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事情的真相是什麼,萬貴妃不希望這個孩子出現,這是真的;萬貴妃權傾後宮,殺死一兩個太監宮女跟捏死一隻螞蟻一樣,也是真的。所以,至少那兩個直接參與者的勇敢是毫無疑問的,他們這麼做,也不完全是出於利弊考慮。
有句話叫「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只講利弊」,這話不全對,我們大人們,既講利弊,又分對錯。
具體來說,想要讓我們大人放棄利弊思路,純粹根據對錯行事,要有兩個條件:一是利害關係太複雜,算不清;第二是對錯之別太明顯,是大義而非小義。
現在假設上面的第四種解釋成立,即,皇帝密令某個「臥底」暗中保護這個孩子,——而且應該是萬貴妃身邊的人,做事更方便——我們看看會發生什麼:
從利弊角度來分析,到底違抗皇帝的命令,還是與貴妃作對,這就很難算清楚了;從對錯角度來分析,保護孩子不光是正義的行動,還是忠君之舉,是大義而非小義。這麼一來,兩人的義舉,合理性就大大增加。
但是,問題沒那麼簡單,如果你是那個「臥底」,接到皇帝的命令,你會怎麼辦?
皇帝要保護自己的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如果連這都要偷偷摸摸的,你會相信一旦行動敗露,萬貴妃找你麻煩時,皇帝會保護你嗎?既然是密令,說明他只會矢口否認。
夾在兩個不能得罪的人中間,我想,大部分人的辦法只有一個「拖」字,萬貴妃不是沒有發現嗎?等發現再說吧。就算發現了,未必一定會直接面對,「臥底」更大的作用是通風報信,直接把問題甩給皇帝不就行了嗎?
所以說,即使有皇帝密令,只要萬貴妃做事再果決一點,這個孩子仍處於極大的危險之中。
事實上,整個事件最危險的時刻,是萬貴妃派宮女去察看紀姑娘是否懷孕之時。
為什麼呢?因為在很短的時間內,皇帝不太可能親自出面說服這位宮女說謊,「臥底」也不會有什麼令人信服的證據。再加上宮女是萬貴妃的親信,而且此事早晚會暴露,即使有皇帝的密令也保不了她的安全,她天然就應該傾向於貴妃。
所以,第一位真正面對生死抉擇的,是這位宮女。整個過程中,最不可思議的,也是這位宮女,因為她在利弊完全一邊倒的情況下,卻毅然選擇了按「對錯」行事。
也許是因為宮女早就不滿萬貴妃,或者偷懶沒去看,也許是因為宮女與紀姑娘關係很好,也許她就是一時正義感爆棚,總之,這位沒有留下名字的宮女鬼使神差地撒了個謊,逆轉了整個大明王朝的歷史進程。
我前面說不相信大部分人在沒有原因的情況下,同時選擇「捨身取義」,因為「囚徒困境」的存在,「集體秀下限」才是常態。但個人則未必,有時會爆發出讓人驚嘆的力量,就像歷史的轉折關頭,往往是由偶然性的事件驅動一樣。
理解了這一點,幾年後,違抗萬貴妃命令的太監張敏的行為,就更容易理解了。
雖然張敏能做出這個選擇,仍然不容易,畢竟派出去幹這種事的,一定是萬貴妃的親信。但相比前面的宮女,張敏行為的合理性要強很多。因為宮女只需要告之實情,而張敏要幹的是殺掉皇帝唯一的兒子,而此時知道這個孩子的人已經很多,張敏的心理負擔自然要重很多,利弊思考的比重也更大。
更重要的是,有了宮女這個先例,張敏更容易做出這個決定。在群體心理學中,「從眾心理」的解釋之一就是「榜樣的力量」,只要有第一個人做出不尋常的舉動,就可能有第二個人,再接下來,常常會引發更多人效仿。
結果就像作者說的「所有的人都知道這個孩子的存在,卻沒有一個人告訴她(萬貴妃)」,而這一切之所以會發生在她牢牢掌控的後宮,宮女和太監張敏正是前兩張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多一個人行動,就增加了其他人保持沉默的可能性。
最後,大家發現,萬貴妃並非無所不能。她越跋扈,越是顯示出她的軟肋——在皇權之下,任何的權力都只是狐假虎威。
分析到這兒,我們就可以回頭看看「皇帝從一開始就知情」這個假設了。前面說了,這個假設沒有任何史料支持。那麼,如果它並不成立,結果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