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一個小男孩,馬上就3歲了,說話仍舊不清晰。說話時像是每個字有一半含在嘴裡,一半省略掉一樣含混,除了經常陪伴他的媽媽,誰都聽不懂說了什麼。
父母帶孩子去醫院檢查過了,並沒有什麼問題。
周圍的人都說,這孩子挺機靈的,說什麼他都懂,還很調皮使壞,為什麼就是說不好話呢?
如果排除了病理性的原因,孩子又十分機靈、聰明,孩子這時候說話還是含糊不清,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1、嬰幼兒時期,父母沒有給孩子更好的語言環境。
2、孩子的小聰明和父母的縱容導致說話含糊不清;
嬰幼兒時期,父母沒有給孩子更好的語言環境
我們之前說過,寶寶在3個月的時候,可以發出元音音節;在5個月的時候能夠模仿大人發音;在7個月的時候,可以清晰發出「pa-pa」的聲音;在9個月的時候,大部分音節都可以模仿;在12個月的時候,主動發聲的概率增多,能清晰發出大部分音節。
我們都知道,在這個階段,多跟寶寶說話,能促進寶寶的語言發展,能讓寶寶更加清晰的說出詞句、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情緒。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會有兩個誤區:
1、通過手機視頻讓寶寶學習語言
多跟寶寶說話,能讓寶寶增加詞彙、更加聰明、更快的學習語言,有些比較忙的父母會讓視頻代替自己和寶寶溝通。
但是有實驗證明,給寶寶說話時,詞語必須從活生生的人口中說出,否則寶寶大腦就不能區分音節之間的區別和其他的語言組成成分,這對寶寶的語言發展沒有任何幫助,甚至會讓寶寶在以後少理解6-8個詞彙。
2、跟寶寶說話的時候,使用成年人的語言方式
有的父母認為,跟寶寶說話時用成人詞彙,能讓寶寶更快、更多的學習詞彙,但是當父母跟寶寶說「你不要在哭了,這對我們現在的情況沒有任何幫助」時,寶寶其實不能理解,並且不會模仿。
寶寶聲帶只有成年人的1/4長,他們只能發出高音調的語言,跟寶寶說成年人的詞彙,不利於寶寶的模仿。
那麼,在和寶寶溝通的時候,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1、寶爸寶媽跟寶寶多些互動和語言對話
寶寶在嬰幼兒時期,無法從視頻中獲取到語言幫助,只有父母親自上陣。
父母跟寶寶對話,不僅能讓寶寶從父母語言中模仿到說話的方式,還能讓寶寶懂得情緒、表情等多方面的模仿和觀察。
在寶寶3歲前,大腦平均每秒能建立1000個神經元連結,所有很多育兒專家呼籲父母在孩子嬰幼兒階段親自照顧寶寶,不光是有利於寶寶心理上的發展,也有利於寶寶智力上的發育。
2、用親子之間特有的方式來跟寶寶對話
什麼是親自之間特有的對話方式呢?
①說話時,拉長元音;
②輔音要短促而清晰;
③語調要高低起伏,有變化,像唱歌那樣;
④表情和語調都要誇張。
比如說「你真棒」,跟寶寶說話時,應該是「你真(↗)——棒」。
這樣的語言形式,這樣的說話方式不僅方便寶寶分辨音節,還有非常得寶寶的喜愛。
這中跟寶寶說話的方式,在人類長久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寫進了寶媽的基因當中,寶媽在這方面十分有天分。
孩子小聰明和父母的縱容,從而無法學會說話又是為什麼呢?
回到最開頭說到的事情。
小男孩3歲仍舊說話含糊不清,父母把他送到幼兒園,想要讓孩子跟小朋友們的接觸下學會用清晰的語言表達。
情況如父母所願,孩子想要玩兒滑梯,老師在照顧其他小朋友無法顧忌他的時候,「憋出」兩個清晰的字「老師」。
在孩子剛學說話的時候,其實父母能夠通過孩子的眼神、舉動分辨出孩子到底想說什麼、想要什麼。
當孩子沒有準確表達,父母卻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的時候,孩子聰明的知道:我不用非要說清楚,也能得到想要的,為什麼還要那麼麻煩的去學說話呢?
這也就導致,在父母的縱容下,孩子變的懶惰,不願意說話。
對於這種情況,父母又該怎麼做呢?
1、停止過度照顧,對孩子含混的話不予解答
父母或家裡的其他人,不該過度的照顧孩子,當孩子知道自己不說話就不會有人把所有事情安排的周周到到的時候,孩子為了自己的要求和想法,會自覺的去說話,讓別人能夠理解,從而幫助到自己。
孩子都3歲了,應該能夠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不要再去過度的揣測孩子含糊的話到底說了什麼,而應該對孩子過度含糊的話不要理睬,讓孩子明白:只有清晰的話,才能達到目的。
2、讓孩子多交朋友
有研究表明,讓孩子快成成長的途徑,就是讓孩子多交朋友。
讓孩子更快的學會說話,也是要讓孩子多交朋友,小朋友們不會理會含糊不清的話,孩子為了更朋友們一起玩,會努力讓自己的語言的變得清晰,不再懶惰。
注意事項:
不要過度的糾正孩子的發音,不要讓孩子反覆重複某個詞彙直到講好。
孩子發現說話對他有利的時候,他會自動糾正自己,如果父母去過度的糾正,反而會讓孩子產生抗拒心理,可能會導致孩子結巴、說話含糊、不願意說話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讓孩子說話,不光要靠父母的引導,還要靠周圍環境給孩子創造的條件。
如果孩子不願意說話,父母們要負很大的責任,要改正自己照顧、教育孩子的方式。
每個孩子都是非常聰明的,但是需要在孩子剛剛接觸到這個世界時,父母有正確的引導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