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式著急」:除了催催催,你真的懂孩子嗎?

2020-08-30 青丘小仙的客棧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曲線,

過度焦慮,拔苗助長,

只能毀了孩子童年。

曾在香港樂壇紅極一時,與鄧麗君齊名的女歌手陳美齡,因為一則視頻紅遍朋友圈,原來她先後把三個兒子,都送進了美國排名第一的史丹福大學。她是怎麼做到的呢?


陳美齡在視頻中提到了很多點,比如:不要制定每天的時間表、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隨便拿出哪一條都讓無數中國父母瞠目結舌。



中國家長普通認為,從小一定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於是急切切地催著孩子學這個,學那個,甚至有些課程完全超出孩子的年齡段。其實這麼做沒什麼好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軌跡,在適當的年齡就會有相應地認知水平。


1 家長不停催促的背後,其實是自己害怕輸。


曾經看過一篇《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

廣州一位高管媽媽,給孩子一個暑假的教育花費高達三萬五,而她卻連新衣服都不敢買。


家長這種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真是搞得孩子們苦不堪言,幼兒園要學小學內容,小學要學輔導班內容,此外,還有小升初銜接班,有時候真為孩子心疼。這種超年齡段的教育真的有效嗎?


2018年,教育部正式發文,幼兒園教育去小學化。

孩子們的春天終於來了。


家長們為什麼總是急吼吼地催著孩子往前趕呢?深層原因就是輸不起!


中國家長總是喜歡各種比較:別人家的孩子考上重點中學,我家的沒有,多沒面子?於是乎,拼命在孩子身上投資金錢和人力,還美其名曰: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特別想問問,你們真的了解孩子嗎?


幼兒園的目的不是為了學習文化知識,而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能力。


這個能力包括孩子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在初次接觸集體生活中所養成的社會意識。這些能力和意識的養成,都將為孩子以後的上學、生活奠定好基礎。


兒童階段重在觀察、感受,如果天氣剛好下雨的話,不如什麼都不做了,就去玩。在公園的水裡面,放葉子,看誰的葉子跑得最快,通過遊戲的過程讓孩子也得到了學習。


學習是一輩子的過程,人生是一場長跑。

我們費盡心思,犧牲孩子的童年來讓他提前學會算術、識字、英語等等等又能如何呢?代價太大了。


2 中國家長追求的是&34;教育:你,不能獨特!


在紀錄片《成長單行道》裡,一個母親想讓兒子進體制內,但兒子卻喜歡體制外的工作。母親說:我尊重你的選擇,也請你做好吃苦的準備。



這位母親尊重了兒子的選擇,同時也告訴他,前路可能出現的風險,如果你仍然願意承擔,那就去做好了,免得將來後悔。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著自己的生命軌跡。

最好的教育方式永遠是因人而異的&34;。

對於孩子的選擇,你可以表示不認同,但無權阻攔。讓孩子有權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是中國家長卻特別熱衷於把所有孩子按照同一個模板培養:

6歲上重點小學——12歲重點中學——18歲重點大學——22歲找工作談戀愛——28歲結婚——29歲生子——32歲生二胎——


如果不能按照以上流程完成,家長便不停地催催催!急急急!一直到把孩子成功拽到這個軌道裡,才算鬆了一口氣。


直到生完二胎以後,再讓下一代孩子進行著下一輪重複。周而復始。


最終,我們成功地把成千上萬地孩子孩子培養成了一個人的模樣。


約翰·法伯是法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他曾經做過一個家喻戶曉的實驗,也可以稱之為&34;。


他首先將許多毛毛蟲都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並且使它們首尾相接,圍成一個圈,同時他又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食物在花盆非常近的地方。然後,毛毛蟲就開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個跟著一個,一圈一圈地走,就這樣,一個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但是這些毛毛蟲依然沒有改變行動軌跡,它們依然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這樣一連不停地轉了七天七夜以後,毛毛蟲們最終因飢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


我們的教育就像這些毛毛蟲,逃不出周而復始的怪圈。


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軌跡,它是一個體驗的過程。


大家一定還記得這句話:&34;



告訴孩子:生命是一場旅行,在忙著趕路的同時,別忘記欣賞沿途的風景。


我們不僅要教孩子學會如何生存,還要讓他們學會感受幸福的能力。

所以,不必倉皇失措,不必憂慮心焦,要相信,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時區。


網上有這樣一首詩:《你沒有遲到,只是活在自己的時區裡》

有人22歲就畢業了,

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工作!

有人25歲就當上了CEO,

卻在50歲去世了。

也有人直到50歲才當上CEO,

最後活到90歲。

有人依然單身,

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時區。

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

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

所以,放輕鬆。

你沒有落後,

你沒有領先。

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於你自己的時區裡,一切都非常準時。


作者:教師、編劇,一個已經老大不小但尚不成熟的小仙,歡迎來到此間客棧,感受人間溫情,品味世間冷暖。

相關焦點

  • 你知道你的催催催正在拿走孩子的power嗎?
    為什麼你做的計劃她都能完成,而她自己的完不成呢?媽媽說,我做的計劃,我就會按時催,盯著她做,就能完成。她自己的計劃,沒有人督促,沒人催啊!是的,不停地催,幫他把計劃列好,到點督促,催促,威逼利誘,甚至孩子上輔導班,家長「負責」到坐在後面,每一題都記下來,回去再教一遍。從某個時期的結果上來看,孩子考出了好成績,作業按時完成了。
  • 上學時不允許談戀愛,畢業就催婚‖中國式孩子的無奈
    早戀,一個另中國式父母勃然大怒的詞寬鬆的校服壓抑著青春的靈動,嚴格的紀律監視著每一個少男少女。大學生在一些父母的眼中也是還小,不著急,正是學習的好年齡。大學生戀愛竟也被稱作了&34;。催婚,一個另中國式子女瑟瑟發抖的詞90後最大的已經30歲了,被催婚成了這代人最恐懼的事。過年過節回家,七大姑八大姨蜂擁而上,回家就像上刑。不少90後都表示自己因為被催婚壓力大,焦慮。
  • 心理學家:孩子太磨蹭?因為你總是催催催
    ,第三是就是孩子太磨蹭,遲遲不肯聽你的話。小到餵飯需要的嬰兒,大到帶孫子的爺爺,橫掃各個年齡段,很多家長頭疼不已,無計可施。特別是女性媽媽一類的人物。「磨蹭/催促」模式曾經在我家天天上演:早起被催起床,中午催吃飯,放學催寫作業,晚上催睡覺,一天無數場,循環上演。
  • 孩子為什麼磨蹭?因為你只會催催催
    甚至有時候大人一著急,就會插手幫忙,所以在孩子來看,動作慢點甚至是好事兒,反正會有大人來幫忙,所以磨蹭一下也沒關係啦。一些家長喜歡「強制」孩子完成任務,面對強勢的父母,孩子只能不斷給自己心理暗示「我鬥不過你,但是可以拖」。
  • 父母越催催催,孩子越慢慢慢!孩子磨蹭?聰明家長都這樣做
    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有沒有在聽啊?!快起來!然後記得疊被子!會熱嗎?會冷嗎?你就這樣穿著出門嗎?太形象了,瞬間讓我回憶起小時候被媽媽催的場景,和朋友聊起,每個人都說自己被催過。催孩子似乎是每個媽媽的必備技能,催吃飯催洗手催出門,孩子每做一件事,都伴隨著家長的催促。
  • 「催催催,我就叫你們催張、催王吧」4歲半的小孩,第一次頂嘴了
    大人過度參與,一不小心就會把孩子推向對立面。孩子的心思都用在跟家長較量上了,那他將來還能用心學習嗎?還能積極生活嗎?不能。他會變得被動,大人推一推,他就轉一轉。某一天失去了外力,他就散漫一團。我們做家長的,不能跟隨孩子一輩子吧,哪一天我們催不動了,要怎麼辦?3我們得讓孩子這個主動輪發揮作用。先明確一點,磨蹭不是孩子的錯,而是他成長的一種方式。
  • 反催婚心理學指南:如何一句話噎死催婚的人?
    第二招:注意力轉移法 「阿姨,快坐,你家孩子二胎了嗎?」 這招想要用好,需要敏捷的反應能力,以及主動的執行力。 人的注意資源是有限的,若能先聲奪人,促進對方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家上,催婚的機率就少很多。
  • 催孩子:催吃飯、催學習、催運動...這未必是件好事情
    請家長們自我檢討一下,自己是不是對孩子做過以下類似的事情:「快點快點,穿個鞋都老半天。我看你就是故意的。」「別磨蹭了,吃個飯也要那麼久,上學快遲到了,你是不是不想讀書了啊。」,但你想過嗎?試想一下,一個4周歲的孩子就能夠自己穿衣穿鞋了,只是很慢,家長就判定這個孩子是拖拉嗎?我覺得應該是表揚。所以「急性子」家長,不要片面地以為孩子拖拉,也不要一昧地去催孩子,因為這樣做不僅沒讓孩子順利加速,還很容易給孩子帶來不可逆的傷害哦。
  • 孫儷每天催娃800遍:孩子的磨蹭,其實是你催出來的
    何止吃飯催洗手,孩子每做一件事,似乎都需要老母親的催促。無論學過多少育兒知識,一個磨蹭的娃都能讓你敗下陣來,無數次告訴自己要淡定,脫口而出卻又成了「快點、快點」。不過,這也不能全怪孩子,因為大部分家長只看到娃磨蹭的表層行為,並沒有真正了解背後的原因。
  • 催孩子的後果很嚴重
    今天一大早,鄰居家就鬧騰上了,媽媽的吼聲和孩子的哭聲響徹整棟樓。「跟你說了多少遍,快點,快點,快點,就是不聽!你再這麼磨蹭今天別出門了!」「一個鞋子穿這麼久,我看你就是故意的!」「吃早飯吃大半天,穿衣服恨不得穿半小時,說了快遲到了,你還給我慢吞吞的……」隨著電梯關門,母子倆的聲音這才漸漸遠去,這場「鬧劇」終於告一段落。「被迫旁聽」的我,除了感慨帶娃不易之外,對「催孩子」的可怕程度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在這些密集催促的言語中,旁人尚且能感受到巨大壓力,孩子又會遭受怎樣的傷害?
  • 「我已經煩透了,每天跟著孩子屁股後面催催催」,教你一招管用
    吃飯前5分鐘,媽媽心急火燎的大喊:「你麻溜點,快點給我爬起來,來不及了,要遲到了......&34;好不容易,連拖帶拽的洗漱好,吃完飯,急急忙忙帶著書包,帶著水壺和水果盒,奔向學校,叮鈴鈴,上課鈴響了,卡點進去了。這樣的場景幾乎,在小豆包一年級的時候,甚至有的整個小學都這樣狀態。當媽的真的要崩潰了,我也是如此經歷過。
  • 孩子總是磨蹭,父母"催催催"完全沒有用,該怎麼對付磨蹭的娃?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總會有某些時刻讓家長特別抓狂,如果現在統計一下最讓家長抓狂的某個瞬間,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回答是孩子磨蹭的時候。每當孩子磨磨蹭蹭不積極做事情的時候,家長都恨不得替他去做,這樣孩子也就不用再拖延了。孩子拖延時都會浪費大把的時間,而且還會連累父母,有些父母表示本來可以5分鐘就能做好的事兒,孩子硬是拖成了一個小時。
  • 孩子磨蹭,竟是家長催出來的?90%的家長都中招
    ,家長的火氣就往上躥一分,到最後,往往以吼來結束這部「催催催」交響曲。家長再這麼催下去,最後的結果就是,孩子只會以家長催促的次數和發火的程度來判斷該不該去做,而不是他自己真正意識到該去做了。,家長在這之前收拾利索,在客廳等著孩子,不催不喊。
  • 孩子磨蹭催不動,家長心急怎麼辦?
    "驚天地,泣鬼神"的"催娃"模式: 催起床:叫第1遍不起,叫第2遍哼哼唧唧回你一聲,叫第3遍才不情願地起來,眯著眼磨磨蹭蹭穿衣服。催一聲沒動靜,多催幾次,孩子到先急眼。 可真的是孩子磨蹭嗎?其實並不盡然。
  • 中國式催婚,正在變相催命
    「有對象了嗎」 「什麼時候結婚啊」 「怎麼還不找啊」 「年紀不小了該結婚了」 ...... 結婚本是一件幸福的事,可經常爆出催婚的悲劇事件。 催婚背後,是年輕人承受不起的代價。 根據中國青年報早年展開的調查顯示,超過了六成的青年,都曾有過「恐婚」傾向。
  • 面對孩子的磨蹭,家長不要只在一旁催,要找出養成壞習慣的原因
    面對孩子的磨蹭,家長不要只在一旁催,要找出養成壞習慣的原因說起那些令家長們頭疼的事情,「孩子老是磨磨蹭蹭」一定能上榜。孩子對父母管教表現出反抗一些家長喜歡「強制」孩子完成任務,面對強勢的父母,孩子只能不斷給自己心理暗示「我鬥不過你,但是可以拖」。這時候的磨蹭,是一種無聲的反抗,是對家長催促的「報復」。3.
  • 孩子做事越催越慢?家長試試這3個方法,不用催,也能快起來
    說到這裡,小朱情緒略有些激動,聲音也稍稍大了些:「班主任讓我平時多催催孩子,我能不催嗎?可是越催越慢啊,穿個鞋,他能穿個10分鐘!」給孩子以心理暗示其實有些家長催孩子,純粹是習慣使然,因為他們自己就是風風火火的急性子。
  • 毀掉一個孩子,你就催他、催他、不停地催他
    才發覺:每個慢性子孩子背後,都有個急家長。生活中,「愛磨蹭」的孩子和「急性子」家長似乎總是同時出現。相信家長們都有這種體會,早上起床後,總是不停的看時間。「 我的天!都七點了,這孩子怎麼還沒起 。」繼續催孩子。「 我的天哪!距離上學時間就半個小時不到了!」這熊孩子怎麼還沒出門,此時此刻老母親們堪比熱鍋上的螞蟻。結果是,越看時間,我們家長越焦慮,孩子速度還是跟蝸牛一樣。
  • 別再催孩子了,越催越慢!看看催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尤其是寫作業,你不催他吧,他在那邊耽誤時間,你催他吧,寫的倒是快了一點兒,但是出錯又多,寫的又亂。哎呀,讓人更生氣啊。一起來查找原因吧,我邀請你和我一起來玩兒一個小遊戲,這個非常重要哈,好,那麼請你呢,現在就打開評論區在評論區裡邊呢,寫下26個英文。字母簡單吧,準備好的話開始26英文字母快點寫怎麼這麼磨嘰啊,快點兒寫不是之前跟你講過一遍嗎,哎呀不漲記性腦子長到哪去怎麼那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呀,26個英文字母,你不之前早都學過了嗎,你怎麼又忘掉了,哎呀。你快一點兒啊,你煩不煩呀。你想墨跡到幾點鐘?
  • 媽媽輔導兒子作業,竟吼致骨折內傷: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催催催
    為了趕校車,早上必須6點就變身高音喇叭,催孩子起床;好不容易磨蹭到7點起床,又要開始催著孩子洗漱、穿衣、吃飯……這邊媽媽火急火燎扯著嗓子生怕閨女錯過校車,那邊閨女卻像是個沒事人一樣,任憑你怎麼催,她就是不緊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