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孩子學習的地方,但是校園欺凌這種事情卻並不少見,當孩子面對校園霸凌的時候,通常要麼默不作聲,要麼奮起反抗,要麼告訴老師、家長。那麼怎麼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呢?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曾說關於校園霸凌的事情,講述了自家外孫女的的故事:孩子在學校的時候被一個男生欺負,因為孩子比較瘦小,也沒男孩子力氣大,被撞到了桌子上臉都腫了。
李玫瑾教授對孩子說:「你不要怕他,如果他下次再來欺負你,你就雙手揪他的耳朵,讓他疼一下或者是使勁推開他。」孩子的媽媽就說:「你怎麼能教孩子這麼做呢?」
李玫瑾教授答道:「沒關係的,就應該這麼做。」還對孩子說如果看到他過來還可以使勁踩他的腳,然後趕緊跑開,總之是不讓他再欺負自己。
面對女兒的質疑又解釋說:「要教會孩子反抗,可以去推別人,但是要記住告訴孩子不可以去戳別人的眼睛,不能對別人造成實質性的傷害。
李玫瑾教授認為,在受到校園欺凌的時候,千萬不可以默然接受,這樣只會讓施暴者變本加厲,要懂得反抗,要讓別人知道自己不是好欺負的。
小雪今年已經上二年級了,平時學習成績很好。這天放學被兩個男生攔住了去路,要求小雪給自己寫作業,在受到拒絕之後直接把小雪推倒在地並言語威脅,小雪嚇的沒有辦法最終答應了兩人。
之後的幾天小雪一直受其壓迫幫他們寫作業,過了一段時間,就再也不肯去學校了。兩個男生不僅要求她寫作業還總是欺負她。
經過這件事情以後,小雪變得非常怯懦,膽子很小,時時刻刻好似一隻驚弓之鳥。並且不願意再去學校,不管家人怎麼開解,都沒有改善。陰影已經深深地印在了小雪的心裡。
校園欺凌很容易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比如說:恐懼、消沉、抑鬱等等。家長一定要重視,當孩子受欺負的時候及時疏導孩子的情緒,教孩子反抗、解決問題。
面對別人的欺凌一味的忍讓、膽小怕事,只會助長施暴者的氣焰,令其感覺你是一個軟柿子,變本加厲的欺負你。
欺凌者的欺凌,被欺凌者的忍讓,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從而令受害者擔驚受怕,內心備受煎熬。
對於欺凌同學的人決不能姑息放縱,要學會反抗,人人都是欺軟怕硬的,小孩子更是如此,收起你的軟弱和眼淚,堅強勇敢的告訴他你不怕,澆滅施暴者的囂張氣焰。
有時候被欺負的孩子不敢反抗會通過附和欺凌者的行為來保護自己,轉而幫助欺凌者去欺負其他人,擴大傷害。這樣不僅自己會變成趨炎附勢的小人,還會讓別人陷入無盡的痛苦之中。
長此以往,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比較極端,繼續發展很有可能會誤入歧途。與其如此,不如在遭受欺負的時候,奮力反抗,還自己一個「陽光明媚」。
家長該如何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受到校園欺凌的傷害?
從小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孩子學會分辨對錯,在受到不平待遇和欺負時知道該怎麼做,據理力爭,不要一味妥協。
讓孩子知道校園欺凌是一件錯的的事情,讓孩子不欺負別人的同時也懂得保護自己,不被別人欺負。
告訴孩子在受到欺負時候可以大聲告訴他們自己不怕;可以盯著他們告訴他們不準欺負自己;也可以推開他們或者像李玫瑾老師說的揪他們的耳朵、踩他們的腳,總之要懂得反抗。切記千萬不要默不作聲,逆來順受。
但是千萬不能真的傷害到別人,這樣就跟他們一樣了。此外,要懂得審時度勢,看到對方人多或者自己無法應對的時候,要及時跑開或尋求別人的幫助,反抗的前提是先保證自己的安全。
校園欺凌時有發生,不僅傷害著孩子的身心健康,還影響孩子的學業、校園的氛圍。不能徹底解決校園欺凌那就只能儘量避免,讓孩子少受傷害。家長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