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等金融類機構被銀保監會罰款,已經不是多新鮮的事了,但一口氣開出21張罰單,卻還是讓人感到吃驚:
1月8日,銀保監會在官方網站公布了這21張罰單,在這其中就有我們非常熟悉的工商銀行、郵政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以及長城華西銀行四家銀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金融機構,比如長城新盛信託、國銀租賃等等,21張罰單累計罰款金額在1.995億元。
在1.995億罰款中排在前四的分別是,工行5470萬元,長城公司4690萬元,郵政銀行4550萬元,國開行4880萬,合計1.959億元,其中銀行罰款的核心問題集中在幾點,不合理收費、理財違規承諾、違規擔保、信息披露不到位、違規轉移不良資產。
看到這些項目,是不是感覺很眼熟?
沒錯!如果你足夠有耐心,歸納總結歷來銀保監會開出的罰單就能發現,無論何時何地對哪家銀行進行監督檢查,最終呈現的問題基本上都集中在幾大領域,而這些領域無一不是銀行重點盈利的地方。
就拿「不合理收費」這一項來看,就在幾個月前,銀保監會才對農行、浦發、農發展、大連銀行、北京農行、青島銀行六家銀行進行過通報罰款處理,央媽也在2020年10月對農行、建行、中行開出五張天價罰單,同樣在10月,銀保監會還發布了《清理銀行亂收費降低企業負擔行動方案》,確定從信貸、助貸、考核和收費管理四個環節全面監控銀行業務。
這才過了多久,罰單又來了!
還真是屢教不改!這倒讓我想起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過的一段關於利潤的經典名言「如果有10%的利潤,他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他就活躍起來了;有50%的利潤,他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他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任何一項違法違規活動之所以屢禁不止,歸根到底還是利潤驅使!銀行作為我國最為重要的金融機構,不管賦予其何種更為重要的職能,本質上也擺脫不了設立的初衷,銀行在我國社會經營活動中被賦予獨有的權限,使得其更方便利用這一優勢將這句話貫徹執行到底。
正是這種「貪婪性」的存在,才使得銀行業長期以來一直保持著較高的速度前進。適度的貪婪能使個人和企業進步,但一旦踩過線了,其獲利行為是建立在侵犯了成千上億普通居民利益的基礎之上的,那麼這些這些行為就必將遭到唾棄和懲罰。
銀行有沒有幹這種事呢?
答案是有的,否則銀保監會也不會無緣無故的開出幾十張罰單。別以為銀行只是從小部分大客戶得到了超額回報,作為普通小客戶的你也可能在無形之中被銀行「捋羊毛」了,這裡給大家簡單列舉一項銀行的常見收費做說明,那就是「卡管理費」。
早在2014年,就有新文件規定,客戶在一家銀行可以有一張銀行卡免收卡年費。由於政策不是強制規定,客戶自行接收信息資訊的不對稱,即便到了2021年,有些客戶每年還在支付這項費用,千萬別天真的認為這只是很小的一筆費用,想想每家銀行在全國擁有的客戶量,你就能大概知曉在這看似不起眼的業務中,銀行獲利有多大了。
當然,這項收費銀行並沒有違規,即便客戶後知後覺發現了也無可奈何。這只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實際上銀行類似的操作真的非常普遍,甚至有很多行為是直接違反了有關法律法規,正是基於銀行業為了牟利產生的亂象越來越多,銀保監會這些年也加大了對銀行的監管力度。
毫無疑問,每一次銀保監會加大對銀行的處罰力度都大快人心,但開心過後卻不得不讓人深思,銀行是為了盈利而存在,銀行的核心業務是資金的借貸賺差價,作為中間商的銀行被銀保監會處罰的資金,最終會不會通過其他手段,轉嫁給存款人和貸款人呢?
作為儲戶的我們,該怎麼辦呢?
相比於財大氣粗的銀行業,我們是非常渺小的,絕大多數客戶在同銀行進行業務往來時,或多或少會得到不公平對待,雙方地位相差懸殊,即便遭遇到了不公,也只能忍氣吞聲。
正是部分人的「忍氣吞聲」才助長了部分銀行的囂張氣焰,可以說造成今天這種普遍被「擼羊毛」現象的普遍,我們也難辭其咎。難以想像,如果繼續「慣著」銀行這些毛病,未來銀保監會處罰力度越大,最終傷害最大的還是最為渺小的我們。
這些年,銀保監會等有關部門一直在努力規範和監管銀行各項業務操作,相比於散布全國的龐大銀行系統,銀保監會的力量終歸是有限的,作為儲戶的我們,是否也該搭一把手,勇敢的站出來配合他們的工作?
我始終相信,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千千萬萬個我們匯集到一起,銀行肯定招架不住紛至沓來的罰單而規規矩矩營業吧?這麼做,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