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學歷史源遠流長,從5千年前的結繩計數,到夏商時期以甲骨文記載大數據,後來由於農耕的需求,幾何算術得到了發展,到宋元時期,許多成果領先於當代。可是到了明朝八股取士的制度一開,中國數學就此一落千丈。
日本數學家山上一夫在他的名著《中國算術之特色》一書中寫到:「中國之算術,歷史甚長,且生於偉大的文明系統中,然不能比較豐富發達者,其主因在於中國算學家,多不以算術為專業,此種意見,或亦非過驗」。
他講的並不錯,翻看中國數學史典籍,隨便舉出一個有名的數學家,比如唐朝有名的天文歷算家一行,他是密教五祖之一,他並不是專研數學,花在佛學的時間就多於數學時間。
南宋大數學家秦九韶,是在當官時發現軍事部署、財政管理、建築工程如果不會進行計算會造成「財蠹力傷」,而且計算的失誤「差之毫厘,失之千裡」,對公私部會造成損害,從而精研數理以便「通神明,順性命」」,並利用他來「經事務」。
1955年,毛子水先生在《中國科學思想》一文說到,中國科學的落後有以下五點原因。
(一)政治方面-中國自秦以來,大半時間是天下統一。一個統一的天下,人們就會因襲故常,不會想出奇技淫巧以相尚。和歐洲各國的聯繫很少,便要出齊制勝相競爭,有競爭就有進步。
(二)社會方面-中國社會是農業社會,人民樂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所追求的不過是牛羊膘肥,工具也止於精良的犁耙,容易滿足現狀。而科學的發展追求與不斷的創新,永無知足的時候,所以中國社會的結構,也是不利於科學的發展。
(三)考試制度方面-中國的科舉考試是士人唯一途徑,而考試的範圍卻沒有科學的科目在類,自然打擊讀書人在科學上的興趣,即使唐代考試中有明算,但程度淺易。
最重要的是,整個考試制度都是以考經史類,自然科學在這種情況下,永無出頭之日。
(四)教育制度方面-西方的學校和專業學會,正是孕育科學的地方,而這些機構在民國以前50多年是不存在的。
中國的學校只教導「修己治人之方」,注重的是道德修養、處世之道,至於研究自然事物的學問,是比不上西方的。西方的各種專業學會,更是中國一直沒有的,所以自然科學不發達。
(五)經濟方面-科學的研究是基於兩個方面,一是需要,二是人類的好奇心和求進心。日常生活中有這種那種的需要,我們就會發明這種那種的東西滿足需要。好奇心則是人人皆有,中國人也不例外,四大發明也莫過發明與此。
可是科學研究精於求精,更有賴於充實的經濟基礎,辦學校要錢,搞研究也需要錢。
中國近代也建立了不少大學,科學的研究工作也付出了不少的汗水,但當時中國處於內戰連連,外患不斷的時期,政府的財政入不敷出,對教育的經費自然不足,經濟不能健康發展,自然科學也就慢慢落後於西方國家。
點個關注,再走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