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82帝王陵星羅棋布 珍貴遺產展輝煌文化

2020-12-11 大公網

    「關中自古帝王州」。歷史上的陝西,周、秦、漢、唐等14個王朝先後在這裡建都,既有傳說時期的黃帝、炎帝這樣的部落英雄,也有周文王、周武王、秦始皇、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中國古代傑出帝王,他們在創造輝煌歷史的同時,也為後世留下了大量豐富的遺存。帝王陵便是這些豐富遺存的重要載體之一。 

    秦始皇帝陵陪葬坑中的兵馬俑。

      但長期以來,對於陝西究竟有多少座帝王陵?這些帝王陵都有什麼特點?學界一直在不斷考證。《陝西帝王陵墓誌》首次確定並全面披露了陝西82座帝王陵的特點和風採。  

    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陪葬坑進行發掘清理。

      或許是對大自然的認知差異,古人大都相信人死後靈魂會長生不滅,因而人死後的另一個世界也應是極為豐富、應有盡有的。於是,「事生如事死」的喪葬禮儀,使得帝王們大肆修建豪華陵墓和地宮。他們以自己生前的宏偉宮殿和都城作為示範,在國都附近修建豪華陵墓地宮,並陪葬大量的奇珍異寶。經過幾千年的積累,陝西關中平原上,便星星點點布滿了各式各樣的帝王陵,成為一道獨特的壯麗奇觀。    

    秦始皇帝陵陪葬坑中發現的「御駕」銅車馬。

      古時國家工程選址風水俱佳

      作為古代的最高統治者,帝王們對於陵寢的重視程度可想而知。於是,古代帝王陵便成為最重要的國家工程,一般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來監督修建,由少府、太常等機構進行管理。    

    漢景帝劉啟及皇后王氏同塋異穴合葬陵--陽陵。

      考古專家介紹,除了前期的規劃,帝王陵的選址亦特別講究風水。早在先秦時期,基於古人對環境的認知與選擇,以及早期哲學思想如陰陽五行思想的形成,喪葬風水思想已開始萌芽。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是喪葬風水的形成與發展階段,因此對墓葬選址的要求更高。帝王陵對風水的要求,不僅包括周邊的地理、地質、土壤、水文等方面的因素,同時也須考慮陵址對國家、對民族的長遠影響,以及政治、軍事、交通等多重因素。背山面水、地形高敞是帝王陵的必選條件。

    漢陽陵是迄今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漢代帝陵陵園。

      事實上,中國早期的墓葬是既無封土和墳丘,也無樹木或標誌的,直到戰國時期,墓葬上才開始出現封土。後來的君主都以封土大小、高低來顯示墓主等級,封土愈修愈大,高大之狀猶如山陵,而陵又有崇高的意思,所以在戰國中期以後,君王的墳墓開始稱為「陵」。到秦始皇時更稱「陵」為「山」,名為「麗山」。從漢代文帝開始出現「以山為陵」,關中平原上的唐18帝陵均為「以山為陵」,氣勢雄偉高大。  

    漢陽陵陵區內200多座陪葬坑中出土的武士俑披堅執鋭、嚴陣以待。

      周天子墓無從尋跡漢唐帝陵高大雄偉

      陝西帝王陵,大體上分地上和地宮兩大部分。由於西周到春秋早期帝王陵「不封不樹」,因而周天子墓很難找到。到了秦國,隨著國力逐漸強大,國君的墓葬形制已經由兩個墓道的「中」字形,變成了四個墓道的「亞」字形大墓,這在當時是僭越墓葬制度的行為。到秦昭襄王時,陵寢建築開始出現在封土周圍。到秦始皇時,更出現空前絕後的巨大封土陵丘,設計高度達50丈,至今殘高仍有70餘米。  

    天下第一陵--軒轅黃帝陵。 

    女皇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合葬墓乾陵,這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

      從形制上看,漢代的十一個帝陵更像一座座巨型金字塔,巍然屹立在長安城的周邊。漢高祖長陵封土高大,漢文帝霸陵以山為陵,而漢景帝陽陵除了巨大的封土,周圍還有眾多的陪葬坑和陪葬墓,儼然是想把生前漢長安城的各個部門都搬到了地下,以達到繼續統治天下的目的。 

    乾陵神陵區陪葬的六十一蕃臣像。

      唐朝時,東方帝國影響力劇增,雄踞世界。因而唐代十八帝陵都是氣勢雄偉,以山為陵,其規制也是模仿國都長安,以乾陵最典型,有內城、外城之分。據悉,除了雄偉的墓冢,帝王陵園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禮制建設的,因此有多種功能性的建築,包括寢殿、便殿、門闕、宮牆、禮制建築、陪葬坑、陪葬墓等。秦漢時期,這種形制進一步明確,而且開始在陵園以外建設陵邑,作為陵墓的附屬機構。為祭祀的需要,陵園中一般設置寢殿、便殿、廟,到漢代,帝陵旁則建有陵廟,以供奉皇帝「神主」。 

    唐乾陵陪葬墓永泰公主墓。

      盡顯天子威儀陵寢陪葬連片成群

      古代帝王生前叱吒風雲,死後仍然希望能像生前一樣,統治著地下世界。因而,帝陵前陪葬石刻,已成為定製或慣例,數量眾多的石望柱、翼馬、鴕鳥、仗馬、翁仲、石獅等,盡顯天子威儀,連片成群的陪葬坑與陪葬墓、地宮珍藏,更顯示了天子富有四海。    

    永泰公主墓地宮中精美的彩繪。

      從秦始皇陵開始,陪葬坑中出現大型陶俑軍陣,漢代帝陵得到繼承與發展,出現了更多的軍陣陪葬。此外,西漢各帝陵都有很多陪葬墓,成為陵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陪葬墓大多分布在帝陵以東司馬門外神道兩側,少數在帝陵以北,這種布局頗似諸侯和大臣朝謁天子的布置。    

    秦公一號大墓(秦景公墓)是迄今為止中國發掘的最大古墓。

      縱觀在陝西建都的朝代,多是中國古代的盛世時期,又是厚葬盛行的時代,尤其是西周、秦、西漢、唐,均盛行厚葬制度,因而隨葬品極為豐富,玉器、金銀器、銅器等精美的隨葬品應有盡有。雍城的秦公一號大墓歷史上儘管有200多次的盜掘,但卻仍然發現了3500多件文物。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則更豐富多彩,除了600多處陪葬坑與陪葬墓、「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青銅之冠」銅車馬,以及石鎧甲、百戲俑、青銅水禽等高質量文物,其緊閉的地宮中所藏的珍品更是難以想像。此外,漢景帝陽陵已經出土了眾多的陪葬品及形象精美的「維納斯」陶俑群,漢武帝茂陵陪葬坑出土的文物更為精美,有鎏金銅馬、青銅犀尊和四神玉鋪首等。

    

    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昭陵,也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

      鐵汁灌縫防盜唐帝陵陪葬豐富多彩

    

    昭陵出土的儀仗列戟圖。

      和秦漢帝陵不同的是,唐帝陵多以山為陵,在山陵南坡開鑿墓道,有五重石門,一般在安葬完畢後都用巨石封口,石塊之間互相相互鉚死,縫隙用鐵水澆灌,因此異常堅固。儘管唐代皇帝在臨終遺言中都講到陵墓修建、喪葬觀念要節儉,但是繼承者均未按照遺言辦理,而是大操大辦。除了讓人震撼的大型石刻,唐代帝陵的壁畫亦是精彩,這些壁畫透過風格獨特的建築、簡約傳神的人物、特色鮮明的器物、簡潔明快的山水,以及栩栩如生的動植物,描繪了當時的儀禮規範、生活習俗、服飾特色、娛樂方式與建築風格,是研究唐代社會生活尤其是貴族生活和精神追求的最真實資料。 

    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墓。

      與眾多豪華帝陵相比,北朝十六國時期的帝王墓葬稍微節儉一些,地面上的封土或小或沒,專家表示這可能與當時提倡的薄葬有關,也與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有關。    

    漢茂陵前的馬踏匈奴石刻。     

      歷史真實印記總數全國第一

      據《陝西帝王陵墓誌》統計,目前陝西共有帝王陵82座,總數位居全國第一。在已經確認的帝王陵墓中,除中華民族公認的始祖軒轅黃帝、炎帝2陵外,影響較大的還有春秋戰國時代的秦景公、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6陵,秦朝秦始皇、秦二世2陵,西漢11帝陵,以及唐18帝陵等。  

    西漢宣帝劉詢的陵墓杜陵。

      此外,還有西周13位帝王中的7位,秦國23位秦公,以及十六國至北朝時前秦的高祖苻健、後秦的太祖姚萇和高祖姚興,大夏赫連勃勃,北魏的孝武帝元修,西魏的元寶炬、恭帝元廓,北周武帝宇文邕、孝閔帝宇文覺、明帝宇文毓、宣帝宇文贇等陵墓。而眾多的陝西帝王陵墓規模都比較大,特別是秦始皇陵和漢唐帝陵,非常雄偉壯觀。  

    漢杜陵出土的玉杯。

      徐衛民指出,古代帝王陵當年在建造時,往往傾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因而帝王陵也就成為展現國家實力和反映當時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帝王陵體現出中國不同時代物質技術的發展水平,也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再加上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帝王陵無論在建築藝術上、文物價值上,還是在考古研究上,都有著其重要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探尋帝王陵墓的秘密,研究其發展演變,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也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建於唐開元盛世時期的唐睿宗李旦之橋陵。

    漢杜陵所處之地環境優美,是宣帝年少時最喜歡遊玩的地方。

      此外,帝王陵作為古代建築中一個重要而又特殊的建築群體,在考古發掘中一向居於十分關鍵的地位。由於戰爭等人為因素或者自然災害的影響,地面上的古建築往往會遭到破壞,從而阻礙了人們對於原始資料的研究。與此同時,作為地下建築的陵墓群,則因為其終年的「與世隔絕」而幸運地保存下來,即使所謂「十墓九空」,發現的較為完整的陵墓數量少之又少,但就其歷史研究價值來說,絕對是彌足珍貴的。    

    漢安陵是西漢第二位皇帝惠帝劉盈與張皇后合葬陵。

      保護利用並重陝規劃帝陵專線遊    

    漢高祖劉邦與呂后合葬墓長陵。

      《陝西帝王陵墓誌》,時限從史前時期到明代,全面收集整理了陝西各個歷史時期的帝王陵墓資料。從墓主生平、營建始末、遺蹟遺物、研究現狀、保護狀況等方面全面、客觀、系統地展現陝西帝王陵墓的歷史和現狀,集史料性、知識性、權威性和綜合性於一體,為陝西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漢孝文帝劉恆陵寢霸陵。 

    唐中宗李顯定陵。

      而由於陝西帝王陵園氣勢宏偉,建築布局嚴謹,隨葬品豐富,也正成為陝西旅遊發展的主力軍。秦始皇陵是目前陝西帝王陵中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其雄偉的氣勢、深邃的內涵、卓越的陪葬品吸引了世界數千萬人來此參觀,更有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元首來這裡觀光。漢景帝陽陵地下陳列形式將古代文明與現代技術的良好結合,為陝西帝陵旅遊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唐高宗與武則天的乾陵則以其雄偉的氣勢徵服了海內外的遊客。隨著帝王陵考古的進一步發展,必將帶動陝西的文化產業和旅遊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明「天下第一藩」秦王朱樉陵。  

    關中平原上星羅棋布的帝陵及陪葬墓。

      據悉,目前陝西的29座漢唐帝陵,正式對外開放的只有6座,不少帝陵由於交通不便,甚至被撂荒在山野和農田裡。陝西為此出臺了《漢唐帝陵文物旅遊交通線路規劃》,擬用兩年時間建設以西安為中心的帝陵旅遊道路網,用公路將29座漢唐帝陵連接起來,此舉必將為帝王陵的有效保護和「讓文物活起來」發揮積極作用。 

    帝陵均高大如山。 

    帝王陵前均有成列的陪葬時刻。

    漢唐帝陵分布圖。

 

 

 

相關焦點

  • 湖北鍾祥有個特殊的皇帝陵,陵墓主人是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的老爸
    在湖北省荊門下轄的鐘祥市的純德山上,存有一座規模龐大的帝王陵墓,它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迄於明嘉靖四十五年。它是中國中南六省唯一的一座明代帝陵,也是明代帝陵中單體面積最大的皇陵。它,就是明顯陵。明顯陵的圍陵面積約183公頃,整個陵園雙城封建,其外羅城周長3600餘米,紅牆黃瓦,金碧輝煌,蜿蜒起伏於山巒疊障之中。由三十餘處龐大建築群組成。其疏密有間,錯落有致,尊卑有序,建築掩映於山環水抱之中,相互映襯,如同「天設地造」,是建築藝術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才傑作。
  • 西夏王陵三號陵整理修復一批珍貴文物(組圖)
    紅陶伽陵頻迦(妙音鳥)  2000年5月,由國家文物局組織派出經驗豐富的考古學者親臨現場,與寧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共同對西夏王陵三號陵的3萬平方米地面建築遺址進行首次挖掘,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陵區東西寬4.5公裡,南北長10公裡,總面積近50平方公裡,陵區內共有9座帝陵,250座陪葬墓,是我國最大的西夏文化遺存和極其重要的歷史民族文化遺產。 (千龍網)
  • 中國最牛陵廟,3000年裡得歷代帝王52次祭拜,被稱「天下第一陵」
    說起我國帶「陵」的景點,你第一時間想到哪些?明孝陵?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這些,確實都是我國非常有名的陵廟類景點。但是比起這些明清的皇家陵墓建築群,我國能被稱為「天下第一陵」的只有一座,那就是位於河南周口的太昊陵。也許你會訝異,太昊陵?完全沒有聽說過,肯定是上述景點名氣更響。
  •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知多少?你都去過幾個?
    於是我頓覺應該趁此機會好好給她補習一下有關文化遺產的知識。接下來咱們一起來聊一聊關於世界文化遺產的那些事兒吧。世界文化遺產是為了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那什麼類型的文化能被定義為世界文化遺產呢?
  • 壯哉成吉思汗陵
    當成吉思汗陵霸氣躍入眼帘時,我驚嘆不已。其實,這是個元太祖衣冠冢。其所在地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草原名也是蒙古語,「聖主陵園」之意。陵園主幹道成吉思汗聖道,中間有塊保護的遺址,即是成吉思汗陵舊址「大伊金霍洛」,供奉成吉思汗宮帳長達307年。  陵園規模宏大。除陵園主體外,還以伊金霍洛風情小鎮和巴音昌呼格草原景區為兩翼。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輔相成。  作為成吉思汗陵的主體建築,三座偉岸的蒙古包一字排開,氣勢非凡。金燦燦的琉璃瓦熠熠生輝。這些蒙古包圓頂上部都鋪藍色琉璃瓦,作雲頭花狀。
  • 秦始皇陵至今不挖,是何緣由?看完衛星雲圖後,就能明白了
    到春秋戰國之後,國家的帝王們都成為皇帝,並且一直沿用到清朝覆滅。「皇帝」一詞的創造者就是秦始皇。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後,以「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來形容自己的豐功偉績,並從中將皇和帝兒子取出來,作為自己一統六國後的帝王稱號,從此皇帝成為了從秦朝開始,之後的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最高權力統治者的稱謂。
  • 2019地球火殤:被火焰吞噬的珍貴文化遺產
    這一年,我們目睹了巴黎聖母院大火、衝繩首裡城大火、京都動畫大火……當火焰吞噬那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時,歷史仿佛就在我們眼前燃燒。所幸,在全力搶救下,巴黎聖母院「避免了最糟糕的情況」,只有屋頂和塔尖被毀,主體建築和珍貴文物都沒有受損。聞名於世的大扇玫瑰花窗也奇蹟般倖免於難,就連隨塔尖墜落的雄雞風向標,都在廢墟中被找到。有網友戲稱,這是法國「最頑強的公雞」。還有耶穌荊棘王冠、聖路易斯法衣、珍貴的畫作,這些無價之寶都是消防員們排成長達200米的人鏈,以人傳人的方式搶救出來的。
  • 杜虎符「變身」小餅乾 陝歷博繼續打造「舌尖上的文創」
    陝西傳媒網訊(記者 王瑛)「一聲號令,千軍萬馬」虎符是古代帝王授予將帥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代表著絕對的權威,可這冷冰冰的權利象徵「變身」為可愛的小餅乾,會是什麼味道呢?
  • 河南各地文化遺產日期間主要活動安排
    安陽在遺產日前後將播放文化遺產宣傳片,並在《安陽日報》上連續宣傳國保、省保單位,擴大宣傳。  周口市6月9日邀請市四大班子領導及相關局際聯席單位領導成員出席在市五一廣場舉行的周口文化遺產宣傳日活動,為全省文物工作先進單位授牌,為河南省優秀業餘文物保護員頒發證書及獎金。  三門峽市將由副市長在《三門峽日報》發表專題文章,並組織上街宣傳。
  • 阿格拉古堡—印度美麗宏偉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1526年,莫臥兒帝國第一個帝王巴布爾在此建都,隨後的一百多年他和他的繼任者們不斷創造新的建築,其中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阿格拉城堡和泰姬陵最為著名。一片寬闊的綠草坪,盡頭正中間是左右完全對稱的Jehangir’spalace(賈汗吉爾宮殿),這是阿克巴為自己心愛的兒子即後來的莫臥兒第四位帝王賈汗吉爾(1569-1627)所建,也是城堡中規模最大的住所,全部採用紅砂巖,宮殿頂部兩端小塔聳立,走進庭院,兩層大廳,木質柱梁連接的託架上雕有精美的動物和花卉圖案,有些依舊還殘留著鍍金。
  • 中國的「天下第一陵」,佔地875畝,曾有52個帝王祭祀
    中國古代崇尚皇權至上,皇帝費盡心思尋找自己的陵墓,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著名的帝王陵墓。如今,這些皇陵大多已成為國家A級風景名勝區或世界文化遺產,一波又一波的遊客紛至沓來,甚至給每個皇陵都起了個好名字。比如,清東陵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帝王陵寢建築群,十三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寢建築群,但只有一個可以稱為「天下第一陵」,那就是位於河南周口的太昊陵。太昊陵怎麼能有「天下第一陵」的稱號?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太昊是誰。可能你對這個名字有點陌生,如果你聽它的別稱,——伏羲,應該就會認可「天下第一陵」的稱號。
  • ...味道,讓美食有故事 陝歷博推出「國寶味道」文創產品「虎符」餅乾
    龐雅妮表示,此次陝西歷史博物館與陝拾叄攜手,以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的珍寶杜虎符為原型,通過現代食品工藝技術,製作出「虎虎生風」虎符餅乾,將傳統文化創造性地賦予現代美食,讓文化有味道,讓美食有故事。「虎虎生風」虎符餅乾作為傳統文化與現代美食結合的一次有益嘗試,是陝歷博與陝拾叄合作的開始。
  • 中國考古十大帝王墓,珍寶滿目半數未開啟
    「百科故事大全」,小編每日精選百科故事、童話故事、幽默故事、歷史故事、文化百科、宇宙探索故事、科幻故事等。打造出最全面的百科知識平臺!為提升自我敬請關注「百科故事大全」!
  • 我國這四座山,是國寶級景點,屬於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我國擁有的世界遺產多達55項,是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含金量比較高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多達4項。他們分別是我國的: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武夷山。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有必要記住這些珍貴的自然資源。一、泰山「五嶽之首」的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中部。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4A級旅遊景區。
  • 2019地球火殤:被火焰吞噬的珍貴文化遺產,是人類之殃
    這一年,我們目睹了巴黎聖母院大火、衝繩首裡城大火、京都動畫大火……當火焰吞噬那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時,歷史仿佛就在我們眼前燃燒。2019年全球重大火災分布圖。所幸,在全力搶救下,巴黎聖母院「避免了最糟糕的情況」,只有屋頂和塔尖被毀,主體建築和珍貴文物都沒有受損。聞名於世的大扇玫瑰花窗也奇蹟般倖免於難,就連隨塔尖墜落的雄雞風向標,都在廢墟中被找到。有網友戲稱,這是法國「最頑強的公雞」。
  • 德陽宮遺址重現漢陽陵
    本報訊(記者趙爭耀)3月26日,記者從文物部門獲悉,在我國第一座現代化的地下遺址博物館———漢陽陵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全面竣工之際,考古工作者經過7年的考古調查,最終認定漢陽陵「羅經石」遺址其實是湮沒了2000多年的德陽宮遺址。  「羅經石的性質已經重新得到認定,這塊舊的碑文很快就要被換掉了。」
  • 「跟著大咖學寫作」申論範文:經濟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要統籌兼顧
    然而,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仍面臨著許多問題,如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少地方政府「拉文化虎皮,做地方經濟大旗」,將文化遺產過度商品化。由於沒能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關係,雖取得經濟的一時發展,但卻嚴重破壞了文化遺產。因此,經濟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要統籌兼顧。經濟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正如硬幣的兩面,看似矛盾,實則統一,二者缺一不可。
  • 每日一詞∣文化遺產保護合作 cooperation in cultural heritage...
    該項目將極大拓展中法文化遺產合作的深度,在世界範圍內產生積極示範效應。The project will greatly expand the horizons of Sino-French cooperation in terms of cultural heritage.
  • 秦始皇陵在什麼條件下才會被考古挖掘?答: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秦始皇陵的誘惑太多作為中國歷史上第1位皇帝嬴政,他本身就有著很多的謎題,而秦始皇陵是中國第1批世界文化遺產,第1批國家4a級旅遊景區,毫不誇張的說,在過去的數10年時間裡面,數不清的考古人員對秦始皇陵展現出來了莫大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