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不是愛,家長錯誤的溝通方式=增加孩子遭受校園欺凌的概率

2020-12-14 37度暖爸

導讀:提起校園欺凌,相信所有家長都深惡痛絕,對施暴者"恨之入骨"!自己的孩子,那是心頭肉,外人欺負他,真是心疼。我們在譴責施暴者的同時,是否考慮過:為何我的孩子沒有反抗?為何會是我的孩子,而不是其他人?本文,從親子溝通方式視角,解讀孩子遭受欺凌的心理因素。

文/37度暖爸

我記得,我在初中的時候,學校和當地公安局聯合開過"公審"大會,審判三個當時在校內的小霸王。那個年代,孩子們都缺錢,他們主要是通過暴力勒索,不給就帶人打、威脅等手段,強制性從學生手裡勒索財物。

直到校園暴力、校園欺凌進入公眾視野,國家層面也開始重視。但是我認為:就像法律的事後懲戒無法徹底杜絕犯罪一樣,校園欺凌不會像我上學那個年代似的"氣焰囂張",但也會零散出現。

沒有哪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受校園暴力,除了增強孩子的身體素質,增加身體的應對能力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視----心理因素。

我們常說: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是孩子最初的人際互動模板,直白地說:父母怎麼和孩子溝通、交流,會直接反映到孩子與同輩的人際關係中。話不多說,咱們直接上乾貨!

霍妮,醫學博士,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和,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的最早的之一。她認為:兒童的基本焦慮是來自於人際關係的困擾,是兒童在面對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中,所抱有的一種無助、無望、孤獨的感受。兒童應對基本焦慮的手段有三種:趨眾、逆眾、離眾。

趨眾:就是承認自己無能,儘管他也疏遠自我,心存恐懼,他依然要努力贏取別人的感情,並依靠上他們,只有他們在一起時才感到安全。

逆眾:就是兒童坦然地承受周圍的敵意,並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決心抗爭,企圖成為擊敗對手的強者。

離眾:就是表現為既不歸屬於誰,也不想與他人抗爭,總是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建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

那麼,這些拗口的理論和家長在親子互動中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大了去了,別急,聽我細細給你說。

在養育過程中,作為家長為了保護孩子避免遭受到意外傷害,例如:觸電、溺水、摔倒、劃傷、燙傷等,而採取的控制孩子的行為,這也是在生活匯中最常見的一種親子互動模式。那麼,什麼是控制?家長為了保護孩子而控制,這樣也不可以嗎?

第一,控制,簡單的理解就是:你必須按照我的意願來做,如果你沒有這麼做,我就不舒服了。家長自查,在親子互動中,控制的情況多,還是少?

第二,關於控制,應該有兩個限度:

1、不涉及威脅孩子生命、身體健康的行為,可以不做控制。有些潛在威脅,家長可以提前處理。例如:孩子處在口欲期愛啃東西,家長擔心會"病從口入",那麼可以做好玩具的消殺工作。

2、隨著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完善,家長應該降低自己控制的範圍和頻率。孩子大約在2歲左右,開始有自我意識。最有名的就是《點紅實驗》,在孩子鼻子上點一個紅點,並觀察孩子照鏡子時的反應,如果孩子試圖用手去抹掉紅點,這種行為可認作是自我意識出現的標誌。

當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開始把老師的話當作"聖旨",你的話當作"耳旁風",說明他已經進入了社會化的過程,自我意識開始逐漸完善了,具備了自我思考能力,這時候,家長應該降低控制頻率。

所以,綜合這兩條來看,控制要有,是父母保護孩子免遭傷害的一種手段,但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心理發展特點,要適度。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必然會在某些事情的看法上與父母不一致。父母應接納孩子的想法,允許不同聲音出現,允許孩子犯錯,錯誤也是成長必需的"營養品"。

那麼,控制和上面霍妮提到的兒童基本焦慮,還有校園欺凌有什麼關係呢?

當父母出現控制行為時,必然是孩子有了不同想法,並且這個想法與父母的相悖,否則也就不會出現控制行為了。那麼,孩子想去做,父母不讓做,怎麼辦?孩子心裡是糾結的,這就涉及到了霍妮的理論,孩子應對這種焦慮的三種手段。

要麼,同意父母的想法,趨眾;要麼,我就不聽你的,我反抗,我必須這麼做,逆眾;要麼,你說你的,我一邊兒去,別理我,離眾。大多數父母都會喜歡聽話的孩子,聽話意味著順從父母的想法。對於頂嘴、反抗、生悶氣、不理人的孩子,父母是不喜歡的,可能還會要想辦法把孩子給"扳過來"。

但無論是哪種應對類型,孩子都會將與父母的相處模式應用到同輩人際交往中,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孩子平時會怎樣和同輩相處?

趨眾的孩子,如果是壓抑自己想法的認同他人,這是討好,常常不能堅持自己的觀點,重視他人感受,給"壞孩子"感覺好欺負;逆眾的孩子,他們有足夠力量反抗,還好;離眾的孩子,像一隻單飛的雁,孤立無援。

無論是哪一種應對方式,都沒有對錯之分,只要孩子是有意識的這麼做,也沒有問題,但孩子一般不具備這樣強大的思考,絕大多數是來自於本能的自動化反應。所以,日常親子互動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尊重你的孩子,降低控制行為的發生概率。關於尊重,給一個標準:把孩子當作是自己的好朋友,什麼話能說,什麼事兒能做,這樣就會比較清晰了。

結語:嚴格來說,我們每個人都走在完善自我人格,自我成長的路上,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上述的這些內容,在生活中,不一定會發生,但是作為父母能學到的每一點知識,都是為了降低孩子出現問題的概率,防範於未然。

@37度暖爸 專注婚姻家庭與親子關係,一個不溫不火,溫度剛剛好的爸爸,如果恰巧你也喜歡我的內容,這是遇見的緣分,別錯過,點個關注再走吧。

分享出去,做一個價值的傳遞者!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校園動態】防治校園欺凌暴力致家長的一封信
    教育部、公安部等部門先後印發了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防治工作方案。 學校堅決反對各種程度和形式的欺凌和暴力行為,嚴肅校規校紀,規範學生言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孩子的成長需要家校共育,學校家長要攜起手來,共同防範校園欺凌和暴力在我們孩子身上發生。請家長知曉並做到以下事項: 一、家長怎樣辨別孩子遭受欺凌暴力?
  • 孩子間「小打小鬧」越界成為「校園欺凌」,家長該如何預防?
    ()這件觸目驚心的校園欺凌事件也引發了家長們的思考,甚至有些家長更是憂心忡忡,生怕自己的孩子遭受校園欺凌。確實,最近幾年,類似性質惡劣的校園欺凌案例頻發。兩者之間的區別區別之一:主觀上存在惡意,「校園欺凌」者往往存在蓄意,有意、故意等主觀因素。區別之二:方式不同,「校園欺凌」包含毆打、網絡暴力,語言暴力等方式。
  • 孩子在學校遇到校園欺凌怎麼辦?不同的處置方式對孩子影響很大
    很多學校在處理校園欺凌的做法就是把雙方家長叫到學校,讓雙方家長協商處理的方法,而學校只是起一個中間調節的作用。當雙方家長見面之後,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小孩子打打鬧鬧屬於正常」,而受欺負孩子的家長一方,也不好意思和對方家長爭吵,最後很多都是欺負孩子的一方道歉,而被欺負的一方被迫接受,這種處置方式,無論是對受欺負的一方還是欺負人的一方,都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
  • 《童謠森林》:別小瞧孩子被起外號,也許孩子正在遭受隱性欺凌
    惡意綽號更會成為孩子成長的引援,在某個階段變得討厭上學、不願意與人接觸、失去自信。一些家長以為起外號只是一種開玩笑的方式,小孩子之間只是打打鬧鬧不需要過多關注。然而,家長們千萬不要小瞧了孩子被起外號,因為孩子很可能正在遭受"隱形欺凌"一、 起惡意外號屬校園霸凌,孩子也許在遭受"隱性欺凌"1、校園霸凌已經不是新鮮話題,但是人們對"隱形霸凌"又了多少呢?
  • 40%孩子會遭受校園欺凌,99公益日我們可以做什麼?
    有40%孩子身邊發生過校園欺凌,但以暴制暴顯然無法徹底遏制。當孩子經歷痛苦的時候,一心撲在學習上並不是解決問題根源的方法。我們需要的是溝通和引導。,在包括學生、家長、老師在內的2400餘名受訪者中,有39.1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或孩子身邊偶爾發生校園暴力,另有3.2%的受訪者表示校園暴力經常發生,17.5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學生遭受過校園暴力,1.23%的人表示經常遭受校園暴力。
  • 面對孩子遭受校園欺凌暴力問題,學校、老師、家長該怎樣做?
    面對孩子遭受校園欺凌暴力問題,學校、老師、家長該怎樣做?作為老師除了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外,有必要補充強化對校園暴力和問題孩子的認知、引導和教育方面的知識。鑑於校園暴力多因同學之間的瑣事而引起,作為老師善於捕捉、發現同學之間的小矛盾、小摩擦、欺凌霸道行為,進行及時的化解和處理,可以避免事態的激化,杜絕惡性暴力事件的發生。
  • 校園欺凌對孩子傷害很大,家長和老師如何及時發現處理?
    由於被欺凌者受到欺凌者身心的威脅,欺凌事件又時常發生在被人遺忘或忽視的角落,所以校園欺凌事件老師和家長都不容易發現。有的受欺凌者由於害怕受到打擊報復,甚至為欺凌者辯護,這就給發現校園欺凌者增加了不少難度。而往往此時受欺凌者已經受到很深的傷害。如何及早發現校園欺凌現象?
  • 預防校園欺凌,請家長們注意這些知識
    親愛的家長朋友: 你們好! 校園安全、孩子平安是大家共同的期盼。然而近年來,各地中小學校校園欺凌亊件卻頻繁見諸媒體,引發熱議。對此,除了感慨「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之餘,家長朋友又可以做些什麼?
  • 為什麼學霸很少遭受校園欺凌?老師分析十分到位,學生拍手稱讚
    為什麼學霸很少遭受校園欺凌?老師分析十分靠譜,學生拍手稱讚8月已經過半,各地中小學即將進入開學時間。在暑假「悶」了兩個月的學生,迫不及待地希望儘快開學。然而,也有一小部分的學生,總是憂心忡忡,他們希望永遠不要開學,因為,一進學校,就會遭受校園欺凌。
  • 面對校園欺凌,家長如何教給孩子正確反擊?打回去不是最好的辦法
    面對校園欺凌,我們除了在教育過程中,去引導小學生健康發展,更要去教會他們怎麼保護自己,面對欺凌正確的反擊。在電影《少年的你》中,受到欺凌的學生,幾乎都沒有得到家長的保護。「就是孩子的玩笑」、「別人怎麼專打你呢」、「小打小鬧,你去告訴老師就好了」,於是本該我們重視的校園欺凌,在家長眼裡都變成了理所應當。
  • 辱罵、毆打、扒衣服,孩子遭受校園暴力,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
    作為父母,到底應該如何避免孩子遭受校園欺凌呢?我們應該清楚的是校園欺凌無處不在,並不是我們看不見孩子就有可能沒有遭受到別人的欺負。父母又是孩子最為親近的人,我們一定要做孩子堅強的後盾,讓孩子認識的爸爸媽媽永遠站在他們身後。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考慮以下方式避免孩子遭受校園欺凌。①淺顯的了解孩子的特徵以及周圍人群孩子確實有獨立的權利,但是父母也應該保證他們的安全。在孩子慢慢長大之後,我們也需要了解孩子周圍的朋友。
  • 如何與孩子討論欺凌——給家長的建議
    男孩更有可能遭到身體欺凌,而女孩更可能遭受心理欺凌。欺凌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種行為模式。實施欺凌行為的兒童通常屬於地位更高或更有力量的群體,例如那些年齡更大、身體更強壯或群體中更受捧的孩子。困境兒童遭遇欺凌的風險會更大。
  • 潛伏在孩子身邊的校園欺凌
    二校園欺凌的表現形式1暴力欺凌推撞、拳打腳踢以及搶奪財物等肢體上遭受的惡意攻擊性行為。2言語欺凌辱罵、嘲諷、譏笑、取侮辱性綽號等中傷性行為。由老師、同學或校外人員,蓄意濫用語言給受害者起侮辱性綽號,指責受害者無用並侮辱其人格;使用暴力、網絡、社交等方式對受害者進行攻擊性行為,以不斷削弱被害者積極自我認識為目的,讓其接受自己就是一個笨蛋、一個懦弱者。對受害者的生理、心理、名譽、權利、財產等實施的達到某種程度的侵害行為,都算作校園欺凌。
  • 孩子遭校園欺凌,導致抑鬱與人交流困難,校方:家長讓賠100萬
    毆打辱罵、心理上面的一些惡意欺凌以及輿論謠言壓力,一系列的行為都成為了校園欺凌當中最主要的手段。而最終造成的結果也讓很多人都感覺到非常的不寒而慄,原本認為孩子在學校裡面能夠接受最愛好最安全的教育,但是卻沒想到在學校裡面遭受了這樣的不公正待遇以及可怕的欺凌事件。
  • 校園欺凌,為什麼家長總是最後才知道
    這一事件更加引發了社會對校園欺凌的關注。青少年安全防衛中心主任李恆在對過往案例的研究中,把校園欺凌細分成九種。毆打、起外號、辱罵……但這些行為對孩子的傷害並不是最大的,恰恰是一些皮肉傷害以外的欺凌,卻能給孩子的人生軌跡造成不可逆、不可修復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後果。
  • 孩子世界「隱秘的角落」!校園欺凌事件頻發,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在遭受校園欺凌時,我們和秦昊一樣的心疼無奈。我們很難完美解決這個問題,給孩子轉學又影響孩子學業。我們和對方家長溝通,但很多家長都只是表面教育孩子,而這種縱容往往導致欺凌現象更加嚴重。更令人擔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性格內向膽小,希望他們自己強大起來抵禦校園欺凌,幾乎不可能。家長的難處是,我們無法時刻保護孩子。而有時候其他小孩子「天真的惡意」很可怕,畢竟現在早熟現象越來越多,校園欺凌現象也越來越多。
  • 孩子世界「隱秘的角落」!校園欺凌事件頻發,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在遭受校園欺凌時,我們和秦昊一樣的心疼無奈。我們很難完美解決這個問題,給孩子轉學又影響孩子學業。和對方家長溝通,但很多家長都只是表面教育孩子,而這種縱容往往導致欺凌現象更加嚴重。更令人擔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性格內向膽小,希望他們自己強大起來抵禦校園欺凌,幾乎不可能。家長的難處是,我們無法時刻保護孩子。
  • 怎麼判斷孩子是不是被欺凌了?遇上校園欺凌,我們又該怎麼溝通?
    我們把孩子送到學校去,是希望他能學習到知識,以及交到朋友玩耍的。但是就算在校園之中,還是有著我們想像不到的惡的,那就是校園欺凌。根據調查了解到,絕大部分的校園欺凌發生在高中時期,佔了全部欺凌事件的75%左右。其中,語言欺凌是絕大多數的。
  • 校園欺凌成為常態,社會應該指責哪一方?是學校、家長、還是孩子
    有哪些校園欺凌事件?01.校園欺凌事件接連不斷,層層發酵,讓很多學生以及家長寒心,就在2019年1月4日就發生過讓人無法挽回的局面。對於應對校園欺凌事件,我們應該追尋父母、學校和社會的責任擔當。很多時候,學校的管理不當是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數據統計,學習成績好的同學是不容易遭受校園欺凌,而對於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出現校園欺凌的機率很大。
  • 堅決對校園欺凌說「不」
    不僅是孩子心中永遠的痛,還有可能引發犯罪。校園欺凌指的不僅是肢體欺凌還包括言語欺凌,網絡欺凌等等主要體現為罵、打、毀、嚇、傳。它具有一定的隱秘性,多發生在廁所、寢室、上學放學的路上、樓梯拐角。如果遇到校園欺凌該怎麼辦?一、鎮定、跑、躲人身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而且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當今社會,由於生活壓力增大,父母外出務工,多數孩子就成了留守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