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大人只講利弊,小孩子才分對錯」嗎?

2020-12-27 36kr

無論事情的真相是什麼,萬貴妃不希望這個孩子出現,這是真的;萬貴妃權傾後宮,殺死一兩個太監宮女跟捏死一隻螞蟻一樣,也是真的。所以,至少那兩個直接參與者的勇敢是毫無疑問的,他們這麼做,也不完全是出於利弊考慮。

有句話叫「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只講利弊」,這話不全對,我們大人們,既講利弊,又分對錯。

具體來說,想要讓我們大人放棄利弊思路,純粹根據對錯行事,要有兩個條件:一是利害關係太複雜,算不清;第二是對錯之別太明顯,是大義而非小義。

現在假設上面的第四種解釋成立,即,皇帝密令某個「臥底」暗中保護這個孩子,——而且應該是萬貴妃身邊的人,做事更方便——我們看看會發生什麼:

從利弊角度來分析,到底違抗皇帝的命令,還是與貴妃作對,這就很難算清楚了;從對錯角度來分析,保護孩子不光是正義的行動,還是忠君之舉,是大義而非小義。這麼一來,兩人的義舉,合理性就大大增加。

但是,問題沒那麼簡單,如果你是那個「臥底」,接到皇帝的命令,你會怎麼辦?

皇帝要保護自己的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如果連這都要偷偷摸摸的,你會相信一旦行動敗露,萬貴妃找你麻煩時,皇帝會保護你嗎?既然是密令,說明他只會矢口否認。

夾在兩個不能得罪的人中間,我想,大部分人的辦法只有一個「拖」字,萬貴妃不是沒有發現嗎?等發現再說吧。就算發現了,未必一定會直接面對,「臥底」更大的作用是通風報信,直接把問題甩給皇帝不就行了嗎?

所以說,即使有皇帝密令,只要萬貴妃做事再果決一點,這個孩子仍處於極大的危險之中。

事實上,整個事件最危險的時刻,是萬貴妃派宮女去察看紀姑娘是否懷孕之時。

為什麼呢?因為在很短的時間內,皇帝不太可能親自出面說服這位宮女說謊,「臥底」也不會有什麼令人信服的證據。再加上宮女是萬貴妃的親信,而且此事早晚會暴露,即使有皇帝的密令也保不了她的安全,她天然就應該傾向於貴妃。

所以,第一位真正面對生死抉擇的,是這位宮女。整個過程中,最不可思議的,也是這位宮女,因為她在利弊完全一邊倒的情況下,卻毅然選擇了按「對錯」行事。

也許是因為宮女早就不滿萬貴妃,或者偷懶沒去看,也許是因為宮女與紀姑娘關係很好,也許她就是一時正義感爆棚,總之,這位沒有留下名字的宮女鬼使神差地撒了個謊,逆轉了整個大明王朝的歷史進程。

我前面說不相信大部分人在沒有原因的情況下,同時選擇「捨身取義」,因為「囚徒困境」的存在,「集體秀下限」才是常態。但個人則未必,有時會爆發出讓人驚嘆的力量,就像歷史的轉折關頭,往往是由偶然性的事件驅動一樣。

理解了這一點,幾年後,違抗萬貴妃命令的太監張敏的行為,就更容易理解了。

雖然張敏能做出這個選擇,仍然不容易,畢竟派出去幹這種事的,一定是萬貴妃的親信。但相比前面的宮女,張敏行為的合理性要強很多。因為宮女只需要告之實情,而張敏要幹的是殺掉皇帝唯一的兒子,而此時知道這個孩子的人已經很多,張敏的心理負擔自然要重很多,利弊思考的比重也更大。

更重要的是,有了宮女這個先例,張敏更容易做出這個決定。在群體心理學中,「從眾心理」的解釋之一就是「榜樣的力量」,只要有第一個人做出不尋常的舉動,就可能有第二個人,再接下來,常常會引發更多人效仿。

結果就像作者說的「所有的人都知道這個孩子的存在,卻沒有一個人告訴她(萬貴妃)」,而這一切之所以會發生在她牢牢掌控的後宮,宮女和太監張敏正是前兩張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多一個人行動,就增加了其他人保持沉默的可能性。

最後,大家發現,萬貴妃並非無所不能。她越跋扈,越是顯示出她的軟肋——在皇權之下,任何的權力都只是狐假虎威。

分析到這兒,我們就可以回頭看看「皇帝從一開始就知情」這個假設了。前面說了,這個假設沒有任何史料支持。那麼,如果它並不成立,結果又如何呢?

相關焦點

  • 女家長為孩子入學陪睡校長的神邏輯:「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女家長的丈夫與她的聊天記錄5:女家長認為: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網友評論1:網友評論2:究竟是什麼力量讓一個斯文的校長不顧廉恥的誘家長上床難道真的是「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嗎?這個魔鬼價值觀坑害了多少人?「利弊」與「對錯」的衝突就是功利價值觀和普世價值觀的衝突,而這種衝突在這個世界上無處不在。
  • 墨菲定律生存十大法則:成年人只講利益,小孩子才分對錯
    各位好今天我們接著講墨菲定律中的生存法則,昨天我們已經講過一半,今天我們接著講另一半。首先我們來看史密斯法則。史密斯原則,競爭中前進,合作中獲利。我們要學會與別人合作,即使是你的敵人,也不要你死我活,更不能同歸於盡,那樣對誰也沒有好處。
  • 對錯與利弊
    「小孩才分對錯,成人只看利弊。」電影《後會無期》中這句經典臺詞,一語道破了成人世界的潛規則——無視對錯的利弊觀似乎已經成為成年人理性務實的價值選擇。然而,這種只看利弊不分對錯的選擇,不過是利己主義的表象,讓人實在不敢苟同。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這句臺詞是一個老江湖騙子說的,他們當時正在實施「仙人跳」。
  • 《校園合唱團的秘密》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想必都是只論輸贏,沒有對錯之分,犧牲一小部分人換取更大的利益。而在小孩子的世界裡,則不是這樣的,輸贏對於他們來說都是無所謂的,他們只爭對錯,在他們的世界裡世界非黑即白,他們還是那個有稜有角的的人,而長大之後的我們則變得磨平了稜角,變得圓滑,我們從接觸到反對再到順從,最終變成孩子們眼中那個討厭的人。
  • 真正的成年人:對錯判斷在前,利弊權衡在後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對錯,只有利弊。這句話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在網絡上流行。難道成年人的世界真的沒有對錯,只有利弊?簡單點說,他就是缺乏最基本的是非對錯之心。在他心裡,他不認為自己做的有什麼不對的,反倒是女下屬做得不對。雖然是個例,但恰恰說明是非之心的重要性。沒有了對錯之分,凡事都是別人的不對,這是一種病:無良症。
  • 讀書學習不只是分對錯、講利弊,父母應言傳身教,更需要提升自我
    不知曾幾何時,「只有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講利弊」的三觀開始逐漸流行起來。許多父母天天把這種帶有強烈個人主義色彩的三觀,掛在嘴邊引以為傲,最終也只能誤人誤己。父母是孩子的表率,孩子的成長環境雖不起決定性作用,但也尤為重要。
  • 小孩子才談興趣,大人們只看你做了什麼
    旅遊的時候,你可以說目的地不重要,旅途的過程才重要嘛。職場的真相是,公司才從來不會關心你的過程,上交結果才是重要的。千萬不要被公司的HR給欺騙了。我們公司文化氛圍很好啊,年輕有活力啊,扁平化管理啊。這是他們的崗位職責表現,跟你的崗位職責是沒聯繫的。所有的員工關係工作都是為了讓員工更高效的工作產出,而不是真的讓你享受公司的美好歲月。
  • 河北任丘,路邊停車欠費二次催繳:這場博弈的對錯與利弊
    導讀:記得在電影《後會無期》裡,一位中年人對較真的小夥子說: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本文不討論路邊停車繳費是否合理合法,只討論這場車主與智慧泊車公司博弈之後,對與錯、利與弊所造成的影響。01 對與錯在這件事情裡的對與錯其實很簡單,就是路邊停車收費合不合理,合不合法。既然前面說了不討論這個問題,那麼就看一下分出對錯後會有什麼影響?
  • 萬聖節小孩子才要糖果,大人都想要……
    最近你的朋友圈被「鬼妝」照刷屏了嗎?拍出滿滿萬聖節風格的的盛世美顏照畫完萬聖節妝後當然少不了去鬼屋探險各大遊樂場鬼王鬼屋+電音派對+巡遊輪番來襲暗黑惡魔、千年冰封屍王、木偶大師在園區內遊走與你近距離驚悚互動分分鐘都是高能預警
  •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反思:成人眼中只看利弊,孩子眼中才有對錯
    一、 電影中成人老師和孩子的視角分析1、 成人的對於事物的容錯率低成人老師的利弊觀在電影裡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電影裡的,老師心中很明白,自己的學生多次不交作業,那麼自己的班級表現肯定不好,接著自己的班級成績也會不好,自己肯定會被上級訓斥,或者有可能丟了工作,所以老師才拿開除男主角出課堂來相要挾。
  • 為什麼高中老師,不去給學生講一講大學各個專業的利弊好壞呢?
    很多同學,可能會有這樣的困惑,老師們在課堂之上,只強調好好學習,考出好分數去上好大學,而很少去講解大學裡各個專業的利弊好壞。以至於在報考大學的時候,自己十分茫然。根本就分不清各個專業之間有什麼區別。則很難去苛責老師對大學裡的各個專業都了如指掌,這不在能力範圍之內,並不是老師們不告訴你,是老師們自己也真的不知道。若是上學時就能明白各個專業的區別,也許很多人也就不來教書了,這是實話。曾寫過一篇文章,《老師,你的格局為什麼這麼小》。我們的老師,從小學初中高中再到大學,最後又回到了學校裡來,不得不承認,自己是有職業局限性的。
  • 6月1-10日,二段雙子座,喜歡分黑白,辯論是非對錯的小孩子脾氣
    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中,有一句經典臺詞:「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由此可見,遇到問題就喜歡鑽牛角尖,不停辯論,一定要分個「對錯」的性格,就是小孩子性格,也被稱為「小孩子脾氣」。
  • 小孩子真的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東西
    以前聽老人說小孩子的靈力特別強,可以看到很多別人看不見的東西。我一直以為是假的,沒想到這種事最近真的在我身邊發生了,就跟著船長一起來體驗一下盛夏裡的寒冷氣氛吧。 就是昨天早上吧,大概八點半,我女兒在客廳玩,我在衛生間刷牙,她就趁著吃早飯之前短暫的那個時間隨便玩一會兒。忽然間她就跟我說:「爸爸,冰箱上有兩個人!」
  • 陰陽眼是不是迷信,小孩子真的可以看到大人看不到的東西嗎
    而且在很多人的認知裡面,尤其是老年人認為小孩子是未開過天眼的,所以他們可以看到成人看不到的東西,就是我們常說的陰陽眼,那麼事實是不是真的如此呢?小時候,晚上帶著孩子出門,孩子偶然會說,爸爸,那邊有一個人,可是爸爸回頭一看什麼都沒有,又或者孩子說,那邊有一個人一直看著我什麼的,可是大人怎麼看都沒有,可是經過孩子這麼一說,大人也會更加的害怕。到底三歲以前的孩子,陰陽眼的東西是不是存在呢?
  • 為什麼如今的小孩子越來越胖?說到底還是大人的錯
    那為什麼如今的小孩子變得越來越胖?說到底還是大人的錯。還有就是很多家長的觀念沒跟上,尤其是老一輩爺爺奶奶,他們光顧著疼孩子,覺得孩子胖才是健康,才是有營養,覺得孩子小時候胖不要緊,長大了就瘦下來了。但這種觀點其實是錯誤的,研究已經證實,成年人的脂肪細胞數量是終生不變的,而脂肪細胞的增加主要在童年和少年完成,所以兒童時期的肥胖很有可能會持續到成年,到時候孩子費盡力氣減肥,也只改變了脂肪細胞的體積,並沒有減少脂肪細胞的數量。
  • 和孩子講道理,是父母沒用的體現
    事實上,很多家長的初心沒有錯,說的東西也沒有什麼不對的。可是大家卻沒有意識到,孩子有時根本聽不進、聽不懂家長所說的這些道理。孩子聽不懂,家長卻還硬要講,這就是父母沒用的體現了。第二: 孩子思考問題的角度與大人的不同由於孩子的思想和心態和大人的不同,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也會與大人不同。孩子會從自己的觀點去看待問題,大人們也會以自己的觀點去看待問題,那麼這兩者之間的不同就會很容易產生碰撞和摩擦。
  • 寶寶多大可以吃大人飯?育嬰師:超過這個年齡才好,不少家長錯了
    寶寶多大可以吃大人飯?育嬰師:超過這個年齡才好,不少家長都錯了有人說,寶寶1歲之後就可以吃大人飯了,而有人說要等到2-3歲的時候才可以,那麼到底是什麼時間呢?育嬰師表示:寶寶在1周歲以後,理論上講,家中做的大部分飯菜都是可以吃的,但這也僅僅是理論上,孩子真正可以吃上大人飯,不能只看寶寶的年齡。有很多家長只以孩子年齡作為標準,那就錯了,關鍵還是要看寶寶的身體發育情況如何,以及家庭的飲食情況是否健康。
  • 為什麼小孩子有的聽得進父母講道理,有的聽不進?
    很多時候,大人所說的講道理就是只是站在大人角度「講道理」。比如當孩子亂扔東西,家長會怎麼講道理?你這樣做是不對的,自己的玩具應該要好好愛惜,不要亂扔。不要亂扔東西,看家裡亂七八糟的,媽媽又要收拾好久。再扔東西,媽媽以後就不給你買玩具了。
  • 孩子犯了錯,跟他講道理真的沒有嗎?寶媽:就算沒用也要講
    但她這種不分場合、無法點到就止的『講道理』實則正在通過責難的方式損害孩子的自尊心。這種教育方式,只能刺傷孩子的心,讓家庭內的關係變得緊張。很多父母不能理解,覺得這種方法已經是非常溫和的教育方式了,怎麼還會出現問題呢?其實,真要是因為我們在講道理的時候犯了下面三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