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有些孩子在課上向我抱怨他們的家長,為此我和部分家長進行了溝通。有家長就跟我說,很想與孩子好好聊聊心事,但孩子卻不喜歡跟她聊,往往是沒說幾句孩子就跑開了,問孩子為什麼這樣,基本上回答都說:不知道不記得了。其實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種類似的情況,孩子為什麼不願跟大人聊天,說他們的心事,更多時候是家長與孩子溝通中傾聽孩子說話的姿態和方式不對。
那究竟怎樣做,才能讓孩子越來越願意跟家長溝通聊天呢?家長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自檢,並參考做出必要的改變
(1)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你是否注意保持與孩子目光接觸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家長在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如果能時刻注意保持與孩子目光的接觸,孩子就會感覺到你對他的說話是感興趣的,才會激發他繼續與你說下去的興趣,才能將溝通持續下去。
(2)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你是否夠專注
如果家長一邊做著自己的事一邊聽孩子說話,孩子就會覺得家長不關注他,他的話對家長不那麼重要,而後就會變得和家長說話越來越少。
家長可以嘗試改變的是:當感覺孩子有話跟你說時,你儘可能停下手中的事情,面對他全神貫注地聽他說話來支持他。如果手上實在有要緊的事,你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現在正在做的事十分緊急,可不可以某某時間媽媽再來聽你說呢?這樣尊重和商量的語氣跟孩子說,通常情況下孩子都會理解你的難處而答應你。
(3)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你是否總是喜歡表現權威,經常隨意打斷孩子說話
這點十分重要。孩子很多時候不願與家長多說,就是因為在和家長說話中,家長總是以一種權威的身份佔據主導地位,在不需要有建議的時候迫不及待的給孩子說自己的建議,口若懸河地教導孩子,或許大肆地只顧說他們自己的感受。這不僅隨意打斷了孩子思維的連貫性,而且也是根本沒在意孩子內心感受的行為,會讓孩子感到無比沮喪。
家長可以嘗試改變的是:孩子說話時,你最好多聽少說,以微笑放鬆的狀態來支持孩子,給予必要的身體接觸,可以點頭示意或拍拍孩子,以這種方式鼓勵孩子的表達,孩子才可能津津樂道的說下去。
(4)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你是否讓孩子感受到你在耐心地聽
事實上,可能因為孩子說話太幼稚,也可能因為孩子表達上不那麼清楚,還可能是對孩子所說的根本沒興趣等等原因,以至很多家長在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缺乏耐心而煩躁,或是容易走神。這會讓孩子感到你並不真正愛他關心他,之後慢慢地你會發現,孩子和你越說越少,最後是你願意聽,他卻不願說。
家長可以嘗試改變的是:當你發現自己可能沒耐心聽孩子說下去的時候,你要想想自己有多愛孩子,再想想和孩子的幸福時光、孩子的可愛之處和他的優點,保證讓自己能堅持耐心地聽下去。孩子說完話後,你可以稍微改變下用詞重申他所說的,表示你一直在傾聽。比如說,孩子向你抱怨某件事情的時候,你可以這樣說:看來今天你過得的確不太愉快。這樣不僅讓孩子感到你在聽他訴苦,同時也讓孩子感到你對他的理解和愛,以後有什麼事孩子自然願意和你分享和傾述。事實上,孩子願意和家長說話傾述心聲,是孩子對家長的一種信任,一種能讓孩子獲得被家長理解和認可的內心需求。
(5)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你是否經常批評孩子
很多家長在聽孩子說話時,總是愛查找孩子的漏洞,發現問題立馬著急追問或是批評責備,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總愛用最簡單的詞語回答,如「還行」「很好」的原因,因為他們不喜歡批評,害怕責備。
家長可以嘗試改變的是:如孩子考試考差了,不願告訴你時,家長這時可以溫和地對他說:我從老師那裡得知你這次考試不太理想,但你的努力我已看到了,只要我們能正確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成績一定會提高的。你看什麼時候合適,媽媽和你一起把這次考試的試卷分析下,找出問題在哪裡,以便更好解決問題。一般聽到家長這樣的話,孩子很快就會消除害怕和抵抗情緒,並主動配合家長解決問題。
事實告訴我們,家長在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中,多站在與孩子平等的角度,理解關愛孩子,用正確的姿態、溫和的語氣與孩子對話,才能讓孩子放鬆警惕,真正信任家長,願意與家長溝通分享他們的事情,家長也才可能更好地了解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才能真正意義上做好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