠經理對話、意外事故追蹤、績效指標設計等。在供應鏈方面,亞馬遜加強了與全球供應商在ESG標準方面的溝通,並協助它們建立良好的工作環境。此外,亞馬遜首度公布了供應商名單及其評估標準和具體流程,以提高供應鏈的透明性。
至於G維度下的短板改善,這方面亞馬遜的進度落後,披露也最少。無論是CEO雙重性、遊說政策透明性、董事會強化網絡信息生態機制的監督等,亞馬遜非但未見回應,而且試圖杯葛美國證監會核准股東提案,以阻擋它們最終出現於股東委託書。
亞馬遜經驗的借鏡
亞馬遜的ESG經驗對電商或相關行業帶來哪些啟示?依筆者看,至少有以下三點。
第一|
企業的規模愈大、盈利愈豐、可視度愈高,理應承擔更多的ESG責任。背後的理由與社會責任系統下的自願性責任配置及大企業的影響力有關,而形成社會對頂級企業的ESG責任預期,以多種方式傳遞,要求企業予以回應。這種預期是通則,無關乎行業,但依然反映於亞馬遜經驗,譬如民眾將其ESG實踐和同類最佳對比而以更高標準要求。
第二|
亞馬遜經驗明顯反映了ESG責任內化的時代趨勢: 企業必須把ESG責任內化於其商業模式和日常運營流程,而非外化於無關乎核心業務的邊緣項目。這個趨勢不只有理論支持,更反映於可持續會計準則理事會針對電商行業重大性ESG議題的界定。亞馬遜以廣設綠電廠來提供其運營的能源消耗、以開發創新來回應其包裝材料問題,採取的正是內化式ESG路徑。換言之,以公益造林方式來回應高碳排問題的電商,應該向亞馬遜學習如何把問題內化。
第三|
」創新+跨界」並不表示企業可以避重就輕,遊走於方便之門。商業模式類似、業務內容相當的企業,無論宣稱自己是數位化經濟平臺、科技、零售或雲服務公司,其相關的ESG責任並不會從空氣中消失。譬如,當亞馬遜以自有車來送貨時,其碳排量被歸入第一範圍。當它以承包商擁有的車輛來送貨時,碳排量絕對不會從大氣層中消失,而是被歸入第三範圍。同理,當一家平臺企業的創新模式產生了碳排時,縱使不是通過它的自有車隊產生,卻經由其創新模式產生並與其供應鏈相關,故有相應的歸屬責任。
總之,當企業因」創新+跨界」而身處法規未及界定的模糊地帶時,可能會由自利角度選擇避重就輕,自我定位為跨界中較少監管的一邊。但是,從社會整體的角度來看,跨界的企業仍然涵蓋了一個以上的行業,它享有兩個行業的資源,也應該同時承擔兩個行業的責任。另外,或許有些小商小販會自我設限,僅願負起直接可見的責任。但是,只要是稍有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都不會做出這樣降格的舉措。同樣,社會愈發展,民眾也愈不認可這樣自我降格的企業,政府也會跟著做出更明確的規範。我們相信,伴隨著外界的規範與期許,再加上企業的自我定位日益提升,相關的ESG責任歸屬也會更明確,更有益於社會整體的發展。
內容來源 | 財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