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能給大家做點事,我們就覺得不累」——兩位老人的抗疫故事

2020-12-20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貴陽5月20日電 題:「每天能給大家做點事,我們就覺得不累」——兩位老人的抗疫故事

新華社記者肖豔、鄭明鴻

「他們犧牲自己的時間和健康來保護我們,我們做的那點事情微不足道。」聊起小區封閉管理期間給卡點管控人員免費做飯的事情,家住貴陽市雲巖區黃山衝路35號院的餘成敏和吳皆德都這樣說。

餘成敏61歲,吳皆德83歲,兩人是20多年的老街坊。吳皆德開著一個小賣部,由於住房在8樓,加上年紀大了,所以平時就住在店裡。今年2月1日,貴陽市按照貴州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全面實行城市小區封閉式管理。

「那時候天氣又冷,除了保生活運轉的超市,其餘店鋪基本關門了,外賣也停了,卡點值守人員中午沒地方吃飯,基本上是泡方便麵。」黃山衝居委會黨支部書記李金蘭說,居委會當時設了5個卡點,值守的居委會工作人員、輔警和志願者有近20人。

吳皆德的小賣部就在黃山衝居委會隔壁。由於人多,中午居委會的熱水時常斷供,李金蘭和其他值守人員便會到吳皆德的小賣部接開水泡麵。

看著前來接開水的值守人員,吳皆德十分心疼。她找到李金蘭,提出要免費給卡點值守人員做午飯,「真的是不忍心,每天那麼辛苦,中午就吃兩口方便麵。」

「我想到她年紀大了,做飯做菜要洗洗涮涮,天氣又冷,就拒絕了。」李金蘭說,吳皆德不久後又找到她,但她還是拒絕了老人的好意,「第二次被拒絕後她有些生氣,說我們嫌她老了,不中用了,但我也是為了她的健康著想。」

2月13日午飯時間,餘成敏和老伴端著煮好的米粉、煎的雞蛋到居委會,請值守人員吃。「小餘家住在5樓,樓棟又比較靠裡,他們要從5樓送下來,很麻煩。」吳皆德說,想到自己就住在1樓,離居委會又近,她便和餘成敏商量乾脆一起弄,也表達一下自己的心意。

兩人一合計,2月14日,「臨時食堂」就開業了。吳皆德先用大蒸鍋蒸上米飯,餘成敏一起幫忙洗菜、備菜,11點左右開始炒菜,中午12點準時開飯。

遇上要買菜的時候,兩人更是早上8點就開始忙活,由於公交車停運,去買菜至少得走半小時。

「每天至少兩個炒菜,餘阿姨之前自己開過餐館,手藝很好,小區居民有時候還找她請教包粽子、燉豬腳。」李金蘭說。

由於卡點必須有人值守,李金蘭和同事只能輪換著去吃飯。怕有人沒吃上飯,吳皆德每天還會核實吃飯人數,問問還有誰沒來吃飯。值守人員全部都吃完後,她和餘成敏才吃。

「臨時食堂」一直堅持到3月2日,所有開銷都是兩人自費。居委會曾提出要付費給兩人,但都被拒絕了。直到現在,兩人都還沒算過到底用了多少錢。

吳皆德的女兒說,一開始家裡人就很支持老母親,想著疫情期間幫大家做一點事情。她偶爾也會幫忙打個下手,「只要我媽開心,我就支持。」

事實上,餘成敏是一位已經抗癌六七年的鼻咽癌患者。在她看來,雖然自己的身體算不上健康,但起碼還能出一份力,為大家作點貢獻。「都說人多力量大,一人幫一把,艱難的事情就過去了。不管吃好吃歹,吃下這口熱飯,最起碼能多幫他們抵擋一下風寒。」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不在這個工作崗位上,但是能搭把手我就搭把手,都是為了捍衛大家的生命安全。能每天給大家做點事情,我就不覺得辛苦。」餘成敏說。

相關焦點

  • 抗疫,我們是親歷者——記者講述抗疫背後的溫情故事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暴發以來,許多打動人心的故事在這個特殊的戰場上湧現。在晉江的抗疫一線,醫院、鎮村、企業、鄉賢及群眾中,有許多衝鋒在前的「戰士」,他們用實際行動為這場戰「疫」無私奉獻著。  同樣,我們晉江經濟報的新聞工作者也在這個戰場上,用手中的筆桿記錄著參與這場抗疫的每一個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作為記者,他們在抗疫一線採訪的時候,做了些什麼,又有怎樣的感觸?
  • 感受武漢抗疫一線的「她力量」——「保障大家安全,我們有能力也有...
    前幾天有同事過生日,我們還給她一起唱生日歌,用泡麵做了長壽麵。生活物資一周補充一次,每次都很充足,吃的、用的都夠。有不少社會人士還給我們捐贈了毛毯、羽絨服。有女同事趕上生理期,上不了班,其他人就自覺頂上,讓她能休息一天。
  • 武漢園博園抗疫二三事
    2月9日,聽說單位正組織抗疫突擊隊下沉社區的消息,我第一時間表態要求參加。因為我想為武漢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從新洲區到礄口區,並非坦途。為了能出行,10日一整天,我開車跑了幾個單位,按照流程辦理了社區、街道的審批蓋章,當地醫院的健康證明材料。
  • 小夥說「活著太累,我不想活了」,兩位大爺的回答使大家拍手稱絕
    誰曾想,兩位大爺聽到他的話之後,其中一位立即回答道:「那就不活了」。小夥子聽完詫異地抬起了頭,還有點生氣。另一位大爺打量著他接著說:「小夥子,找工作不順利嗎?這算什麼啊,以後的路還長著呢。倘若人生一馬平川,活著還有什麼意思?」說完這句話拍拍他的肩膀,上了剛進站的公交車。旁邊的行人都露出了讚賞的目光,拍手稱絕。
  • 你為什麼總是覺得很累?
    據我所知,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坐辦公室,下個通知,拿個文件。空閒的時候,可以逛淘寶,或者跟同事們閒聊整天。上一天這樣的班也算累?曾幾何時,我也是這樣的狀態。上班打不起精神,下班啥也不想幹。吃過晚飯,就躺在床上追劇,不知不覺到了夜裡十二點。早晨踩著點起床、上班,有時候連現成的早餐都顧不得吃。
  • 最美的她們——華悅社區巾幗抗疫突擊隊速寫
    危急時刻,她們舍小家為大家,逆人群而行,迎危險而上,用女性特有的細膩、堅韌、包容,為抗擊疫情增添了溫暖與力量。她們,就是五堰街辦華悅社區86人組成的巾幗抗疫突擊隊。抗疫期間,「兩個孩子,丈夫負責照看一個,婆婆幫忙帶一個。」狄雪麗說,每天早晨7點多要出門,經常晚上11點後回家,早晚見不著孩子的面,「非常時期,家庭真的沒法顧了。」華悅社區常住人口有近15000人,5798戶。狄雪麗的工作,要對上門登記的數據進行身份篩查、情況摸排,確保不漏一格,不漏一人。
  • 【抗疫人物】平常但不平凡,平時她都在做這樣的事...
    【抗疫人物】平常但不平凡,平時她都在做這樣的事...維持就診秩序,協助醫生診療、採集檢測標本,嚴格落實消毒隔離,事無巨細、不厭其煩,這就是李顏寧每天的工作常態。三個多月的抗疫工作,她始終衝鋒在前,用自己豐富的護理經驗為每一位患者送去溫暖和關懷。李顏寧所處的發熱門診需要全天穿戴隔離衣,帶著N95口罩和護目鏡。在日常工作中,她少喝水減少上廁所的次數,確保隨時周到地服務患者。
  • 「我每天工作8小時不覺得累」(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狹小侷促的客廳內,一張老式長方矮茶几、一張舊沙發、幾把椅子和可以摺疊的小凳,就成為老人與眾多青年問學求道的「寶地」。退休30多年,何光榮一以貫之地從未停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鑽研,除了撰寫九卷本的《中華大道》等巨著外,還在一些書院教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何光榮說,「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研究,就是從事自己摯愛的事業。」
  • 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兒女是否應該為老人做些什麼?
    空巢老人通常是指子女不在身邊,獨自在家的中老年人,隨著國內老齡化的加重,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作為兒女是否應該為父母做些什麼呢?很多北上廣深的年輕人是不是應該為我們的父母做些什麼呢?在外地工作每年很少有時間回家,每次父母來電話總是匆匆說幾句就掛了,其實大家心裡也覺得對不起父母,但是沒辦法生活就是這樣,每個人都只能且都是負重前行中,父母到了退休的年齡,卻因為從小到大都是幹活長大的,所以習慣了忙碌的生活,如今閒下來之後,反而渾身不自在,老想找點事情做,每次打電話問起家裡的情況,爸爸媽媽都說挺好的,就是每天都太閒了,渾身不自在,想找點事情做。
  • 普玄:「我們每天都在見證生命故事」
    讓文藝成為一種生活普玄:「我們每天都在見證生命故事」■武翩翩記者:武漢遭遇疫情以後,您寫下了這樣的文字:「這座城市病了,我們都是這個城市的孩子,我們怎麼辦?能為這個城市做些什麼?」作為武漢本地作家,您起初是懷著怎樣的心情,決心投入武漢抗疫一線採訪的呢?普玄:我的家距離華南海鮮市場只有不到5分鐘的車程,距湖北省新華醫院隔一條馬路。疫情期間,我住在我的創作室。在疫情初期,武漢市民對病毒的認知是模糊的、混亂的,如果早期大家都不朝醫院裡擁,可能最後也不會感染那麼多人。在疫情最開始的時候,我就有一種本能和自覺。
  • 希望大家感受到更多的溫暖和陽光——中日民間攜手抗疫故事記
    【全球抗疫進行時】希望大家感受到更多的溫暖和陽光——中日民間攜手抗疫故事記光明日報駐東京記者 張冠楠光明日報東京4月27日電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中日兩國肆虐麵館店主天野洋平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暗自對自己說:「如果現在什麼都不做的話,將來一定會後悔的。」4月15日,天野把胡金丹的情況發布到網上求助,並寫道:「為了幫助陷入困境的金醬,決定明天利用定休日售賣便當,並將當日營業額全部捐給金醬,所有的材料費用均由本店負擔,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幫助。」
  • 歐洲抗疫故事 | 一家人的兩國抗疫記
    當新冠疫情2020年席捲世界,一個跨國家庭不僅說「兩國話」,還經歷了兩國抗疫。海外華僑華人今年可謂抗疫「打全場」,數不清多少故事值得講述——講給中國人聽,也講給外國人聽。歐洲抗疫故事第三篇,這是一個家庭的故事,更是一個群體的故事,敬請查收。
  • 「累並感動著,每天聽到無數感謝的話語」
    穿戴著厚厚的防護裝備,稍微一活動,就會汗流浹背,溼衣服貼在身上,過了一會兒,又覺得背心發冷,特別難受。「每天衣服溼了又幹,幹了又溼,每次脫下防護服的時候,我都能聞到自己身上那股味兒,夠酸爽!」周麗華笑著自嘲道。
  • 老人帶娃不容易,帶娃時不做這六件事的老人,作為子女更該感激
    那麼,我們一起來看看靜靜婆婆做了哪些讓靜靜覺得很好,很感激的事情。,不是因擔心孩子磕碰不讓孩子爬,就是怕孩子累和麻煩,什麼都自己替孩子做。靜靜有一次上班時,孩子哭鬧著不讓她走,她就騙孩子說:「媽媽去樓下扔垃圾,一會兒就回來」結果,這個「一會兒」一直等到孩子午睡後醒來也沒見到她。「你們別總以為孩子小就騙他,這麼弄到時候孩子不僅沒有安全感,還容易學會說謊」靜靜說,婆婆告訴她「你如果上班,就告訴孩子是上班,晚上回來,孩子哭鬧一次,但是次數多了,他就知道媽媽是每天到點就要離開,下午到點就會回來了。」
  • 某乎高贊:為什麼我們每天都那麼累?
    每天下班,總覺得疲憊不堪,什麼都不想幹,就想癱著不動。 明明每天都坐在辦公室裡,也沒幹什麼,但就是覺得身心俱疲。 經常覺得腦子像生了鏽一樣,轉不動,遇到很多問題都不願意去想。
  • 素材答案 | 和老人一起做的事
    (Every Mon. to Fri.)雅思口語圈7/31不知道昨天有木有小可愛在等待著我的推送?說實話我真的有寫,但是鑑於這個暑假課上得太多,有點懵,我還沒保存就點了關機。所以瞬間整個人都暴走了。今天要來聊得話題就是「和老人一起做的事」,這道題在之前的1-4月份的新題中, 它並不是一道高頻話題,但恰恰最近在雅思哥上經常看到有學生在回憶這道題目。所以我覺得還是很有必要來聊一聊的。是不是你們對於親近的人永遠沒有太多感覺?可能因為成為了一種日常了吧,所以就覺得這種和老人一起做的事情似乎真的沒有。
  • 《幸福裡的故事》瓦兒媽怎麼了,我們能做吃早飯?
    瓦兒媽的日常生活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向她叔叔報告瓦兒。瓦兒媽說她昨晚看到了瓦兒她父親老陳,她穿著破舊的衣服,又髒又髒,頭髮也沒人理,她站在窗前不說話。每天瓦兒媽告訴瓦兒她的叔叔這些事情,她的叔叔可以背誦。不用說瓦兒媽,她叔叔只是講了這個故事。
  • 老人說找點事做比坐...
    老人是一個賣鞋墊的,她頭髮花白,背有點微駝,額頭皺紋密布。年齡雖然看著很大,但精神看上去很好,總是微笑著注視著過往行人。老人溫和、慈祥、純樸、善良,被附近的居民親切地稱為「鞋墊奶奶」。她賣的鞋墊看上去十分厚實,每一雙都像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 「奮鬥新時代 我們一起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精彩上演!
    記者在前方,導播在後臺,製片人做指揮,跟主持人對話,當那三分鐘的連線結束後,我們興奮的趕回單位,來到導播間時已經是七點,雖然節目已經結束了,但是他們都在等著我們回來,看到我們團隊人的笑臉,我們歡呼雀躍,這無疑也是歷史的一刻,讓民生人驕傲的一刻。
  • 我每天工作8小時不覺得累
    狹小侷促的客廳內,一張老式長方矮茶几、一張舊沙發、幾把椅子和可以摺疊的小凳,就成為老人與眾多青年問學求道的「寶地」。退休30多年,何光榮一以貫之地從未停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鑽研,除了撰寫九卷本的《中華大道》等巨著外,還在一些書院教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何光榮說,「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研究,就是從事自己摯愛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