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催催,我就叫你們催張、催王吧」4歲半的小孩,第一次頂嘴了

2020-10-10 捲兒媽愛科普

捲兒媽愛科普(ID:juanr-ma)

早教啟蒙|童書繪本|父母理性成長

一起輕鬆育兒

1

今天早起,天氣微涼,被窩分外舒服。

捲兒懶洋洋不肯起床。

奶奶叫不起來,就裹著小被,把她抱到客廳沙發上。

捲兒躺在沙發上,眯著眼不動,奶奶就搬個小凳坐邊上,一點點把衣服往她身上套。捲兒沒睡醒,動她一下,就吭吭唧唧。

爺爺侍弄著花草,一遍遍催促:「到點了啊,已經50了啊,你再不起來人家不讓進了。」

奶奶重複:「聽到沒,已經50了……快點,到點了啊,已經晚了……」

差不多快穿好了,捲兒睜開眼,非要穿昨天那件帶花邊的,而那件衣服洗了還沒幹。

僵持。吭唧。分貝更高的催促……

我正打算出面,忽聽捲兒大聲喊:「催催催,你們一個姓張,一個姓王,我就叫你們催張、催王吧!

然後大哭起來。

2

這算是人生第一次頂嘴吧。

4歲半的孩子,已經有了叛逆的苗頭,說明她內心在對抗。

這是我最不想看到的。

孩子是成長的主體,大人是輔助者,是主動輪跟從動輪的關係。大人過度參與,一不小心就會把孩子推向對立面

孩子的心思都用在跟家長較量上了,那他將來還能用心學習嗎?還能積極生活嗎?

不能。

他會變得被動,大人推一推,他就轉一轉。某一天失去了外力,他就散漫一團。

我們做家長的,不能跟隨孩子一輩子吧,哪一天我們催不動了,要怎麼辦?

3

我們得讓孩子這個主動輪發揮作用

先明確一點,磨蹭不是孩子的錯,而是他成長的一種方式。

心理學家高普尼克打比喻說:

大人的注意力像聚光燈,能更好的專注在點上。

而孩子的注意力像燈籠,比較分散,看到什麼就容易被吸引過去。

你正在給他洗臉,他會忽然對皂盒產生蜜汁興趣,拿起就不放手。好不容易讓他放手了,他又發現手上滑溜溜,衝了水還會起泡泡,注意力又被泡泡吸引走了。

對時間緊迫的大人來說,這很要命,但這卻是孩子探索成長的必經過程

所以,說到底,孩子磨蹭,其實只是他跟我們大人的節奏不一致而已。

4

咱們再來看看催催催為什麼無效

下面幾種催促方式,估計大家都不陌生,我們今天一一掃除吧。

❶警告式:「7:50了啊」,類似的還有「到點了啊」「你看看幾點了!」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我們說7:50了,跟告訴他8:00了,對他來說沒什麼區別。

假期在遊樂園,有個孩子不肯走,他爸爸催促問他準備幾點走,結果那孩子嬉皮笑臉回答說:「100點!」

所以,在孩子對鐘點有概念之前,拿時間點說事,無效!

❷對比式:「別人都走了啊,我剛看到樂樂走了,你看妞妞也走了」

我觀察過捲兒聽到這句話時的反應,她會著急,但不是著急做她該做的事,而是真的跑到陽臺,看其他小朋友是不是從樓下經過。

所以,這句也是無效催促。

而且,拿孩子作對比,真的很傷人。

❸威脅式:「你再磨蹭人家不讓進了啊」,類似的還有,「去晚了,老師批評你啊」。

威脅會引發孩子的不安全感,還有對老師的敵意

即便幼兒園有這樣的規定,也不建議這樣跟孩子說。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在心底默默提醒自己:

作為大人,我們天天重複同樣的話,孩子並沒有變得更配合,那咱們是不是要想辦法換一種方式呢?

5

除了催促威脅,我們還有沒有更積極、正面的教育辦法呢?

❶先接納孩子的情緒

大人小孩早上都想多睡一會兒,很正常,沒必要讓催促破壞一個美好的早晨。

早上捲兒發飆之後,我過去問她:「是不是沒睡醒?」捲兒點頭。

我說:「沒關係,媽媽也沒睡醒。」捲兒很意外,眼睛瞬間就亮了。

「早上這麼舒服,媽媽也想多睡一會兒呢!」我伸個懶腰,繼續說,「不過,上學的時間到了,我們總不能都睡懶覺吧。老師到學校一看,咦?全都沒來!或者,老師也睡懶覺了,爸爸媽媽也都睡懶覺了,那世界不亂套了……」

捲兒被逗笑了——這時候她才真的睡醒了。

孩子情緒正常了,她的大腦才能積極發揮主動性。

❷提醒孩子該做什麼,儘量細化步驟

催孩子「到點了,快」,孩子其實是無所適從的。

穿衣服對三四歲的孩子來說也是一個大工程,是先穿上衣還是褲子?是先伸手還是先鑽頭?系扣子從上面開始還是從下面開始?孩子不知道該先做哪一步,索性啥也不做,給你拖延。

所以,讓孩子加快速度最有效的辦法,是明確告訴他:要做什麼,然後細化步驟

圖源:紀錄片《幼兒園》

比如,「下面是穿上衣時間,分清反正,鑽頭,右胳膊,左胳膊已經等不及了……」

好,上衣穿好了。然後穿褲子→襪子→鞋子,每一步再給孩子細化,細化到每一步她都能獨立完成。

全程忍住,別插手!等孩子穿完了,細節稍作調整即可。

❸日常下功夫,教孩子感知時間

我們平常會告訴孩子「只能玩10分鐘」,但孩子其實並不知道10分鐘有多長,可以做些什麼事。

就兒童的發展來看,3歲左右,孩子的時間意識開始萌芽,就可以開始教他認鐘錶了。可以讓孩子去感知長針從1走到3,也就是10分鐘,他能做些什麼事。也可以用「一首歌的時間」「一頓飯的時間」幫孩子具體感知做某些事需要多久。

今天早上洗漱的時候,我告訴捲兒:你起床耽誤了10分鐘,接下來我們要加快速度,媽媽給你梳小辮,你自己刷牙(媽媽隨後補充),我們同時進行,就可以節省3分鐘時間。3分鐘有多長呢?差不多就是你聽完一首Bingo的時間。

然後,在兒歌的節奏下,我們都加快了動作,捲兒一點沒磨蹭,氣氛還很愉悅。

送園的路上,我又告訴捲兒,跑著去不到5分鐘就到了,比走著去又可以節省3分鐘。於是我們一路追逐,一路歡笑,跑去幼兒園,孩子開心又放鬆。

通過後面兩次「追時間」,到幼兒園的時間,並不比平時晚。

這樣開啟新的一天,孩子積極、自主、歡脫,多好!

▶ 捲兒媽碎碎念◀

孩子不配合,多數時候是我們的打開方式出錯了。

比如,晨起的催促,我也曾對捲兒發火,然而發完火一點用都沒有。每次看著孩子淚眼巴巴被送去幼兒園,內心還會萬分自責。

此路不通,那就換一條吧。

我們都曾經是小孩,想想作為一個小孩,你希望怎樣被對待,答案就有了。

孩子需要自主感、掌控感,在時間允許的情況,完全可以讓孩子按他自己的節奏做事。

我們總說孩子「磨蹭」,其實是我們在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ps.送園的時候碰到一個小朋友的家長,她一見到我就苦笑:

「起得不晚,來得不早。」

「哈哈哈哈,同款,同款……」

其實,試把「磨蹭」換成「探索」,保準你心態就不一樣了

長假後第一天上課,寶寶們表現如何?來聊聊吧~

·END·

◆ ◆ ◆

捲兒媽愛科普

育兒輕科普,真誠,走心

◆ ◆ ◆

作者|捲兒媽

4歲女孩小捲兒的媽媽

教育領域從業者

著有《好方法培養出最優秀的孩子》

《提升女人幸福力的10堂課》

作品散見於《中國教育報》《時尚育兒》等

分享育兒乾貨,交流育兒經驗

關注捲兒媽愛科普(ID:juanr-ma)

育兒路上少走彎路

好不容易才遇見,讓我知道你「在看」,MUA~

相關焦點

  • 你知道你的催催催正在拿走孩子的power嗎?
    內容大概是這樣子:我,某某,承諾從2020/9/20號開始將鬧鐘設定為6點40分,洗好臉,刷牙,換好衣服等等並會在6點55分準備好在餐桌吃早餐。我只要在6點55分準時,我就會得到3分,我如果比6點55分更早,我會得到5分。我如果比6點55分晚,我會被扣3分。媽媽不需要再叫我起床,如果當天我是由媽媽或爸爸叫起床的,我會被扣4分。
  • 因為你總是催催催
    每天早上我婆婆都會把我公公叫醒,就趕緊去廚房準備早餐。往往婆婆忙了好半天,進屋看到我公公才穿襪子,眼神遊離,神情恍惚。我公公已經近60歲了,簡直比他孫子還要孫子。好不容易把我公公喊起來,轉身又叫他兒子。「趕緊刷牙洗臉!牙膏都給你擠好了,早飯也給你端上來了。忙完我的對象,又過來管我孫子,磨磨蹭蹭哄著他吃飯,才幾個月大總是催催催。」
  • 每逢佳節被催婚!如何跟歪果仁吐槽「催婚」、「相親」?
    俗話說:每逢佳節被催婚……相信很多朋友都遇到過「被催婚、被相親」的情況吧?這不?!眼看就要過年了,仿佛已經聽到一大波單身汪的哀嚎……「有對象了沒?」「什麼時候結婚啊?」「什麼時候生孩子?」……下面就先來看看網友們遭遇過哪些七大姑八大姨的花式催婚吧~瓊瑤式大姨深情款款地拉著我手說,「你如此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孩呀在廣州打拼多辛苦,當你生病難受時誰來照顧你?找個疼惜你的,能和你一起奮鬥的人吧......」
  • 30歲媽媽輔導作業,竟怒吼致骨折: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催催催
    記得之前有一則新聞: 株洲一名30歲媽媽因嫌孩子寫作業慢,情急之下對孩子怒吼,最後竟然把肋骨吼骨折了。媽媽扯著嗓子死命催,侄女嘴上不情願地哼哼唧唧答應著,身體卻還是磨磨蹭蹭。眼看著親子大戰一觸即發,我趕緊把侄女拉到一邊:「為什麼不趕緊把作業寫完,好去休息呢?」
  • 教育孩子,別當「催媽媽」,因為越催,越慢
    當我的咆哮聲,再度在房間響起時,女兒的眼圈已然紅了。她很委屈地說:「我剛才在思考,我在想這個字怎麼組詞。」她不說話倒還好,一說話,我便認定她是在和我頂嘴,於是乎又是一頓咆哮聲。 此時的女兒,已然委屈到了極點,她大哭了起來。她說:「每次你都是不停地催我,就像是一個催媽媽,我也想快,可是我快不起來。」
  • 父母越催催催,孩子越慢慢慢!孩子磨蹭?聰明家長都這樣做
    太形象了,瞬間讓我回憶起小時候被媽媽催的場景,和朋友聊起,每個人都說自己被催過。催孩子似乎是每個媽媽的必備技能,催吃飯催洗手催出門,孩子每做一件事,都伴隨著家長的催促。孩子也是有自己節奏的,尤其是2歲以後的孩子,剛開始有強烈的「自我主體意識」,也就是孩子開始有「我」的概念,並希望自己掌控自己的事情,決定自己的事情。 你會發現這時候孩子常常對你說不,不斷地拒絕,這就是自我意識開始發展的表現。這時候如果家長催孩子,就會打亂孩子自己的節奏,讓孩子產生困惑:吃飯、整理玩具不是我自己的事情麼?
  • 反催婚心理學指南:如何一句話噎死催婚的人?
    20 多歲的青年人,紛紛得了一種過年不想走親訪友的病。 為拯救廣大青年群眾於水火, 我們為大家準備了《春節反催婚指南》。 (是不是很貼心?) 請 18 歲以上的成人,在屏蔽父母、親戚的情況下仔細研讀,反覆琢磨。
  • 我媽要催婚,我爸罵她:「不能催,一催我女兒就亂了陣腳。」
    三十年前是她來了,才讓我成為一個父親,我也是希望她幸福,真真正正的幸福,能夠結一場沒有遺憾的婚姻,我可以把她的手無怨無悔的放在另外一個男人的手裡,才不至於後悔。盛如曦的爸爸雖然也著急女兒的婚姻,但是與盛如曦的媽媽不同,他不催女兒,不但不催,還在女兒動搖的時候,幫她堅守愛情的原則。
  • 媽媽輔導兒子作業,竟吼致骨折內傷: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催催催
    記得之前有一則新聞: 株洲一名30歲媽媽因嫌孩子寫作業慢,情急之下對孩子怒吼,最後竟然把肋骨吼骨折了。媽媽扯著嗓子死命催,侄女嘴上不情願地哼哼唧唧答應著,身體卻還是磨磨蹭蹭。眼看著親子大戰一觸即發,我趕緊把侄女拉到一邊:「為什麼不趕緊把作業寫完,好去休息呢?」
  • 催付話術
    (二)滿足包郵條件改好運費後催付款 :  話術:親運費給您改好了呢,儘快付款吧!付款後才能儘快給您安排發貨哦!  親折扣已經幫您改好啦,申請了好久呢,親儘快付款吧,期待您付款的好消息哦!有沒有需要我幫助的地方?
  • 催孩子:催吃飯、催學習、催運動...這未必是件好事情
    我看你就是故意的。」「別磨蹭了,吃個飯也要那麼久,上學快遲到了,你是不是不想讀書了啊。」「走快點,不然就回家去別出門了。」試想一下,一個4周歲的孩子就能夠自己穿衣穿鞋了,只是很慢,家長就判定這個孩子是拖拉嗎?我覺得應該是表揚。所以「急性子」家長,不要片面地以為孩子拖拉,也不要一昧地去催孩子,因為這樣做不僅沒讓孩子順利加速,還很容易給孩子帶來不可逆的傷害哦。
  • 孩子磨蹭只能靠催?身經百戰後我總結了這幾條建議……
    昨天愛人揶揄道:我覺得你現在應該改名叫「小崔」。我說為啥,他說因為從睜眼起床到閉眼睡覺,一直在催催催的路上。我聽了好無奈,凡事都要催,還不是因為有個事事都磨蹭的娃:起床要催、刷牙要催、吃飯也要催,連去上幼兒園都要催著不然鐵定會遲到。更別提寫作業、洗澡和穿衣服了。
  • 七夕情人節,你被家裡長輩催婚了?瞧瞧古人是如何被催婚的!
    春節是被催婚的最佳時機,還有什麼七夕,情人節,甚至連光棍節都不放過了。今天歷史君響應時代號召,和大家聊聊古人是如何催婚的。都知道古人結婚早,所以父母催婚就更早了。孔子曾經說過男子二十當爸,女人十五生娃。這放在今天女孩子還沒成人。可是在那時候就是這樣的規定,甚至漢惠帝時期,法律明確規定女性過了十五歲必須完婚。沒錯那時候的催婚都是國家催的,一般有四種方法。
  • 「我已經煩透了,每天跟著孩子屁股後面催催催」,教你一招管用
    我越急她越不急,自己啥也不用想,反正媽媽到時候會準時提醒我,準時叫我起床,準時拉我去學校,她總能保證我儘量不遲到。長此以往,豈不是一點自主性都沒了。不行,我需要讓她著急,這樣我就不急了,我的讓她催著我才可以。說幹就幹。必殺招:讓她遲到!
  • 孩子總是磨蹭,父母"催催催"完全沒有用,該怎麼對付磨蹭的娃?
    所以孩子的很多行為都需要父母一直不斷的催催催,但是長時間的催催催不僅讓孩子煩,父母也特別煩,對待孩子磨蹭還有其他的好方法嗎?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拖延症究竟有多麼可怕吧,人一旦有了拖延症,就意味著很多事情都要一拖再拖,拖到不能再拖的時候才會去行動,但那個時候人內心的感受是非常難受的。如果小小的孩子都有了拖延症,那麼他的一生又該如何度過呢?
  • 孫儷每天催娃800遍:孩子的磨蹭,其實是你催出來的
    每次聽到這話,她家小孩就會低下頭,委屈地用力咬著嘴唇。閨蜜無意間的「貼標籤」,已經在向孩子傳遞一個消極的暗示:你就是個天生磨蹭的孩子,改不了了,我對你沒信心!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標籤效應」:一個人被貼標籤時間長了,會朝著標籤內容一致的方向走去。
  • 毀掉一個孩子,你就催他、催他、不停地催他
    「一個鞋子也要穿這麼久,我看你是蝸牛變的吧!」「 我的天!都七點了,這孩子怎麼還沒起 。」然後開始不停地叫孩子起床。洗個臉刷個牙都半小時了還沒好?」繼續催孩子。「 我的天哪!距離上學時間就半個小時不到了!」這熊孩子怎麼還沒出門,此時此刻老母親們堪比熱鍋上的螞蟻。結果是,越看時間,我們家長越焦慮,孩子速度還是跟蝸牛一樣。
  • 「我永遠都不會快樂起來了」 | 自責的殺傷力:如何面對你心中的催狂魔?
    我發現,太過擔心這件事的自己,會無法放過每一個蛛絲馬跡,一有徵兆,我內心的「自責機制」自動運作,內心的「催狂魔」–也就是「自責」,它見獵心喜,立刻被召喚過來,用力地責備我自己:「得了吧!你以為你是什麼東西,大家一定都在笑你。」「你真的很糟糕,大家其實都很討厭你。」
  • 因為你只會催催催
    我兒子3歲的時候我曾訓練他自己使用小便池,沒想到一向乖巧的小傢伙連連拒絕:「不行,我不行。」寧願憋著尿也不進廁所。因為他之前嘗試幾次沒有成功,就有了畏難情緒。 孩子還會有厭惡情緒。有的小朋友吃飯慢、磨蹭,是因為小朋友內心可能對某些食材是拒絕的,比如不愛吃西蘭花、胡蘿蔔。
  • 「中國家長式著急」:除了催催催,你真的懂孩子嗎?
    中國家長普通認為,從小一定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於是急切切地催著孩子學這個家長們為什麼總是急吼吼地催著孩子往前趕呢?深層原因就是輸不起!中國家長總是喜歡各種比較:別人家的孩子考上重點中學,我家的沒有,多沒面子?於是乎,拼命在孩子身上投資金錢和人力,還美其名曰: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特別想問問,你們真的了解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