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墓地:一個破敗荒涼,一個背山面海風景如畫
這張照片中就是「東北王」張作霖。張作霖1916年起任奉天督軍,依靠日本,長期統治東北。1920年把持北洋軍閥政府。1922年被直系打敗,退回東北。1924年再度把持北洋政府。1925年冬,日本關東軍主動接近張作霖,張作霖寧肯逃亡也不依靠日本人。張作霖對部下說:「絕對不能同意日本人提出的要求,免得東三省父老罵我是賣國賊。」
1928年5月17日,日本駐華公使芳澤謙吉求見張作霖,張作霖將芳澤晾在客廳,自己在另一間屋裡大聲嚷著說:「日本人不講交情,來乘機要挾,我豁出這個臭皮囊不要了,也不能出賣國家的權利,讓人家罵我是賣國,叫後輩兒孫也都跟著挨罵,那辦不到!」照片中就是身穿大帥服的張作霖。
照片中就是張作霖墓園。日方曾盛氣凌人地對張作霖說:「你要真不接受的話,日方當另有辦法。」張作霖答道:「怎麼說?你們有什麼好辦法,儘管拿出來,難道又要出兵嗎?我姓張的等著你好了。」 說完話,起身送客,不留情面。對於張作霖的不合作日方密商幹掉張作霖,於是日方對其實行了刺殺活動,但是兩次都失敗了。1928年6月4日晨5時許,張作霖乘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成重傷,當日送回瀋陽官邸後即逝世,享年53歲。
一代梟雄「東北王」張作霖的墓地位於遼寧石山鎮南驛馬坊村的果樹林中,從照片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墓園四周已是雜草叢生,由園門到張作霖墳前有64米長的青磚甬道,在甬道的兩側砌起馬路邊石。
據史料記載,民國初年,張作霖打算把坐落在海城境內的張家墳塋遷到外地,便委託姐夫吳永恩擇地建墳。1928年張作霖在被日方炸死後,靈柩停放在瀋陽東關珠林寺內暫厝,待撫順元帥林修成後再行安葬。''九·一八''事變,日寇侵入瀋陽,元帥林被迫停工,張作霖安葬元帥林一事擱淺。照片中是張作霖的墓,因為墳冢年久失修,墓上的磚塊掉落了很多。
照片中就是張作霖的陵墓,從照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此時張作霖的墳墓因為長久失修墓體已經出現裂痕。在西安事變前夕,張學良告訴親戚回瀋陽儘快將大帥的靈柩葬於驛馬坊塋地,並囑託其照管好張家墳墓。吳廷奎回來後,會同張氏舊部多方託人與日偽當局及偽滿協和會交涉。
照片中是修復過的張作霖與其原配夫人的陵墓。1937年吳廷奎和張作霖妹妹的兒子重孝護靈,將張作霖的靈柩由瀋陽用火車運到羊圈子車站,再由人抬到驛馬坊塋地與其妻趙氏合葬。當時張作霖的姐夫吳永恩在驛馬坊主持迎靈安葬儀式。迎靈安葬儀式非常隆重,當時的偽報紙報導了這一移靈事件。此後吳廷奎也給張氏看管墳墓。據有關人士透露,上個世紀90年代少帥張學良也曾打算回國掃墓,但因故未能成行。
照片中就是「少帥」張學良。張作霖死後,張家人秘不發喪直到「小六子」張學良回來完成東北易幟,這才對外公布張作霖去世的消息。1930年9月18日, 張學良發出擁護中央、呼籲和平的「巧電」, 不失時機地出兵華北,10多天時間,東北軍即完成了對平津地區的佔領。中原大戰後的張學良,實力和聲望達到了其人生的頂點。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當夜,張學良命令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中將參謀長榮臻以及東北軍:「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次日1931年9月19日張學良在協和醫院對天津大公報記者談話時再度說:「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於庫房」。由於執行張學良不抵抗命令,北大營8000名守軍被只有300左右的日軍擊潰。照片中是張學良與楊虎城。
張學良在事件爆發後離開奉天,帶領屬下轉移到錦州。由於張學良一再堅持''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整個東北三省1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被日軍佔領,日本對東北三省的大規模侵略強烈地震動了中國社會,導致了群眾性抗日救亡運動很快在全國許多城市和村鎮興起。照片中就是夏威夷張學良與趙一荻墓地走道。
在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囚禁在貴州省修文縣陽明洞,1946年4月9日蔣介石在貴陽市黔靈公園會見張學良。不久之後,張學良被押往重慶歌樂山戴公館,1946年10月被送到臺灣。直到1990年底,張學良才獲得了人身自由,恢復自由的後的張學良並沒有留在國內,而是選擇與妻子趙一荻僑居美國夏威夷,在那裡長居。張學良曾在晚年這樣評價他與父親:我們張家父子,若不是為了愛國,會有這種下場嗎?照片中就是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的墓地。
2001年10月15日8時50分,張學良在美國病逝,享年101歲。張學良的墓地坐落在山腰間,背山面海,位居高坡,四周開闊,四圍用暗紅麻花花崗巖石板鑲護。在墓碑上方是一個英文單詞:EMMANUEL(上帝與我同在),墓碑上方,還豎有一個十字架。墓碑上的文字極為簡潔,沒有任何關於張學良的生平介紹。據了解,張學良去世前就已經對身後之事做了安排:不歸葬東北家鄉,也不移葬臺灣,而是就近落葬檀香山。照片中就是張學良墓地周圍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