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孩子會遭受校園欺凌,99公益日我們可以做什麼?

2020-09-09 國際教育一姐


「在學校被欺負怎麼辦?」「打回去啊!」

有40%孩子身邊發生過校園欺凌,但以暴制暴顯然無法徹底遏制。

明天就是「99公益日」,幾乎是我們看著長大的留學女生小海墨,一直致力於「用教育終結性別欺凌」的公益項目,幫助被忽視的少年,為教師提供性別教育培訓項目,至今已經做了645場活動。

在事情過去很多年之後,我才朦朦朧朧地意識到,或許我的人生軌跡早已在那時、甚至更早之前就被改變了。

△電影《告白》劇照

01 。

坐在角落的瘦弱少年

那是一個炎熱的、充斥著蟬鳴的夏天,初二的我坐在鬧哄哄的教室裡。漫溢的課桌椅歪歪扭扭地擺著,擠出一條狹窄的走道。

好幾個男孩圍著一個瘦弱的身影,笑他,罵他,把他往地上一推,那身影就爬不起來了。人們開始起鬨,班長尖細的笑聲此起彼伏,帶頭鼓掌的聲音狠狠地刺激著我的耳朵。我渾身的汗毛都立了起來。

「你們幹嘛啊!」我問。卻沒有人理我。「我要去告老師!」唯唯諾諾的我只會說著這樣的話。

還是沒有人理我。心急火燎地,我跑下樓梯,跑過水泥地,跑進辦公樓。一階階臺階在我面前閃過,震得我腳底生痛。我說,老師你快去看啊,你快去管管啊。

記不清是什麼樣的結局,總之是很不痛不癢的一個。沒有誰被責備,也沒有哪個孩子得到保護。

瘦小的男孩還是和往常一樣,一個人坐在教室的角落裡。他不學習,不寫作業,不跟人溝通,他沒辦法正常進食,總覺得食物都髒,有時候還強迫性地把唾液吐出來。

他會圍一張白紙在自己桌前,稱那是屬於自己一個人的城堡。

△電影《告白》劇照

我所就讀的是一所體制內的初中。以成績論尊嚴的地方,往往有很多事情不好受。閹割了的教育和缺失的引導,總是會想方設法地在學生身上留下烙印。

我記得,班委把一份聯名上書「開除」那位同學的文書放在我面前,上面羅列了他的條條罪狀:擾亂課堂紀律、影響班級班容、不愛衛生、朝人吐唾沫……我問他們寫這個有什麼用,他們不理我,叫我籤字。

我說我不籤,就有好多雙眼睛居高臨下地看著我。我說他其實沒有那麼討厭,就有人起鬨,「你是不是喜歡他呀?」「你們關係這麼好呀?」還有些更糟糕的話。

△電影《告白》劇照

我反感班級對他的孤立,其實並非出於純粹的「善意」。我沒怎麼和人提過,其實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和他就是同學。

小學的時候他學得就比較慢,我成績好,還是班長,於是被安排去「管理」他,做過好幾年同桌。

他是個喜歡各種各樣的動物,又在畫畫上很有天賦的一個男孩。小學的時候,他總在自己的畫本上設計各種各樣的圖案。有時候放學了,我們還湊在一起構想遊戲,用畫筆創造出好多奇奇怪怪的生物。

小學畢業的時候,所有人都在籤一些「友誼地久天長」的套話,而他在我的同學錄上用稚嫩的鉛筆字寫滿了整整一頁,說:

上了初中,我們還是同班。可在我沒有注意的時候,他卻變成了被所有老師當作累贅,被所有人孤立的一個人了。

在他離開學校前的幾周,我從我的座位,走到他那張,離其他所有人都隔了好遠的最角落的位置,和他說了一次話,跟他告別。

每每想起他在小學畢業錄上給我寫得那句,我就忍不住感到愧疚和沉重。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當時我們所有人竟然都接受了把他的座位安排在最遠的地方,在垃圾桶邊上的、沒有人會回頭看的角落?

為什麼當他和我們「不一樣」的時候,我們的條件反射都不是給予關心,而是排斥?

為什麼我們不僅不曾包容,還在提及他的「缺陷」的時候哈哈大笑,就像討論起小丑一樣?

欺凌離我們是這麼、這麼的近。只有當我們意識到了這一點以後,才會發現,欺凌從未停止發生。

△日劇《3年A班-從此刻起,大家都是我的人質》劇照

02 。

超乎想像的校園欺凌

校園這個概念,最初以為是溫馨的大家庭,後來發現是老師-學生的上下級關係,再後來發現,要比那還複雜得多。

曾有另一個女孩在同學們的鬨笑聲中跑掉,就發生在我面前。我回想起初中的事件,竟為此哭得泣不成聲。

一個好心的老師安慰我,她說:「你成績好,別被這些事情影響了。」那一刻我差點憎恨自己「擅長考試」。

很多人都是這麼說的,好好學習才是硬道理。

可是,我討厭把「成績好」當作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當作一個孩子「積極開朗、品德兼優、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同義詞;我也討厭把「成績不好」當作一切問題的來源,甚至對一個人的判決書。

我時常感到家長和教師們會有一個誤區,就是期望孩子「心無旁騖」,可那是不可能的。當孩子經歷痛苦的時候,一心撲在學習上並不是解決問題根源的方法。我們需要的是溝通和引導。

△電影《少年的你》截圖

說來大概諷刺,我遇見過不只一個朋友,他們曾在少年時代遭遇排擠、孤立、甚至譏諷、暴力。身處其中,他們將拼命學習作為自己的最後一個護身符,通過優秀的成績換取老師或家長的庇護和承認。

那、僅僅是一種上進嗎?

我們對於校園欺凌的想像依然非常局限。

欺凌並不僅僅是我們印象中的毆打、「收保護費」之類的經濟糾紛。

發生在校園內的,由欺凌者(可能是個人,或者以集體形式存在)對被欺凌者進行重複的傷害行為,就是校園欺凌。

加害方可能是學生,也可能是老師、領導,欺凌方式可能是肢體,也可能是語言、網絡,甚至,被欺凌者也可能是另一件事中的施害者。

△電影《告白》劇照

2019年,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開展了針對中小學校園暴力情況的問卷調查,在包括學生、家長、老師在內的2400餘名受訪者中,有39.1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或孩子身邊偶爾發生校園暴力,另有3.2%的受訪者表示校園暴力經常發生,17.5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學生遭受過校園暴力,1.23%的人表示經常遭受校園暴力。(數據來源①)

△7歲女童眼睛裡被男同學塞進去的紙片

2017年發布的《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指出,中部地區學生的校園欺凌行為發生率最高,佔46.23%,欺凌呈現出以「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部地區>東北地區」的地理空間分布形態。其中,語言暴力是最常見的欺凌方式。(數據來源②)

在Wang 等研究者(2012)於 2009-2011 年針對廣東省四座城市八千餘名中學生的調查則顯示,20.83% 的學生報告曾經歷霸凌。其中,18.99% 的學生是受害者,8.60% 是霸凌者,6.74% 既霸凌別人也遭受霸凌。(數據來源③)

……

關於校園暴力的報導屢見不鮮,查閱過往的研究,數據也均反映出了驚人的普遍度。而在一個個數字後面,站著的是一個個真實的、鮮活的生命。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有些孩子成為了遭受欺凌的對象呢?為什麼幾乎在每一個集體中,都有那麼幾個人,變成了被排擠、被欺負、遭人非議的中心目標?

初中時的那個男孩,是因為他成績不好,加上「行為古怪」。後來我遇見的那個女孩,患有雙向情感障礙症。

△大波浪樂隊寫給雙向情感障礙症的歌曲《No Such Disease》

我一位高中時代飽受冷眼的朋友,是因為在「混混高中」認真讀書,拿了獎項。公益機構認識的姐姐,則在初中時期因為發胖而被人嘲笑。

還有一位,因為從小比較「陰柔」,被毆打,被強脫褲子,被人在課桌裡塞帶血的衛生巾……

為什麼呢?為什麼因為這種理由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欺負這些孩子呢?

說來說去,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和別人不一樣。他們身上的某些東西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和環境對於他們的要求不符,這使他們成為了異類,成為了「他者」。

幾乎在所有欺凌背後,都有一種「你」不屬於「我們」的殘酷。背後的驅動力是鄙視也好,嫉妒也好,是出於自保也好,是對「不同」的恐懼也好,最後往往都演變成了一種群體針對個人的暴力。

而對於那些遭受欺凌的孩子們來說,甚至不存在一個「我們」,只有「我」,孤獨的我,孤獨的自己,一個孤獨的影子走在漫長的、不安的走廊。

△日劇《3年A班-從此刻起,大家都是我的人質》劇照

03 。

用教育終結欺凌

或許從初中時第一次目睹男孩遭遇欺凌的時刻起,我就一直在思考著自己能做些什麼,而我越來越相信其答案是教育。

我們必須擁有一種教育,教導我們的孩子去理解世界上存在不同,而所有不同都值得尊重。我們也得讓孩子有機會知道,與自己不同的人並不是「有害的」、「具有威脅性的」,不符合主流環境的人更不是「劣等的」、「可以被傷害的」。

這種教育的本質是交流和相互看見。

2000年,玫瑰少年葉永志在臺灣去世。生前,他曾因自己陰柔的性彆氣質遭到霸凌,在男廁所被強行脫下褲子「驗明正身」,因此他不敢在下課時間去上洗手間。

4月20日,他再次提前離開教室去廁所,遲遲未歸,後被人發現臥倒在漏水的廁所血泊之中,經搶救無效身亡。

這件事撼動了臺灣社會,引發了對於性別教育的廣泛討論和關注,推動了性別平等教育法案以及校園氛圍的改革。

而在某種緣分的推動下,我也在去年成為了靈山慈善基金會名下「為孩子終結性別欺凌」項目的成員之一。

我們的目標和心願,就是讓葉永志這樣的事件再也不會發生。

△全國性別教育師資年會

我深知,我們從「性別」角度關注校園欺凌,只是觸及了該複雜問題的一個切面。想要真正去「消滅」欺凌,我們還需要對於心理健康的重視、對精神疾病的去汙名化、對單一審美的反抗、對教育系統繼續探索……等等。

但同時,我又堅信我們做的事是有意義的。

在過去,項目開發了《校園欺凌STOP!》等一系列漫畫手冊,免費派發給全國各地的老師、學校、社工機構開展活動,截止2018年9月,已派出8萬本手冊。(文末掃碼回復【心理】可獲得漫畫手冊PDF版)

同時,在全國各地為中學老師開展性別教育培訓營,將友善的種子撒向全國各地的學校。

2019年,我們在支付寶上線了首個反校園欺凌項目,做了645場活動,覆蓋群眾24560人次,並在71所城市派發了1.5萬冊性別教育手冊。

同時,我們還進行了多起個案援助,為那些向我們尋求幫助的孩子提供支持和方向。

通過師生合力,我們正努力將更多的友愛灑進真實的課堂。

這幾天是騰訊一年一度的99公益日,一個對於我們來說很重要的日子,這幾日所籌的款項幾乎是我們一年活動經費的全部來源。

在這裡,我懷著我的私心,希望更多人能夠看到我們當下的努力,也希望能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支持。

只願這世界上少一個孩子受到欺凌。也願我們的校園,都能多一些陽光!

註:掃碼即可參與騰訊99公益日活動,在9月7、8、9日三天,騰訊公益和愛心企業將會為每一筆公益捐款隨機配捐,讓愛心翻倍。每日的配捐將在北京時間上午9點發出,在9:00-10:00期間獲得大額配捐的機率會更大。

相關焦點

  • 正在遭受校園暴力的人有什麼特徵?面對欺凌,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4.睡眠欠佳:這要分兩種情況,①睡眠質量不高、多夢、淺眠,這多半是因為心理壓力過大;②噩夢、難以入睡、尿床多半是孩子遭受了什麼恐怖的經歷,可以考慮是遭受了校園暴力。5.總是在家上廁所:學校的廁所不會有攝像頭,所以成為了主要發生校園暴力的場所。如果你發現孩子非要回家才上廁所,那他很可能遭受到了校園暴力。
  • 你家孩子會遭受校園欺凌嗎?如何防止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主要是欺負弱小的同學,令受害者在心理和身體都感到很痛苦,校園欺凌會經常性的重複發生,並不是偶然事件,所以如何防止校園欺凌在我們自己孩子發生,怎麼做很重要。同時,在思想上強大自己,不畏懼,不懼怕欺凌,但也不要過於強硬的反抗欺凌,拖延時間,找機會尋求幫助。其次,在學校一定要謙虛,低調一些家庭教育不好或者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看到你的穿戴,學習用品,和你過於的炫耀,都會招來那些同學的記恨,進而發生衝突。著裝和行為不要過於高調,低調做事。
  • 面對孩子遭受校園欺凌暴力問題,學校、老師、家長該怎樣做?
    面對孩子遭受校園欺凌暴力問題,學校、老師、家長該怎樣做?作為老師除了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外,有必要補充強化對校園暴力和問題孩子的認知、引導和教育方面的知識。鑑於校園暴力多因同學之間的瑣事而引起,作為老師善於捕捉、發現同學之間的小矛盾、小摩擦、欺凌霸道行為,進行及時的化解和處理,可以避免事態的激化,杜絕惡性暴力事件的發生。
  • 控制不是愛,家長錯誤的溝通方式=增加孩子遭受校園欺凌的概率
    導讀:提起校園欺凌,相信所有家長都深惡痛絕,對施暴者"恨之入骨"!自己的孩子,那是心頭肉,外人欺負他,真是心疼。我們在譴責施暴者的同時,是否考慮過:為何我的孩子沒有反抗?為何會是我的孩子,而不是其他人?本文,從親子溝通方式視角,解讀孩子遭受欺凌的心理因素。
  • 面對校園欺凌 我們該做什麼?
    面對校園欺凌 我們該做什麼?校園欺凌是青少年學生面臨的最常見的一種人際暴力。經常被欺凌不僅會導致兒童身體受到傷害,而且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心理問題。日前,天津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天津市中醫藥大學的心理學專家,對天津市中小學校園欺凌情況,做了一次調查和研究。據了解,此次調查隨機抽取了天津市2390名中小學生。其中,包括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那麼,中小學校園欺凌情況如何?孩子被欺凌後,學校、老師和家長又該如何應對?
  • 我們的孩子遭受欺凌卻不敢求助,這三種家庭要注意了!
    太原師範學院大二女生芝芝長期遭受室友李某的校園暴力,李某不僅給芝芝起「潘金蓮」的侮辱性外號,還公開揚言要對芝芝行為暴力,經常對其進行身體上的攻擊。因長期遭受恐嚇侮辱,被外傳裸露視頻,芝芝得重度抑鬱。一個大學生,受過良好教育,因何面對室友欺凌毫無還手之力?
  • 潛伏在孩子身邊的校園欺凌
    原創 水木之華 兒少心理一什麼是校園欺凌?校園欺凌,又稱霸凌,是指在生理力量、社交力量不平等的情況下發生, 無一例外都是故意的、長期的、有目的攻擊行為,並且在一段時期內持續、反覆發生的事件,不存在偶發的欺凌。
  • 面對校園欺凌,你該如何做?
    被霸凌者往往內心很痛苦,在外界尋找不到支持,自身的力量又不足以和霸凌者抗衡,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些校園欺凌事件。當然不止我們國家,在每個國家都會遇到校園欺凌事件。2015年6月 日本政府公布了《兒童和青少年白皮書》,在為期6年 的追蹤調查中,發現近九成學生曾遭遇過校園欺凌。
  • 孩子遭受校園欺凌怎麼辦?李玫瑾老師的做法,是我見過最棒的方法
    學校是孩子學習的地方,但是校園欺凌這種事情卻並不少見,當孩子面對校園霸凌的時候,通常要麼默不作聲,要麼奮起反抗,要麼告訴老師、家長。那麼怎麼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呢?孩子的媽媽就說:「你怎麼能教孩子這麼做呢?」
  • 99公益日,河南省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邀您一起做好事
    什麼是「99公益日」? 「99公益日」活動時間為每年的9月7日——9月9日,在三天的規定時間內為公益項目捐款,就可以得到騰訊公益基金會的配捐。 配捐規則如下: 9月7日——9日,每天上午9點開始配捐,您每次不低於1元的捐贈,將有機會隨機地獲得1元左右的配捐,多捐多配。
  • 杜絕校園欺凌:拿什麼保護你 我們的少年
    校園欺凌中,施害、受害雙方都是身心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為了保護這些少年,家庭、學校和社會應該做些什麼?記者近距離走訪了直面過校園欺凌的受害者、教師、社工和司法工作者等,試圖從一個個微觀案例中尋找答案——金華市婺城區檢察官組織學生開展法治夏令營活動。
  • 面對校園欺凌,我們從未停止努力
    得知孩子遭受欺凌,女孩的父母找到校方,校長承認確有此事,卻稱「這只是孩子們玩鬧,沒有惡意」。校園欺凌,豈能是玩笑。女孩父母選擇媒體曝光。最後,該市教育局發出通報:責令該校校長和班主任寫出深刻檢查,並全市通報;加強對涉事同學的心理疏導,避免出現二次傷害;鑑於涉事學生比較年幼,以批評教育為主。
  • 為什麼學霸很少遭受校園欺凌?老師分析十分到位,學生拍手稱讚
    為什麼學霸很少遭受校園欺凌?老師分析十分靠譜,學生拍手稱讚8月已經過半,各地中小學即將進入開學時間。在暑假「悶」了兩個月的學生,迫不及待地希望儘快開學。然而,也有一小部分的學生,總是憂心忡忡,他們希望永遠不要開學,因為,一進學校,就會遭受校園欺凌。
  • 校園欺凌正在腐蝕著孩子的三觀
    諾達藥業提醒您:本文共:847字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2.4億學生遭受校園欺凌,佔總學生數的三分之一,每65000名兒童中,至少會有一個10~14歲的孩子,因校園欺凌而自殺,校園欺凌已經成為等待解決的世界共性問題。
  • 關於「99公益日」活動的小小思考
    「99公益日」活動小思考這幾天,學校開展了」班班有個圖書角」99公益日活動,這是一個旨在倡導學生閱讀的活動,是非常有意義的想法。上級對該活動也很重視,每天都將學校針對「99公益讓」的工作情況進行公布,「99公益日」的活動倡議工作氛圍非常活躍。
  • 校園欺凌案例大曝光,保護孩子,我們該做些什麼?
    校園霸有多麼普遍,傷害有多深?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眼中的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突然多了起來。而且每一次,基本都配著大量的施暴圖片和視頻,手段之殘忍超出想像,不斷挑戰人們的底線。而遺憾的是,校園霸凌仍然被許多家長當做同學間的「小矛盾」,沒有引起家長足夠的重視。大多數霸凌被隱藏在看不見的角落,又有多少孩子深陷校園霸凌的魔爪裡,正在被校園霸凌一步步吞噬著人生,我們的父母和學校的老師,可能根本不知道。
  • 兒子遭受校園欺凌,調查結果出來了
    兒子遭受校園欺凌,得到了好的解決,老師處理的結果讓兒子滿意。 我今天打電話給老師,問了調查的結果。老師說,女孩這學期確實搶了我兒子的東西。 這學期學校分麵包的頻率很高,女孩一直搶我兒子的東西放在她書包裡。
  • 孩子遭受欺凌時,別再說是同學間的「小打小鬧」了
    校園欺凌,這四個字似乎離我們很遠,又似乎離我們很近。 近年來,隨著被曝光的校園暴力、欺凌事件越來越多,這個存在於校園陰暗角落的現象,終於被更多人注意到。 被媒體曝光的校園欺凌就觸目驚心↓ ↓ ↓ 廣平縣一學校發生校園暴力事件,女孩被逼下跪叫爹娘。
  • 校園欺凌,為什麼家長總是最後才知道
    影院裡《少年的你》熱映,影院外有關校園欺凌的話題更是熱度不減。「她們一直在欺負我,你們為什麼不做點兒什麼?」影片中,女主角陳念的好友胡小蝶在生命即將終結時的詰問,撕裂了無數人的心。為什麼家長眼中可愛的孩子,會成為小夥伴們身邊的「惡魔」?
  • 【心旅|校園霸凌】別讓校園欺凌把孩子傷的太深,有的傷害本可以避免
    這件事我並沒有做錯什麼,我在日記裡寫道。但一直沒有跟家裡人說。當然這件事對我的身體傷害不大,跟很多嚴重的校園欺凌事件來說,可以說這是很輕微的。 這個學生會長也是習慣了對人施暴。後來有一次打了我的朋友。這個朋友就叫他的表哥在放學的路上,把這個學生會長打得鼻青臉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