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發布考評結果,2020年下半年度上海生活垃圾分類示範街鎮綜合考評中,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得分排在首位。
轄區內80%的建築是居民住宅,其中,又有80%是建於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房齡超過30年的老公房,擁有這「兩個80%」的仙霞街道,在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過程中,先天條件並不佔優。這個地處上海市中心的大型居住區,如何做到這來之不易的「第一」?
2021年進入第二周,茅臺花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唐秀珍總算鬆了口氣。近1個月前,居住著1300餘戶居民的茅臺花苑小區,撤走了每天早晚在垃圾房值班的居民志願者。這意味著,居民們要在完全「無人看守」的情況下,全自動、全自覺地定時、定點分類扔垃圾。一個月過去,小區幾乎沒有發現一例亂扔垃圾的情況。
這一切,都被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城市運行管理中心記錄在案。而那雙24小時不眠不休的「眼睛」,來自於正對著垃圾廂房的智能監控設備。不過,想要真正褪去「人治」、開啟「智慧監管」,遠不止安裝探頭那麼簡單。
仙霞新村街道城管中隊中隊長焦志坤告訴記者,茅臺花苑四個垃圾房外都安裝了監控,不僅每天早上7時-10時、晚上5時-8時居民投放垃圾時會集中啟用,其他時段也是一線執法人員的「眼睛」。一旦有人在非投放時段把垃圾扔在垃圾房外,後臺值班人員必須要做到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預警。後臺派單則直接連通城管執法人員手機中的「長寧城管」APP,20分鐘內,執法人員就要趕到現場,同社區幹部一起查看、追溯亂扔垃圾的情況。
在城管執法人員手機中,除了各區研發的智慧城管APP外,還有「上海城管」APP和政務微信。原先市民投訴後,需要從市到區、從區到街鎮的層層轉發派單,如今被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平臺替代。長寧區還充分發揮居民區黨組織引領作用,藉助城管、市場監管等部門一線執法人員下沉街鎮網格的契機,將專業執法力量納入街鎮「一網統管」平臺,實現預警、派單、處置在不同部門、不同層級間的「絲滑銜接」。
但「人」的力量仍然重要。唐秀珍介紹,2019年7月,上海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在此之前,仙霞街道就為居民區制定了垃圾分類「四包」方案,即街道負責人包居民區、社區聯絡員包塊、居民區社工包垃圾房、居民樓組長包戶。疫情之前,居民區每個月都要開「四位一體」例會,居委會、物業、業委會和城管執法人員坐在一起,分析當月垃圾分類出現的問題和不足。紡原物業有限公司茅花小區管理處經理賁海兵介紹,物業負責小區保潔,因此成為垃圾分類的首要責任人,做得好,街道會給與激勵,做的不好,物業則要承擔責任,「物業負責垃圾分類的責任重了,但是主觀能動性也強了」。
去年下半年,仙霞街道還首次引導兩家住區單位,就「怎樣做好垃圾分類」進行了一場「傳幫帶」試點。原來,兩家住區單位體量規模都不小,作為經營性場所,每天人流量也不容小覷。但其中一家嚴格執行垃圾分類各項規定,另一家單位卻始終不夠理想。
如何讓「先進」帶「後進」,實現垃圾分類實效的均衡發展?仙霞街道首先將「先進」單位的宣傳資料與「後進」單位共享,聚焦垃圾桶、垃圾房的標識製作、點位布局,幫助「後進生」優化。第二步是分享「優等生」的物業配置,包括保潔、值班人員的力量配備和值班排期,從機制上幫助「後進生」進步。
有了這些「現成作業」供借鑑,「後進」單位的垃圾分類情況很快有了改善。此時,街道又將兩家單位劃分進同一網格,在日常巡查中,為兩家單位的物業建立了常態化的交流機制,相互學習、借鑑,彼此監督生活垃圾和大件垃圾的收儲、清運與反饋。
「傳幫帶」機制也沿用到了社區。在仙霞街道,一個由街道管理辦、綜管中心和第三方組織成立的檢查專班,每周都會不定期進行垃圾分類自查。其中,遇到諸如垃圾桶標示標牌不清晰、垃圾分類純淨度不夠、可回收物堆放不規範等「即知即改」問題,「巡迴自查組」就當場指導整改。對於落地垃圾包多、垃圾房周邊環境差等「非即知即改」問題,自查小組提出整改意見後,會對相關小區、單位要求限期整改,並開展「回頭看」檢查,逐步提升垃圾分類實效。
作為大型居住區,垃圾分類的「人心工作」永遠排在首位,更是撬動社區治理的槓桿。仙霞新村街道辦事處主任周薇介紹,針對「兩個80%」的特點,街道迎難而上,從源頭樹立居民心中的「大環保」理念。目前,街道已有虹仙小區、仙逸小區兩個低碳實踐小區,虹旭小區中更有上海首個建在居民小區內的「生境花園」。圍繞這些綠色低碳設施,街道舉辦了分類知識猜謎、分類趣味培訓、「瓶子菜園」等以低碳環保、變廢為寶為特色的社區活動,實現垃圾分類在居民中的「百分百知曉率」和「百分百執行率」。
來源 | 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