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要不要催,該怎麼催?
這個問題就跟莎士比亞的經典臺詞「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學習最好不要催。
沒人會喜歡被別人催,被別人催就等於在說自己懶,自己不行,因此需要被催,被逼著去做。
也就說,「催」帶來的是一種被控制感。但人人都嚮往自由,都想決定自己的命運,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因此人們當然也就反抗這種「被控制」感。
舉個簡單的例子。
人的心理是不是很奇妙?本來想幹的事,一催反而不想幹了。
學習同樣如此,父母越催孩子越不想幹。最後往往就要付諸於暴力,父母逼著孩子去做。
所以,學習無論是從理論還是現實來說,最好不要催。
但是我們又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現實:你不催孩子也不學
孩子愛玩是天性,但往往一開始學的時候沒做好引導,使得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觀,還沒正式上學就已經開始厭學了。
那怎麼辦,難道就不管了?那孩子的學習不就徹底玩完了?
父母正是基於這種擔心,於是忍不住地開始催孩子,管教孩子。於是又陷入了催孩子的陷阱,不催不動彈,天天需要父母的監督。
這顯然是不合適的。
對於父母來說,最好的方法是重新激發孩子的學習內動力,那是最好的,如果不能激發,那父母就只有一種方式,引導孩子自己制定學習計劃,按自己的學習計劃學習。
只有孩子自己制定的目標,孩子才會有最大的內動力,也才會對其負全部責任,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實現。
因此,父母應該想辦法引導孩子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
孩子不是笨蛋,啥都不懂,他們也知道應該學習,也應該努力。但是因為學習帶來的挫敗感、經常被父母打擊等種種原因,所以孩子產生了逃避心理。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端正自己心態,讓孩子自己制定自己的目標,然後父母幫助孩子積極實現自己目標,而不是打擊貶低他們,拿他們跟別的孩子做比較。每當孩子完成自己的目標時,哪怕一點點的進步,也要給予孩子鼓勵表演跟,孩子才會重新從學習中獲得價值感,才會更加積極努力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