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關鍵詞:同理心
孩子們有愛,才能遠離欺凌
姚雯/漫畫
一起校園欺凌案。犯罪嫌疑人是一個十六歲的女孩,因為對自己的同學看不順眼,扇耳光之後,竟然脫去被害人的衣服,拍了裸照。被害人報案後案發。
女孩短短的黃頭髮,一副桀驁不馴的模樣,看不出任何愧疚。做完筆錄,籤字,她始終毫無表情。
因為她是未成年人,訊問時需要有監護人在場,於是,檢察官見到了她的媽媽。媽媽女工樣的裝扮,神情惶恐,一連串地對檢察官說著「對不起、對不起」,看著女兒的眼光卻充滿了怨恨和憤怒。
面對媽媽的埋怨,女孩一臉毫不在乎的神情。
辦案中,檢察官得知女孩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了婚,媽媽在南方打工,女兒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媽媽感覺對不住女兒,女兒伸手要錢,只要自己能夠給得出,省吃儉用也要給。
女孩有一次被別人欺負了,爸爸媽媽都不在身邊,她發誓要自己討回來公道。她跟媽媽要錢,學著給同學買點小禮物,靠一點小恩小惠拉攏了幾個同學,校園裡看誰不順眼,就去欺負人家,一直發展到脫同學的衣服,涉嫌尋釁滋事犯罪。
本是如花的青春少女,卻如此的冷漠暴力,讓人在怒其不爭的同時,也會哀其不幸。
校園霸凌者,本是應受社會譴責的一個群體。但是辦理這樣的案件越多,檢察官越會感到心痛,既為受害者,也為霸凌者。因為這樣的孩子往往是在成長過程中最缺乏關愛的一群人。得不到關愛,他們也學不會關愛別人。正如心理學上的一句名言:你給不出你所沒有的東西。
風靡一時的電影《少年的你》中,最令人討厭的學生魏萊,也是最令人窒息的角色。影片中,面對因為不堪忍受校園欺凌而跳樓的同學,她在接受調查時,卻冷冰冰地說出了一句話:「她死了,她媽媽能夠得到幾十萬的賠償,她得掙多少年,才能掙這麼多錢。」
魏萊說出的話透出徹骨的寒意。你很難想像一個看起來青春洋溢的女孩,卻如此的冷血無情。她死後,父母親去認領她的屍體,母親痛哭,父親卻轉身就走,父親內心的冷與硬由此可見。這個細節透露了魏萊成長的環境——看起來條件優越,卻是同樣極度缺少同理心。冷血的父親,帶給孩子的必然是傷痕累累的心,而不是溫暖、陪伴和關愛。
魏萊死前,因為拍了小念的裸照,求小念原諒自己。但她的道歉,卻並不是因為內心的愧疚,而僅僅是擔心自己會因此被取消考大學的資格,她急切地說:「我爸爸因為我復讀,都已經一年多不理我了。」一個父親僅僅因為女兒復讀就一年多不理女兒,給女兒帶來心理上的巨大壓力,由此可見一斑。
而所有的壓力,都必然要去尋找出口。出口,一般是打出來、病出來、說出來。在沒有人可以訴說痛苦的情況下,魏萊選擇了欺凌他人,來排遣自己的痛苦,讓自己取得一些高高在上的感覺。然而,這樣無異於飲鴆止渴。
在影片的結尾,魏萊死了。她是因為觸發了小念極度的憤怒,被推下臺階,失去了生命,她的死還成為了市民的談資。她也是全片唯一沒有得到救贖的人。
而對魏萊這樣的孩子,唯一的救贖,就是愛。來自父母的愛,來自社會的愛。
正如《平安中國之守護者》中拍攝他人裸照的女孩,她的父親坐牢,母親經營小賣部,因為從小被欺凌,而逐漸學會用拳頭說話的女孩,最終是被社區矯正的司法工作者用寬容與溫情,逐漸融化了內心的堅冰,找回了生而為人的柔情。
如何才能培養性格健康、有同理心的孩子?心理學家建議,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捨得拿出時間來,多給孩子陪伴和關愛。因為越小的孩子,越是需要無條件的愛和關注。要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並且教會他們正確表達。因為情緒是沒有對錯的。情緒只有能夠流動起來,並且得到表達,才不會積累在潛意識和身體裡,危害身體和精神的健康。同時,對孩子的不當做法,要溫柔而堅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但在安全的情況下,也要允許孩子試錯,讓孩子在試錯中學會為自己負責。
檢察官在辦理校園欺凌案件的過程中,在依法予以懲處的同時,更要著眼於關愛和挽救。因為融化冰河的,從來都不是寒冷,而是溫暖。可以引入社會購買服務,對罪錯少年開展中長期心理輔導,通過專業輔導,逐步喚醒他們的良知,把他們送回正常的人生軌道。對於罪錯少年的家庭,要聯合心理諮詢機構,對家長加強親職教育,幫助他們深入分析,查找家庭因素,認清自己的不足,學會自我心理成長,同時也學會理解和寬容孩子,幫助孩子走出泥潭。
校園欺凌,是個社會問題,家庭、學校和司法機關要同時擔負起責任,才能夠解決。
(來源:檢察日報 江蘇省徐州市檢察院 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