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鄰居家就鬧騰上了,媽媽的吼聲和孩子的哭聲響徹整棟樓。
「跟你說了多少遍,快點,快點,快點,就是不聽!你再這麼磨蹭今天別出門了!」
「一個鞋子穿這麼久,我看你就是故意的!」
「吃早飯吃大半天,穿衣服恨不得穿半小時,說了快遲到了,你還給我慢吞吞的……」
隨著電梯關門,母子倆的聲音這才漸漸遠去,這場「鬧劇」終於告一段落。
「被迫旁聽」的我,除了感慨帶娃不易之外,對「催孩子」的可怕程度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在這些密集催促的言語中,旁人尚且能感受到巨大壓力,孩子又會遭受怎樣的傷害?
「要想毀掉一個孩子,就狠狠地催他。」
這句話從來不是開玩笑。
每個慢性子孩子背後
都有個急家長
生活中,「愛磨蹭」的孩子和「急性子」家長似乎總是同時出現。
在急性子爸媽眼裡,孩子的一舉一動都透著「慢」。
吃飯時的發呆是磨蹭,走路時突然的停頓是磨蹭,穿衣穿鞋的笨拙是磨蹭,時不時冒出的稀奇古怪的問題也是磨蹭。
其實,與其說這「一快一慢」天生不合拍,不如說,急性子爸媽們不知不覺被自己的「傲慢」蒙蔽了雙眼。
這種傲慢的本質,是自戀,是控制欲,也是不平等。
還記得楊爍父子上《爸爸去哪兒》時,楊爍對兒子「兇神惡煞」的樣子被無數網友抨擊。
孩子人小腿短,在崎嶇的山路上走得慢些。
他就惡狠狠地說:
再這麼慢,馬上退回到起點重新走。
被爸爸威脅之後,孩子的步伐顫顫巍巍的,速度未見提高多少,但臉上的神色卻是充滿驚恐和不安。
另一位湖南株洲的媽媽就更「厲害」了。
她為了催孩子做作業,硬生生催斷了自己的肋骨。
她坦言,自己催孩子學習已經成了家常便飯。
那天因為孩子只顧著玩遊戲,遲遲不肯開始做作業,她如往常一樣邊催促邊嘮叨。
沒想到剛怒吼了一嗓子,身體一陣劇烈疼痛,急急忙忙進了醫院才發現,肋骨骨折了。
回到家,孩子自然是被狠狠地教育了一通。
但是,很少有人思考,強勢催娃的爸媽真的得償所願了嗎?並沒有。
他們不僅沒能讓娃順利加快速度,還會陷入「越催越慢」的怪圈。
法國兒童精神專家克裡斯丁·弗拉維尼曾對此做過研究,她發現:
經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長大後要麼成了「極度依賴型」,事事不主動,全憑家長安排。
要麼成了「極度反叛型」,專門和父母意見對著幹。
這兩種類型背後,暴露出孩子同一種態度:
非暴力不合作。
他們並不激烈反抗,只是通過消極應對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謝爾頓》
這種「你越催我,我越不想做」的心態一旦形成了習慣,孩子將徹底喪失生活與學習的主動性。
不知不覺中,爸媽的催促、怒吼和嫌棄,成了刺向孩子的尖刀。
催孩子的後果原來這麼可怕……
前幾天,閨蜜和我抱怨兒子吃飯磨蹭。
她說兒子明明以前在幼兒園吃得好好的,這段時間一直在家,一到吃飯就各種不配合,非得奶奶在屁股後面追著跑。
其中一句話讓我印象最深:
「一頓飯我們估計要說幾十次『快點吃,飯菜要冷了』,真感覺自己生了個祖宗。」
圖片來源:電視劇《天才保姆阿銀》
我直接問她:「你們有沒有試過乾脆就不催他,讓他自己吃?」
閨蜜遲疑了半天才回:
「我們追著喂,他都吃這麼慢,要是讓他自己動手,速度慢不說,還得弄得到處都是,不是更麻煩了嗎?」
這恰恰暴露了大多數家長「催孩子」的真實心理。
有時候,孩子並不是不會做一件事,也不是不願意獨立完成,但家長們往往連機會都不給。
一通「催促+責怪」的冷水當頭澆下來,硬生生把他們想嘗試的念頭都熄滅了。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說的正是這種情況。
當一個人總是被否定、被認為做不好一件事,久而久之,他就會真正陷入到自我懷疑之中:
反正我做不好的,那我乾脆就不做吧。
很顯然,這與爸媽催促的初衷背道而馳,但孩子卻會把那些催促中說的氣話當了真。
同時,「催孩子」還有一個隱性傷害:情緒失控。
回想一下,每當催孩子快點時,爸媽們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
一定是急躁、不耐煩的,有時甚至伴著暴怒。
在這種強烈的負面情緒影響下,父母一方面會口不擇言,對孩子施加語言暴力。
另一方面也會不知不覺將焦慮與不安傳遞給孩子,加劇他們的拖拉。
美國密西根大學的伊桑博士通過實驗證實:
當人遭遇語言暴力時,大腦區域同樣能感受到痛覺,這種痛覺與肉體痛覺能達到幾乎相同的級別。
另一項研究結果更觸目驚心:
那些經常被吼叫、被痛罵的孩子,大腦結構會發生不可逆的改變。
這種改變會影響他們處理感覺信號,還會降低控制情緒的能力,甚至提高罹患抑鬱症、焦慮症的概率。
孩子在聽到那些催促和痛斥時,哪怕外表若無其事,但內心早已傷痕累累。
圖片來源:電視劇《不完美的她》
當爸媽以為自己只是習慣性地催孩子,是「為孩子好」,實際上卻可能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