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常常將「窮養兒富養女」的教育方式掛在嘴邊,向兒女傳達著樸素的金錢觀念。
幾乎很少有孩子在童年的時候,會被允許支配一定數目的金錢,導致孩子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於消費觀和金錢觀有一定的缺失,雖然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長,每個人漸漸也都有了更理性的判斷,但在充滿各種消費誘惑的當下,如果不對這種情況加以重視,可能會釀成嚴重的後果。
最近,一對甘肅大學生情侶,於南京的一所酒店公寓內告別人世,從目前公布於眾的信息來看,致使這對正值青春年華的年輕人,用這種方式了解自己的一生的,是繁重的網貸債務,而男孩陳曉偉也在自己的絕筆中寫到,生活太累了,失望了。
數萬元的債務,就讓這兩個年輕人不堪重負,作出放棄生命的選擇麼?或許,還有其他不為人知的原因,但對於網貸,家長和孩子都要提高警惕,這不是隨意就能觸碰的東西,而這就需要家長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念。
家長總是想給孩子最好的,用儘自己的財富,給孩子買自己能承擔的最好的吃穿用度,這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這樣的物質層面上的優越,的確能夠讓孩子獲得滿足感和快樂。
但與此同時,不能忽略孩子內心的供給。
外在的這些東西會避免孩子自卑感的產生,但也正是因為長期依賴於父母所提供的這些物質資源,使得他的快樂和優越感都會越來越依賴於家庭,對自己的認可也慢慢來自於他人的目光和評價,逐漸失去自我充實的能力。
家長過於注重金錢,容易導致孩子的成長也依賴於金錢,如果有一天錢不夠了,那麼心靈上的空虛感也會蜂擁而至,最終做出不理智的決定和選擇,只有自我內核強大了,才能不受這些物質生活狀態的影響,從容不迫的生活。
許多出身並不富裕的家庭的孩子也能自尊自愛,不卑不亢,背後都有家庭在心靈上的支撐,用愛滋養孩子的作用遠遠大於用金錢包裝。
我們常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嘗到了好日子的甜頭,也就更加抗拒承受挫折。對於習慣了在舒適環境生活的,一點生活中的不如意都可能會成為更大的打擊甚至是災難,
平時在物質條件上被過分滿足,孩子根本不知道錢的來之不易,記得曾經有一個當小學教師的朋友講過,有一次班上的隨堂測試沒有一個人拿到一百分,原因就是有一道題是讓給一個小作業本的價錢填單位,孩子們填寫的都是8元,沒有人覺得一個作業本其實才八毛錢。
沒有了價格觀念和金錢概念,也就很難做到理性消費,更不可能會客觀冷靜地理財投資,畢竟,只要錢花光了,朝家裡要就好了。
同時,父母也要幫助孩子去分辨,怎樣的消費是必需的,哪些時候是並不需要的。尤其是在孩子還沒有自己的收入的時候,把盲目消費的想法掐住,才不會在之後演變成更惡劣的情況。現在許多孩子的想法是及時行樂,有錢先花在美食娛樂,衣服鞋子這些一次性的享受消費上,而不願意去考慮學習,生活,保險,房車這些真正有必要的消費,最後連滿足生活基礎需要的錢都沒有了,也就陷入了無法翻身的境地。
而對於沒有太多收入來源的年輕人,一旦掉進「網貸」的坑窪,就會被拖進生活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