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孩子:催吃飯、催學習、催運動...這未必是件好事情

2020-08-21 道家常說育兒

請家長們自我檢討一下,自己是不是對孩子做過以下類似的事情:

「快點快點,穿個鞋都老半天。我看你就是故意的。」

「別磨蹭了,吃個飯也要那麼久,上學快遲到了,你是不是不想讀書了啊。」

「走快點,不然就回家去別出門了。」

有這些表現的家長都是「急性子」,面對的孩子自然是「慢性子」了,這「一急一慢」似乎天生就不合拍,家長總是在嫌棄自己的孩子拖拉,但你想過嗎?在你嫌棄孩子慢時,也同樣彰顯了強烈的控制欲以及不平等對待。

孩子的拖拉,可能是因為穿衣穿鞋手法不熟練而顯得笨拙,也有可能走著路突然被地上好看的樹葉給吸引了,經常提出一些匪夷所思的問題可能是因為他對事物有些強烈的好奇以及求知慾.....

試想一下,一個4周歲的孩子就能夠自己穿衣穿鞋了,只是很慢,家長就判定這個孩子是拖拉嗎?我覺得應該是表揚。

所以「急性子」家長,不要片面地以為孩子拖拉,也不要一昧地去催孩子,因為這樣做不僅沒讓孩子順利加速,還很容易給孩子帶來不可逆的傷害哦。

那「催孩子」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呢?

——毀掉孩子的自信,甚至造成心理疾病

當家長在催促孩子時,大多數的情緒都是急躁的、不耐煩的,甚至伴隨著辱罵等語言暴力,同時還會把這些情緒傳遞給孩子,讓他們更加拖拉。

經常性地被催促,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否定、做不好,久而久之就容易毀掉孩子的自信,甚至「破罐子破摔」,直接從想法方面掐斷了自己想嘗試做某件事的念頭。

同樣,家長的催促也不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試想一下,如果自己被別人耳提面命地經常催,自己的心理是不是會不安、焦躁呢?那孩子也是一樣的,經常被爸媽催,容易造成心理上對父母的畏懼,內心會缺乏安全感。

因此,長期在這種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下成長,孩子容易出現自閉、抑鬱、焦慮等心理疾病呢。

美國密西根大學有一項研究結果表明:

經常被吼叫、被痛罵的孩子,大腦結構會發生不可逆的改變。

這種改變會影響他們處理感覺信號,還會降低對情緒控制的能力,提高患焦慮症、抑鬱症的概率。

請你在催促孩子時,仔細去觀察一下孩子的情緒、肢體動作,你會發現如無其事的表面之下,孩子是委屈的、難過的。

所以,別再以為自己的「催促」是為了孩子好,實際上有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也別再把「催孩子」搞成家常便飯,因為最終你也不會得償所願,孩子還有可能「越催越慢」哦。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孩子太磨蹭?因為你總是催催催
    「磨蹭/催促」模式曾經在我家天天上演:早起被催起床,中午催吃飯,放學催寫作業,晚上催睡覺,一天無數場,循環上演。好不容易把我公公喊起來,轉身又叫他兒子。「趕緊刷牙洗臉!牙膏都給你擠好了,早飯也給你端上來了。忙完我的對象,又過來管我孫子,磨磨蹭蹭哄著他吃飯,才幾個月大總是催催催。」從起床,到出門,一家人也就只要做幾件事情,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我婆婆卻一直念叨個不停:鑰匙拿了嗎?沒有。——催。飯盒拿了嗎?沒有。——催。口罩戴了嗎?沒有。
  • 父母越催催催,孩子越慢慢慢!孩子磨蹭?聰明家長都這樣做
    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有沒有在聽啊?!快起來!然後記得疊被子!會熱嗎?會冷嗎?你就這樣穿著出門嗎?太形象了,瞬間讓我回憶起小時候被媽媽催的場景,和朋友聊起,每個人都說自己被催過。催孩子似乎是每個媽媽的必備技能,催吃飯催洗手催出門,孩子每做一件事,都伴隨著家長的催促。
  • 孩子不學習,應不應該催,該怎麼催?這是最正確「催」的方式了
    孩子學習要不要催,該怎麼催?這個問題就跟莎士比亞的經典臺詞「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沒人會喜歡被別人催,被別人催就等於在說自己懶,自己不行,因此需要被催,被逼著去做。也就說,「催」帶來的是一種被控制感。但人人都嚮往自由,都想決定自己的命運,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因此人們當然也就反抗這種「被控制」感。舉個簡單的例子。人的心理是不是很奇妙?本來想幹的事,一催反而不想幹了。學習同樣如此,父母越催孩子越不想幹。
  • 你知道你的催催催正在拿走孩子的power嗎?
    誰要為這件事負責,避免遲到,按時到校是誰的責任呢?什麼意思?像說繞口令一樣。不要以為你很清楚,問問你自己,是「為」孩子負責,還是「對」孩子負責?大部分人都不了解,關於負責任區分,「負責任」的「為」和「對」的區別。
  • 孩子為什麼磨蹭?因為你只會催催催
    無意磨蹭的原因01孩子對行為目的不明確我們經常在催促孩子做一些事情前並沒有讓他們理解為什麼要去做這些事情,對於大人來說,很多道理不言自明,但對孩子來講,沒有什麼理所應當的事兒,爸爸催催催,孩子看熱鬧;……如果父母雙方當中有磨蹭行為的,孩子會學習得很快。
  • 孩子總是磨蹭,父母"催催催"完全沒有用,該怎麼對付磨蹭的娃?
    所以孩子的很多行為都需要父母一直不斷的催催催,但是長時間的催催催不僅讓孩子煩,父母也特別煩,對待孩子磨蹭還有其他的好方法嗎?這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敢積極嘗試害怕犯錯的心態也有關。這種孩子很容易出現焦慮症的狀態,他們因為害怕出錯,所以會越來越緊張,就會使他們開始逃避拖延。父母總是催催催,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 媽媽輔導兒子作業,竟吼致骨折內傷: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催催催
    為了趕校車,早上必須6點就變身高音喇叭,催孩子起床;好不容易磨蹭到7點起床,又要開始催著孩子洗漱、穿衣、吃飯……這邊媽媽火急火燎扯著嗓子生怕閨女錯過校車,那邊閨女卻像是個沒事人一樣,任憑你怎麼催,她就是不緊不慢。
  • 30歲媽媽輔導作業,竟怒吼致骨折: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催催催
    為了趕校車,早上必須6點就變身高音喇叭,催孩子起床;好不容易磨蹭到7點起床,又要開始催著孩子洗漱、穿衣、吃飯……這邊媽媽火急火燎扯著嗓子生怕閨女錯過校車,那邊閨女卻像是個沒事人一樣,任憑你怎麼催,她就是不緊不慢。
  • 毀掉一個孩子,你就催他、催他、不停地催他
    洗個臉刷個牙都半小時了還沒好?」繼續催孩子。「 我的天哪!距離上學時間就半個小時不到了!」這熊孩子怎麼還沒出門,此時此刻老母親們堪比熱鍋上的螞蟻。結果是,越看時間,我們家長越焦慮,孩子速度還是跟蝸牛一樣。
  • 催孩子的後果很嚴重
    在急性子爸媽眼裡,孩子的一舉一動都透著「慢」。吃飯時的發呆是磨蹭,走路時突然的停頓是磨蹭,穿衣穿鞋的笨拙是磨蹭,時不時冒出的稀奇古怪的問題也是磨蹭。其實,與其說這「一快一慢」天生不合拍,不如說,急性子爸媽們不知不覺被自己的「傲慢」蒙蔽了雙眼。這種傲慢的本質,是自戀,是控制欲,也是不平等。
  • 那些被催著長大的孩子,現在都怎麼樣了
    回憶一下你是不是有過催孩子快點穿衣服,後來變成直接上手幫他穿;催孩子吃飯快一點,最後直接餵飯;催孩子走快一點,於是抱著他走……爸媽習慣了什麼都替孩子做好,久而久之,代辦就變成了包辦,什麼都替孩子做決定。
  • 孫儷每天催娃800遍:孩子的磨蹭,其實是你催出來的
    何止吃飯催洗手,孩子每做一件事,似乎都需要老母親的催促。無論學過多少育兒知識,一個磨蹭的娃都能讓你敗下陣來,無數次告訴自己要淡定,脫口而出卻又成了「快點、快點」。不過,這也不能全怪孩子,因為大部分家長只看到娃磨蹭的表層行為,並沒有真正了解背後的原因。
  • 別再催孩子了,越催越慢!看看催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大家我是你們的老朋友求真教育別催孩子了,越催越慢,那今天呢,讓咱們倆一起來看一看這個催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一位媽媽給我留言說孩子,二年級了,做什麼事情都是特別的磨蹭,比如說早晨起床穿衣服,都是慢慢騰騰,讓她急的抓心撓肺,她就把孩子從早催促道晚,但是不管他怎麼催,這個孩子呢,整天還是磨磨蹭蹭的,這到底該怎麼辦呢?
  • 「我已經煩透了,每天跟著孩子屁股後面催催催」,教你一招管用
    家有一年級小豆包時候,每天早上基本都是這樣場景;吃飯前20分鐘,媽媽邊準備早餐邊溫柔得喊:「起床了,快點起來穿衣服,洗漱,吃飯,要遲到了。」吃飯前10分鐘,媽媽心急的催著:「快點,快點,怎麼還賴著床上,起床!洗漱!吃飯!」
  • 孩子磨蹭不是病,要了親媽的「命」,想讓孩子動起來別只會催催催
    媽媽在一邊急得直跳腳,孩子卻不緊不慢「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不論是好聲好氣催促,還是聲色俱厲地呵斥,不管怎樣都不能改變寶寶的「磨蹭心」。做別的事情都興致勃勃,一讓他寫作業就渾身難受。先是時不時喝點水,吃點東西,吃得差不多了開始打開書包,翻翻這,摸摸那,就是不動筆。好不容易在監督下開始算題,過一會注意力不知道又被什麼吸引走了,用得髒兮兮的橡皮也變成了小玩具,五角錢一枝的鉛筆也莫名地極具吸引力,就是不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業本上。
  • 「催催催,我就叫你們催張、催王吧」4歲半的小孩,第一次頂嘴了
    奶奶重複:「聽到沒,已經50了……快點,到點了啊,已經晚了……」差不多快穿好了,捲兒睜開眼,非要穿昨天那件帶花邊的,而那件衣服洗了還沒幹。僵持。吭唧。分貝更高的催促……我正打算出面,忽聽捲兒大聲喊:「催催催,你們一個姓張,一個姓王,我就叫你們催張、催王吧!」然後大哭起來。
  • 為什麼大人越催,孩子越磨蹭?
    像是:每天早晨叫孩子起床,催促著準備上學;吃飯的時候也是大人催著吃;放心回來作業要催著寫;就連晚上睡覺都得催……可以說是從早催到晚,每天都在進行的事情了。,這也是大多數孩子都會遇到的情況,本身孩子的注意力就是比較分散的,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比如說現在你要求他把飯吃完,他可能吃著吃著看到旁邊有隻小蟲子在爬,就會被吸引過去,忘記自己正要吃飯這件事情,所以家長就需要提前告訴孩子,或者在做事情之前先讓孩子有一個規劃,知道自己等下需要完成哪個任務,偶爾也可以提醒一下,幫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面來。
  • 「中國家長式著急」:除了催催催,你真的懂孩子嗎?
    家長們為什麼總是急吼吼地催著孩子往前趕呢?深層原因就是輸不起!中國家長總是喜歡各種比較:別人家的孩子考上重點中學,我家的沒有,多沒面子?於是乎,拼命在孩子身上投資金錢和人力,還美其名曰: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特別想問問,你們真的了解孩子嗎?
  • 孩子寫作業故意拖拉怎麼辦?催催催只會讓自制力變更糟
    其實自己也不想催他,可是不催娃是真的可以拖著不寫,催就要搞得親子關係瀕臨崩潰,感覺是無解的死局啊!想到未來還要催娃做十幾年的作業,不禁感覺眼前發黑……「自律」是一個自己逼自己的過程,要不停的被壓力、自我否定、愧疚感乃至恐懼感來來回回的折磨,是會感到很痛苦的。
  • 為何孩子越催越磨蹭?其實不「催」,娃會做得更好,只是需要技巧
    老母親陷入了真正的兩難之中:‍1、不催促,孩子不能完成時效的事情不催的話,擔心孩子沒有規劃能力,完全不能獨立去完成有時效的事情。」的想法,老母親直接代替了孩子思考,就幹一件事情:「催」,催促孩子去完成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