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骨趴槨上糧食鋪棺底 距今2000多年匈奴貴族墓葬初露真容

2020-12-13 大河網

蒙古國高勒毛都2號墓地M189號墓葬全貌

中蒙聯合考古隊正在進行發掘工作

出土物——鎏金銀龍

棺材內部底層,鋪的若干層織物之間,夾雜著黍、藜、木屑等物。

中蒙聯合考古隊正在M189號墓葬內進行發掘工作

趴在槨板上的人骨

M189號墓葬內,考古人員搭建的支護結構,防止砂土隨時可能發生的坍塌。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康翔宇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關注河南考古的朋友們對蒙古國高勒毛都2號墓地應該並不陌生。作為河南省與蒙古國合作的考古項目,同時也是中國考古隊首次在蒙古國開展的匈奴貴族墓葬考古項目,高勒毛都2號墓地在經歷了持續三年的發掘後,取得階段性進展,在2019年6月至7月,中蒙聯合考古隊順利完成M189號墓葬的發掘,這座距今2000多年,相當於西漢時期的匈奴貴族墓葬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歷時三年M189號墓葬收穫頗豐

在蒙古國高勒毛都2號墓地內,M189號墓葬雖說不是面積最大的墓葬,但卻是已知年代最早的一座。這座「甲」字形大墓由主墓、陪葬墓及祭祀石列等部分組成。中蒙聯合考古隊在2017年和2018年對陪葬墓、祭祀石列以及主墓部分結構進行了發掘,並取得階段性成果,大河報·大河客戶端也曾進行專題報導。

而在2019年6月,一支由來自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5名考古學者組成的考古隊抵達高勒毛都2號墓地,開始了M189號墓葬第三個年度的發掘工作。

經過一個月的發掘,考古隊已完成M189號主墓的全部清理工作,理清了墓葬結構、回填砂石堆積形態、棺槨形制、墓葬年代、被盜時間等一系列問題,並出土了一批不同質地的珍貴文物。

項目中方領隊告訴記者:「就目前而言,我們已經能看出這個墓葬的埋葬特徵與以往發掘的匈奴貴族墓葬存在很多差別,比如墓葬頂部的積石分布、填土中的魚骨狀木頭層、木頭上的火燒痕跡、棺內的鋪墊物等。還通過仔細清理發現了墓葬的盜洞支護結構等,這些信息對於全面了解匈奴貴族葬俗有著重要價值。」另外,據該領隊介紹,通過碳十四測年等手段,M189號墓葬的年代和被盜時間已經基本確定,「墓葬相當於我國的西漢時期,被盜於稍晚一些的東漢時期,表明M189號墓葬是已發掘墓葬中年代最早的一個,尤其是被盜年代的確認,這在同類墓葬考古中屬於首次。」

M189號墓葬的出土陪葬品較為豐富,且質地不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也是本次考古隊隊長的藍萬裡博士介紹說,目前能夠辨別的出土物有銅鍑、帶獸面輔首銅器、銅質帶流器、鎏金銀龍、銀環、玉帶鉤、皮製馬具、毛髮織物等,涉及生活用品、車馬器和兵器三類,「從這些器物的做工和種類我們不難看出,它們的級別都比較高」。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要數一對鎏金銀龍了。「八九釐米長,分別位於外槨棚板上部人骨身下和槨內,造型基本一致。」藍萬裡告訴記者。這一對鎏金銀龍呈現比較明顯的西漢時期特點,根據其弧度分析,應是某種弧腹器物上的耳鋬。「之前蒙古方面也曾在其他匈奴墓葬裡發現過雕刻有龍形紋的器物,但是像這種單體龍形式的器物在匈奴貴族墓葬中還是第一次發現。」藍萬裡說。

趴在棺槨上的人骨究竟是誰?

當考古隊員對M189號主墓棺槨進行清理時,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在棺槨上趴著一具完整的人骨。「這個人骨是我們在整個高勒毛都2號墓地發現的唯一一具完整的人骨,但是他卻以這種很奇特的方式與我們見面了。」藍萬裡回憶說。

發現這具人骨時,因為槨板的斷裂坍塌它已經產生了位移,「他的左手壓在胸部,右手正往前探,整個人面部朝下,趴在了棺槨的邊緣。」藍萬裡告訴記者,這具人骨的上半身和坍塌的槨板已交錯在一起,「後來還是通過他的腿部我們才確定,他之前應該是趴在槨板之外的。」

但隨著主墓棺槨的開啟,考古隊員發現,在棺材中並沒有任何人骨。這就讓考古隊員們的心中產生了無數大大的問號:「棺材裡的墓主去哪裡了?這個趴在棺槨上的人,難道是墓主?這難道是匈奴當時不為人知的奇特葬俗?」

來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中方考古隊員孫凱告訴記者,「在2018年發現的盜洞,直接把墓室打通,延伸到了棺槨的一角,正好位於這具人骨腳部不遠的地方。」再結合之前發現的被盜一空的棺內隨葬品、其中一個位於人骨身下的鎏金銀龍、盜墓者為了防止盜洞坍塌而搭建的支護結構,這具人骨是不是得手後還沒來得及脫身就因盜洞塌方而被掩埋的盜墓者呢?

「目前來看,這具人骨究竟是盜墓者還是被盜擾至棺外的墓主,還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研究。」孫凱說。

棺內墊著黍和藜還分好幾層?

除了沒有墓主遺骨外,M189號主墓棺槨還有一個奇特之處,也引起了考古隊員的注意。

主攻植物考古領域的藍萬裡在清理棺槨時發現,在棺木底部有明顯的分層結構,通過提取物分析,藍萬裡發現了其中的玄機:棺內底部先鋪一層織物,然後再鋪一層帶殼的黍,並夾雜有少量的藜,其上復鋪織物,再鋪一層帶殼的黍和大量木屑,並夾雜有碎小炭屑和藜,最後鋪織物納屍。藍萬裡介紹說,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很明顯不會種植像黍和藜這樣的農作物,因此它們的來源和用途目前還不能確定,「我們推測,大量的木屑可能是用來除溼。但是這樣的分層結構在其他墓葬裡並沒有發現,這也是這個墓葬比較特殊的一點。這是不是一種葬俗,或者會不會因為它比其他墓葬都早,存在一個葬俗的演變過程都需要進一步確定」。

精心設計的80後隊員組合是本次考古的另一亮點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告訴記者,蒙古國高勒毛都2號墓地項目是河南省第一個走出國門的考古項目,項目隊員全部是80後,在三年的時間內,先後有4名不同專業方向的博士參加,「充分展示了河南考古行業的業務水平和國際化視野。從學術角度講,這也是中國考古學者首次直接參與到匈奴貴族墓葬的考古研究,為研究匈奴貴族喪葬習俗、兩漢時期北方草原與中原的文化和物質交流提供了珍貴的一手材料」。

而此次中方派出的考古團隊,也全部來自於河南,隊員的組成也經過了精心設計,「藍萬裡博士為隊長,英語很好,對科技考古尤其是植物考古領域很精通,負責溝通和協調;劉斌博士田野考古經驗豐富,孫凱和周潤山兩位隊員也都是有著豐富的田野經驗,這三位隊員能夠保證田野考古操作的規範和科學性;任瀟是專業的攝影師,專門負責影像記錄。這樣我們保證在田野發掘、影像記錄、數據採集等各方面都能夠有足夠專業的力量。同時,這也是我們能夠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就完成既定任務的重要保證。」劉海旺說。

相關焦點

  • 銀龍之墓,千裡同鏡 中蒙歷時三年探秘匈奴貴族墓
    原來,棺槨嵌套在一起,被分隔成三個部分,除了安葬人骨的部分,另外兩個隔室並沒有被盜墓者破壞。其中一個隔室裡整齊堆放著成套的馬飾,包括一套金飾和兩套銀飾。安放人骨的棺室雖然被破壞,但這塊緊貼棺材板的玉璧卻逃過一劫。  蒙古學者非常肯定地認為,M1就是一代匈奴國王的墓葬,也就是漢朝文獻中記載的單于墓。
  • 渠縣城壩遺址考古再獲重大進展 發現「賨人」貴族船棺墓葬
    一支勇猛彪悍的民族在渠江東岸紮根,他們修建房屋、種植糧食、野外狩獵、鑄造兵器、繁衍生息。歷史上,他們被認為是巴人的一支,稱為「賨人」。兩千多年後,「賨人」仍有大量未解之謎。他們到底是誰?從何而來,去向何處?近年來,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達州渠縣土溪鎮城壩村開展了系列考古工作。3月12日,封面新聞記者從該院獲悉,今年1月,城壩遺址考古再次取得重大進展。
  • 黃腸題湊:古代最高禮儀的墓葬制度,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墓葬在中國古代的產生時間非常早,它出現於距今約兩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種埋葬方法,其中土葬的歷史最為悠久,也最為常見。目前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墓葬在全國各地都有發現,且基本上都是土坑豎穴墓。
  • 南京大報恩寺金棺銀槨明天啟請 佛頂骨重光供奉
    專家介紹說,金棺銀槨、銀函一直存放在七寶阿育王塔中,加上阿育王塔又浸泡在水裡面,形成了一個缺氧、恆溫、恆溼、沒有光照、相對密閉的保存空間,所以金棺銀槨、銀函才保存得非常完好。而現場啟請,模擬的就是地宮的環境,必須把開啟現場也布置成恆溫恆溼的,不能有紫外線燈光,還要輸入惰性氣體,以免發生氧化。「今天已經帶去氮氣罐,還有安放聖物而專門特製的柜子了。」  那麼,這次金棺銀槨啟請是否有難度?
  • 佛頂真骨有望面世 開啟金棺銀槨地點擬在棲霞寺_佛教_鳳凰網
    「佛頂真骨和感應舍利,都放在金棺銀槨裡。」主持法門寺考古的韓偉研究員說,「佛頂真骨」指的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頭頂骨,而「諸聖舍利」指的是高僧舍利。「感應舍利」的來源很值得研究,很可能是梁武帝在大同四年供奉過的舍利,非常珍貴。據石碑上記載,「舍利等物『內用金棺,周用銀槨』。」專家們發現,金棺銀槨並不是嚴絲合縫的,有一定的縫隙。
  • 內蒙古草原出土的1500年前北魏貴族漆棺開棺[組圖]
    新華社呼和浩特3月9日電(記者勿日汗)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草原出土的、距今1500年前北魏時期中國古代北方民族貴族漆棺,8日在錫林浩特市開棺,目前墓主人身份、性別還未確定。棺板外延部分腐朽較為嚴重,主要集中在棺蓋四個邊沿處,但整體保存完好。  內棺內是單人葬,墓主人仰身平躺,其屍骨上纏裹著大量發黃的絲織品。墓主人頭戴金屬頭箍,面部纏裹絲織品,脖子戴著項圈,腰部環著腰帶,腳蹬皮毛靴子,棺內還發現刀劍,性別和身份目前還未確定。漆棺下層還發現一些陶器。
  • 七寶阿育王塔金棺銀槨今日開啟 佛頂真骨盛世重光
    「佛頂骨舍利」供奉現場 「佛頂骨舍利」露真容 盛世重光大典現場 傳印長老在盛世重光大典上致辭 星雲大師在盛世重光大典上致辭 >南京市市長季建業在盛世重光大典上致辭 佛教在線南京訊 2010年6月12日上午9點15分,在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澳門佛教總會理事長健釗長老等兩岸四地的108位高僧大德的見證下,七寶阿育王塔金棺銀槨在南京棲霞寺被打開,佛頂真骨盛世重光。
  • 七寶阿育王塔內藏兩套金棺銀槨
    據悉,除朝天宮門票外(20元),此次特展加收40元門票。昨天在南京市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南京市博物館副館長華國榮還透露,阿育王塔塔身已經打開,其內共存放了兩套金棺銀槨。    塔身像個「百寶箱」    在昨天下午的發布會上,華國榮透露了七寶阿育王塔考古工作的最新進展。
  • 南京金棺銀槨今啟請 佛舍利供奉在80倍顯微鏡下
    四臺空調助陣模擬「地宮」金棺銀槨的啟請就在藏經樓內舉行,記者進入現場看到,藏經樓的正中間擺放了兩排椅子。正中間是一張桌子,桌子的不遠處有一個巨大的透明鋼化玻璃罩。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鋼化玻璃罩就是用來供奉七寶阿育王塔的。據介紹,除了金棺銀槨、佛頂骨、舍利要供奉外,七寶阿育王塔也將被迎請到棲霞寺供奉。別看這個鋼化玻璃罩簡簡單單的,事實上,玄機多多。
  • 成都「棺王」正漸漸揭開神秘面紗 為四川最大春秋戰國墓葬群
    2018年4月12日,成都青白江雙元村船棺葬群是近年來成都平原古蜀考古的重要發現,其中M154號墓的墓坑深約2.3米,船棺長約6.1米,寬約1米,棺內出土器物數量最多、等級最高,是整個墓地葬具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座船棺墓葬,算得上這裡的「棺王」。 4月12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棺王」正漸漸揭開神秘面紗。
  • 大葆臺:2000年前的神秘古墓
    棺用來盛放墓主遺體,槨則是保護棺的一個套子樣的空間。先秦時期通常是在地面掘一個土坑,在坑內鋪設地板、搭建四壁以及頂板,這就是最早的槨。後來伴隨著墓室空間的擴大,槨才逐漸成為保護棺的套子。上古時期的人們往往用梓木為帝王製作棺槨,所以後來帝王的棺槨也叫「梓宮」。墓道內隨葬有3輛木質單轅車和11匹馬,應該是墓主人生前使用過的真車馬。按照漢廷的儀制,這種馬車叫做「朱斑輪青蓋車」。
  • 不要以為「棺」和「槨」是一個意思,區別大了!很講究
    今天給大家分享2個文化漢字:「棺」和「槨」。很多人都認為這兩個字是一個意思。經常有人把這兩個字連在一起,讀成「棺槨」。其實這兩個字各自有不同的含義。咱們今天說道說道。漢字講堂「棺」字的本意是什麼?咱們看「棺」這個字。它是個形聲字,左邊一個木字旁,說明一開始棺的材料是由木頭做成的。
  • 美玉為棺文梓作槨,楩楓豫章為題湊,一起來了解下這個豪華單間
    美玉為棺文梓作槨, 楩楓豫章為題湊,一起來了解下這個豪華單間上期文章最後我們一起品鑑了馬王堆1號墓出土的旌幡,其實馬王堆2號漢墓、臨沂金雀山漢墓的旌幡與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也都有細緻精美的彩色圖畫,堪稱佳品。此外,旌幡上書寫墓主姓名、籍貫的,在考古中也有發現。
  • 河北宣化區遼代墓葬群,困擾考古界謎團,在二十年後發掘破解結果
    1號墓附近考古人員先後發現數座墓葬,它們和1號墓同屬於張氏家族,然而在這些墓裡面沒有發現木雕人臉面具之謎的任何線索,真到在7號墓裡面考古人員意外發現一隻棺箱裡面陪葬衣物竟然是套在一隻人形草偶上面,只可惜考古人員本想提取它們進行保存可它們很快就化成灰燼。
  •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與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主棺比較
    靖安李洲坳墓葬同時期的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就是其中一個偉大的發現。出土的編鐘甚至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曾侯乙墓有13米深,可是墓穴直上直下,找不到任何階梯的痕跡。朝著太陽升起方向的東室,是墓主人安息的場所。李洲坳的墓道朝東,主棺位置也處在東部最邊緣地帶。
  • 內蒙古博物院三大鎮館之寶:匈奴黃金王冠、元鈞窯香爐、巨型恐龍
    不確定)展示內蒙古大草原的物種:二、說說三件鎮館之寶 1、戰國的鷹頂金冠出土於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阿魯柴登匈奴墓。通高7.3釐米、帶長30釐米、重1394克。由鷹形冠飾、半球形冠頂和冠帶組合而成,其上浮雕多處動物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