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6月11日晚,美國「第一千金」伊萬卡發推文稱,「Those who say it can not be done, should not interrupt those doingit—Chinese Proverb」。直譯過來是,中國有句諺語——那些說某事不可能完成的人,不應該打斷正在實際做事的人。
但這具體是哪句諺語?這句話很快引起了中國網友圍觀。
有網友引經據典。
「聖人以身體之。」——這句話出自《淮南子·氾論訓》,大意是聖賢之人親身來體察它。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這句出自《荀子。性惡》,大意是與其坐著說,不如站起來去做。
「觀棋不語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這句獲得了不少網友點讚,被認為翻譯得非常靠譜。
也有網友直接跳出了「諺語」這個限定範圍。
一位網友直接引用了寓言《列子·湯問·愚公移山》中的故事——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也有不少符合這句英文的當代諺語出現在微博中。
「沒有調察研究,就沒有發言權。」
也有網友覺得這句英文可以翻譯得更「俗」一點。
「站著說話不腰疼。」
馬路上有一毛錢:我還是感覺 you can you up , no can no bb比較好。
此外,還有人覺得,這其實是一種引用名人名言的「套路」。
ItsEThan:當年我寫作文引用名言也是這樣的
沒故事的小張同學:中國:我沒說過這
記者也查詢了一家致力於探究英文名句出處的網站。這家英文網站顯示,雖然這句話曾出現在諸多英語文章中,並且有多種出處的說法,但該網站同時聲明,並未找到任何可靠的依據。
這家網站註明了多家曾出現這句話的出處,而其中最早的一篇出自1903年的一本名為「The Public」的雜誌。
在隨後的幾十年裡,這個表達方式又出現了不同的說法,並且每次引用的表達方式也多少有所區別。例如,1924年,《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刊登了一篇簡明版的格言,但沒有註明出處。文中將這句話稱為「著名的美國諺語」。
直到1962年,一家名為Adult Leadership的雜誌將這句話的出處歸到了孔子名下。此後,有關這句話是中國諺語的說法才開始多了起來。
但這以後的出處仍有變化。2004年,這句話的來源又成了「劇作家蕭伯納在一本關於史密森尼的歷史書中」。不過,該網站在總結中認為,這種與蕭伯納的聯繫是假的。
或許這只是西方對於中國諺語的一種「以訛傳訛」。不過也有網友覺得,這才正是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處。
小新推薦
除了握手,金正恩川普上午都聊了些什麼?
最新大學生就業報告出爐!這7個專業找工作很容易
編輯:董嬌
責編: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