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新京報訊(記者 王春蕊)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形勢的明顯好轉,以及各地復工復產的穩步有序推進,消費券成為許多地方政府擴大內需、穩定服務業的重要政策工具。
對此,兩會期間,在新京報舉辦的全國「兩會經濟策」系列中,眾多代表委員熱議「消費券——助力消費復甦 拉動中小企業發展」。關於本輪發放消費券呈現哪些新特點,取得了哪些成效,以及如何保障消費券發放公平性,成為專家們的熱點話題。
平臺線上發券成主流,不斷向非剛需領域傾斜
自今年3月下旬起,各地陸續採用發放消費券的方式刺激消費。本輪各地政府發放消費券普遍選擇與各大平臺,包括生活服務類電商平臺(美團)、支付平臺(支付寶、微信)及銀聯雲閃付等合作,線上發放電子券。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政府與有能力、有經驗、多場景的綜合服務類平臺合作是很有效的方式。通過平臺的大數據模型將消費券的設計更加細化,引導促進受疫情影響的非剛需行業消費,從而增強消費券的乘數效應。
由於非剛需行業,如餐飲行業、文旅、本地生活服務等,具有較長產業鏈,橫向關聯行業較多,可以帶動鏈條性消費復甦,因此,這些領域應當成為消費券發放的重點。
據美團研究院數據顯示,美團發放消費券對於受到疫情嚴重衝擊的餐飲、旅遊等生活服務行業的「回血」起到了重要作用,活動期間參與活動商戶的店均交易額超出未參與活動商戶178%。
全國人大代表、鄭州銀行董事長王天宇表示,消費券要向非剛需領域傾斜,首先要做到對發放群體的傾斜,即針對低收入群體發放消費券。
消費券帶動中小企業復甦,提振消費信心恢復
「消費券可以在短期內刺激消費增長,放大消費券乘數效應。」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競爭法中心副主任黃晉說。本輪消費券在刺激消費、提振市場信心等方面,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據美團研究院數據顯示,消費券對消費信心有明顯的提振效應,多地參與活動的消費者首次使用消費券一周後的消費額提升超10倍。
而且美團在行業內率先建立了全系「安心」標準,涵蓋「安心吃」 、「安心住、」「安心玩」、「安心服務」等生活服務各個領域,讓用戶在安全的環境中放心到店消費,提振消費信心,加快消費復甦的腳步。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新經濟導刊執行社長、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克力表示,本輪消費券發放從傳統消費券向數字消費券升級,運用大數據對人群進行精準畫像,將消費券提供給更需要的人,提振消費信心的恢復。
消費券不僅讓消費者受益,也讓企業經營不斷得到改善。黃晉認為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消費券是穩住中小企業的重要內容之一。據美團研究院數據顯示,受益於美團消費券活動的商家中,中小商戶佔比達88.5%,活動前後的日均交易額增長52.9%。
消費券從消費端發力,帶動從原材料投入、中間品生產和加工以及製成品銷售等多環節的投入,從而解決目前外需不足問題,緩解中小企業經營壓力,促進中小企業復甦,並擴大城鄉就業。
王天宇也表示,當前除了要對諸如低收入群體有所傾斜和針對性發放消費券外,中小企業也是另一需要注意到的群體。
王天宇表示,目前一些地區發放的消費券未能做到指定的小門面消費,只能在指定的商場或大的餐飲品牌。但實際上小企業也急需要復工復產,它們能帶動的就業崗位很多,因此消費券使用的對象除了大型商場外,還應該覆蓋到小企業、小商戶。
除此之外,黃晉也建議消費券可以通過指定用途,對特定行業給予拉動,如鄉村旅遊、餐飲、本地生活服務等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充分釋放消費潛力。
保證消費券發放的公平性,鼓勵多元化、多渠道創新發券方式
雖然消費券發放已在各地實踐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目前惠及的人次還比較有限,一些地區在停發消費券後又出現了消費回落的現象。因此,發放消費券在注重效率的同時也應兼顧公平。
對此,黃晉認為,政府發放消費券其實質是一種補貼問題。在實施補貼發放消費券的過程中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實施政策要公開透明,要依法依規,既要通過政策提振經濟,又要注意維護市場公平競爭。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特別是政府和政府相關部門在評估發放消費券的受委託主體和渠道時,就要考慮公平競爭的問題,不能只和大的平臺合作,還要加大與中小平臺合作,保障參與覆蓋的多元化和廣泛性」黃晉建議。
鄭秉文建議消費券發放應該不斷創新,多元化、多渠道促進消費復甦。比如上海推出的「五五購物節」,鄭秉文就認可其模式,認為這是不錯的創新模式。地方財政無須支出,但通過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同樣能取得「1+1>2」的效果。
對於多元化創新的發券方式,全國政協委員、威達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桐宇建議將消費券由短期的應急手段轉為長期的政策槓桿,模式由政府單一出資轉為政府拉動、企業等多方參與,讓消費券成為下一步復工復產、拉動消費的核心措施。
編輯:李碧瑩 校對:危卓
投稿、合作、聯繫我們: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