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曲線,
過度焦慮,拔苗助長,
只能毀了孩子童年。
曾在香港樂壇紅極一時,與鄧麗君齊名的女歌手陳美齡,因為一則視頻紅遍朋友圈,原來她先後把三個兒子,都送進了美國排名第一的史丹福大學。她是怎麼做到的呢?
陳美齡在視頻中提到了很多點,比如:不要制定每天的時間表、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隨便拿出哪一條都讓無數中國父母瞠目結舌。
中國家長普通認為,從小一定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於是急切切地催著孩子學這個,學那個,甚至有些課程完全超出孩子的年齡段。其實這麼做沒什麼好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軌跡,在適當的年齡就會有相應地認知水平。
1 家長不停催促的背後,其實是自己害怕輸。
曾經看過一篇《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
廣州一位高管媽媽,給孩子一個暑假的教育花費高達三萬五,而她卻連新衣服都不敢買。
家長這種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真是搞得孩子們苦不堪言,幼兒園要學小學內容,小學要學輔導班內容,此外,還有小升初銜接班,有時候真為孩子心疼。這種超年齡段的教育真的有效嗎?
2018年,教育部正式發文,幼兒園教育去小學化。
孩子們的春天終於來了。
家長們為什麼總是急吼吼地催著孩子往前趕呢?深層原因就是輸不起!
中國家長總是喜歡各種比較:別人家的孩子考上重點中學,我家的沒有,多沒面子?於是乎,拼命在孩子身上投資金錢和人力,還美其名曰: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特別想問問,你們真的了解孩子嗎?
幼兒園的目的不是為了學習文化知識,而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能力。
這個能力包括孩子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在初次接觸集體生活中所養成的社會意識。這些能力和意識的養成,都將為孩子以後的上學、生活奠定好基礎。
兒童階段重在觀察、感受,如果天氣剛好下雨的話,不如什麼都不做了,就去玩。在公園的水裡面,放葉子,看誰的葉子跑得最快,通過遊戲的過程讓孩子也得到了學習。
學習是一輩子的過程,人生是一場長跑。
我們費盡心思,犧牲孩子的童年來讓他提前學會算術、識字、英語等等等又能如何呢?代價太大了。
2 中國家長追求的是&34;教育:你,不能獨特!
在紀錄片《成長單行道》裡,一個母親想讓兒子進體制內,但兒子卻喜歡體制外的工作。母親說:我尊重你的選擇,也請你做好吃苦的準備。
這位母親尊重了兒子的選擇,同時也告訴他,前路可能出現的風險,如果你仍然願意承擔,那就去做好了,免得將來後悔。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著自己的生命軌跡。
最好的教育方式永遠是因人而異的&34;。
對於孩子的選擇,你可以表示不認同,但無權阻攔。讓孩子有權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是中國家長卻特別熱衷於把所有孩子按照同一個模板培養:
6歲上重點小學——12歲重點中學——18歲重點大學——22歲找工作談戀愛——28歲結婚——29歲生子——32歲生二胎——
如果不能按照以上流程完成,家長便不停地催催催!急急急!一直到把孩子成功拽到這個軌道裡,才算鬆了一口氣。
直到生完二胎以後,再讓下一代孩子進行著下一輪重複。周而復始。
最終,我們成功地把成千上萬地孩子孩子培養成了一個人的模樣。
約翰·法伯是法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他曾經做過一個家喻戶曉的實驗,也可以稱之為&34;。
他首先將許多毛毛蟲都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並且使它們首尾相接,圍成一個圈,同時他又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食物在花盆非常近的地方。然後,毛毛蟲就開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個跟著一個,一圈一圈地走,就這樣,一個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但是這些毛毛蟲依然沒有改變行動軌跡,它們依然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這樣一連不停地轉了七天七夜以後,毛毛蟲們最終因飢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
我們的教育就像這些毛毛蟲,逃不出周而復始的怪圈。
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軌跡,它是一個體驗的過程。
大家一定還記得這句話:&34;
告訴孩子:生命是一場旅行,在忙著趕路的同時,別忘記欣賞沿途的風景。
我們不僅要教孩子學會如何生存,還要讓他們學會感受幸福的能力。
所以,不必倉皇失措,不必憂慮心焦,要相信,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時區。
網上有這樣一首詩:《你沒有遲到,只是活在自己的時區裡》
有人22歲就畢業了,
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工作!
有人25歲就當上了CEO,
卻在50歲去世了。
也有人直到50歲才當上CEO,
最後活到90歲。
有人依然單身,
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時區。
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
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
所以,放輕鬆。
你沒有落後,
你沒有領先。
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於你自己的時區裡,一切都非常準時。
作者:教師、編劇,一個已經老大不小但尚不成熟的小仙,歡迎來到此間客棧,感受人間溫情,品味世間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