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獲取孩子的信任,走進孩子內心,正確傾聽你便做對第一步

2020-09-03 畫媽教娃

最近,因為有些孩子在課上向我抱怨他們的家長,為此我和部分家長進行了溝通。有家長就跟我說,很想與孩子好好聊聊心事,但孩子卻不喜歡跟她聊,往往是沒說幾句孩子就跑開了,問孩子為什麼這樣,基本上回答都說:不知道不記得了。其實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種類似的情況,孩子為什麼不願跟大人聊天,說他們的心事,更多時候是家長與孩子溝通中傾聽孩子說話的姿態和方式不對。

那究竟怎樣做,才能讓孩子越來越願意跟家長溝通聊天呢?家長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自檢,並參考做出必要的改變

(1)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你是否注意保持與孩子目光接觸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家長在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如果能時刻注意保持與孩子目光的接觸,孩子就會感覺到你對他的說話是感興趣的,才會激發他繼續與你說下去的興趣,才能將溝通持續下去。


(2)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你是否夠專注

如果家長一邊做著自己的事一邊聽孩子說話,孩子就會覺得家長不關注他,他的話對家長不那麼重要,而後就會變得和家長說話越來越少。

家長可以嘗試改變的是:當感覺孩子有話跟你說時,你儘可能停下手中的事情,面對他全神貫注地聽他說話來支持他。如果手上實在有要緊的事,你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現在正在做的事十分緊急,可不可以某某時間媽媽再來聽你說呢?這樣尊重和商量的語氣跟孩子說,通常情況下孩子都會理解你的難處而答應你。


(3)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你是否總是喜歡表現權威,經常隨意打斷孩子說話

這點十分重要。孩子很多時候不願與家長多說,就是因為在和家長說話中,家長總是以一種權威的身份佔據主導地位,在不需要有建議的時候迫不及待的給孩子說自己的建議,口若懸河地教導孩子,或許大肆地只顧說他們自己的感受。這不僅隨意打斷了孩子思維的連貫性,而且也是根本沒在意孩子內心感受的行為,會讓孩子感到無比沮喪。

家長可以嘗試改變的是:孩子說話時,你最好多聽少說,以微笑放鬆的狀態來支持孩子,給予必要的身體接觸,可以點頭示意或拍拍孩子,以這種方式鼓勵孩子的表達,孩子才可能津津樂道的說下去。

(4)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你是否讓孩子感受到你在耐心地聽

事實上,可能因為孩子說話太幼稚,也可能因為孩子表達上不那麼清楚,還可能是對孩子所說的根本沒興趣等等原因,以至很多家長在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缺乏耐心而煩躁,或是容易走神。這會讓孩子感到你並不真正愛他關心他,之後慢慢地你會發現,孩子和你越說越少,最後是你願意聽,他卻不願說。

家長可以嘗試改變的是:當你發現自己可能沒耐心聽孩子說下去的時候,你要想想自己有多愛孩子,再想想和孩子的幸福時光、孩子的可愛之處和他的優點,保證讓自己能堅持耐心地聽下去。孩子說完話後,你可以稍微改變下用詞重申他所說的,表示你一直在傾聽。比如說,孩子向你抱怨某件事情的時候,你可以這樣說:看來今天你過得的確不太愉快。這樣不僅讓孩子感到你在聽他訴苦,同時也讓孩子感到你對他的理解和愛,以後有什麼事孩子自然願意和你分享和傾述。事實上,孩子願意和家長說話傾述心聲,是孩子對家長的一種信任,一種能讓孩子獲得被家長理解和認可的內心需求。


(5)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你是否經常批評孩子

很多家長在聽孩子說話時,總是愛查找孩子的漏洞,發現問題立馬著急追問或是批評責備,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總愛用最簡單的詞語回答,如「還行」「很好」的原因,因為他們不喜歡批評,害怕責備。

家長可以嘗試改變的是:如孩子考試考差了,不願告訴你時,家長這時可以溫和地對他說:我從老師那裡得知你這次考試不太理想,但你的努力我已看到了,只要我們能正確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成績一定會提高的。你看什麼時候合適,媽媽和你一起把這次考試的試卷分析下,找出問題在哪裡,以便更好解決問題。一般聽到家長這樣的話,孩子很快就會消除害怕和抵抗情緒,並主動配合家長解決問題。

事實告訴我們,家長在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中,多站在與孩子平等的角度,理解關愛孩子,用正確的姿態、溫和的語氣與孩子對話,才能讓孩子放鬆警惕,真正信任家長,願意與家長溝通分享他們的事情,家長也才可能更好地了解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才能真正意義上做好家庭教育。

相關焦點

  • 走進孩子內心,做孩子的朋友
    家校共育,為愛同行家校攜手,共育未來一路同行,一路相伴守望成長,靜待花開作者:區天泰城學校六年級三班張櫻瞳媽媽怎樣與孩子正確的相處?尤其是她現在屬於小青春階段,外表脾氣暴躁但內心情感又異常細膩敏感。那怎樣讓孩子做人做事有擔當,內心善良明是非又懂得感恩?怎樣讓孩子變優秀?
  • 與孩子溝通的第一步,是理解孩子的感受,3步讓你做孩子的知音
    孩子一天天長大,從那個活潑可愛的小天使,慢慢變成了「蠻不講理」的「熊孩子」,你「上有政策」,孩子「下有對策」,說不得、罵不得、打不得,讓人十分頭疼。如何有效地與孩子溝通,溫和地讓孩子聽話?關鍵就在於要真正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這是一把走進孩子的「開心鑰匙」。
  •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走進孩子心靈,傾聽孩子心聲
    靜下心來,跟孩子好好談談,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發現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媽媽對阿哈馬德的敷衍阿哈瑪德回到家,準備做作業時候,才發現自己拿了同桌的作業本,他非常自責不安,他擔心內瑪扎迪明天交不出作業,真的會被老師開除。他決定無論如何都要把作業本還給同桌,並告訴媽媽如果不歸還作業,就遭了,他的朋友會被害慘的。
  • 孩子不願和父母交流怎麼辦?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父母做法是關鍵
    只有了解孩子的內心,取得孩子的信任,才能跟孩子建立溝通交流的橋梁。可孩子並不願意告訴家長,孩子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封閉起來,對此,家長也應該深刻反省自我,是否有認真傾聽孩子的訴說。不少父母對自身做了深刻的反省,他們想起,在孩子年幼的時候,每當孩子興衝衝來與自己分享每天遇到的有趣事情時,父母可能忙於其他事情,很少認真傾聽。
  • 父母怎樣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不如試試以下方法
    並言明父子之間溝通非常重要,不能剝奪孩子傾訴的權利。首先,我們應該尊重孩子,多去傾聽孩子的想法。在成年人看來,聊天就是說一些無關緊要的閒事,但是對於孩子來說意義非凡,我們不可小看聊天的作用。想真正地了解孩子在外面的情況和在校時的心情,就要經常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把對孩子的關愛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他。
  • 讓孩子學會傾聽
    如果一個孩子不知道怎樣與人交往,就不會發揮自己的潛能,就會變成一個孤陋寡聞的人。即使他才高八鬥學富五車,頂多也只能算是個孤家寡人似的小神童。良好的人際關係會讓人覺得一切都很順利,反之就會處處碰壁,什麼事情都做不成。而且善於與別人溝通的人永遠是快樂的人,不能與人和睦相處的都是孤獨和不幸的人。
  • 信任,是父母可以給孩子的最好的愛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不是嘴上敷衍,而是需要要家長和孩子之間建立牢固的信任關係。那麼怎樣才能正確有效的建立這種關係呢?只有順著孩子的思維,才能有效的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現實中,大部分家長很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以至於和孩子出現意見分歧。其實只要換位思考,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 如何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內心所需呢?
    如果為了生計,你整天疲於奔波實在無暇顧及孩子,那麼回到家後,請你最少空出一分鐘的時間,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拍拍他的肩膀,摸摸他的臉蛋,給他一句恰如其分的讚美。 如果因為空間的阻隔,你不能常伴在孩子左右,那麼就常給孩子打電話,聽聽孩子的絮叨,也跟孩子講講自己的經歷,節假日儘量抽時間帶孩子出去玩,增加親子相處的時間,讓孩子知道你是時時刻刻記掛他的。
  • 孩子很難跟父母做溝通,了解「內部語言」,幫家長走進孩子內心!
    總體來說,各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教育理念也因人而異,缺乏科學的育兒理念,家長們難免會陷入誤區,其實,要想『小樹苗不長歪』就要和孩子建立起正確的溝通模式,也就是所謂『內部語言』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相互尊重才能平等對話,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在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加以正確引導。
  • 認真傾聽,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
    在傾聽中表達了對孩子的理解,讓孩子感受到了愛、寬容、耐心和激勵。試想,如果他在被老師請去學校以後就大發雷霆,不分青紅皂白地將孩子打罵一頓, 結果會是怎樣呢? 結果可能是父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孩子的逆反行為也可能越來越明顯。但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家長又有多少呢?
  • 懂得傾聽孩子的心聲
    孩子在童年時期最信任、最依賴的對象就是父母,因此他們無論是看到喜歡的事物,還是遇到害怕的事物,都希望能讓父母了解。孩子渴望通過被傾聽這一行為找到自己的存在與價值,希望自己的感知與情緒能被父母安撫、理解。成年人會從被他人認真傾聽的行為中獲得尊重感,而孩子會從被父母認真傾聽的行為中獲得安全感和愛。
  • 孩子喜歡捉弄別人怎麼辦?父母正確引導,走進孩子的內心
    孩子喜歡捉弄別人怎麼辦?父母正確引導,走進孩子的內心很多的人都說孩子小時候很調皮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當孩子過分的調皮,從而導致孩子喜歡捉弄別人就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了,這個時候需要父母正確引導,走進孩子真實的內心世界。
  • 學會傾聽孩子(一):你聽他才聽
    所以,我們要學會傾聽:傾聽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傾聽孩子獨立的思維、傾聽孩子自由的表達,從而獲得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機會。1、傾聽會讓孩子更加信任我們當我們興致勃勃地與孩子一起做他要玩的遊戲時,並在遊戲的過程中,表現出聽從孩子的安排,服從孩子制定的遊戲規則,孩子對我們的信任感會迅速增強。
  • 當孩子抱怨「不公平」,父母要學會傾聽,引導孩子正確面對現實
    在孩子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之後內心是非常苦悶的,同時他們內心的心理壓力也非常大。所以大家一定要牢牢的記住這一點,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更好的掌握事情動態,也能更好的解決問題。三、父母應該怎樣引導孩子面對現實中的「不公平」?1.保持良好的心態由於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都是有著非常大的不確定性的,所以簡單的說某一件事情是否公平並不客觀。
  • 富養孩子的最高境界:懂得共情的家長,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
    只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太多的人喜歡站在自己的立場思考問題,他們不願意覺察對方的情緒,只要自己感到舒服,便全然不顧他人的感受。而這樣的人相處必然會矛盾叢生,更會讓人們感到心累。懂得共情的人,能夠切實的感受對方的情緒。
  • 小心極端的控制欲,毀了孩子對你的信任
    1、對孩子超限管理,源於父母對娃的極度不信任許多家長在對孩子過度幹預情況出現的背後都是因為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做不好,在家長眼裡,自己的孩子還是一個滿身缺點一無是處的小孩,永遠長不大,需要家長在背後對孩子進行指導才能夠保證孩子的生活學業不會出錯。
  • 怎樣做才能抓住孩子的心
    「你們班主任老師有沒有批評你啊?」「..爸爸,奶奶想跟你說話。」分析:笑笑跟爸爸說著說著,就不耐煩了,索性喊奶奶去接電話,自己跑一邊看電視去了。可想而知,笑笑的爸爸當時的心情一定非常沮喪,他很想跟孩子多說一些話,但感覺總也抓不住孩子。
  • 巧用「傾聽」,打造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棉花糖走進控江幼兒園
    幫助家長們學會傾聽,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在閆老師看來,缺少的那一部分,正是:傾聽孩子的內心。為人父母后,大多數人對於角色的認知是:將孩子培養成人。於是,家長們開始在腦海中構想,想要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之後便開始給孩子提要求,要TA聽話、懂事,把「你應該」掛在嘴邊。
  • 和孩子交流總是無效溝通?學會「反饋式傾聽」,快速做到有效溝通
    這樣的溝通方式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會加重孩子的依賴心理,什麼事都會等著父母來做決定。父母們還是要學會用「反饋式傾聽」,來了解孩子的內心,使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更加高效。其實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孩子有可能是存在心理問題,有可能是父母的溝通方式不對,父母要引起重視了。溝通不暢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沒有走進孩子心裡,才會溝通無效,而「反饋式傾聽」就是一種可以走進孩子內心的一種溝通方式。
  • 讓孩子從小樹立對學校、對老師的正確觀念,才能讓孩子遠離欺凌
    ,都要第一時間告訴爸爸媽媽,不管你做的對不對,我們都會幫你一起想辦法做得更好。,老師批評你,這可能會讓你不好意思,這事你先別著急去逃避或者跟老師對抗,你要去看老師批評你時,他的要求是什麼,要弄明白,然後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這時,家長不但要去細緻耐心的了解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引導孩子看到自己錯誤的地方,還要引導孩子看到老師要求背後的期望,讓孩子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