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十一點半,我在忙碌中我突然看到一個平常不坐輪椅的患者坐在輪椅上。
我就問:「周大姐,今天怎麼坐上輪椅了」?周大姐回答說:「老頭子嫌我走的慢,是他叫我坐輪椅的」。老爺子推著輪椅,邊走邊說:「是她自己不想走路,要坐輪椅的」。聽到這對老兩口的對話,惹的大家都笑了。
為什麼我會關心這位患者坐輪椅呢?
因為我們每一位醫護人員都鼓勵患者們,能動能走就一定要走,儘量保持獨立,保持身體各個部位包括內部器官的肌肉力量以及運動功能。
可是有很多患者,心理健康問題大於生理健康問題。他們的身體往往問題不大,甚至與常人無異,但是心理上頹敗了,失望了,導致整個人看起來無精打採,以至於看起來病殃殃的。
所以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對這樣的患者,更多的是要重視治療他們的心理問題,喚起他們對生活的希望與鬥志,由裡到外激發與疾病鬥爭,與生活挫折鬥爭的勇氣。內外兼修從而達到或者接近恢復正常。
對疾病知識了解的不夠。
因為疾病對身體造成的各種不適而感到焦慮鬱悶甚至喪失希望而頹廢。
看到身邊的正常人就覺得自己很委屈,認為自己為什麼要得病,為什麼別人都不得病,偏偏自己得病,是自己運氣不好,倒黴等心理,所以覺得自己委屈。
暗示自己是病人,需要被照顧,需要被人愛,需要被關注,希望身邊的親人朋友們都來關注關心自己,重視自己,要有存在感。
如果沒有人陪在身邊,就不開心,覺得自己沒人愛了,沒被重視。
我是病人,我什麼都不能做了,我不能做體力活,不能買菜做飯,不能打掃衛生,不能洗衣做飯,總之,以患病的名義能躺就躺,能不動就不動,除了吃飯以外什麼事兒都不能做了。
面對以上的這些負面情緒我們應該怎麼調整心態,讓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認真對待生病的心理變化呢?
每個生病的患者都希望得到醫護人員的關心和關注,特別是對他們普及相關的疾病知識,讓患者了解理解各種治療方法的目的,理論。打消他們內心盲目的憂慮焦躁甚至放棄治療的心理狀態,激發他們面對疾病面對生活的鬥志與激情,燃起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從而由內到外,走向身心健康。
還有就是主動積極跟患者們說話聊天甚至開開玩笑,一聲簡單的稱呼,就能讓患者感覺到自己在人群中,在社會裡有存在感,有人重視他們,良言一句三冬暖嘛。。。
運動能使人快樂,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很多資料都說了,運動能減壓,產生興奮激素,運動多的人往往更陽光,說話辦事更乾脆利落。所以我們要鼓勵患者多活動多運動,哪怕出門曬曬太陽,吹吹風,幾分鐘都行,不要老躺床上,多下地走動走動,多活動活動精骨,保持肢體肌肉的力量,保持內部器官的活動功能。避免長期臥床引起的肌肉萎縮及血栓的形成。
在疾病的治療與康復過程中,離不開家屬的陪伴與協助。指導家屬按醫囑定時提醒患者吃藥,治療,指導康復訓練動作,陪伴患者去做檢查,協助患者進行日常起居生活護理。給與患者更多的關懷,不是簡單的準備好各種物質,更多的是陪他們說說話,聊聊天,往積極陽光的一面引導,他們就能恢復的更快,治療效果也會更好,從而走向內外協調,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