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極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堅持性較弱,因此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管教是否得當。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看著「別人家的孩子」能歌善舞,能寫會算,再看看自己家「作天作地」的小神獸,許多家長都會哀嘆,同樣是孩子,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
小朋友們年紀尚小,不要輕易下結論,小時候有些舉動,儘管在媽媽們看來是不可理喻的小毛病,卻暗示了孩子在智商方面有很大潛力有待開發。
小秦和我抱怨,她因為四歲的兒子脾氣變得很暴躁,我讓她慢慢說,小秦和我舉例子,有時候孩子在一邊玩玩具,叫他吃飯他也不應,總要朝他大吼才磨蹭過來。
本來立志做個溫柔媽媽,結果孩子就像偏要和人作對似的,每天家裡充滿了小秦的吼聲雞飛狗跳。
看著氣急敗壞的小秦,這個傻媽媽還不知道,這哪裡是個「壞孩子」,這分明就是個「寶藏小孩」呀。
儘管父母都是從孩子的年紀變成了成年人,但是大人通常都沒有辦法理解孩子的童真世界。
小朋友有些行為真的不是想和媽媽作對,而是優秀的思維促使他們做出了一些不同於尋常孩子的舉動,在媽媽眼中的「小毛病」,卻是孩子智力超群的體現。
1. 屋子亂
屋子亂的孩子智商高?是的你沒聽錯,這是不是能給那些根本收拾不過來的媽媽一點安慰呢?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大腦神經元數量更多的孩子在凌亂房間總會感到更舒適,喜歡零亂環境的孩子要比喜歡整潔環境的孩子更具有創造力。
有些孩子願意隨意擱置物品並不是出於懶惰,因此在培養孩子整理物品的習慣的同時,媽媽最好對孩子寬容一點。
2. 做事時聽不見別人的話
有些孩子玩拼圖、讀繪本時,達到一定專注狀態後,會進入「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狀態。媽媽的催促甚至還會把孩子嚇一跳。
許多媽媽認為,孩子這是故意和自己作對,實際上這是孩子小小年紀就擁有強大專注力的表現。
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人類大腦中能夠處理信息的區域面積沒有太大差別,但專注力強的人在處理信息的效率上要明顯佔據優勢。
3. 喜歡獨處
許多媽媽曾抱怨,幾歲的孩子正是最愛玩的時候,為什麼我家孩子並不熱衷於尋找夥伴?
對於一些心思細膩的孩子來說,和小夥伴玩耍固然開心,但也意味著需要調整自己去適應他人。
喜歡獨處大於群體玩耍的孩子,如果在語言表達上沒有問題的話,很可能只是覺得自己獨處的狀態更舒服,長大後往往會有豐沛的情感和獨特的想法。
1. 減少電子產品使用時間
動畫片、電視劇雖然很好看,特定情節卻容易使孩子陷入思維局限,限制孩子想像力的發展。如果孩子有自己喜歡的動漫人物,媽媽可以多和他玩「角色扮演」的遊戲。
2. 給孩子一定選擇的權利
當孩子表現出一些與眾不同時,只要孩子的整體狀態沒有異常,各項能力不受影響,媽媽應該允許他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對於孩子特殊愛好的顏色、物品、行為給予更多尊重。
3. 多帶孩子接觸新鮮事物
儘管幼年時看過的風景、接觸的事物在長大之後印象會逐漸模糊,但是不論是視覺刺激還是對這一時期的孩子大腦得到充分發育。
糖果媽媽叮囑:別忘了孩子也是獨特的個體,不要總是想讓孩子按照大人喜歡的方式去做一些事。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