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家長們自我檢討一下,自己是不是對孩子做過以下類似的事情:
「快點快點,穿個鞋都老半天。我看你就是故意的。」
「別磨蹭了,吃個飯也要那麼久,上學快遲到了,你是不是不想讀書了啊。」
「走快點,不然就回家去別出門了。」
有這些表現的家長都是「急性子」,面對的孩子自然是「慢性子」了,這「一急一慢」似乎天生就不合拍,家長總是在嫌棄自己的孩子拖拉,但你想過嗎?在你嫌棄孩子慢時,也同樣彰顯了強烈的控制欲以及不平等對待。
孩子的拖拉,可能是因為穿衣穿鞋手法不熟練而顯得笨拙,也有可能走著路突然被地上好看的樹葉給吸引了,經常提出一些匪夷所思的問題可能是因為他對事物有些強烈的好奇以及求知慾.....
試想一下,一個4周歲的孩子就能夠自己穿衣穿鞋了,只是很慢,家長就判定這個孩子是拖拉嗎?我覺得應該是表揚。
所以「急性子」家長,不要片面地以為孩子拖拉,也不要一昧地去催孩子,因為這樣做不僅沒讓孩子順利加速,還很容易給孩子帶來不可逆的傷害哦。
那「催孩子」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呢?
——毀掉孩子的自信,甚至造成心理疾病!
當家長在催促孩子時,大多數的情緒都是急躁的、不耐煩的,甚至伴隨著辱罵等語言暴力,同時還會把這些情緒傳遞給孩子,讓他們更加拖拉。
經常性地被催促,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否定、做不好,久而久之就容易毀掉孩子的自信,甚至「破罐子破摔」,直接從想法方面掐斷了自己想嘗試做某件事的念頭。
同樣,家長的催促也不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試想一下,如果自己被別人耳提面命地經常催,自己的心理是不是會不安、焦躁呢?那孩子也是一樣的,經常被爸媽催,容易造成心理上對父母的畏懼,內心會缺乏安全感。
因此,長期在這種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下成長,孩子容易出現自閉、抑鬱、焦慮等心理疾病呢。
美國密西根大學有一項研究結果表明:
經常被吼叫、被痛罵的孩子,大腦結構會發生不可逆的改變。
這種改變會影響他們處理感覺信號,還會降低對情緒控制的能力,提高患焦慮症、抑鬱症的概率。
請你在催促孩子時,仔細去觀察一下孩子的情緒、肢體動作,你會發現如無其事的表面之下,孩子是委屈的、難過的。
所以,別再以為自己的「催促」是為了孩子好,實際上有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也別再把「催孩子」搞成家常便飯,因為最終你也不會得償所願,孩子還有可能「越催越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