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高勒毛都2號墓地M189號墓葬全貌
中蒙聯合考古隊正在進行發掘工作
出土物——鎏金銀龍
棺材內部底層,鋪的若干層織物之間,夾雜著黍、藜、木屑等物。
中蒙聯合考古隊正在M189號墓葬內進行發掘工作
趴在槨板上的人骨
M189號墓葬內,考古人員搭建的支護結構,防止砂土隨時可能發生的坍塌。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康翔宇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關注河南考古的朋友們對蒙古國高勒毛都2號墓地應該並不陌生。作為河南省與蒙古國合作的考古項目,同時也是中國考古隊首次在蒙古國開展的匈奴貴族墓葬考古項目,高勒毛都2號墓地在經歷了持續三年的發掘後,取得階段性進展,在2019年6月至7月,中蒙聯合考古隊順利完成M189號墓葬的發掘,這座距今2000多年,相當於西漢時期的匈奴貴族墓葬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歷時三年M189號墓葬收穫頗豐
在蒙古國高勒毛都2號墓地內,M189號墓葬雖說不是面積最大的墓葬,但卻是已知年代最早的一座。這座「甲」字形大墓由主墓、陪葬墓及祭祀石列等部分組成。中蒙聯合考古隊在2017年和2018年對陪葬墓、祭祀石列以及主墓部分結構進行了發掘,並取得階段性成果,大河報·大河客戶端也曾進行專題報導。
而在2019年6月,一支由來自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5名考古學者組成的考古隊抵達高勒毛都2號墓地,開始了M189號墓葬第三個年度的發掘工作。
經過一個月的發掘,考古隊已完成M189號主墓的全部清理工作,理清了墓葬結構、回填砂石堆積形態、棺槨形制、墓葬年代、被盜時間等一系列問題,並出土了一批不同質地的珍貴文物。
項目中方領隊告訴記者:「就目前而言,我們已經能看出這個墓葬的埋葬特徵與以往發掘的匈奴貴族墓葬存在很多差別,比如墓葬頂部的積石分布、填土中的魚骨狀木頭層、木頭上的火燒痕跡、棺內的鋪墊物等。還通過仔細清理發現了墓葬的盜洞支護結構等,這些信息對於全面了解匈奴貴族葬俗有著重要價值。」另外,據該領隊介紹,通過碳十四測年等手段,M189號墓葬的年代和被盜時間已經基本確定,「墓葬相當於我國的西漢時期,被盜於稍晚一些的東漢時期,表明M189號墓葬是已發掘墓葬中年代最早的一個,尤其是被盜年代的確認,這在同類墓葬考古中屬於首次。」
M189號墓葬的出土陪葬品較為豐富,且質地不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也是本次考古隊隊長的藍萬裡博士介紹說,目前能夠辨別的出土物有銅鍑、帶獸面輔首銅器、銅質帶流器、鎏金銀龍、銀環、玉帶鉤、皮製馬具、毛髮織物等,涉及生活用品、車馬器和兵器三類,「從這些器物的做工和種類我們不難看出,它們的級別都比較高」。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要數一對鎏金銀龍了。「八九釐米長,分別位於外槨棚板上部人骨身下和槨內,造型基本一致。」藍萬裡告訴記者。這一對鎏金銀龍呈現比較明顯的西漢時期特點,根據其弧度分析,應是某種弧腹器物上的耳鋬。「之前蒙古方面也曾在其他匈奴墓葬裡發現過雕刻有龍形紋的器物,但是像這種單體龍形式的器物在匈奴貴族墓葬中還是第一次發現。」藍萬裡說。
趴在棺槨上的人骨究竟是誰?
當考古隊員對M189號主墓棺槨進行清理時,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在棺槨上趴著一具完整的人骨。「這個人骨是我們在整個高勒毛都2號墓地發現的唯一一具完整的人骨,但是他卻以這種很奇特的方式與我們見面了。」藍萬裡回憶說。
發現這具人骨時,因為槨板的斷裂坍塌它已經產生了位移,「他的左手壓在胸部,右手正往前探,整個人面部朝下,趴在了棺槨的邊緣。」藍萬裡告訴記者,這具人骨的上半身和坍塌的槨板已交錯在一起,「後來還是通過他的腿部我們才確定,他之前應該是趴在槨板之外的。」
但隨著主墓棺槨的開啟,考古隊員發現,在棺材中並沒有任何人骨。這就讓考古隊員們的心中產生了無數大大的問號:「棺材裡的墓主去哪裡了?這個趴在棺槨上的人,難道是墓主?這難道是匈奴當時不為人知的奇特葬俗?」
來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中方考古隊員孫凱告訴記者,「在2018年發現的盜洞,直接把墓室打通,延伸到了棺槨的一角,正好位於這具人骨腳部不遠的地方。」再結合之前發現的被盜一空的棺內隨葬品、其中一個位於人骨身下的鎏金銀龍、盜墓者為了防止盜洞坍塌而搭建的支護結構,這具人骨是不是得手後還沒來得及脫身就因盜洞塌方而被掩埋的盜墓者呢?
「目前來看,這具人骨究竟是盜墓者還是被盜擾至棺外的墓主,還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研究。」孫凱說。
棺內墊著黍和藜還分好幾層?
除了沒有墓主遺骨外,M189號主墓棺槨還有一個奇特之處,也引起了考古隊員的注意。
主攻植物考古領域的藍萬裡在清理棺槨時發現,在棺木底部有明顯的分層結構,通過提取物分析,藍萬裡發現了其中的玄機:棺內底部先鋪一層織物,然後再鋪一層帶殼的黍,並夾雜有少量的藜,其上復鋪織物,再鋪一層帶殼的黍和大量木屑,並夾雜有碎小炭屑和藜,最後鋪織物納屍。藍萬裡介紹說,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很明顯不會種植像黍和藜這樣的農作物,因此它們的來源和用途目前還不能確定,「我們推測,大量的木屑可能是用來除溼。但是這樣的分層結構在其他墓葬裡並沒有發現,這也是這個墓葬比較特殊的一點。這是不是一種葬俗,或者會不會因為它比其他墓葬都早,存在一個葬俗的演變過程都需要進一步確定」。
精心設計的80後隊員組合是本次考古的另一亮點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告訴記者,蒙古國高勒毛都2號墓地項目是河南省第一個走出國門的考古項目,項目隊員全部是80後,在三年的時間內,先後有4名不同專業方向的博士參加,「充分展示了河南考古行業的業務水平和國際化視野。從學術角度講,這也是中國考古學者首次直接參與到匈奴貴族墓葬的考古研究,為研究匈奴貴族喪葬習俗、兩漢時期北方草原與中原的文化和物質交流提供了珍貴的一手材料」。
而此次中方派出的考古團隊,也全部來自於河南,隊員的組成也經過了精心設計,「藍萬裡博士為隊長,英語很好,對科技考古尤其是植物考古領域很精通,負責溝通和協調;劉斌博士田野考古經驗豐富,孫凱和周潤山兩位隊員也都是有著豐富的田野經驗,這三位隊員能夠保證田野考古操作的規範和科學性;任瀟是專業的攝影師,專門負責影像記錄。這樣我們保證在田野發掘、影像記錄、數據採集等各方面都能夠有足夠專業的力量。同時,這也是我們能夠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就完成既定任務的重要保證。」劉海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