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腸題湊:古代最高禮儀的墓葬制度,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0-12-18 尒尕品史

「黃腸題湊」是一種框形結構,由柏木堆壘而形成,而後漸漸發展為木製結構地宮

「黃腸」兩個字指柏木黃心,所謂「柏木黃心」,就是去皮後的柏木。將木頭按照一定的方向排列和聚集在一起就是「題湊」。它是流行在秦漢時期的一種特殊墓葬制度,故而在探討這種葬制前,我們先來談談秦漢時期的喪葬觀念。

秦漢時期的喪葬觀念

秦漢時期,各種陰陽五行方術和迷信活動十分盛行,因為當時人們信奉靈魂不滅。西漢末期道教興起,也與這些盛行的迷信活動分不開,並且這些都是當時厚葬風氣盛行的原因。不僅如此,秦漢時期儒家傳統孝道觀逐漸趨於政治化,這也對秦漢時期的喪葬產生極大影響,促進了厚葬等喪俗盛行。

這種厚葬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漢代墓室在結構及形式上都模仿了現實生活中的住宅

2、在隨葬品方面幾乎包括了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的器具

他們認為只有這樣,在陰間世界的死者才能夠享受著如同在現實世界裡一樣的美好生活。

秦漢時的喪葬觀念,使得墓葬在這一時期非常具有特色,墓葬結構由傳統豎穴向橫穴發展,出現了木槨、石洞、石室、土洞等各類墓葬。在構造上,這些墓葬大多數模仿現實生活中的住所,並且在這一時期,梓宮、便房、黃腸題湊的墓室結構趨於成熟。加之秦漢時期陵寢制度也得到了確立,喪葬禮儀在以前的基礎上更加完整化和系統化

何為「黃腸題湊」

正是由於秦漢時期厚葬等喪葬觀,才出現了「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與古代等級制度直接相關,只有帝王以及諸侯級別才能夠享用。前面我們說到,「黃腸題湊」是由柏木堆成的一種框形結構,而後漸漸發展成為木製結構地宮。「黃腸」兩個字指去皮後的柏木,也稱作「柏木黃心」。將木頭按照一定的方向排列和聚集在一起就是「題湊」。但這種葬式大多發現在秦漢時期,到了漢代以後就很少有人再使用了

「黃腸題湊」這個稱謂非常巧妙

「題湊」這個詞語最初出現在《呂氏春秋》的節葬篇。這說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題湊之制」就已經開始萌芽了。1950年,河南輝縣發現的固圍村二號戰國時期魏國王室墓,其槨室用長短不等的枋木分17層縱橫交錯壘築而成。這種壘築的枋木,大概就是「黃腸題湊」的早期形式

不過就目前所了解的秦始皇陵的結構情況來看,雖然豎穴內發現有石制結構,但更為明顯的是大型土坑木槨墓。正所謂「漢承秦制」,西漢時期的黃腸題湊墓葬有可能是從秦朝發展而來的,而秦始皇陵很可能就是黃腸題湊結構

「黃腸題湊」這個命名,最初出現在《漢書·霍光傳》中。顏師古註:

「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向內,故曰題湊,所以為固也。」

通過顏師古這段話,可得知「黃腸題湊」設置在棺槨外,是木製結構,由黃色的柏木心堆成。「黃腸題湊」是漢代時天子的專用葬制,由梓宮、便房、外藏槨三者一起構成,其他諸侯或大臣、高管若要使用,需經天子同意

木槨墓與「黃腸題湊」墓

當「黃腸題湊」實物未被發掘前,一部分學者認為「黃腸題湊」墓就等同於土坑木槨墓,實際上這種說法並不正確。黃腸題湊與一般的木槨墓不同,它是土坑木槨墓中的最高形式,是木槨建築的頂峰

墓葬在中國古代的產生時間非常早,它出現於距今約兩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種埋葬方法,其中土葬的歷史最為悠久,也最為常見。目前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墓葬在全國各地都有發現,且基本上都是土坑豎穴墓

古代社會自新石器時代的中期開始,經歷了由母系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在喪葬制度上,墓葬的規模、大小及陪葬品的數量、質量開始出現不同。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有的規模比較大的墓葬中開始出現漆木棺,土坑木槨墓也在這時初具雛形

夏商周時期,土坑木槨墓開始走向成熟。其走向成熟主要有四個標誌:

1、出現橫向的墓道

新石器時代豎穴墓的結構簡單,豎穴即為墓道,豎穴底部為墓室。商周時期,規模比較大的墓葬普遍在墓壁外出現斜坡墓道,根據墓葬大小不同和墓中身份的高低,墓道的數量也不同,大致可分為亞形四條、中形兩條和甲形一條墓道。

2、墓葬面積擴大。在新石器時代,墓葬的面積非常小,只有幾平方米。

3、墓葬的深度擴大。以前墓葬的深度大多數都不會超過一米,有的還缺少墓坑,但是這一時期的墓坑卻深了很多。

4、普遍出現以漆木棺作為葬具,規模較大的墓葬則出現槨

「槨」即外棺,根據商周時期的制度,不同等級要使用不同數量的棺。所有等級使用的都是一槨,不同的是天子使用四棺、諸侯使用三棺、大夫使用兩棺、而士則只能使用一棺。

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規模比較大的墓葬往往用木材將槨室隔成若干個墓室,每個墓室都有不同的功用。此後,在將槨室分隔成若干個墓室的基礎上,產生了結構更為複雜的「黃腸題湊」天子葬制

「黃腸題湊」的基本特點

「黃腸題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每層都是平鋪、疊壘,一般不會使用榫卯

2、木頭的方向都向內。「題湊」四面枋木或者條木要與槨室中的壁板呈垂直狀態。如果從裡面看,四面都只能看見枋木一端。

3、都在豎穴木槨墓中發現,但「題湊」的尺寸及疊壘時所產生的層數並不一致

4、黃腸題湊墓包括黃腸題湊、外藏槨、便房、梓宮等完整一套的木結構葬具,「黃腸題湊」便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黃腸題湊」的價值

「黃腸題湊」是有著非常高價值的高規格葬制

首先是在實用方面:黃腸題湊能夠加固外槨牆,承受墓頂和墓中其他頂板的壓力。其次「黃腸題湊」是一種禮制,是天子享用的王禮,《周禮》、《禮記》等都強調它是「天子之制」。

《後漢書·禮儀志》中詳細闡述了漢武帝的墓葬也使用了這種「黃腸題湊」葬制。漢代諸侯王墓雖未見記載,但近年來發掘的大葆臺、象鼻咀等,都發現了「黃腸題湊」。據發掘者斷定,這些墓葬的主人分別為某代的燕王、長沙王。漢代諸侯王也希望在他們死後享用這種葬制,可見西漢「黃腸題湊」是諸侯王以上的貴族葬制

「黃腸題湊」實物出現:西漢大葆臺漢墓

「黃腸題湊」雖然在秦漢時期就已經盛行,但是它的真面目到底是怎樣的,長期以來一直是迷霧重重

19世紀70年代,河北石家莊北郊發現了一座西漢初期的大型豎穴木槨墓,墓中出土了一件「長耳」銅印,考古專家據此推斷該墓的墓主人是西漢初期趙王張耳。

這座墓葬在二層臺上建有木結構建築,墓壁四周壘築黃腸題湊,題湊東西壁橫鋪,南北壁縱鋪,四角連接處保留縱橫交錯的堆壘形式。而後還有象鼻咀長沙王墓等,這些墓葬的「黃腸題湊」在槨室的四周,高度低於槨室,如同槨室外設立了一道厚墓牆,但靠近墓道一側卻不設門,專家推測,這些就是黃腸題湊的原始形象。

在長沙、石家莊等地,也陸續發現了帶有「黃腸題湊」的西漢諸侯王陵墓,但在這一階段,人們對於黃腸題湊還是非常陌生的。一些歷史學家曾對漢代帝王陵墓中的黃腸題湊做過不少解釋,但因為無實物考證,往往把題湊與槨室混淆

直到大葆臺漢墓的成功發掘,才讓人們真正認識了「黃腸題湊」大葆臺漢墓發掘出完整的「黃腸題湊」,這次發現讓「黃腸題湊」第一次以實物形式出現在人們面前

大葆臺西漢墓位於北京豐臺,坐落於距城區15公裡的郭公莊西南。這是一座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的形制特殊的木結構古代大型墓葬。1974年發現,經過10年的發掘、清理、修復,於1984年在原址建起了我國第一個遺址性漢墓博物館

大葆臺漢墓在發掘之初,除了沙丘外什麼也沒有。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北京東方紅石油的化工廠想要在這裡建造一個油庫,就在工作人員進行地質以及水文的勘探時,他們發現地表深處出現木頭、木炭還有灰白泥土。

工作人員發現這一情況後立刻聯繫壘考古工作者,經考古專家的研究分析,將其認定為一座西漢木槨墓,時間約為公元前82年到公元前44年

1974年8月19日,考古專家們開始正式發掘大葆臺漢墓。在發掘和清理的過程中,考古人員在墓室的頂板之下發現條木,越往下清理條木越多,這些條木規則的擺放著,木質呈棕色,十分堅硬,表面留有黃色樹脂油。

條木平面的端頭印著清晰的「+」字形墨線,並且條木和條木之間也沒有使用榫卯進行固定。條木每根都非常重,最重的一根甚至達到了32公斤。按體積推測,約有15000多根,用材之多,令人驚嘆。從葬制上看,是天子諸侯的規格,墓的主人難以確定,可能是漢武帝的兒子燕刺王劉旦,也可能是漢武帝的孫子廣陽頃王劉建

在這個墓的西側,後來又發現了一個稍小些的墓葬,形制與前者略同,墓主人是一位女性。兩個墓葬分別定為一號和二號墓,是夫妻二人的並穴合葬

一號墓為大型土坑豎穴木結構陵墓。陵墓面積大,約有400多平方米,其中東西寬18米,南北長約23米。這座陵墓由墓道、內外迴廊、黃腸題湊、前室和後室組成,猶如一座龐大的木結構地下宮殿。它的重大考古價值,在於這是我國考古學界首次發現的一座按照「梓宮、便房、黃腸題湊」這套天子享用的葬制修建的陵墓

大葆臺1號漢墓的「黃腸題湊」位於內外迴廊之間,布局為長方形,「題湊」分為前堂、後室、內迴廊三個部分,「題湊」本身沒有直接構築於墓地四周。其規模很大,由大約15000根枋木,分30層壘起。這些枋木約長90釐米,寬厚約10釐米,總量約近130立方米。

南部正中安有木門,墓頂的枋木和圓木就搭在「黃腸題湊」上。這也使得「黃腸題湊」能夠承擔沉重墓頂以及厚重封土堆的壓迫,它成為了支撐墓室空間的關鍵支柱。每根枋木開料都很光滑,平整劃一,這證明了漢代工匠們高超的手工技藝

大葆臺漢墓中發現的「黃腸題湊」均為柏木,且多為柏木心,這些木材並沒有因為放置年代久遠而腐壞,相反仍舊堅硬如新,有的木材表面還帶有一層黃色的油脂。這些柏木排列的非常整齊,東西兩側朝東西向:橫壘,南北兩側朝南北向:縱壘,南北壁黃腸木的兩端直接頂靠在東西壁的黃腸木上,從內側看四面都是木頭。

大葆臺漢墓中出現的種種情況,與古人所記載的「黃腸題湊」完全一致,這也從一個側面證實了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的準確性

這座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木結構陵墓能保存到現在,是因為在墓室的外側,放了大量的木炭和白膏泥。這在《呂氏春秋·孟冬紀》中也有記載,其目的就是用它防潮隔水,加固密封。加之墓外封土層層夯實,就使這座墓得以保存至今。

相關焦點

  • 陝82帝王陵星羅棋布 珍貴遺產展輝煌文化
    於是,「事生如事死」的喪葬禮儀,使得帝王們大肆修建豪華陵墓和地宮。他們以自己生前的宏偉宮殿和都城作為示範,在國都附近修建豪華陵墓地宮,並陪葬大量的奇珍異寶。經過幾千年的積累,陝西關中平原上,便星星點點布滿了各式各樣的帝王陵,成為一道獨特的壯麗奇觀。
  • 有生就有死,上古時代的墓葬制度,在不同時期的特點都有啥特點?
    中國是一個十分注重禮儀的文明古國,「生者有禮,死事有儀」,我們的老祖宗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基本上實行的都是土葬,而這種喪葬習俗,衍生出脈絡清晰的墓葬制度。單從上古時代的墓葬形制中,我們就能看出,上古時代的墓葬制度是隨著社會關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
  • 遼代帝王陵墓和其他朝代有什麼區別?
    遼代是由契丹族建立起來的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大體與中原五代與北宋時期相當,並長期與北宋政權並立。隨著契丹與漢人的接觸日益密切,尤其是「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政策出臺後,遼代便開始了二元政治體制建設。遼代喪葬制度具體有濃鬱的民族特點和地域特徵,兼具多樣化與民族化的雙重特點,是中國古代傳統禮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定陶黃腸題湊漢墓新發現疑似墓葬建築 考古方案恐面臨大調整
    原標題:定陶黃腸題湊漢墓新發現疑似墓葬建築 考古方案恐面臨大調整   中新網定陶1月20日電 (曾潔)定陶黃腸題湊漢墓近期在夯土區新發現建築遺址,疑似墓葬重要組成部分,原考古方案恐因此面臨大幅調整。記者20日隨山東省文物局工作人員到山東菏澤市定陶區考察時獲悉上述消息。
  • 六朝陵墓裝飾中瑞獸的嬗變與「晉制」的形成
    六朝陵墓裝飾中瑞獸的嬗變與「晉制」的形成 2016年05月08日 10:42 來源:《考古》 作者:霍巍 字號 內容摘要:一、地表石刻與墓內神獸的變化與漢代墓葬制度相比較,六朝墓葬一個最為突出的變化
  • 充滿神秘的陪葬品:人傭,古代的陪葬制度到底有什麼講究
    人類從古至今都認為死亡是一件非常莊重的事情,古代王公貴族會動用大量的財力人力來建造人生前所居住的宮殿樣式。帝王的陵墓規模浩大,秦始皇陵墓震驚世人,王公貴族的陵墓裡面也充滿了奇珍異寶,就算是普通人民也會選擇幾件心愛的物品當作隨葬品。在墓葬中,有一種陪葬品帶著滿滿的神秘和奇異,那就是人俑。
  •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歷史之:吉禮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無論是天子,還是臣下官吏,都立宗廟。但按照禮的規定,宗廟建築的數量多少要依據官階的高下而定。西周時,天子的宗廟多達七座,除太祖廟外,另有三昭三穆之廟。其屬下則只能建五座、三座,官階再低者只有一廟。最高統治者的宗廟,稱為太廟,被視為國家的象徵,凡遇重要的農事活動、皇帝登極、戰爭等重大的事情,都要舉行祭告宗廟的禮儀活動。
  • 我國古代都城遺址的「中和」理念
    研究領域主要為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學、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學和漢唐考古學,已發表論文三百多篇,出版專著二十多部,其中專著《漢長安城未央宮》《漢杜陵陵園遺址》《中國考古學·秦漢卷》《蜀道》等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夏鼐考古學研究獎、郭沫若歷史學獎、中國政府出版獎。
  •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歷史之:嘉禮
    嘉禮是古代禮儀制度中,內容最為龐雜的一種禮儀,它涉及到日常生活、王位承襲、宴請賓朋等多方面的內容,大致可分為飲食、婚冠、賓射、饗〔xiang享〕燕、脤膰〔shenfan慎凡〕、賀慶等禮。其中以婚禮、冠禮、射禮、饗禮、宴禮、賀慶禮最為重要。
  • 墓葬美術的方法與觀念:古代墓葬美術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側記
    會議旨在為中外學者提供一個交流和討論的國際化、多學科平臺,一方面鼓勵對重要歷史性問題的切實的研究和考證,另一方面提倡對於多種研究方法的思考和討論,以促進墓葬美術學術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會議海報古代墓葬美術研究國際學術會議這一學術項目始自2009年。
  • 2019山東事業單位備考:古代禮儀二三事
    我們都知在當時西周有著名的禮樂制、宗法制,孔子也曾經提倡復興周禮,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而每一種禮儀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古人是很看重禮儀的,不管是男子還是女子,如若不遵循禮儀,在古代可是一件人人都會唾棄的事,所以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古代的一些重要禮儀。
  • 盤點中國帝王陵墓:哪個皇帝陵墓最大?
    盤點中國帝王陵墓:哪個皇帝陵墓最大?歷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緣關係,集中在一個地區。陵區佔地非常驚人,時至今日便成了坐地收費的旅遊區。不過,按照老說法,這些帝王陵都是不能隨意靠近的,到底去還是不去,您可得仔細掂量掂量……秦始皇陵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在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
  •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歷史之:賓禮
    賓禮包括朝、聘、盟、會、遇、覲、問、視、誓、同、錫命等一系列的禮儀制度。賓,是為客人,故又稱賓客,古代也稱他國派遣的使臣為賓客,所以賓禮實際是主人與客人,東道國與他國交往中的禮儀。使用的範圍比較廣泛,屬於經常性的禮節儀式。
  • 菏澤挖出「黃腸題湊」大墓,木材超過3000立方米,墓主是西漢太后
    說起黃腸題湊,我們一般都會想到的是漢朝時期的墓葬,的確黃腸題湊是漢朝時期貴族的標配,而且一般的貴族都沒資格享用如此高規格的墓葬,大家知道考古到現在為止
  • 中國禮儀宗法制度
    公共基礎知識常識部分的考試內容中,中國古代一些制度,如科舉考試制度、賦稅制度、禮儀宗法制度等都是是經常會涉及到考題的內容。所以本篇文章逢考必勝將為大家重點介紹中國古代的一些重要的禮儀宗法制度和關於禮儀宗法制度的相關考題。宗法是中國古代社會血緣關係的一種準則,其主要的精神是嫡長繼承制。
  •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你知道古代有哪些禮儀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中國向來被稱為「禮儀之邦」。那在古代都有哪些禮儀嗎?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