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為什麼家長總是最後才知道

2020-12-16 北京日報客戶端

影院裡《少年的你》熱映,影院外有關校園欺凌的話題更是熱度不減。「她們一直在欺負我,你們為什麼不做點兒什麼?」影片中,女主角陳念的好友胡小蝶在生命即將終結時的詰問,撕裂了無數人的心。

為什麼家長眼中可愛的孩子,會成為小夥伴們身邊的「惡魔」?

為什麼自家孩子遭遇校園欺凌後,往往家長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數據:

校園欺凌不止一種形式

今年9月28日午飯後,河南禹州磨街鄉大澗小學二年級學生小花在課外活動期間,被同學小強和小冬按住胳膊,另一名同學小剛則向其眼睛裡塞紙片。這一事件更加引發了社會對校園欺凌的關注。

青少年安全防衛中心主任李恆在對過往案例的研究中,把校園欺凌細分成九種。毆打、起外號、辱罵……但這些行為對孩子的傷害並不是最大的,恰恰是一些皮肉傷害以外的欺凌,卻能給孩子的人生軌跡造成不可逆、不可修復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後果。

從2013年起,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組織實施的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項目,對分布在全國20個省級單位的112所學校的10279名初中一年級學生進行了持續的追蹤調查。在初中階段,遭受過言語欺凌的學生比例為52.3%,遭受過社交欺凌的比例為41.8%,遭受過肢體欺凌的比例為21.7%,遭受過網絡欺凌的比例為16.8%,有61.2%的學生受到過至少一種形式的校園欺凌,40.1%的學生曾受到過不止一種形式的欺凌,只有38.8%的學生在初中階段沒有受到過校園欺凌。而到了高中階段,這些情況才會略有好轉。

2018年,中國教育追蹤調查又啟動了一個從小學階段開始的研究,對分布在全國21個省級單位的200所小學的36389名四年級小學生進行時間跨度為33年的追蹤調查。其中的分析測算數據顯示,在小學階段遭受過言語欺凌的學生比例為40.6%,遭受過社交欺凌的學生比例為34.1%,遭受過肢體欺凌的學生比例為16.6%,遭受過網絡欺凌的學生比例為9.1%。其中,有50.1%的學生受到過至少一種形式的校園欺凌,32.3%的學生曾受到過不止一種形式的欺凌,只有49.9%的學生在小學階段沒有受到過校園欺凌。

探因:

缺乏安全感讓校園欺凌更隱蔽

面對校園欺凌,受欺凌一方的家長往往都會將矛頭指向欺凌者。但在青少年教育專家宗春山看來,欺凌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只是冰山的一角,更多的問題卻深埋在水面之下。很多欺凌問題涉及更多的是家庭觀念問題。尤其是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出了問題。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很有安全感的話,對爸爸媽媽很信任的話,遭遇一次欺凌就會被家長輕易發現。因為遇到這樣的情況,他會主動告訴爸爸媽媽。」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欺凌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不少家長對此卻一無所知。「他連爸爸媽媽都沒有告訴,這說明他連爸爸媽媽都不信任,這才是校園欺凌得以存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宗春山分析說,無論是欺凌者還是受欺凌者,都是家庭教育的產物,正是因為家長在家庭環境中沒有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氛圍,才會導致問題的出現。孩子沒有安全感,不信任父母,到了學校就會顯現出一些特徵,比如懦弱、自卑,人際交往能力差。

另外,很多受欺凌的孩子都會有一些共同的特徵:無論他們是轉學來的孩子,還是有口音的孩子,或者生活方式比較特殊的孩子,甚至是身體有缺陷的孩子……他們的特點就是和別人不一樣。「從生物屬性看,正是因為你的與眾不同,讓其他人產生了一種優越感或者是不安全感,就像一群狼裡混進來一隻貓,狼一定會攻擊這隻貓一樣。所以,我們不能僅僅從道德上來評價學校欺凌這件事。」

措施:

家長和老師應該一起面對

家長王先生頗有感觸地說,自己兒子上小學時,班裡一名比較強壯的男生總喜歡欺負別的孩子。讓人不能理解的是,受欺凌的孩子報告老師後,老師往往以「一個巴掌拍不響」「為什麼他單單欺負你」為理由,對雙方各打五十大板,以至於後來再發生被欺負的事兒,孩子們都不願意報告老師了。後來,學校甚至讓受欺負的孩子和欺凌者交朋友。「這就好比我被搶劫了,還要跟搶劫者做朋友,哪有這麼處理問題的!」

對此,宗春山認為,無論是欺凌者還是受欺凌者,他們都存在人際交往障礙,不會表達自己。在處理學校欺凌的一些事件中,老師往往會採取讓欺凌者和受欺凌者交朋友的方式來化解欺凌,但這無異於與虎謀皮。

宗春山建議,一旦發生了校園欺凌事件,應該立即對受欺凌的孩子進行心理幹預,讓孩子進行情緒發洩,並讓實施欺凌的一方道歉。「如果事情一撂,事件就會發酵,最後一發不可收拾。」在宗春山研究的很多案例中,一些欺凌者最初也是受欺凌者,正是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幹預,這些孩子最終採取以暴制暴的方式。因為他們相信,暴力可以解決問題。

除了處理孩子的情緒,還要對孩子進行評估,比如孩子是經常性受欺凌,還是偶爾受到欺凌,欺凌的嚴重程度怎樣,老師應該立即和孩子的父母建立聯繫,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同時,對於實施欺凌的孩子也要進行幹預和心理輔導,這樣才能不讓事情進一步升級。

在李恆看來,校園欺凌發生後,家長和老師應該堅定的站在一起,絕不能對立。「大部分家長知道孩子被欺凌之後,第一反應就是拍案而起,恨不得馬上找對方理論,可是孩子看到這一幕卻會被嚇到。」在一些調查中,李恆發現,家長在得知孩子被欺凌之後產生的第一反應,不僅對孩子的影響很大,而且還會影響到孩子以後遭遇類似事件的處理方式。所以家長應該保持冷靜,詢問事情的前因後果,並且給孩子傳遞一種觀念:「我是你堅強的後盾」。

「任何一起欺凌事件發生之後,家長應該是第一時間發現,並且及時介入;如果老師從家長口中得知事情後,應該第一時間把事情調查清楚,而且要做到絕對的公正。」李恆認為,只有家長和老師一起面對,事情才可以解決;相反如果雙方對立,不僅事情沒有解決,還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建議:

預防比補救更重要

與其亡羊補牢,不如事先建立一套機制,做好校園欺凌的預防和處理,不然就會讓矛盾更為激化,引發社會輿論,因此預防要比事後補救更重要。

在宗春山看來,通過班級文化建設,就可以做到預防欺凌。「如果新轉來一個同學,老師可以和全班孩子們說,咱們全班同學每人陪他一天,一個月過後,所有人都和這個轉學生熟悉了,甚至成為了朋友,那麼欺負他的人自然就少了。」

在《少年的你》中,那些沉默者也是欺凌者,就像女主人公陳念,她在朋友胡小蝶受欺負的時候,沒有出手,而是保持沉默。在胡小蝶看來,這是另外一種方式的欺凌。「因為旁觀意味著對欺凌行為的喝彩。如果沒有人喝彩,甚至有人出來喝止,欺凌者的氣焰就會萎縮。」

宗春山說,在實際操作中,老師可以讓每個同學將自己最不希望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寫出來,然後全班形成一個公約,看看自己有沒有受到侵犯,如果遇到被侵犯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告訴老師,老師也要遵循立即性原則來對此進行處理。之所以要立即處理,是因為如果不馬上處理,老師就會立刻失去孩子們的信任,以後出現問題他們就不會在第一時間去找老師了。在宗春山的調查中,他發現,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後,在學校內最後一個知道的人往往是老師。

宗春山建議,老師平時在班級裡進行教育,要告訴孩子們哪些事情不能做。除此以外,回歸到家庭教育上,父母要給受欺凌的孩子一個明確的暗示:「這不是你的錯,誰也不能欺負你,人人都是平等的,你要相信父母。」

「在家庭教育環節上,家長要跟孩子進行角色扮演訓練,通過欺凌和受欺凌的訓練,教會孩子熟練地向欺凌者說『不』。」宗春山建議說。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作者:李環宇、張群琛

監製:王遠、陳巖

編輯:匡峰

流程編輯:洪園園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被欺負的總是我」,校園欺凌背後這幾種特徵,你家有嗎?
    校園欺凌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恃強凌弱也是生存環境必經的一個提煉過程,每一個孩子自出生以來都是家裡面的掌心寶貝,時刻都精心呵護著不讓孩子受到委屈和傷害,但是再精心的呵護孩子也總有一天要成為獨立的個體,隨著校園欺凌事件升級又頻繁增多,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訓練,畢竟成績
  • "校園欺凌"再次登上熱搜,這些孩子為什麼總是被欺凌?
    伴隨著九月的到來,各個學校陸續開學,神獸們馬上歸籠,經歷了特殊又漫長的假期,對於家長們來說,孩子回校是值得好好慶祝的,但近日發生在四川樂山的校園霸凌事件讓家長對孩子感到擔憂。今天小lu給大家科普下,哪幾種孩子容易遭遇校園欺凌?中國校園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從小學到大學屢屢發生,這是不應該被忽視的嚴重問題。許多被欺凌的孩子不少心理扭曲抑鬱,內心留下難以平復的傷害。甚至有些孩子在遭受欺凌之後,被學校、社會、身邊的人二次傷害,而結束生命,令人扼腕嘆惜。
  • 為什麼校園暴力總是屢禁不止
    為什麼每年、每個地方都會有類似易瑤的人?她們有的被同學們冷暴力得了抑鬱症、有的被逼迫得跳樓自殺、還有的被逼得反抗殺人。所以,今天小編將以這部電影為基礎,來從源頭上分析校園欺凌事件總是屢禁不止的原因。二:學校不作為,而且對於校園施暴者的懲罰力度也不夠就拿《悲傷逆流成河》來說,易瑤在學校裡飽受唐小米等人的嘲笑和羞辱的時候,老師們的擔當又在哪裡?難道易瑤的老師們會不知道她正在被全班的人欺負?
  • 面對校園欺凌,學生和家長怎麼辦?
    肢體攻擊只是肉體傷害,可是精神欺凌之傷口,甚至一生都很難癒合。 小時候,我就經常被同學欺凌。往我的座位上放癩蛤蟆;把毛毛蟲放進我的衣領;我正在聚精會神地聽講,後座或用手指摸我的腋窩,或拽我後腦勺的小辮子;更有甚者,放學路上,被大同學用皮鞭子抽得遍體鱗傷。我忍氣吞聲,到頭來,卻總是我的錯。同學欺負我,老師卻體罰我。回家還得受父親的責罵和暴打。
  • 未成年學生遭校園欺凌,家長: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光欺負你?
    她父親稱女兒生前曾長期遭到校園霸凌,被同學用圓規扎胳膊,用板凳毆打。在5月份開學前,女生不願回校面對霸凌,最後錄下遺言,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為什麼總有人熱衷於霸凌別人,又為什麼被霸凌者總是默不作聲?我們究竟要怎樣做,才能避免自己的孩子成為霸凌或被霸凌的人?
  • 校園欺凌為什么女生更張狂
    校園霸凌、校園欺凌是一個長久的話題。當今社會,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和欺凌現象令人擔憂,施暴者使用的手段令人髮指,誤入歧途的學生們又讓人深感惋惜。近日,廣西某地8名女生毆打1名女生的視頻在網上傳播。為什麼不少女生熱衷參與校園霸凌和欺凌呢?究其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在同一年齡段,女孩的成長發育要早於男孩。此時她們的內心敏感,自尊心虛榮心強,好攀比,情緒波動大。在學校發現她人的言行與自己不同時,就會以魯莽過激的方式來脅迫她人,以顯示自己言行的正統性。
  • 孩子被欺負,家長別成為最後才知道的人!面對校園暴力該怎麼辦?
    由於欺凌會導致被欺負的學生出現長期的心理、情感和身體問題,因此,認識欺凌的跡象以及如何與之對抗是非常重要的。 校園暴力的類型 校園暴力類型一般包括三種:直接暴力、間接暴力和網絡暴力。
  • 校園欺凌中,為什麼學霸很少遭殃?真相讓人不忍揭穿
    最近看了電影版,任敏演的易遙真的相當符合女主,把女主遭遇校園欺凌的事情演的相當逼真,看得很多網友都義憤填膺,尤其是最後易遙跳海,很多原著粉都表示:時隔十幾年,還是忍不住淚崩。校園霸凌屢見不鮮,已經成為困擾孩子和家長的噩夢。其實,說起校園霸凌,很多人都不陌生。
  • 中小學校園欺凌事件頻頻發生,為什麼屢禁不止?
    再加上《未成年保護法》中的部分條款對未成年人進行了過度保護,校園裡學生當中出現不算少的「小霸王」、「大哥大」、「大姐大」,於是校園欺凌現象屢禁不止。上傳於網絡,見之於報端的欺凌事件只不過是冰山一角。面對這些現象,老師們只能苦口婆心是、和風細雨地勸說教育,甚至連嚴厲批評都不敢用,只能是吃力不討好而又不得不疲於奔命。那麼校園欺凌事件為什麼屢禁不止呢?以下筆者夢溪泛舟做詳細分析。
  • 面對校園欺凌要勇敢說不,校園欺凌的危害,及解決辦法你知道嗎?
    一次又一次的欺凌,早已讓人觸目驚心,最讓人生氣的是有很多學校為了自己的聲譽問題選擇迴避此話題,即便是有學生受到傷害也是私底下偷偷解決,同樣有一些被欺凌者因為害怕欺凌者的打擊報復,只能忍氣吞聲,但正因為他們這樣一次又一次地忍氣吞聲才讓那些欺凌者一次又一次的變本加厲。當然也有一些欺凌者因為其父母在當地的地位,更是為所欲為。
  • 校園欺凌事件頻發,家長該怎麼辦?
    也許你不知道,孩子的一些表現是在抗拒一些校園的「隱秘角落」 —— 校園欺凌。前段時間,秦昊在一檔節目中就說到:有一次孩子上舞蹈課,每個孩子面前有一個小圈,女兒由於性格柔弱,便被那個小男孩擠到牆角。女兒似乎並沒有意識到「被欺負」,也沒有推開男孩,只是甜甜地笑著衝媽媽揮手打招呼。
  • 校園欺凌事件頻發,家長該怎麼辦?
    暑假快到了,許多孩子又要從校園集體生活回歸家庭生活,但你有沒有和孩子好好的交談過,孩子在學校是不是開心?有沒有碰到過什麼煩心事?也許你不知道,孩子的一些表現是在抗拒一些校園的「隱秘角落」 —— 校園欺凌。前段時間,秦昊在一檔節目中就說到:有一次孩子上舞蹈課,每個孩子面前有一個小圈,女兒由於性格柔弱,便被那個小男孩擠到牆角。
  • 農村孩子受到校園欺凌將生活費藏鞋墊裡,卻不敢告訴老師家長!
    前段時間電影《少年的你》火了,電影就是以校園欺凌的故事而展開的。電影主人公陳念是一名高三的學生,同桌因為屢次受到同學的欺凌而輕生,正在大家都在拿手機遠遠的看著屍體拍照議論的時候,作為同桌的她勇敢地上前去用校服把把同桌的屍體蓋住。而正因為這個舉動讓自己成為了下一個被欺凌的對象。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家長要出頭嗎?家長這樣做讓孩子遠離校園欺凌
    開學季新生季,家長們最擔心的問題裡,票數最多的基本總是這兩個:一是孩子的學習,二是孩子的同學關係。前幾天,「家長趴牆外看孩子」的視頻火了:開學第一天,山東濟寧一家幼兒園的圍牆外,趴滿了彎腰「偷看」孩子的家長們。網友們評論:全國統一姿勢。
  • 校園欺凌事件頻頻發生,這到底是誰的錯?家長又該如何保護孩子?
    這段時間有一部電影非常火,電影就是由周冬雨與易烊千璽主演的《少年的你》,這是一部以校園欺凌為主旋律的電影。在之前也有一部題材相似的電影《那悲傷逆流成河》,這兩部影片敘述的都是校園欺凌帶給同學們的傷害。很多家長一般都以為在學校孩子是最安全的,因為有老師和校長的保護。但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學校也是多數校園案件頻發的地點。
  • 面對校園欺凌,班主任應該怎麼做
    王紅玉:哦,那讓我們拭目以待,通過大家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是孩子的自身原因,另一方面,不管是父母、老師,還有警察都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責任缺失,才使得像陳念這樣受了欺凌的孩子,認為求救於我們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覺得依靠小混混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應對校園欺凌,似乎更有效,這不得不使我們反思。
  • 面對校園欺凌,家長如何教給孩子正確反擊?打回去不是最好的辦法
    面對校園欺凌,我們除了在教育過程中,去引導小學生健康發展,更要去教會他們怎麼保護自己,面對欺凌正確的反擊。在電影《少年的你》中,受到欺凌的學生,幾乎都沒有得到家長的保護。「就是孩子的玩笑」、「別人怎麼專打你呢」、「小打小鬧,你去告訴老師就好了」,於是本該我們重視的校園欺凌,在家長眼裡都變成了理所應當。
  • 怎麼判斷孩子是不是被欺凌了?遇上校園欺凌,我們又該怎麼溝通?
    但是就算在校園之中,還是有著我們想像不到的惡的,那就是校園欺凌。根據調查了解到,絕大部分的校園欺凌發生在高中時期,佔了全部欺凌事件的75%左右。其中,語言欺凌是絕大多數的。在被欺凌者中,絕大多數都是性格內向,以及是成績不好的學生,這類學生在班級上通常都會被其他同學排擠,造成孤立無援的局面,進而發現校園欺凌。
  • 如何從根本上杜絕校園欺凌?
    最近幾年,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事件屢屢進入輿論場。看到那些讓人不忍直視的視頻和報導,很多人都會在想,為什麼會有這樣近乎殘忍的事情,為什麼這些事情是發生在未成年人中,該怎樣杜絕校園暴力。我們試著談談如何治癒這個校園毒瘤。
  • 為什麼學霸很少遭受校園欺凌?老師分析十分到位,學生拍手稱讚
    為什麼學霸很少遭受校園欺凌?老師分析十分靠譜,學生拍手稱讚8月已經過半,各地中小學即將進入開學時間。在暑假「悶」了兩個月的學生,迫不及待地希望儘快開學。然而,也有一小部分的學生,總是憂心忡忡,他們希望永遠不要開學,因為,一進學校,就會遭受校園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