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正
要問大大小小的官員如今最怕踩什麼雷,相信大都首推「八項規定」。吃頓飯,得先搞清誰掏錢;出個差,提前查好目的地的住宿標準;開個會,對風景名勝區唯恐避之不及……有人說「八項規定改變中國」,雖有標題黨嫌疑,但未言過其實。經年久治不愈的吃喝玩樂風,八條簡簡單單的規定,治得官員服服帖帖,黨風民風隨之改變。
「八項規定」改變的不僅僅是風氣,甚至可以說創造了一個治理「奇蹟」。出臺迄今6年,效能一如當初,絲毫不見鬆軟,時刻讓官員們心有餘悸。其規定之簡要、執行之嚴格、成效之綿長的治理思維、管理效能,仍然值得深入研究,探明其蘊含的治理「規律」,發揚光大開來。
為官做事之要,是規則明、底線清,哪些不能幹、幹了會怎樣,簡明易行,沒彈性空間,沒灰色地帶。如果說「規律」,或許有兩點——指向精準、動真格!
現在預防、教育、管理、約束官員的法規無數,條例、細則眾多,非專門研究者未必能如數家珍。但要問一些官員,他們的行為是否都不違規,恐怕他們自己都發蒙,甚至說不清楚某某方面有何具體規定。
看看落馬之後才暴露出的「兩面人」,不乏真誠悔恨、掏心窩子反思的懺悔錄,比在位時的對照檢查材料、年度述職報告真實多了。這也折射出,在位時「掏心掏肺」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看似方方面面都循規蹈矩,實則是套幾個概念、用幾句表達原則性的話,就把自己「檢查」成一個百分百「忠誠者」,而「想」的衝動、「願」的念頭根本未曾斷絕。相當程度上,「對標」的是寬泛原則,而不是可丁可卯的條文。但假如,有更多「八項規定」式的無彈性條框,即使你「想」你「願」也不怕,膽敢逾越,就讓你進鐵籠子裡去「掏心掏肺」。
「八項規定」頒布後,還有一些不信邪的,仍然不收手、不收斂,結果是,不管級別高低,都挨了處分,公之於眾,甚至以此為突破口,查了個底朝天。這說明,管用的治理手段不在多,而在於精準施策、長常執行,在於說一不二、沒有特例。
我們看到,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也更加具有「八項規定」式的威懾力,新增或修訂條款均指向精準。「八項規定」式的治理理念也許會越來越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