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校園欺凌事件頻發,最讓人痛心,氣憤的是,江蘇南通15歲少年為了制止校園欺凌被同學打死,這事一出,引起了大家的熱議。被毆打至死亡男孩的媽媽,在各大網絡上求助,要求嚴懲兇手,還兒子一個公道。
每次看到這類事件,我們除了對兇手的譴責,對逝者的哀悼,對家屬的同情,還給我們做父母的敲了個警鐘,我們做父母的不得不反思,該怎麼預防自己的孩子遠離校園欺凌?面對校園欺凌我們該怎麼做,孩子該怎麼做?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家長最關心的關心的問題。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多,要普遍得多。
近年來校園欺凌還呈現低齡化、群體性、網絡化特點,女生之間的暴力事件也逐漸增多。
為什麼校園欺凌頻發,且久久不能消除呢?
頻發的校園暴力事件,不僅成為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社會頑疾,也成了不少家長心中的一塊「頑石」,對於校園欺凌我們每個人都帶著疑問,有人問這個社會怎麼了?有人問現在的學校怎麼了?還有人問現在的少年怎麼了?為什麼沒人管管?這樣的兇手為什麼不判死刑?家長為什麼不能保護好孩子?這些疑問許多年前至今,從來沒有過答案,回應我們的是一樁樁,一件件血案。我們除了責罵,憤怒,卻很少去找產生問題的原因,種什麼因結什麼果,校園欺凌時至今日,依然盛行,一定是有原因的。
01.家庭教育因素
說到家庭教育,我覺得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家庭教育上都存在一定的問題。
欺凌者的家庭
過度溺愛孩子,孩子的要求,無論是對的還是錯的,多數情況下,總會獲得滿足。於是,一切的付出都開始扭曲了,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支出,當孩子犯錯了,父母也不引導,不教育,還包庇,導致孩子任性,霸道驕橫。到了學校以欺凌弱小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彰顯自己是「老大」的身份。
或者有些家庭,父母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父母很少陪伴,親情缺失,幾乎不被關注的孩子,沒有得到過愛,自然也不會去愛別人,更不可能具有同情心,叛逆期到來時,任何別他弱小的都可能被當作出氣的對象。
孩子就是父母的複印件,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候,使用暴力的方式,孩子不聽話,犯錯時,對孩子進行,打、罵、吼,孩子會模仿大人,同樣也會使用暴力手段解決問題。
被欺凌者家庭
在很多被欺凌者的家庭中,很多父母一味的打壓孩子,管教孩子:要聽話,不要與別人爭、搶,做個乖孩子,卻忘記了教育孩子,允許孩子:當在別人在採取自己討厭的方式觸碰,欺負自己的時候,可以反抗,可以說「不」。
當孩子跟父母說:「自己在學校被人欺負後」,很多父母不當回事,或者責怪孩子,說:「你怎麼又惹事了,叫你不要惹他,躲他遠點,他就不會欺負你了」。這樣的家庭教育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受欺負。
其實,很多時候,調皮的孩子在剛開始欺負別人時,可能只是無意行為。但是,當他發現你不像其他孩子一樣會強烈反抗,很好欺負後,他就會從這種欺負行為中得到滿足,從而得寸進尺,有意欺負你。
一味地忍讓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助長欺負者的氣焰,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傷害。
孩子成長的每一步,父母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如果你決定生孩子,一定要教他,愛他、陪伴他,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不善是罪過。父母不僅要教會自己的孩子不要去欺負別人,還要教會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別人欺負。
02.學校因素
一方面,學校重視成績而忽視了法治、道德的教育,導致很多學生不懂法,不守法,法制意識和安全防範意識薄弱。
另一方面,學校缺乏嚴格的管理和懲戒制度。
對於一些同學的打架,鬥毆,或者危害了社會治安的校園欺凌事件,學校能採用的,只是一個說服教育,學校把欺凌與衝突相混淆了。很多學校認為找到挑事者並與他交談就夠了,只要欺負者向被欺負者道歉就夠了,事急於息事寧人,這種說服教育和那血淋淋的砍殺相比照,是多麼的蒼白無力。
03.社會因素
近年來,網絡盛行,青少年身心發展還不完全成熟,警惕性低,缺乏判斷力,而暴力影片,暴力網路遊戲等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模仿,致使近年來未成年人暴力事件,犯罪事件,不斷上升。
04. 法律制度因素
法律界定不清晰,懲戒不嚴,法律規定:14周歲以下屬於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在國內,校園欺凌一般要到非常嚴重,甚至已經觸犯刑法的程度,才會受到社會關注。受害者會長期受到欺凌,並且目前我國法律中對於這種校園欺凌行為,並沒有非常有效的幹預措施。很多校園欺凌案件未引起刑事司法程序介入,是因為當事人均為未成年人。
法律制度對欺凌者懲戒不嚴,這也無疑是助長了校園欺凌之風。甚至有學生直接喊話:「我打你怎麼了,我又不犯法」。
校園暴力事件是校園之殤,不僅給孩子造成恐懼,留下心理陰影,也造成孩子對他人及社會的仇視與牴觸。如何讓孩子遠離校園欺凌的傷害,成了很多父母思考和憂慮的問題。作為父母要孩子遠離校園欺凌,預防是關鍵。
作為父母該如何防止自己孩子不被欺凌呢?
01.給孩子進行體育鍛鍊,增強孩子體格
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在《來講啦》當中說,防止自己孩子不被欺凌的一個辦法就是:給孩子從小進行體育鍛鍊,只要孩子有運動,有強迫的體格,他就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人欺負。
確實是這樣,我老公讀小學的時候,又矮又瘦,又小,很自然的就成了同學欺凌的對象,後來到了初中,他拼命進行體育鍛鍊,每天打籃球,長大了一米八,沒人敢欺負他了。只有自己強大了,被人才不會被別人欺負。
02.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李玫瑾教授說:「一個人朋友多了,他才不容易被欺負,身邊有十幾個朋友,誰敢欺負他」。
人生在世,總要有一些朋友,沒有人能獨自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我們需要別人的幫助,也給予別人幫助,朋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讓孩子多交朋友也是至關重要的。
03.發展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言語是社會性發展的基礎,孩子言語要好的話,肯定跟人打交道,跟同學打交道就不怵人臉,不害怕,不害羞。
有時候我們在生活當中,會發現,有些人,他就為什麼不招人欺負呢,他一說話別人就樂了,所以別人就會很開心,這種人往往不挨人欺負,相反,如果這人,一說話就讓人煩,說話特別衝,說的話特別難聽,容易傷人,這樣的人就容易挨揍。因此首先要教會孩子言語表達能力。
父母除了要培養孩子的各項技能,防止孩子被欺凌,還要教會孩子被別人欺負時,該怎麼做?
當孩子遇到了校園欺凌,父母應該怎麼教育孩子?
有人說:「叫孩子跑」。
有人說:「教孩子打回去」。
還有人說:「告訴老師,告訴家長」。
叫孩子跑,跑的了一次,跑不了兩次。有時候還沒來得及告訴老師,告訴家長,傷害已經造成,教孩子打回去,又怕兩敗俱傷。
好像無論怎麼做,都很難讓孩子避免校園欺凌。
當主持人問李玫瑾教授:「如果你自己的孩子告訴你,被別人欺負,你會支持,孩子打回去嗎?
李玫瑾教授霸氣回應:「當然,要打回去,但要注意方式」
所以,當孩子遇到校園欺凌時正確的做法是:
1.首先要教會孩子一些防身術
2.當孩子遭受欺凌時,要反抗,告訴對方:「不可以欺負我」先用語言擊退對方。告訴對方,自己不是好欺負的。
3.如果對方還是不依不饒,教孩子打回去,打回去要注意方法,最好不要傷到對方。可以採用一些防身術把對方撩到,或者通過扯頭髮,揪耳朵,咬手,踩腳等方法,使對方放手,然後跑。
4.被人欺負了,一定要告訴家長,告訴老師。嚴重的要報警處理。
結語:校園本該是純淨之地,不應該被這些欺凌事件汙染,讓學校成為一個犯罪場所。對抗校園欺凌,不只是老師,父母,孩子的事,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能盡一份力,那個失去的樂園將會重新被陽光灑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