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孩子的後果很嚴重

2020-09-05 李魁華

今天一大早,鄰居家就鬧騰上了,媽媽的吼聲和孩子的哭聲響徹整棟樓。

「跟你說了多少遍,快點,快點,快點,就是不聽!你再這麼磨蹭今天別出門了!」

「一個鞋子穿這麼久,我看你就是故意的!」

「吃早飯吃大半天,穿衣服恨不得穿半小時,說了快遲到了,你還給我慢吞吞的……」

隨著電梯關門,母子倆的聲音這才漸漸遠去,這場「鬧劇」終於告一段落。

「被迫旁聽」的我,除了感慨帶娃不易之外,對「催孩子」的可怕程度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在這些密集催促的言語中,旁人尚且能感受到巨大壓力,孩子又會遭受怎樣的傷害?

「要想毀掉一個孩子,就狠狠地催他。」

這句話從來不是開玩笑。

每個慢性子孩子背後

都有個急家長

生活中,「愛磨蹭」的孩子和「急性子」家長似乎總是同時出現。

在急性子爸媽眼裡,孩子的一舉一動都透著「慢」。

吃飯時的發呆是磨蹭,走路時突然的停頓是磨蹭,穿衣穿鞋的笨拙是磨蹭,時不時冒出的稀奇古怪的問題也是磨蹭。

其實,與其說這「一快一慢」天生不合拍,不如說,急性子爸媽們不知不覺被自己的「傲慢」蒙蔽了雙眼。

這種傲慢的本質,是自戀,是控制欲,也是不平等。

還記得楊爍父子上《爸爸去哪兒》時,楊爍對兒子「兇神惡煞」的樣子被無數網友抨擊。

孩子人小腿短,在崎嶇的山路上走得慢些。

他就惡狠狠地說:

再這麼慢,馬上退回到起點重新走。

被爸爸威脅之後,孩子的步伐顫顫巍巍的,速度未見提高多少,但臉上的神色卻是充滿驚恐和不安。

另一位湖南株洲的媽媽就更「厲害」了。

她為了催孩子做作業,硬生生催斷了自己的肋骨。

她坦言,自己催孩子學習已經成了家常便飯。

那天因為孩子只顧著玩遊戲,遲遲不肯開始做作業,她如往常一樣邊催促邊嘮叨。

沒想到剛怒吼了一嗓子,身體一陣劇烈疼痛,急急忙忙進了醫院才發現,肋骨骨折了。

回到家,孩子自然是被狠狠地教育了一通。

但是,很少有人思考,強勢催娃的爸媽真的得償所願了嗎?並沒有。

他們不僅沒能讓娃順利加快速度,還會陷入「越催越慢」的怪圈。

法國兒童精神專家克裡斯丁·弗拉維尼曾對此做過研究,她發現:

經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長大後要麼成了「極度依賴型」,事事不主動,全憑家長安排。

要麼成了「極度反叛型」,專門和父母意見對著幹。

這兩種類型背後,暴露出孩子同一種態度:

非暴力不合作。

他們並不激烈反抗,只是通過消極應對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謝爾頓》

這種「你越催我,我越不想做」的心態一旦形成了習慣,孩子將徹底喪失生活與學習的主動性。

不知不覺中,爸媽的催促、怒吼和嫌棄,成了刺向孩子的尖刀。

催孩子的後果原來這麼可怕……

前幾天,閨蜜和我抱怨兒子吃飯磨蹭。

她說兒子明明以前在幼兒園吃得好好的,這段時間一直在家,一到吃飯就各種不配合,非得奶奶在屁股後面追著跑。

其中一句話讓我印象最深:

「一頓飯我們估計要說幾十次『快點吃,飯菜要冷了』,真感覺自己生了個祖宗。」

圖片來源:電視劇《天才保姆阿銀》

我直接問她:「你們有沒有試過乾脆就不催他,讓他自己吃?」

閨蜜遲疑了半天才回:

「我們追著喂,他都吃這麼慢,要是讓他自己動手,速度慢不說,還得弄得到處都是,不是更麻煩了嗎?」

這恰恰暴露了大多數家長「催孩子」的真實心理。

有時候,孩子並不是不會做一件事,也不是不願意獨立完成,但家長們往往連機會都不給。

一通「催促+責怪」的冷水當頭澆下來,硬生生把他們想嘗試的念頭都熄滅了。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說的正是這種情況。

當一個人總是被否定、被認為做不好一件事,久而久之,他就會真正陷入到自我懷疑之中:

反正我做不好的,那我乾脆就不做吧。

很顯然,這與爸媽催促的初衷背道而馳,但孩子卻會把那些催促中說的氣話當了真。

同時,「催孩子」還有一個隱性傷害:情緒失控。

回想一下,每當催孩子快點時,爸媽們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

一定是急躁、不耐煩的,有時甚至伴著暴怒。

在這種強烈的負面情緒影響下,父母一方面會口不擇言,對孩子施加語言暴力。

另一方面也會不知不覺將焦慮與不安傳遞給孩子,加劇他們的拖拉。

美國密西根大學的伊桑博士通過實驗證實:

當人遭遇語言暴力時,大腦區域同樣能感受到痛覺,這種痛覺與肉體痛覺能達到幾乎相同的級別。

另一項研究結果更觸目驚心:

那些經常被吼叫、被痛罵的孩子,大腦結構會發生不可逆的改變。

這種改變會影響他們處理感覺信號,還會降低控制情緒的能力,甚至提高罹患抑鬱症、焦慮症的概率。

孩子在聽到那些催促和痛斥時,哪怕外表若無其事,但內心早已傷痕累累。

圖片來源:電視劇《不完美的她》

當爸媽以為自己只是習慣性地催孩子,是「為孩子好」,實際上卻可能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傷害。

相關焦點

  • 孫儷每天催娃800遍:孩子的磨蹭,其實是你催出來的
    父母催太多,會擾亂孩子節奏媽媽們覺得不停嘮叨、催促的生活痛苦異常,可對於孩子來說,又何嘗不是呢?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催孩子,覺得只要我們催的急一點,孩子就能馬上去做。面對磨蹭的孩子不催能怎麼辦?聰明的父母都懂得適當放手,給孩子支配時間的權力,承擔後果的機會,這樣孩子才能慢慢學會安排時間,養成自律、自我管理的習慣。
  • 孩子「拖延症」,後果很嚴重!得治
    孩子&34;,後果很嚴重!得治!現在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有&34;的情況。實際上,拖延症在孩子中比較常見,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更是多發事件。拖延症在學習上表現為寫作業時,一會要喝水,一會要上廁所,一會又餓了。一般一小時能完成的家庭作業,可以拖成兩個多小時還完成不了。在生活中,拖延症也很常見。
  • 父母越催催催,孩子越慢慢慢!孩子磨蹭?聰明家長都這樣做
    太形象了,瞬間讓我回憶起小時候被媽媽催的場景,和朋友聊起,每個人都說自己被催過。催孩子似乎是每個媽媽的必備技能,催吃飯催洗手催出門,孩子每做一件事,都伴隨著家長的催促。但很多人會發現,孩子可不是家長能催動的,甚至是越催越磨蹭。這是怎麼回事呢?
  • 孩子為什麼磨蹭?因為你只會催催催
    ,爸爸催催催,孩子看熱鬧;……如果父母雙方當中有磨蹭行為的,孩子會學習得很快。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01提前一點提醒很多家長都是10點鐘要出門,9點58才把孩子從玩具堆裡拽出來,這時候家長已經沒時間磨蹭,就只能瘋狂催孩子。
  • 孩子寫作業故意拖拉怎麼辦?催催催只會讓自制力變更糟
    其實自己也不想催他,可是不催娃是真的可以拖著不寫,催就要搞得親子關係瀕臨崩潰,感覺是無解的死局啊!想到未來還要催娃做十幾年的作業,不禁感覺眼前發黑……「自律」是一個自己逼自己的過程,要不停的被壓力、自我否定、愧疚感乃至恐懼感來來回回的折磨,是會感到很痛苦的。
  • 出生率下降,國家「催生大軍」開始行動,再不生娃後果很嚴重?
    出生率下降,國家「催生大軍」開始行動,再不生娃後果很嚴重?推薦語:近年來,90後們身上都面臨著2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一個就是找對象結婚,另一個則是生娃。在父母一輩人看來,孩子長大了結婚生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可沒想到現在的年輕人的想法卻和父母們恰恰相反。90後群體中不少人認為,單身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好,不結婚自然也就不會有帶孩子的煩惱,更沒有棘手的孩子教育問題,也沒有隨著孩子出生就引起的重重家庭矛盾。
  • 孩子磨蹭,竟是家長催出來的?90%的家長都中招
    ,家長的火氣就往上躥一分,到最後,往往以吼來結束這部「催催催」交響曲。,家長在這之前收拾利索,在客廳等著孩子,不催不喊。孩子什麼時候收拾好了,就什麼時候再出門。會不會上學遲到?也許會。那孩子只能接受遲到的後果。
  • 不讓孩子學畫畫,後果真的好嚴重!
    為什麼讓孩子從小學畫畫呢?不讓孩子學畫畫的 嚴 重 後 果!!!繪畫是開發右腦的黃金途徑,讓孩子練習繪畫,能培養其觀察能力。優秀是一種習慣,從小優秀、樂觀、開朗的孩子會在潛意識裡更加自信 通過特長走向更高的平臺現在的孩子有非常多展示自己特長的機會,孩子有足夠優秀的作品,各類比賽、活動能獲取更多開闊眼界,鍛鍊能力的機會!
  • 孫儷催孩子800遍都沒用!臺灣女星1招就搞定!孩子磨蹭真愁人
    ,催了800遍,人都要催爆炸了,但是孩子們就像沒聽見一樣,越來越磨蹭,她也想不出什麼具體的解決方法,只能開啟新一輪的800遍狂催。,催了孩子更磨蹭。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作為成人看到孩子的磨蹭,就會開始替孩子著急,從而忍不住的催促。但是日本的一位精神科醫生水島廣子證明:3到6歲的孩子,處於一個發育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如果受到催促,會被嚴重的打亂節奏,導致身體開始出現不良狀況,例如早熟、沒耐心等。
  • 批評孩子會造成嚴重後果
    雖然有些孩子可能能夠適應這種情況,但只避免使用負面表情,但避免使用所有面部表情可能會阻止兒童看到正面表情。這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未來關係,也可能是受到高度批評的孩子面臨抑鬱和焦慮之類風險的原因之一。當我們對孩子的失誤採取最嚴厲的懲罰時,我們會鈍化自然後果(後悔,尷尬)的影響,並讓他們以憤怒或怨恨的形式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們身上。嚴厲的教育滋生了恥辱當我們陷入困境時,犯了一個錯誤或讓某人失望,我們對此感到難過。您的孩子也是如此。
  • 孩子經常腹瀉,別不當回事,處理不好後果很嚴重
    孩子經常腹瀉,別不當回事,處理不好後果很嚴重 2020-05-08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為何孩子越催越磨蹭?其實不「催」,娃會做得更好,只是需要技巧
    」的想法,老母親直接代替了孩子思考,就幹一件事情:「催」,催促孩子去完成計劃。2、催促,又成了孩子眼中的「嘮叨老媽子」催的話,連自己都感覺自己很討厭,成為了一個「嘮叨」的不行的黃臉婆。這樣下去的話,不僅是孩子,就連自己就要變得麻木了。這可如何是好?
  • 家長越催,孩子越慢?對付磨蹭,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老師每天催他,他卻像是無動於衷。弟弟小時候也常被媽媽催促,包括現在,我媽還是忍不住每天催他做這做那。我催孩子的感覺跟我媽催弟弟的感覺一樣!經常是半個小時過去,孩子只寫了幾個字。任憑父母怎麼催促,好像都提不起來孩子的效率。孩子越慢,父母越急。父母越催,孩子越慢。這簡直就是一個死循環。
  • 心理學家:孩子太磨蹭?因為你總是催催催
    「磨蹭/催促」模式曾經在我家天天上演:早起被催起床,中午催吃飯,放學催寫作業,晚上催睡覺,一天無數場,循環上演。忙完我的對象,又過來管我孫子,磨磨蹭蹭哄著他吃飯,才幾個月大總是催催催。」從起床,到出門,一家人也就只要做幾件事情,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我婆婆卻一直念叨個不停:鑰匙拿了嗎?沒有。——催。飯盒拿了嗎?沒有。——催。口罩戴了嗎?沒有。——催。
  • 天天催孩子「快一點」,當心兒童焦慮:拖拉的孩子怎麼「治」?
    好不容易把孩子哄起來了,卻磨磨蹭蹭,刷牙洗臉間,早餐已經涼了,這時你已經忍不住要催孩子「快一點」了。,盯著包裝袋上的字開小差,你又沒忍住,催孩子再吃快點。但說到這裡,很多家長也非常茫然:「我也不想天天催孩子,可不催,孩子能磨蹭一整天
  • 天天催孩子「快一點」,當心兒童焦慮:拖拉的孩子怎麼「治」?
    好好一個周末,你準備帶著孩子出去玩。做完了早餐,發現孩子還在睡。好不容易把孩子哄起來了,卻磨磨蹭蹭,刷牙洗臉間,早餐已經涼了,這時你已經忍不住要催孩子「快一點」了。等打理好了早晨的洗漱,一桌子人吃著早飯,大人已經吃飽了在收拾,孩子卻還在一口一口慢悠悠地喝著豆漿,盯著包裝袋上的字開小差,你又沒忍住,催孩子再吃快點。
  • 孩子總愛磨蹭拖拉,越催促後果越嚴重,自律從來都不是被逼出來的
    文丨飯飯媽來自一位母親心底的聲音:「你為什麼越催越慢?」「你怎麼回事?馬上要遲到了,你還在那裡磨磨蹭蹭!」01孩子愛磨蹭拖拉,後果到底有多麼嚴重?這樣的想法是很容易打擊孩子的自尊心的,所以,家長應該從此刻開始就注意孩子這方面的情況。確實,拖延磨蹭這個毛病,仿佛已經成為了很多小孩子的通病,也是令很多父母都頭疼的難題,自己催也催了,罵也罵了,怎麼孩子就是沒有一點改變呢?為什麼孩子就是如此喜歡磨蹭呢?
  • 孩子的慢吞吞,都是家長們催出來的
    在帶孩子上,大人們總是火急火燎的催促,「快點快點,趕緊寫作業」,「快點快點,水杯書包作業本,快遲到了」,這也許是很多家庭的寫照,但是孩子們卻無動於衷,還是不緊不慢的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讓家長更加的著急上火,其實,孩子的慢吞吞,都是家長們催出來的。
  • 別再讓孩子,叫陌生人爺爺奶奶了,後果很嚴重
    導讀:別再讓孩子,叫陌生人爺爺奶奶了,後果很嚴重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別再讓孩子,叫陌生人爺爺奶奶了,後果很嚴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打噴嚏、流鼻涕不一定是感冒,後果可能更嚴重
    孩子打噴嚏、流鼻涕不一定是感冒,後果可能更嚴重 2020-10-27 0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