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進入3月,但疫情並未解除,大學生何時回歸校園還沒有準確的時間。那麼,大學生仍「宅」在家裡,除了上網課,還能做些什麼?近日,復旦大學發布《學生黨員合力打贏防控阻擊戰倡議書》,在線上組織學生投身各類活動,為戰「疫」匯聚起青年的力量,也讓復旦學子在這段特殊的經歷中收穫成長。
學習和科研是學子們最深的牽掛之一。復旦化學系2018級博士生第二黨支部在2月4日召開的線上組織生活上,倡議黨員和班級同學在疫情期間也要合理安排時間,利用線上平臺和網絡資源開展學習和科研。支部黨員分組整理ResearchGate、Sci-Hub、復旦學生VPN等網絡科研資源,通過「文獻求助-文獻下載-文獻傳遞」模式互助,為暫時獲取科研資源不方便的同學提供細緻的服務,確保疫情期間科研工作不停擺。支部黨員、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崔朋飛參與兄弟黨支部發起的線上科研交流,以「如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次發現問題、再次解決問題」的思路與同學們分享科研經歷,鼓勵大家可以充分利用假期時間,做好科研數據整理和文獻閱讀積累,為返校後的實驗工作做好準備。
共青團復旦大學委員會組建了一支復旦大學戰「疫」前線醫務工作者子女線上輔導志願隊。經過選拔,第一批265位不同專業、年級的志願者愛心集結,從2月16日開始一對一與上海28所醫院的229名醫務人員子女「結對子」,線上輔導,用心陪伴。如今,這支志願者隊伍已經擴大為301人。「你在前方守護我的家,請讓我在後方陪伴你的孩子,直到你的凱旋。」這是志願者們的心聲。
作為一名醫學生,復旦2013級臨床醫學八年專業的魏依綢始終心系前線「戰況」。聽說有這樣的志願服務,她第一時間報名。如今成為一位一年級小學生的線上「小老師」,這名學生的家長是華山醫院馳援武漢的醫療隊成員。魏依綢說:「我的老師、前輩們不論是去湖北,還是留守上海,都在一線戰鬥,根本無法照顧小家。這樣的辛苦我可說感同身受。現在我每周和小朋友視頻交流,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的問題,希望幫他疏解爸爸到武漢後的焦慮,也讓老師們能安心抗疫。」
復旦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本科聯合黨支部決定聯合18、19級英翻小語種黨章學習小組,共同編輯《外院參考消息》疫情特刊,收集並選取海外具有影響力的媒體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報導進行翻譯。過程中,引導黨員一邊了解情況,一邊加強思考,「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英文系2017級本科生黨員萬星翻譯了《紐約時報》和《金融時報》的報導,「總體而言,西方媒體有他們的報導立場。我認為,我們無需過度計較他們的偏見,堅定信心,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此外,復旦各個學生黨團支部開啟了「專業戰疫」科普專欄:新聞學院帶領同學們辨識疫情防控期間謠言,法學院開展公共衛生事件中的法律知識普及,化學系科普如何挑選和使用消毒液,公共衛生學院分享口罩使用的技巧……據統計,疫情期間本科生、研究生、共青團微信矩陣系列推送閱讀量累計超過34萬。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