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門辦事,路過一家輔導班的時候,看到一個小孩子被老師從輔導班裡揪出來,臉上紅紅的,另外幾個和他年齡相仿的孩子在圍觀......心裡不由得一陣刺痛:作為家長,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孩子遭受虐待和欺凌呢?
1、必須要打好預防針,等到事情真的發生就來不及了,因為這種虐待造成的心理傷害往往無法逆轉,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要從一開始就去重視,教會孩子怎樣去面對別人不恰當的行為。
為什麼孩子被打了,回家卻不肯告訴父母甚至被欺凌幾次回家都不肯告訴父母?是因為他認為是自己做錯了,所以老師才會那樣對他,他怕如果父母知道了會再罵他。
我看到一些父母當著孩子的面跟老師說「這孩子不聽話,你該打就打,該罵就罵」,這種中國傳統的教育方法是有問題的。
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幼兒階段孩子的道德水平是他律道德階段,孩子會將父母或老師當作絕對的權威,認為權威說的做的都是對的,如果父母再告訴孩子,老師有權利打他或罵他,他會以為老師打我是應該的,是因為我犯了錯,如果我回家告訴了爸爸媽媽,他們會再懲罰。
這樣孩子再大一些,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當他希望自己被父母尊重和認可,想讓父母把她當做大人對待時,他就更不願意讓父母看到自己因為處理不好同學關係,自己軟弱,被同學欺凌的一面,因為他覺得說了也不會得到幫助,反而被罵,所以哪怕是多次被欺凌,他也不願意說。
所以,我們一定要從小就清楚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你堅強的後盾,在學校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要第一時間告訴爸爸媽媽,不管你做的對不對,我們都會幫你一起想辦法做得更好。如果你被欺負,我們也一定會幫助你想辦法解決」。
2、要分辨孩子面對批評的情緒。
當孩子第一次回來跟我們說,今天老師批評我了的時候,我們要怎麼辦?首先,我們要仔細分辨孩子面對批評時的情緒:如果他的情緒是不好意思、內疚就是正常的,這種情緒會讓他努力去調整後面的行為,讓他的行為符合老師的期望,這是對的。
這時,我們要先認同孩子的情緒,然後幫孩子想辦法,我們要說「在幼兒園或者學校裡做錯了事,老師批評你,這可能會讓你不好意思,這事你先別著急去逃避或者跟老師對抗,你要去看老師批評你時,他的要求是什麼,要弄明白,然後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這時,家長不但要去細緻耐心的了解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引導孩子看到自己錯誤的地方,還要引導孩子看到老師要求背後的期望,讓孩子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的更好。
但是,如果被批評時,孩子的情緒是害怕甚至恐懼,那家長就更要教他怎樣去應對,還是要先認同孩子的情緒,更加耐心的問清楚事情的整個過程,讓孩子建立與自己的信任,讓孩子有什麼心裡話,遇到什麼事回來敢跟我們說,讓孩子知道,我們會跟他一起想辦法,而且會找到辦法。
家長要告訴孩子,如果老師批評你或者同學打你,讓你心裡害怕的話,不管你覺得自己做的對不對,都要第一時間告訴爸爸媽媽,我們會幫助你找到辦法去解決問題。
跟父母思想交流很深入的孩子,內心是最強大的,這樣才不會出現被欺凌幾次,回家都不敢說的情況。
有時孩子也許不想說話,不會表達,家長要經常用心的去觀察孩子,孩子的行為中會有老師的影子,家長可以觀察孩子平時碰到著急的事情時,他是怎樣對待別人的,是不是有過激的行為?這會反映出老師平時是怎麼對待他的。
如果孩子跟你說話時總是有教訓的語氣,就有可能是在模仿老師的語氣,家長也可以問問孩子,別的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老師是怎麼對待他們呢?孩子沒有壓力的時候就會說出來。
如果老師打別的孩子,家長就可能發現危險苗頭了,孩子一般不會在第一次碰到不恰當遭遇時,就會有這麼嚴重的情況。所以,當孩子平常回來時,要去觀察他,會心事重重嘛,他焦慮嗎?情緒好不好?如果發現孩子與平常不太一樣,家長就要用恰當的方式去詢問,有什麼事需要爸爸媽媽幫助,要告訴孩子,你會在後面支持他,保護他。
3、要正確詢問。
家長在了解情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法,不能一看到虐童這類行為就很擔心自己的孩子,沒事就問孩子,老師有沒有打你啊?同學有沒有推你啊?班裡有沒有人欺負你啊?這樣就麻煩了,注意力也是有選擇性的,家長這樣問了幾次之後,孩子再去幼兒園,在去學校的時候就會開始注意這些事情,老師有沒有打我了?小朋友有沒有欺負我?凡事都有積極和消極的兩個方面,當他的眼睛注意這些消極事件的時候,那他可能就經常看到,今天我被那個孩子堆了一把,明天我被老師批評了,老師批評我時很嚴厲,慢慢的他會告訴家長,他不喜歡去幼兒園,去學校了。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孩子的記憶還在發展中,尤其是幼兒階段,有時會分不清記憶表象和想像表象,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孩子,分不清事件是真實發生的,還是他想像的或者電視中看到的。當家長問孩子老師有沒有打你,有沒有責罰你,孩子首先要想像老師打他,責罰他的情景,然後再去對比去判斷,說沒有,但是下一次再問時,他就有可能想起上次家長問他時,他想像中的老師打他,責罰他的情景,那時,孩子,就不一定會怎麼回答了。
所以,家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談論這些虐童案,否則會讓孩子簡單的注意力放在這個行為上,如果家長真想問,也不能問「老師有沒有打你?」而是要問「當時老師怎麼做的?老師怎麼說的?你是怎麼感受呢?你有害怕或者緊張嗎?有什麼事一定要告訴媽媽,媽媽會幫你幫助你想辦法。」
對於小學生或初中生,面對這個問題是孩子是否願意和家長說,一方面取決於從小建立的信任,另一方面取決於家長和孩子之間溝通質量,家長要做到傾聽共情,不要急於去對他進行正確還是錯誤的價值判斷,要用啟發式提問和他一起找到解決辦法。
無疑,父母都是深愛自己的孩子的,不願意孩子受到一丁點兒傷害,所以我們一定要提前做好預防工作,教會孩子正確面對批評,當孩子回來告訴我們,被老師批評時,一定要認同他的情緒,耐心問清楚來龍去脈,幫助他找到解決辦法,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愛是無比強大的,讓孩子信任父母有什麼問題回來一定要告訴父母。
同時,我們要去分辨孩子被批評時的情緒是對孩子有促進作用的內疚情緒,還是有負面作用的恐懼情緒,要分別對待,通過正確詢問,幫孩子從小樹立對學校,對老師的正確觀念,這樣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好的狀態和情緒,他才能更好的學習。
做好這些準備工作,讓你的孩子遠離虐待和欺凌,健康成長!
我是李蘊,關注我,解鎖更多家庭教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