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小文
引言:吃,是人類的本能,唯有吃能夠延續生命,唯有吃能夠體驗世界的美好。經過幾百萬年的發展,人類食譜經過了多次變化,從最初的茹毛飲血到最後的文明烹飪。但是在現代人類的食譜中很少看到食肉動物,這是為什麼呢?
網絡上曾經流傳過這樣的段子,廣東人幾乎能吃的都吃,連福建人也不放過,這讓不少福建人感到瑟瑟發抖。實際上並非廣東人的食譜較為廣泛,全中國不少地方也有廣泛的食譜,有些地方所吃的東西比廣東人的食譜還要匪夷所思,例如油炸蟑螂、油炸螞蚱等等,起碼一般的廣東人是不會吃這些東西的。這些現象從側面都反映了一個問題,人類的食物範圍真的很寬廣。但對日常的食物進行仔細思考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我們所吃的大部分動物都是食草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這是為什麼呢?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植食性動物就有豬、羊、牛、雞、鴨、魚等,當然也不排除個別的雞鴨魚會以其他小動物為食,但總體上來說趨勢還真是人類基本吃植食性動物。將這個問題放到網上去,迎來的是網友們五花八門的回答。其中大多數人的回答是相比起肉食性動物來說,植食性動物的肉質更加鮮美多汁,可口美味,說得讓看的人連畫面感都出來了。也有人指出,人類的確實什麼動物都可以吃,但從長期的食用角度來看就只有那麼幾種,其他食肉動物的攝入會給人體帶來負擔。這些說法聽起來似乎有那麼點道理,同時也缺乏科學性。
如果要說科學性解釋的話,那麼下面這個「熵增」理論可能會符合要求。我們曾經在宇宙的演變、生命的演變中聽說過「熵增」理論,卻從未想到這樣高級的理論也可以解釋人類的食性。簡單地說,熵增理論是指宇宙中任何一個獨立系統都存在一定的混亂度,而且這個混亂度會隨著系統發展不斷地朝著更加混亂的方向發展。每個人體都可以看做是一個獨立系統,從誕生開始人體內的熵增就不斷地發生,當熵增發生到一定程度後,生命也就終結了。
但是不用擔心,無論是人類還是自然界的動物,都有方法應對熵增的問題,那就是通過不斷攝入熵比較小的食物。該觀點說明了食物的攝入除了能夠給生物體帶去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之外,還能夠起到抑制體內熵增的作用,這一點從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就可以看得出來。眾所周知食物鏈被人為地分為多個等級,其中最低級的是食物鏈低端的生產者,往上則有越來越高級的消費者。
隨著等級不斷地增加,生物體內的熵就不斷地提高。食物鏈的頂端除了有人類存在之外,還有其他頂級的獵食者,例如老虎、獅子、棕熊等等。和這些自然動物比起來,人類的優勢在於能夠從多種渠道獲取不同種類的食物,在食物方面多了很多選擇,因此我們自然會選擇有利於自身發展的熵較少的食物。而對於老虎獅子這些猛獸來說,它們才不會管那麼多,填飽肚子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