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提起校園欺凌,相信所有家長都深惡痛絕,對施暴者"恨之入骨"!自己的孩子,那是心頭肉,外人欺負他,真是心疼。我們在譴責施暴者的同時,是否考慮過:為何我的孩子沒有反抗?為何會是我的孩子,而不是其他人?本文,從親子溝通方式視角,解讀孩子遭受欺凌的心理因素。
文/37度暖爸
我記得,我在初中的時候,學校和當地公安局聯合開過"公審"大會,審判三個當時在校內的小霸王。那個年代,孩子們都缺錢,他們主要是通過暴力勒索,不給就帶人打、威脅等手段,強制性從學生手裡勒索財物。
直到校園暴力、校園欺凌進入公眾視野,國家層面也開始重視。但是我認為:就像法律的事後懲戒無法徹底杜絕犯罪一樣,校園欺凌不會像我上學那個年代似的"氣焰囂張",但也會零散出現。
沒有哪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受校園暴力,除了增強孩子的身體素質,增加身體的應對能力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視----心理因素。
我們常說: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是孩子最初的人際互動模板,直白地說:父母怎麼和孩子溝通、交流,會直接反映到孩子與同輩的人際關係中。話不多說,咱們直接上乾貨!
霍妮,醫學博士,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和,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的最早的之一。她認為:兒童的基本焦慮是來自於人際關係的困擾,是兒童在面對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中,所抱有的一種無助、無望、孤獨的感受。兒童應對基本焦慮的手段有三種:趨眾、逆眾、離眾。
趨眾:就是承認自己無能,儘管他也疏遠自我,心存恐懼,他依然要努力贏取別人的感情,並依靠上他們,只有他們在一起時才感到安全。
逆眾:就是兒童坦然地承受周圍的敵意,並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決心抗爭,企圖成為擊敗對手的強者。
離眾:就是表現為既不歸屬於誰,也不想與他人抗爭,總是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建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
那麼,這些拗口的理論和家長在親子互動中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大了去了,別急,聽我細細給你說。
在養育過程中,作為家長為了保護孩子避免遭受到意外傷害,例如:觸電、溺水、摔倒、劃傷、燙傷等,而採取的控制孩子的行為,這也是在生活匯中最常見的一種親子互動模式。那麼,什麼是控制?家長為了保護孩子而控制,這樣也不可以嗎?
第一,控制,簡單的理解就是:你必須按照我的意願來做,如果你沒有這麼做,我就不舒服了。家長自查,在親子互動中,控制的情況多,還是少?
第二,關於控制,應該有兩個限度:
1、不涉及威脅孩子生命、身體健康的行為,可以不做控制。有些潛在威脅,家長可以提前處理。例如:孩子處在口欲期愛啃東西,家長擔心會"病從口入",那麼可以做好玩具的消殺工作。
2、隨著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完善,家長應該降低自己控制的範圍和頻率。孩子大約在2歲左右,開始有自我意識。最有名的就是《點紅實驗》,在孩子鼻子上點一個紅點,並觀察孩子照鏡子時的反應,如果孩子試圖用手去抹掉紅點,這種行為可認作是自我意識出現的標誌。
當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開始把老師的話當作"聖旨",你的話當作"耳旁風",說明他已經進入了社會化的過程,自我意識開始逐漸完善了,具備了自我思考能力,這時候,家長應該降低控制頻率。
所以,綜合這兩條來看,控制要有,是父母保護孩子免遭傷害的一種手段,但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心理發展特點,要適度。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必然會在某些事情的看法上與父母不一致。父母應接納孩子的想法,允許不同聲音出現,允許孩子犯錯,錯誤也是成長必需的"營養品"。
那麼,控制和上面霍妮提到的兒童基本焦慮,還有校園欺凌有什麼關係呢?
當父母出現控制行為時,必然是孩子有了不同想法,並且這個想法與父母的相悖,否則也就不會出現控制行為了。那麼,孩子想去做,父母不讓做,怎麼辦?孩子心裡是糾結的,這就涉及到了霍妮的理論,孩子應對這種焦慮的三種手段。
要麼,同意父母的想法,趨眾;要麼,我就不聽你的,我反抗,我必須這麼做,逆眾;要麼,你說你的,我一邊兒去,別理我,離眾。大多數父母都會喜歡聽話的孩子,聽話意味著順從父母的想法。對於頂嘴、反抗、生悶氣、不理人的孩子,父母是不喜歡的,可能還會要想辦法把孩子給"扳過來"。
但無論是哪種應對類型,孩子都會將與父母的相處模式應用到同輩人際交往中,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孩子平時會怎樣和同輩相處?
趨眾的孩子,如果是壓抑自己想法的認同他人,這是討好,常常不能堅持自己的觀點,重視他人感受,給"壞孩子"感覺好欺負;逆眾的孩子,他們有足夠力量反抗,還好;離眾的孩子,像一隻單飛的雁,孤立無援。
無論是哪一種應對方式,都沒有對錯之分,只要孩子是有意識的這麼做,也沒有問題,但孩子一般不具備這樣強大的思考,絕大多數是來自於本能的自動化反應。所以,日常親子互動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尊重你的孩子,降低控制行為的發生概率。關於尊重,給一個標準:把孩子當作是自己的好朋友,什麼話能說,什麼事兒能做,這樣就會比較清晰了。
結語:嚴格來說,我們每個人都走在完善自我人格,自我成長的路上,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上述的這些內容,在生活中,不一定會發生,但是作為父母能學到的每一點知識,都是為了降低孩子出現問題的概率,防範於未然。
@37度暖爸 專注婚姻家庭與親子關係,一個不溫不火,溫度剛剛好的爸爸,如果恰巧你也喜歡我的內容,這是遇見的緣分,別錯過,點個關注再走吧。
分享出去,做一個價值的傳遞者!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