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復甦面臨挑戰:區域差異明顯,中國亮點顯著

2021-01-10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2020年,全球貿易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未來復甦前景將面臨波折,並將呈現較大的區域差異性。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強勁復甦有望持續助推全球貿易回暖。

復甦面臨挑戰

多個機構近日紛紛表示,全球貿易在2020年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打擊之後,未來復甦前景也將充滿波折,並對部分經濟體產生「毀滅性影響」。

世界貿易組織近日在展望全球貿易時認為,封鎖措施鬆緊成為全球貿易復甦的關鍵,即使疫情趨緩,2021年的貿易規模也將遠低於疫情前水平。此外,隨著2020年接近尾聲,全球貿易增速可能會放緩,因為春季封鎖期間積累的商品需求已基本得到滿足,同時企業幾乎已經重建了庫存。

根據其最新數據,2020年第三季度,北美、歐洲等地區放鬆「封鎖」措施,主要經濟體廣泛採取財政和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全球貨物貿易量實現反彈,環比增長11.6%,但仍較2019年同期下降5.6%。

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全球貨物貿易量同比下滑8.2%。世貿組織表示,近期部分地區疫情反彈可能對第四季度貨物貿易造成影響,進一步影響全年表現。10月全球貨物貿易增速較9月已經放緩。10月份,世貿組織曾預測,2020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將萎縮9.2%,2021年將增長7.2%,但貿易規模將遠低於疫情前水平。進入12月以來,全球多地區疫情惡化,北美和歐洲的封鎖措施不斷加碼,市場人士預計,2021年的增長率將有所下滑。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亞太經社會)22日表示,2020年全球貿易預計將下降14.5%。亞太經社會警告稱,貿易全面復甦的道路仍然「高度不確定」,許多經濟體的宏觀經濟條件不佳,失業率、債務和通縮高企,潛在的結構性挑戰阻礙了貿易的快速反彈。

亞太經社會執行秘書阿里沙赫巴納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毀滅性影響」有可能使數百萬人重新陷入貧困。

她說:「我敦促該地區各國努力制定一套更好的貿易規則,在危機時期發揮抗禦能力,刺激具有包容性和更加綠色的經濟的可持續復甦。」

除了貿易,由於全球各國普遍遭遇衝擊,外國直接投資也受到了「直接和重大」的影響。

亞太經社會表示:「雖然仍在收集各種形式的外國直接投資數據,但已宣布的『綠地』投資的季度數據清楚地表明,該地區受到了非常嚴重的打擊。」 與2019年同期相比,2020年前三個季度的「綠地」外國直接投資下降了40%,主要是受到封鎖措施的影響,導致項目延遲和取消。

亞太經社會補充說,預計整個2021年外國直接投資將保持在危機前的水平以下,未來前景取決於危機的持續時間、刺激投資政策的有效性以及社會經濟從這一大流行病的影響中復甦的程度。

區域差異明顯

目前全球貿易復甦呈現明顯的區域不平衡性,亞太地區率先反彈,而歐美國家仍未擺脫頹勢,在近期的疫情影響下,差異可能繼續拉大。

按亞太經社會預測,亞太地區的貿易2020年可能萎縮約1.9%,而世界其他地區的情況更為糟糕。

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CPB)近日發布報告稱,截至2020年9月份的三個月,跨境商品貿易流較第二季度增加12.5%;這是自2000年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增幅。而第二季度跨境商品流動下降12.2%,創下最大降幅。

根據其報告分析,全球各地貿易復甦勢頭強弱不一,中國和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領跑,而美國則已落在後面。CPB的數據顯示,雖然9月份中國和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已經超過疫情前水平,但歐元區出口仍下降2.6%,美國出口下降近9%。

瑞銀在給客戶的報告中寫道:「總體來看,疫情對西半球的衝擊已遠大於對東半球的影響。」

中國亮點顯著

儘管全球貿易形勢還未回暖,但中國貿易卻強勁反彈。

根據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前11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同比增長1.8%,呈現持續向好、加速增長態勢。1至9月,中國外貿累計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同比增長0.7%;1至10月,外貿增速提高到1.1%;進入11月,增幅繼續擴大。出口保持較快增長為外貿總體「提速」提供了動力。前11個月整體看,中國出口16.13萬億元,增長3.7%;進口12.91萬億元,下降0.5%。

根據野村的數據,中國2020年第二季度及第三季度佔全球出口比例升至13%以上,至少是野村2006年開始統計以來的季度最高紀錄,去年佔比為11%。瑞銀經濟學家也估算,截至2020年7月份,中國在全球出口中所佔份額同比上升了11%,與此同時,美國的份額同比下降了4%,法國的份額同比下降了12%。

《華爾街日報》報導稱,中國引領全球貿易強勁反彈,推動全球貿易第三季度創下20年來最大單季漲幅。

中外貿易企業之間通過數位技術搭建平臺保持密切聯繫。近期,中國貿促會和中國國際商會協助組織三場國際貿易數字展會,分別輻射中美洲、南太平洋地區、南亞地區、中東和北非地區,促成累計上萬家中外企業間的產品供需對接活動。

實際上,在全球貿易遇冷的不利情形下,中國通過區域合作、締結更廣泛的貿易投資協定推動全球化,加速了貿易回暖。中國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正式籤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下半年還召開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這些擴大開放舉措對促進全球產業對接、加強國際合作、推動經濟復甦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原標題:全球貿易復甦面臨挑戰)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柬埔寨人士認為中國擴大開放為區域和世界經濟復甦注入動力
    柬埔寨政學界人士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世界經濟面臨新冠疫情、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等多重挑戰,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為區域和全球經濟復甦注入動力。柬埔寨政府發言人帕西潘表示,新冠疫情、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給世界經濟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 《華爾街日報》:全球貿易復甦快於預期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 《參考消息》22日刊登源自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的報導《全球貿易復甦快於預期》。報導摘要如下:  全球貿易今年的反彈速度要比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快得多,促使世界經濟局部出現改善,並推翻了認為新冠疫情大流行將導致全球化步入永久性倒退的部分預測。
  • 中國率先復甦有助全球經濟企穩——訪日本電氣株式會社中國總代表...
    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舉辦期間,經濟日報記者就中國經濟復甦等話題,專訪了日本電氣株式會社中國總代表兼NEC(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塚本武。記者:作為一家技術型跨國企業的中國總代表,對參加此次服貿會有何期待?
  • 全球經濟在脆弱復甦中迎接更多挑戰
    風險資產的下跌以及避險資產的上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全球市場中普遍存在的避險情緒。   分析人士認為,全球經濟除了要應對和解決當前圍繞新冠肺炎疫情而產生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外,包括負利率、全球債務、貿易保護主義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在內的多重風險因素,也將給本就處於脆弱復甦狀態的全球經濟施加更多的下行壓力。
  • 中國信保發布報告稱:我國外貿企業發展面臨新挑戰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以來,世界地緣政治動蕩加劇,全球政治穩定性下降。全球消費和投資需求大幅下滑,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大部分國家經濟發展受到重創。近日,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信保」)發布2020年《國家風險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同期推出直觀展現國家風險全景的全球風險地圖和地球儀。
  • 中國經濟在世界範圍內率先復甦具有戰略意義
    它為世界各國提供了疫情物質和宅經濟的供給基礎,保證了中國外需不僅沒有隨著世界貿易的崩潰而崩潰,反而逆勢出現超預期反彈,為中國內循環的重啟和經濟整體復甦提供了強大支撐。在全球需求大幅緊縮的背景下,我國出口出現了超預期增長,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正是中國與海外疫情及經濟復甦的不同步所提供的出口替代。
  • 「一帶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何界生:為推動全球經濟復甦貢獻中國...
    她表示,展望「十四五」時期,我國需要繼續堅持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深化「一帶一路」金融合作,為全球推動後疫情時期經濟復甦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該方案包含四個方面,一是大力發展健康金融;二是金融支持國際產業安全合作;三是加強參與國際金融治理;四是積極推動金融人才交流等。
  • 後疫情時代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對策
    其次,疫情防控恢復期凸顯長三角在構建區域價值鏈中的戰略實力。長三角三省一市確立了疫情防控信息互聯互通、重大疫情管控舉措互相通報、重要防疫物資互濟互幫、疫情防控交通一體化聯動、新冠肺炎病例醫療救治工作聯動五大工作機制。在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基礎上,長三角地區是全國最早推動有序復工復產的區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顯著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六穩」工作推進順利,經濟社會運行平穩。
  • 保護主義「逆風」威脅全球貿易和經濟復甦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經濟復甦根基不甚穩定的情況下,川普政府所挑起的貿易戰將給全球經濟帶來新的不確定性,甚至會威脅全球經濟的進一步復甦。與此同時,聲稱保護本國人民和企業利益的貿易行動,已經開始給美國經濟發展帶來消極影響。美國對歐盟、中國、墨西哥以及加拿大等國加徵的高額關稅,已經引發上述經濟體的反擊,高額關稅正在反噬美國的企業,威脅著美國的經濟。
  • 世界經濟黃皮書:發達國家「日本化徵候」日趨明顯
    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 (李夏君 記者 馬學玲) 中國社會科學院24日上午在北京發布《世界經濟黃皮書》——《2013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黃皮書認為,發達世界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具有一定的內在同一性,「日本化徵候」或許將成為經濟體制、經濟結構和生產消費方式相近社會的系統性問題。
  • 讀懂中國|外國前政要贊中國復甦「了不起」
    羅森在發言中稱,到2021年底,預計美國和歐洲經濟可恢復至2019年的水平,但中國經濟能夠實現10%的增長。中國也可與歐盟在捍衛國際規則和秩序體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中國了不起的復甦為各國樹立了榜樣。」視頻最後,羅森再一次感謝中國為全球和平、繁榮、合作共贏所做的種種努力。
  • 中國對外貿易面臨的形勢、問題及對策
    其結果導致了國際競爭更加激烈,合作動力不足,從而使得全球經濟復甦基礎很不牢固,復甦進程仍面臨多重矛盾,致使中國面臨的國際經貿環境更趨複雜。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積極融入國際貿易多邊體制,改革開放取得豐碩成果,對外貿易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建立了充滿活力的開放型經濟體系。當然中國在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特別是在新形勢下,如何實現對外貿易穩步、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仍是我國面臨的重要課題。
  • 下滑風險增加 歐洲經濟復甦不容易
    不少分析人士指出,由於疫情反彈,歐洲各國正在或將繼續升級社會限制措施,歐洲經濟前景顯著惡化。歐盟委員會的最新預測也顯示,今年歐元區經濟預計萎縮7.8%,2021年和2022年預計分別增長4.2%和3%。   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日前在由歐洲央行主辦的線上中央銀行論壇上表示,在歐元區,疫情已造成極不尋常的經濟衰退,經濟復甦前景可能不穩定。
  • 全球貿易自由進程緩慢 分析稱中國必須善用規則
    新華社發  中國步入了在世貿組織的第二個10年。在世界經濟大勢乏力的環境下,全球貿易自由化進程困難重重,多哈回合談了10年至今看不到隧道的盡頭,針對中國的貿易爭端頻頻發生。未來十年,世界貿易格局和世貿組織發展趨勢如何?我國將面臨哪些新問題、新挑戰和新機遇?又該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 2021:中國經濟將強勁復甦專訪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顏色
    事實上,即便是目前新冠疫苗研製取得積極進展,但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或將持續到2022年結束,2023年全球經濟才會真正迎來復甦。  在中國開啟「十四五」規劃實施戰略轉換的第一年,全球疫情尚未結束,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甚囂塵上,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
  • 展望2020:全球宏觀、中國宏觀和中美關係
    以政策逆周期調節和貿易衝突緩和而帶動的復甦難以持續,若沒有新一輪創新帶動TFP和資本產出效率的提升,2021年還將面臨穩增長和防風險壓力。特別是對於中國而言,去槓桿和金融周期行至中段便掉頭向上,在市場尚未出清的條件下繼續信用擴張,債務存量的壓力。
  • 2021全球經濟復甦有戲 緩慢恢復不等於高枕無憂
    李春頂還表示,中國經濟的增長以及不斷開放的市場將為全球經濟復甦注入新動力,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報告說,中國經濟將實現比預期更為強勁的復甦,2021年中國經濟有望增長7.9%。如果剔除中國因素,2020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大幅萎縮5%,而2021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將僅增長3.4%。這也從側面說明中國經濟對帶動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乃至全球經濟復甦的重要性。
  • 中國駐卡達大使:用信心與合作照亮世界經濟復甦之路
    採訪全文如下:用信心與合作照亮世界經濟復甦之路一、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面臨重重困難和挑戰。大使閣下,請問您如何看待當前的世界經濟形勢?在當前世界經濟陷入低迷、全球治理面臨新挑戰的情況下,三場會議雖然主題各有側重,但在加強抗疫合作、推進經濟復甦、維護多邊主義、完善全球治理等方面具有高度共識,向國際社會傳遞出一系列積極明確信號:一是堅持團結協作,為全球抗疫合作注入信心。當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一些國家面臨第二波疫情威脅。
  • 歐洲經濟火車頭「顯著復甦」,中國年內成德國最大出口目的地國?
    來源:一財網德國經濟正逐漸復甦,政界人士普遍發表了相對樂觀的觀點,認為將迎來V形反彈,但企業界人士則較為悲觀,並呼籲政府推行新一輪經濟刺激政策。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上周表示,德國經濟已觸底,在各國紛紛解封之後,德國經濟開始出現「顯著的復甦跡象」,工業生產觸底反彈,訂單量快速攀升。
  • 2019年全球貿易數據:中國穩居第一,美國第二,肉類市場成亮點?
    似乎一語成讖,2019年,世界經濟來到了十字路口——預期增速降至10年來最低、製造業及投資低迷、貿易關係變化加劇、產業格局和金融穩定受到衝擊……在多重風險和挑戰的寒流夾擊中,各大經濟體也正努力辨明前路,迎風前行。2020年已悄然而至,在經歷了2019年經濟的逆風之後,全球各大經濟體的發展方向又發生了哪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