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若是針對孩子的性格做個問卷調查,想必所有的家長都會首選性格活潑,而且做事有條理不磨蹭的孩子。因為慢性子的孩子,生活中總是讓家長無比著急,而且還為此操碎了心。重要的是,天性慢性子的孩子性格多半都內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別人無數次的催促。
鄰居家催促兒子小東的聲音又傳出來了,歸結到底還是因為孩子做事太慢。生活中的小東是個比較沉穩的孩子,幾乎很少主動跟人說話,當然也沒有過犯錯的經驗。只是用他媽媽的話說,孩子做事總是讓人著急,就拿早晨起床上學這件事來說,光穿衣洗漱的時間就需要二十分鐘,跟別提吃飯了,所以遲到大王已經成了小東的標籤。
確實,家長很難喜歡做事磨蹭的孩子,因為教育他們太容易"上火"。為了改變孩子的慢性子,家長習慣性的去催促,甚至一件事情會催無數遍,結果導致孩子做事更加緩慢,簡直跟蝸牛有的一比。家長可能不知道,越是催促,越容易讓孩子內心變得著急,自然做事就會因慌亂變得更緩慢。
一、本身孩子就是慢性子的人
性格有一部分是天生的緣故,若孩子生來就是性格極其緩慢的人,那麼不管家長怎樣催促教育,也改變不了孩子的秉性,所以想要改善孩子的性格幾乎很難。對於孩子這樣的性格,家長要做到諒解和接納,因為"秉性難移"。採用催促或者強制的手段,其實對改變孩子性格絲毫沒有作用。
針對這樣的性格,其實家長不妨順氣自然,只要理性對待這樣的慢性格,其實就會發現慢性子也有很多好處。其實不同的性格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家長只要確保孩子做事不影響他人就好。當然想要改變這樣的性格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是家長要有耐心,同時要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才行。
二、孩子做事情不夠認真專注
小孩的自控能力幾乎為零,他們的好奇心很強烈,所以經常被周圍的事情所吸引,然後思想神遊。對於正在做的事情,可能很快就被放置腦後,所以就出現了家長看到的那種"磨蹭"。顯然專注力對做事的效率影響很大,再加上自控力不強,就容易讓孩子變得更加消極。
所以說家長不能選擇催促,因為"藥不對症",既然核心原因在於孩子的智力以及專注度不夠,那麼家長培養的重心就應該放到這裡。只要孩子在做事時保持該有的專注力,那麼效率自然就提升不少,當然磨蹭的毛病也就會慢慢消失。
三、孩子的逆反心理再作祟
其實家長在催促的時候,絲毫沒有顧慮過孩子的感受,雖然家長是好心,但這樣的行為孩子卻表示無法接受。很多時候聽到家長催促的聲音,孩子的情緒就會出現不耐煩,甚至是反感,所以自然就會變得焦躁。若是情緒不好的話,孩子做事的心情也會被影響,他就無法在安心的做事。
要是家長一直照顧不到孩子的情緒,還是選擇反覆的催促,那麼孩子遲早會爆發。最後的結果就是跟家長對著幹,越是催促越是慢,之後會形成一種惡性的循環。
總結:看來對待慢性子的孩子不能過於著急,家長得先接納他們身上所有的不足,並且表示理解之後,才有可能通過正確方式去引導孩子改正。對了,記得不要再催促孩子了,因為這樣的方式傷害值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