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硬又冷陶瓷枕 為何深得古人心?

2020-12-20 人民網四川頻道

原標題:又硬又冷陶瓷枕 為何深得古人心

  白地黑褐彩鳥紋虎形枕(金)

  白地黑花「枕賦」銘長方形枕(北宋)

  白地黑褐彩花卉紋臥婦形枕(金代)

  綠釉獅子枕(金代)

  白地剔牡丹花擎荷娃娃枕(金代)

  今天現代人看上去生硬冰涼的陶瓷枕,卻是古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也是唐宋詩人吟詩作詞的題材。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收藏陶瓷枕最多的展館,館藏曆代陶瓷枕多達600件,包含了自唐至當今的歷代器物,其數量之多、品類之全、窯口之眾,為國內唯一,近100件為國家一級文物,涵蓋整個中國陶瓷枕的源頭脈絡。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珍藏的600件陶瓷枕中,200多件由香港實業家、文物鑑藏家楊永德先生及其夫人楊張瑞珍女士1993年無償捐贈。

  溯源:枕頭最初或取材木頭

  唐代以後流行陶瓷枕

  古代的陶瓷枕與現代家庭的棉質枕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中國,使用枕頭的記載至少有兩三千年。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館長吳凌雲指出,東漢時期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枕」字這樣解釋:「臥所薦首者。從木冘聲。」翻譯成白話,即「枕,睡覺時墊頭的木頭。字形採用『木』作偏旁,『冘』是聲旁」,即最初枕頭材料取自木頭。

  「陶瓷枕為大眾普遍關注,始於上世紀20年代前後河北巨鹿古城的發掘。20世紀50年代,陳萬裡先生的《陶枕》出版,陶瓷枕才作為一個獨立課題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吳凌雲告訴記者,古人認為陶瓷枕能清心明目,爽身怡神,所以下至百姓,上至士大夫、皇帝都有用陶瓷枕的習慣。

  陶瓷枕始燒於隋代,流行於唐代以後。陶瓷枕不僅是當時的生活用品,也常作為妝奩品和祈祝平安的吉祥物。到了宋代,陶瓷枕進入繁榮時期,這一時期生產的陶瓷枕種類繁多,造型優美,裝飾紋樣也多彩多姿。「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原材料的豐富,玉枕、陶枕、漆枕、瓷枕、竹枕、布枕等枕頭陸續出現,其中以陶瓷枕最為流行。對於古人而言,陶瓷枕是很普通的生活用品。」吳凌雲說。

  用途:頸枕能保持髮髻不亂

  陶瓷枕溫度低易入睡

  看起來又硬又冷的陶瓷枕實物,如何成為古人至愛的生活用具?經多年研究考證,吳凌雲道出其中奧妙:陶瓷枕來源可分為考古和傳世兩類,一些看上去特別高的陶瓷枕,多數為出土陪葬品;另外一些與人體枕位相當的陶瓷枕才是古人的生活用具。其中有些是頸枕,即不能直接將後腦勺擱置枕上,而是讓脖子枕在其上,尤其到了夏季,涼爽之餘,還能保持髮髻不亂。

  「這件白地黑褐彩花卉紋臥婦形枕,其造型形象地展示了瓷枕的真正睡姿:以手支頤,斜靠枕上。」記者見到,這件瓷枕臥婦頭後梳髮髻,面部豐滿,細眉如月,微微含羞。上身穿窄袖褐黃衫,領子飾珍珠,衫上繪桃花枝葉,下穿白色窄褲,兩臂斜屈,左手支頭,右手置於腮下,兩腿彎曲,作臥息狀,神態自然悠閒,造型優美大方。

  「從高度考證,枕頭的高度是有嚴格限定的,最理想高度是15釐米,過高或者過低都使人的身體處在緊張狀態,不利於休息。」

  「再從材質考證,很多參觀遊客經常發出質疑:為什麼古人選擇這種又冷又硬的陶瓷枕做枕頭?」吳凌雲解釋,醫學專家曾經做過專題研究,人在入睡後,頭部溫度一般在34℃~35℃,略低於體溫,因此如果頭部溫度過高,則不易入睡。

  古書記載,為了達到降溫效果,古人會使用中藥配製而成的藥枕,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過的「明木枕」,就是一種驅頭火、明目、醫治頭昏目眩的簡單療法。而陶瓷枕,恰恰具備清涼、去熱的物理性能,成為清熱消暑的好用品,引得詩人吟詩讚嘆。如北宋詩人晏幾道就留下了「羅幕夜猶寒,玉枕春先困」的絕句。另外,頭枕「硬」陶瓷枕,頸椎會更加前趨,這對於治療預防頸椎病是大有好處的。

  亮點:虎形枕深受古人喜愛

  主要集中於黃河流域

  據介紹,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館藏的這批古代陶瓷枕當中,融造型、繪畫、詩文、雕刻、色彩為一體,不愧為多元藝術結合的精美藝術品。

  記者注意到,這批古代陶瓷枕當中,有多件涉及老虎題材的「虎形枕」。瓷枕上的「老虎」,或匍匐在地,縮頸抬頭;或兩眼圓睜,眉骨隆起,每一隻都身軀肥碩,結實有力,栩栩如生。

  對此,吳凌雲解讀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虎是威猛的象徵,它鎮守一方,具有極大的威懾力。同時,它也是正義、吉祥的化身。在陶瓷藝術發達的金代,虎枕可稱得上一朵綻放的奇葩,是當時頗為流行的一種生活用具。從考古出土地區看,它的使用範圍主要集中於黃河流域,即以當時北方地區及其邊緣區域為主。

  「虎形枕」在文獻上多有記載,東晉時期葛洪在《肘後備急方》卷一《治卒魘寐不寤方第五》中,就有「又方以虎頭枕尤佳」之說。葛洪主張道士兼修醫術,以「虎頭枕」來「治卒魘寐不寤」。

  精品:259字《枕賦》枕上說枕

  600件館藏陶瓷枕中,有一件長方形枕,是目前所見唯一枕上說枕的實物,也是目前見到字數最多的一件文字枕。

  這塊白地黑花「枕賦」銘長方形陶瓷枕,以特有的「賦」來描述該枕的產地、價值和功能以及當時人們對陶瓷枕的鐘愛,枕面上留下洋洋灑灑的楷書長達259字,除了署有製作者名號「漳濱逸人」外,底部還有「王氏壽明」的印款。從流傳下來的多件由他製作的瓷枕可見,「漳濱逸人」是當時磁州窯的做枕高手,繪畫、書法等都極有造詣。

  《枕賦》

  有枕於斯,制大庭之形,含太古之素,產相州之地,中陶人之度,分□元之全,名混沌之故。潤瓊徑(瑤)之光渾(輝),屏刺秀(繡)之文具。泥其鈞而土其質,方其樣而枵其腹。出虞舜河濱之窯,絕不苦窳;滅伯益文武之火,候以遲速。既入詩家之手,忻置讀書之屋。鄙珊瑚富貴之器,陋琥珀華靡之屬,遠觀者疑(凝)神,狎玩者奪目。來尺壁(璧)而不易,賈萬金而不粥(鬻)。囊以蜀川之錦,櫝以豫章之木。藏之若授圭,出之如執玉。是時也,火熾九天,時惟三伏,開北軒下陳蕃之榻,臥南薰簟(蘄)春之竹。睡快詩人,涼透仙骨,遊黑甜之鄉而神清,夢黃糧(粱)之境而興足。恍惚廣寒之宮。依稀冰雪之窟,凜然皂發之爽,悠然炎蒸之蕭,思圓木警學之勤,樂仲尼曲肱之趣。庶不負大庭太故(古)之物,又豈持(特)不困於煩暑之酷而已也。漳濱逸人制。

  有段古:

  陶瓷枕引歷代文人詩意大發

  宋代除了湧現出一大批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外,也創造了中國陶瓷業的輝煌。由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五大名窯製作的陶瓷枕上,抄錄著不少詩篇和警句,同時,陶瓷枕也引得歷代文人留下大量詩作。

  其中,北宋詩人張來在《謝黃師是惠碧玉瓷枕》詩中寫道:「鞏人作瓷堅而青,故人送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鬢冷泥丸驚」,短短四句就將陶瓷枕的安寢功效描述出來了。

  女詞人李清照,靠在枕上,寫出《醉花陰》詩篇:「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展現出一派殘秋悲思情景。

  而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在《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中,對陶瓷枕的感受則另有一番滋味:「枕簟溪堂冷欲秋,斷雲依水晚來收。紅蓮相倚渾如醉,白鳥無言定自愁。書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風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

  最後說說乾隆皇帝,這位風流才子一生留下4萬多首詩,其中涉及陶瓷枕的詩有很多首,如《定窯白釉孩兒枕》:「粉定寫娃娃,曲肱雙手叉,半瞑態如活,一睡樂無加。藏照意堪寓,忘懷道豈賒。蘧蘧與栩栩,饒語笑南華。」可見乾隆對孩兒枕的喜愛。

  知多D:古人睡覺既有硬枕也有軟枕

  人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與枕頭相伴而過,枕頭伴隨著人類的進化而降生,傳承了華夏民族特有的藝術精神。古時枕頭品種繁多,材質上分有石枕、木枕、竹枕、陶瓷枕、玉枕、琥珀枕、石枕、銅枕、皮枕、絲織枕等,其中,軟枕和硬枕是同時使用的不同體系枕頭;造型上分有圓形枕、方形枕、梯形枕、動物形以及人物形枕等;用處上分有臥具、藥枕、脈枕等。

  枕頭來源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中期,那時,古人類已開始用石頭、木頭、柴草、獸皮或本人手臂曲折而墊於首下,作為睡覺頭枕物,這是枕頭的雛形。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枕頭以棉花為主要材質。而往上追溯,棉花從印度和阿拉伯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

  「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可見棉花傳入最早始於南北朝時期,其大量傳入應是在宋末元初。有關棉花傳入中國的記載是:「宋元之間始傳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這說明,棉花傳入有海、陸兩路。泉州的棉花是商人從海路傳入的,並很快在南方推廣開,至於棉花的推廣則遲至明初。

  枕頭演變

  早期:文獻記載中,商代就有玉石製造的虎頭枕,這大約是最早的枕頭造型。中國發現的最早枕頭實物是湖北省江陵市馬山1號楚墓出土的竹枕。此外,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還出土了絲綢枕頭。

  唐代:唐代的枕頭大多是長方形的,枕頭有兩種,一種是凹形枕頭,另一種是倒梯形枕頭,這添加了枕頭之間的間隙。後期方形枕頭的外形發生變化,六面體的圓角和枕面的弧度增大,構成一個更適合人們睡眠的圓形枕頭。

  宋代:孩兒枕的出現給人一種情緒和生存的真實寫照。同時,宋代陶瓷枕雕刻技法精深,使枕頭的立體結構增加。此外,宋代的軟枕大多是繡花枕頭。

  明代:陶瓷枕逐步衰落,硬枕被蠶絲軟枕頭取代。

  清代:茶枕開始盛行,將茶和中草藥放進枕頭中,經常運用香草和花瓣等草藥作為枕芯,使枕頭髮散香味,促進睡眠。

  枕頭分類

  造型:既有方形、長方形,還有腰圓、如意形;更有孩童、臥女、瑞獸、祥禽、建築雕塑等式樣,紛繁多變。

  裝飾:除了劃、刻、剔、模印,還有白地黑花、珍珠地刻花、三彩、紅綠彩、單色釉等。

  圖案:有人物、山水、走獸、飛禽、魚蟲、花草;還有詩文書法,生活氣息濃鬱。

  枕面:畫面多取材於當時人們喜聞樂見、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景,這些圖樣源於自然和生活,多以寫實為主,並重於變化創新。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的民情風俗。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丹彤

  統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嵇沈玲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相關焦點

  • 120件陶瓷枕西漢南越王墓展出
    (原標題:120件陶瓷枕西漢南越王墓展出) 西漢南越王墓推出
  •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收藏陶瓷枕最多的展館
    三彩獅形枕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   白地黑花山水紋長方形枕   原來世界上收藏陶瓷枕最多的展館就是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館長吳凌雲昨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看起來生硬冰涼的陶瓷枕,不但成為古人至愛的生活用品,還是唐宋詩人吟詩作詞的題材和與文房四寶媲美的把玩件。」據介紹,重新開放的《楊永德伉儷捐贈藏枕專題陳列》除了保留原來文物精品,還上架了自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開館以來所徵集收藏的陶瓷枕珍品和孤品。
  • 為什麼古人喜歡睡又高又硬的枕頭,難道真的是因為「高枕無憂」?
    在眾多古裝劇裡,或者是各大歷史博物館裡,我們都能看到古代人老是枕著一個又高又硬的枕頭睡覺,也顯然與我們現代人喜歡睡「低枕」的習慣大相逕庭。這麼硬又這麼高的枕頭古人真的能睡著嗎?萬一落枕豈不是很難受?古人喜歡睡高枕該不會真的因為「高枕無憂」?
  • 古代的枕頭又高又硬,真能「高枕無憂」嗎?
    那麼,為什麼我們所了解到的古代的枕頭又高又硬的,古人睡覺舒服嗎?這個完全不符合我們所說的人體工程學,為什麼呢?估計好奇的人有很多,也會猜測:古人是不是很多人頸椎都有問題。也不用瞎猜了,筆者跟著大家一起古人的這些小常識!
  • 一座雞鳴寺,悠悠古人心,來雞鳴寺必做的三件事!
    寺名由來關於南京雞鳴寺名稱的起源有一說,就是認為是因寺前有雞鳴埭而得名,清人餘賓碩的《金陵攬古》中,有一條關於「雞鳴寺」的記述,曰:「寺前有雞鳴埭。齊武帝早遊鐘山,射雉至此,始聞雞鳴也。」非常簡單的記述,沒有曲折和趣味的故事。
  • 深網觀察 第297期|購物熱背後的冷思考
    深網評論員 可木「雙11」餘波未平,「雙12」的「硝煙」又近。與以往有所不同的是,除了商家打折、優惠促銷的信息滿天飛以外,不少人的微博、朋友圈裡一條條「消費者維權指南」也在刷著屏。大家經歷了「雙11」的狂熱後,多了一些冷思考。
  • 七七不是朱富貴女兒,為何冷大知道,冷二懷疑,冷三完全不知道?
    七七不是朱富貴女兒,為何冷大知道,冷二懷疑,冷三完全不知道?電視劇《武林外史》裡的朱大小姐朱七七開始是真不討人喜歡,你不能完全的說她刁蠻任性,智商下線,或是不知好歹,她是這些全部具備啊,她都已經是個成年人了,還完全不辨真假人,沈浪救了她,她不知感激還搞得向全世界都欠了她一樣,做什麼都是應該的。造成她這種性格的原因其實是出身和成長環境。
  • 為何心機深的人在公司吃得香,反之則碌碌無為?職場人一語道破
    為何心機深的人在公司吃得香,反之則碌碌無為?職場人一語道破有時候,社會上的認知和我們的想像是存在偏差的,比如說,我們應該要待人友善、真誠,這條對於職場上來說並不很實用,並不是說這種品質並不能有,而且其中摻雜了很多其他的東西,比如說利益、競爭等等。
  • 現代言情文:《古人心尚爾》《同室男女》《宴陽》,男主超會撩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推薦幾本現代言情文:《古人心尚爾》《同室男女》《宴陽》,男主超會撩!喜歡現代言情文的寶貝們,快和菌菌一起往下看呀!01《古人心尚爾》這是一個現實且壓抑的故事,成年人的愛情總之不會太輕鬆,兩個主角都不是以往小言中完美的主角,他們平凡而真實
  • 歐洲麵包為何硬黑、亞洲麵包為何軟白?
    亞洲、歐洲麵包文化藝術的區別:歐洲麵包為何硬黑、亞洲麵包為何軟白?歐洲麵包硬、有嚼勁;佐以粗纖維、雜糧、黑麥、裸麥、少糖稍油;因為歐洲人把麵包作為主食,所以健康與綠色是核心。自然發酵的傳統在多個國家被保留下來。在德國、北歐國家等地,因為食用含麩質較少的裸麥麵包,而裸麥澱粉酶的反應溫度相對較高,高溫加熱下可能導致澱粉分解。用自然發酵方法能增加麵包酸度,較好地防止裸麥澱粉分解。
  • 糯米粉很好吃,香甜軟糯,但冷的時候不硬,你值得擁有
    糯米粉很好吃,香甜軟糯,但冷的時候不硬,你值得擁有每天,歡迎您自己做美味的食物!這裡謝謝各位!我用麵粉和糯米粉做好吃的,軟的香甜,不用揉麵粉,一起來就可以看一看。蓋上一小塊蛋糕,輕輕按壓,使蛋糕粘得更牢固。這樣沒關係,他已經準備好了。裡面裝滿了香甜豆沙。沒有粘牙和淡牛奶味,天氣冷的時候不容易變硬,他很容易消化,他比堤道好吃,而且不含任何添加劑。蓋上一小塊蛋糕,輕輕按壓,使蛋糕粘得更牢固。這樣沒關係,他已經準備好了。裡面裝滿了香甜豆沙。
  • 超暄軟早餐餅,冷了也不會變硬,全程不用揉面,筷子攪攪就成!
    天氣變冷,又到了吃餡餅的季節。早上不知道吃什麼了,提前準備一團面就成。麵食的好處就是百搭,想吃什麼餡就放什麼餡,可甜可鹹。只要掌握了揉面的技巧,做出來的餡餅又香又軟,保證你吃上一個月都不會厭煩!昨天是韭菜餅,今天來個甜的吧,芝麻糖餅。剛出鍋的糖餅是酥脆的,薄薄的皮,聽得見的酥。
  • 分娩像是被「打入冷宮」,為何那麼冷,產科大夫道出其中「秘密」
    生過孩子的女性都會對分娩過程刻骨銘心,也都有這樣的感受:產房裡特別冷,如置身冰窖。可究竟是情緒原因導致有冷的感覺,還是因為產房溫度低呢?繁星剛生下寶寶沒幾天,回想起生產過程,她表示除了疼痛和緊張,印象最深的就是身體很冷。初入產房沒太大感覺,可待的時間越長就越覺得身上涼颼颼的,甚至凍得有點發抖。
  • 京劇貓:雪下得那麼深,下得那麼認真,倒映著站在雪中惆悵的西門
    我們星羅班之前在眼宗的時候,宗主就是西門啊;旅遊團成員唱宗銀婆婆:貓土大戰前,老身曾見過眼宗宗主西門,為何突然換了宗主?西門宗主還在貴宗嗎?旅遊團成員身宗墨邪:我來眼宗就是為了看西門的,西門是不在眼宗麼?心虛了?
  • 秋分後寶寶「不吃2飯,不睡3覺」,貼秋膘長得高,再冷也別硬捂
    婆婆帶著孫女去檢查,醫生看到老人後直言不諱,「是不是給孩子蓋得太多了?」婆婆連連擺手,不多不多,就是被子外面又蓋層薄毯,那也是在後半夜。老人摸著孩子的小手、小腳有些涼,於是就覺得孩子冷了,其實真正判斷孩子冷熱的部位是在後背和後頸處,如果這兩處溫熱,說明溫度適中,孩子並不冷。有一種冷,是「奶奶覺得你冷」,不冷也得硬捂著,今後可得避免了。
  • 為何女人比男人老得快? 女人為何比男人更怕冷?
    為何女人比男人老得快? 女人為何比男人更怕冷?時間:2016-08-11 13:04   來源:《百科知識》雜誌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何女人比男人老得快? 女人為何比男人更怕冷? 經常有些步入中年的女性抱怨,同年齡相仿的男子比較起來,自己怎麼就顯得蒼老一些?
  • 我國地鐵挖得那麼深,為何從不見有土運出來?原因其實很簡單
    我國地鐵挖得那麼深,為何從不見有土運出來?原因其實很簡單地鐵作為城市中必不可少的一樣交通設施,很多人都十分依賴它,因為地鐵修建在地下,就有不少人就特別好奇,我國的地鐵挖那麼深,為何從不見有土被運上來?
  • 靈魂一問:今年深圳為何這麼冷?
    很多人會問:為何今年冬天這麼冷?那麼,今年冬天真的像大家感覺的那麼「冷」嗎?還是用數據來說話吧。今年冬天是真的冷嗎?去年12月以來(2020年12月1日-2021年1月6日),我市的平均氣溫16.7℃,較近五年同期(18.1℃)偏低1.4℃,為近五年同期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