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孔雀團隊」帶頭人張晗:無塵實驗室裡的科技夢想

2020-12-25 中國青年網

80後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晗。(張晗 供圖)

張晗帶領的「二維材料先進光電器件研發團隊」入選深圳孔雀團隊名單。(夏凡 攝)

  人民網深圳11月30日電(呂紹剛 實習生 夏凡)穿上裡外兩層防塵服,用帽子包裹住頭髮,全身上下只能露出雙手和一張臉……在深圳大學的光電實驗室裡,年輕的80後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晗,正帶領他的學生,一次又一次重複著實驗、記錄、再實驗的研究工作。

  剛剛30歲出頭的張晗,年紀不大,卻已在石墨烯領域潛心研究8年時間。日前,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對外公布了2015年深圳引進的18個孔雀團隊名單。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張晗帶領的「二維材料先進光電器件研發團隊」,由於其「深圳首個石墨烯團隊」的身份,引起廣泛關注。

  做交叉學科的探路者

  早在2005年,還在武漢大學攻讀材料物理學本科的張晗,就和新材料結了緣。當時石墨烯還沒有「熱」起來,光是碳納米管就引起了他濃厚的興趣。2007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進行雷射學方向博士研究的他,萌生了要將新材料與光電工程相結合的想法。「兩個看似不相關的學科融合在一起,一定會產生前所未有的科學創新。」

  憑著一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張晗在這條交叉學科的路上,一走就是八年。2012年,博士畢業回國,張晗選擇了深圳,這一片創新的熱土。「相比北京的創業創新環境,深圳更適合年輕人,它可以提供更大的空間供年輕人施展。」

  不約而同,擅長光學功能材料研發的喻學鋒、致力於材料表面功能構建的王懷雨、專攻光通信系統的欒峰也相繼來到深圳,成為張晗搭檔,平均年齡不到35歲。四人的研究方向各有側重、形成互補,又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鏈條。這讓他們在「二維材料先進光電器件研究」這個課題上一拍即合。

  目前,他們研究的二維材料先進光電器件,在國際上才剛剛起步,在國內尚屬空白。「我們的研究沒有前人的參照,所以非常艱難,但是我們願意一直堅持做下去。」張晗表示。

  近年來,深圳採取多種措施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來深創業創新,「孔雀計劃」就是其中一項。它以無償資助和股權投資的形式,為團隊提供幫助。2015年,張晗的團隊入選「孔雀團隊」,獲得了1500萬無償資助。張晗認為,資金支持固然重要,「但深圳大力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的態度,更讓團隊鼓舞。這會帶動社會開始重視這個領域的研究。」

  做頂天立地的領跑者

  十年過去了,當初的碳納米管已不再新。二維材料家族中誕生了第一個明星——石墨烯。「它是目前發現的最薄、最堅硬、導電導熱性能最強的一種新型納米材料,被成為『黑金』、『新材料之王』,有望成為下一個萬億級產業。」張晗說。

  他主攻石墨烯研究已有八個年頭。近五年來,在光電子期刊上共發表論100多篇,其中封面論文超過10篇,論文總被引用超過5000次,ESI高引用論文超過20篇,一篇論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力論文。

  儘管成就斐然,不過在張晗眼裡,他們還有更多的提升空間。2014年,二維材料的「新明星」黑磷,開始得到學術界的普遍重視。在這之後短短一年時間裡,張晗和他的團隊,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了10篇論文,一些文章登上了重量級刊物的封面,成果足以讓國外學界另眼相看。「我們的目標不是要做一個緊跟國外腳步的『追隨者』,而是要走在學界的前沿,成為『開拓者』和『引領者』。」張晗表示。

  「我們的研究除了『頂天』,還要『立地』。」張晗認為,不管研究多麼先進,多麼超前,只有轉化為生產力,才有它的價值。而只有在深圳,才能實現其研究成果的最大價值。

  據了解,二維材料光電器件,安裝在網際網路交換機中,可以提升網際網路傳輸速度、容量。應用在投影儀、顯示屏,甚至相機上,能夠提高成像的速度和質量。目前,傳統光電器件的核心專利,都把持在國外企業的手中。

  「如果能提前布局前沿光電器件,我們有相當大的可能性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搶佔國際技術制高點。」張晗表示,深圳的光電器件產業優勢巨大,擁有中興、華為等眾多龍頭企業,不但提供唾手可得的材料,更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讓成果轉化水到渠成。「這都讓我們的研究始終能『接地氣』。」

  做不染纖塵的科研者

  「孔雀計劃」團隊申請過程中,有評委建議張晗的團隊加快市場轉換突破。而張晗在答辯中,則用了「年輕活力,腳踏實地」八個字作為回應。張晗表示,團隊希望踏踏實實地做好基礎研究,目前還是先關注「難啃的骨頭」,即基礎性的學術研究。

  「深圳有馬化騰、任正非等數不清的成功企業家,但世界級的科學家數量卻遠遠不及。」他認為,企業家專注於眼前的經濟效益,而科學家卻在幕後承擔著更多的使命,「只要夯實了科研的基礎,不擔心吸引不到企業或機構前來投資。」

  他相信,科研的成果會成為土壤和基石,有了它的支撐,相關的產業才能在之上蓬勃生長、枝繁葉茂。

  目前張晗作為深圳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指導40位博士、博士後的研究,還兼顧碩士班課程。在張晗看來,高等院校數量、水平發展的滯後一直是深圳的一大痛,他希望這份堅守能夠帶動更多的人才留在高校,讓深圳的科研水平更進一步。「如果我離開去成立企業,其他的學者、教授看到了也許會跟著效仿,那樣高校就損失了科研人才。」他說。

  「做學術研究不能只悶頭待在實驗室,也不能完全跳出來,需要很好地把握其中的度。」對於產業化,張晗心中也有著自己的想法。他表示,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項目、共同研發等方式來完成。「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可以藉由高水準的科研工作來攻克。這樣產研結合的模式,使科研更接地氣,讓產業更迅速優化升級、更新換代。」(完)

相關焦點

  • 勇闖無人區打造科研「網紅團隊」
    深圳商報記者劉娥深大光電子研究如今躋身國家隊行列,離不開幾位學科帶頭人的努力。如果說牛憨笨院士作為深圳光電子領域的泰鬥,為深大光電子學科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範滇元院士舉6年之力,把光電子做成深大最具優勢的專業;那麼張晗則繼往開來,以銳意創新的科學家精神推動學科發展,勇闖無人區,成為該領域勇立潮頭的標杆。
  • 深圳加速引進「孔雀團隊」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nbsp&nbsp&nbsp&nbsp深圳加速引進「孔雀團隊」&nbsp&nbsp&nbsp&nbsp15個高科技項目亮相今年首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孔雀團隊公示榜單
  • 「孔雀」紛飛 鵬城來 深圳「孔雀計劃」碩果纍纍
    原標題:「孔雀」紛飛 鵬城來 深圳「孔雀計劃」碩果纍纍 編者按:2011年開始,深圳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實施「孔雀計劃」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團隊的重大決策部署。截至2014年底,已累計引進孔雀團隊和廣東省創新科研團隊59個。
  • 深圳「孔雀計劃」產業園落戶龍崗
    本次活動由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創新委、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龍崗區委區政府聯合主辦,旨在向海內外充分展示「孔雀計劃」人才和團隊取得的突出成績和為全市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作出的重要貢獻,推介深圳優良的人才發展政策制度和服務環境,集聚更多高層次人才團隊來深創新創業。
  • 深圳績效審計動真格,兩「孔雀團隊」在深工作時間不足被撤
    深圳績效審計動真格,兩「孔雀團隊」在深工作時間不足被撤 2018-04-28 0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圳大學二維材料光電科技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團隊在物理學頂級...
    中國教育在線訊教育部二維材料光電科技實驗室範滇元院士團隊章禮富副教授課題組在Fermi-Pasta-Ulam-Tsingou (FPUT)重現問題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Observation of Fermi-Pasta-Ulam-Tsingou Recurrence and Its Exact Dynamics」為題,於2018年10月29日在物理學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X(影響因子14.385,中科院JCR 1區,TOP期刊)上在線發表深圳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及通信單位,這是深圳大學首次在該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
  • 省兩會|張晗委員:建議設立「西麗湖基金」
    原標題:張晗委員提出,用「六個一」構建科教城核心影響力建議設立「西麗湖基金」深圳商報2020年1月13日廣州電 在寸土寸金的南山區北部,有一片59.8平方公裡的土地,既是自然環境最好的區域之一,也是深圳科學版圖上的重要支點——
  • 深圳設立「孔雀計劃」產業園
    【深圳商報訊】(深圳報業集團記者 綦偉)昨天上午,深圳市「孔雀計劃」實施五周年暨市「孔雀計劃」產業園、「千人計劃」創業園揭牌儀式舉行。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馬興瑞,市長許勤出席活動並為產業園揭牌。 活動首先播放了「孔雀計劃」實施五周年紀念宣傳片。
  • 深圳市孔雀計劃展示交流中心正式啟用
    央廣網深圳6月30日消息(記者楊振)深圳市孔雀計劃展示交流中心日前在龍崗區啟用,該中心旨在向海內外充分展示深圳「孔雀計劃」人才和團隊取得的突出成績,推介深圳市乃至龍崗區優良的人才發展政策制度和服務環境,集聚更多高層次人才團隊來深創新創業。與啟用儀式同步舉行的還有尋找中國創客夏季峰會,創業大咖們共同探討人工智慧的未來和機遇。
  • 深圳「孔雀計劃」
    未來五年每年投入3億至5億元,團隊最高資助8000萬個人獎勵補貼最高150萬羊城晚報深圳訊 記者宋王群報導:今天起,《深圳市委市政府關於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孔雀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孔雀計劃」)以及五個配套文件正式頒布實施。
  • 深圳電視臺深圳直通車報導——深圳市金成銳科技有限公司
    近日,第30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設計與製造技術展覽會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辦,作為深圳科技創新的新興力量,金成銳團隊帶著技術產品參與了行業交流互通,力求在展會經濟這個平臺上獲得新的突破。深圳市金成銳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猛成說道:「我們公司成立有11年了,我們團隊的創始成員 都是在行業中深耕多年的 專業技術人才。最早,我們只做醫療晶片的貿易和服務,是美國泰科電子TE的一級代理商,現在也是TE有創壓力傳感器這款元件全球最大的提貨商。 2013年開始,我們建立了無塵車間進行醫療耗材的製造。
  • 深圳大學首次獲得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
    深圳大學作為主要單位完成的項目「面向下一代信息處理的智能光電子元器件與晶片」成果獲得吳文俊人工智慧專項獎晶片項目三等獎。這是深圳大學首次獲得該獎項。深圳大學獲獎項目「面向下一代信息處理的智能光電子元器件與晶片」,微納光電子學院教授張晗為第一完成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助理教授宋宇鋒為第二完成人。
  • 「AI+喚醒未來」夏季峰會召開 深圳啟用孔雀計劃展示交流中心
    「AI+喚醒未來」夏季峰會召開 深圳啟用孔雀計劃展示交流中心   中證網訊(記者 王興亮)「創新之所以成為深圳的重要城市特徵,歸根到底是培養引進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站在科技前沿的創新型人才。」
  • 深圳市「孔雀計劃」展示交流中心落戶龍崗
    深圳基地落戶於深圳市孔雀計劃產業園,聯合深圳市孔雀計劃展示交流中心,圍繞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團隊技術產品化、產品市場化發展需要,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對接各類創業資源,服務人才創新創業,力圖發現和培育影響未來的偉大公司,打造深圳創新創業服務的靚麗名片。  「尋找中國創客夏季峰會」現場,深圳市「孔雀計劃」展示交流中心同步啟動。
  •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探索科技創新孵化體系的「領跑者」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探索科技創新孵化體系的「領跑者」來源:《深圳特區報》2017-07-24 聞坤第一家新型科研機構、第一個提出「四不像」理念及模式、第一家創業投資公司、第一個新型科研機構的科技金融平臺、第一家海外創新創業中心,創造了在中國高校及科研院所中的五個「第一」、集眾多耀眼光環於一身的背後,是由深圳市政府和清華大學於1996年創辦的機構——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
  • 深圳:打造文化版「孔雀計劃」正當其時
    原標題:打造文化版「孔雀計劃」正當其時  日前召開的深圳市政協有關文化發展質量的專題協商會透露,深圳明年要開始著手制定文化藝術人才的引進辦法,以解決內容支撐不足、文化創意人才結構性匱乏與吸引力下降等突出問題。
  • 深圳「孔雀計劃」5年引高層次人才1800餘人
    深圳「孔雀計劃」產業園揭牌及籤約  大公網11月16日深圳訊(記者郭若溪)為更好的引進高層次人才截至今年10月,深圳五年來已累計引進孔雀團隊和廣東省創新科研團隊95個,同時通過認定和評審,引進孔雀計劃人才1800餘人。  據記者了解,該產業園將按照「一園三基地」(總園區+總部基地+孵化基地+產業化基地)模式建設,為推動高層次人才團隊產業化、集聚化發展提供空間支持和服務保障。
  • ...深圳技術大學工程物理學院招聘學科帶頭人、教學科研崗、博士後...
    一、學校和學院簡介深圳技術大學是廣東省和深圳市高起點、高水平、高標準建設的本科層次公辦普通高等學校。2015年,深圳市委市政府開始籌建深圳技術大學。2018年11月30日,經教育部批准正式設立深圳技術大學,學校獨立招生,標識碼為4144014655,定位於應用型高等學校。
  • 深圳「孔雀計劃」飽受質疑 為千人發近億元房補
    梳理深圳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類政策不難發現,對人才的重視與扶持從未改變過。「30年前,深圳只有兩名技術人員,一個拖拉機維修員,一個獸醫」,深圳市委組織部負責人說。而如今深圳的研發人才已有約30萬,研發實力和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孔雀計劃」是深圳市政府2010年10月推出的引進高技術人才的項目。
  • 人才深圳飛 創新碩果累
    在深圳,這樣的高科技創新型機構比比皆是。從2016年10月至今,不到兩年,深圳先後設立6家諾獎科學家實驗室,諾獎得主在深圳扎了堆兒,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成為實驗室的主角兒。  而在1978年,深圳的大學、科研院所數量都是「零」,科技資源「一窮二白」,生產以加工裝配為主。「貼牌加工」「模擬仿製」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