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類收運體系基本形成

2020-12-15 中國經濟網

2019年7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

有法律法規支撐,有市民全員參與,有志願者全程引導,上海生活垃圾分類的社會氛圍濃厚。但在不少街鎮和社區,因受各種原因和客觀條件限制,實施生活垃圾分類仍面臨一些挑戰。

徐匯區天平街道位于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看上去很美,但老城區房屋老舊,人口密度高,有些小區連放置乾濕垃圾桶都顯得擁擠,更不要說建一個四分類垃圾箱房了。

於是,天平街道在保留風貌區整體建築特色的基礎上,全面實施了垃圾箱房「美加淨」工程。在多方調研釐清居民需求後,探索出「並點投放」和「移動箱房」定時定點收運模式。「看到垃圾箱房乾淨整潔,居民進行生活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也變高了。」建新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萬莉娜說。

天平街道還結合網格化2.0智慧平臺建設,建成並投用一批智能感知垃圾箱房,讓居民抬手就能將垃圾直接投入,體驗感提高。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如今,上海1.3萬餘個居住區的垃圾分類達標率由2018年底的15%提高到2019年底的90%,基本形成了垃圾全程分類收運體系。

按照「定點要堅持,定時要靈活,撤桶要鼓勵,破袋要引導」的要求,上海堅持因地制宜推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制度,堅持精細化管理,切實做好「一小區一方案」,得到了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五裡橋街道海悅花園小區有上千戶居民,居委會公示撤桶方案後,有居民表示,《條例》並沒有強制撤桶條款,物業費中包含了每層樓道的垃圾回收費用,不該撤桶。

居民區黨總支、居委會聯合小區業委會與物業管理公司為此在小區內開展了調研,對居民提出的意見進行徵詢,設定了「集中投放」和「自治投放」兩個方案。其中,「自治投放」的前提是每個樓層所有住戶籤約,確保乾濕垃圾有效分類,若連續5天不達標,居委會有權撤走該樓層的垃圾桶,改為「集中投放」。

「籤約後設乾濕垃圾桶,桶長負責制落實責任,小區品質觀察員同樓棟監督,垃圾管理員規範收集,每周公示。」這是居民協商後的自治公約。籤約後,約11個樓層垃圾分類投放沒能達標,遂按約定撤桶。

最終,約35%的居民自願「集中投放」,更多居民實行「自治投放」。一個小區兩種投放方式,管理民主讓居民心氣順了,生活垃圾分類真正落到了實處。

為進一步方便居民分類投放垃圾,今年,上海將完善分類投放點設備配套,並在綜合考評中新增了「垃圾投放點採取異味控制措施,收集點配有洗手裝置」等要求。

但相關數據也顯示,高校、醫院、交通樞紐等場所的垃圾分類實效有待提高,快遞、餐飲、旅館等行業源頭減量仍是難題。

今年,上海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將在去年的基礎上,針對重點難點問題,進一步做好推進工作。

鞏固提升生活垃圾分類實效。完善促進居民分類習慣養成的長效機制,鞏固提升居住區垃圾分類成效,著力提高單位垃圾分類實效,實現95%以上居住區和單位生活垃圾分類實效達標,85%以上街鎮達到「示範街鎮」標準;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達到6000噸以上,有害垃圾日均分出量達到1噸以上,溼垃圾日均分出量達到9000噸以上,幹垃圾日均處置量控制在1.68萬噸以下,垃圾資源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著力完善全程分類體系。優化可回收物「點站場」體系功能布局,完成6000個居住區服務點功能提升;新增幹垃圾焚燒和溼垃圾資源化利用總能力3450噸/日,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改善清運車輛形象,對清運過程中跑冒滴漏、垃圾拖掛現象進行監管和處罰;加強車容車貌管理,保持對混裝混運行為的「零容忍」高壓態勢。

攻堅突破重點難點問題。採取「科技+管理」模式,破解誤時投放點管理、破袋投放引導等難題。推進建立可追溯信息化系統等,對源頭分類行為進行監管。堅持「條管塊督」相結合,有效提升高校、醫院、交通樞紐、公共場所分類實效,積極推進快遞、餐飲、旅館等行業源頭減量。提高低價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沈則瑾)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焦點

  • 上海生活垃圾不分類不收運細則來了!
    針對條例公布以來最受關注的"不分類不收運",記者今天從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獲悉,相關細則《對不符合分類質量標準生活垃圾拒絕收運的操作規程(試行)》(以下簡稱為《操作規程》)今天正式公布,並計劃在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示範街鎮率先試點運行。
  • 上海垃圾分類一周年:居民區達標率超90%,基本建成全程分類體系
    上海已經基本建成垃圾分類全程分類體系。如今,上海正在實施「十、百、千、萬」工程,上海也已經基本形成社會宣傳動員體系。其中,「十」是指,上海成立了16支區級志願者服務分隊53支街道(鄉鎮)志願者服務隊。「百」是指,上海聘任市、區生活垃圾管理社會監督員940名,135個街鎮申報創建成為示範街鎮。
  • 上海:生活垃圾不分類將被拒絕收運,拒不改正的移送城管處罰
    在上海,垃圾運輸單位將拒絕收運混合垃圾。《操作規程》明確,在生活垃圾交付點擬交付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溼垃圾、幹垃圾等不同類別垃圾中明顯混有其它類別生活垃圾,或混有建築垃圾、工業垃圾、醫療垃圾的,該類別分類垃圾即不符合分類標準。根據要求,收集、運輸單位在生活垃圾交付點發現擬交付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溼垃圾、幹垃圾不符合分類標準的,應當告知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並要求其改正。
  • 新疆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96%行政村
    截至目前,新疆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行政村8823個,覆蓋率達到96%,完成《自治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底,全區70%的鄉鎮和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的目標任務。
  • 2019年上海垃圾分類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無害化處理已達100% 垃圾...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上海市垃圾無害化處理已達100%,且垃圾焚燒無害化處理的比重越來越高。《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行動計劃》數據顯示,2018年上海市溼垃圾處理產能為3480噸/日,包括處理能力300噸/日的上海黎明處理場、180噸/日的上海環興環境等處理單位,與理論產能相比目前的處理能力明顯不足。
  • 圍繞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建設推進落實情況,上海市政協專題調研
    本文圖片均由金松 攝9月3日下午,上海市政協開展「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建設推進落實情況」專題調研,市政協副主席李逸平參加。據市綠化市容局介紹,目前本市已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最後,政協委員實地察看了上海師範大學生活垃圾分類情況。針對可回收物,學校通過引進社會資源,在重點區域安裝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針對有害垃圾,學校配置了專門的分類容器;針對溼垃圾,學校與企業合作,設置了智能溼垃圾源頭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機;針對幹垃圾,學校通過與屬地部門良性互動,集中設置了幹垃圾壓縮處理設備。
  • 分享一下上海市垃圾分類工作的經驗
    上海先後出臺《上海市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辦法》《關於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實施方案》《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行動計劃
  • 芬蘭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4%,所有廢物分類收運
    2015年時,芬蘭的人均生活垃圾年產生量是500千克,相當於每人每天1.37千克。自2000年起,該國的生活垃圾產生量就一直在每年240萬噸至每年280萬噸間振蕩,既沒有出現明顯的上升,也沒有出現明顯的下降。在2008年經濟危機後,產生量出現了稍許下行波動,但目前已經基本恢復到了危機前的水平。圖2.
  • 上海垃圾分類 從「新時尚」到「好習慣」
    市政府辦公廳發布《貫徹〈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推進全程分類體系建設實施意見》,市相關部門切實對照規,積極主動作為,制訂頒布賓館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生活用品目錄,生活垃圾總量控制辦法,溼垃圾農業資源化利用標準等44項《條例》配套文件。  五是社會宣傳動員高潮迭起。實施「十百千萬」工程,社會宣傳動員體系基本形成。
  • 蕪湖市生態環境局著力構建有害垃圾收運處置體系
    蕪湖市生態環境局著力構建有害垃圾收運處置體系 2020-12-09 2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通過全省評估
    tax龍門縣人民政府 為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工作,我縣將該項工作與「美麗鄉村·清潔先行」活動結合起來,把工作納入鄉鎮績效考核和黨政正職責任考核內容,並由縣、鎮籤訂工作責任書,對考核先進的鎮、村實行獎勵,對落實不到位的鎮、村進行通報,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格局,同時實行領導幹部「包片掛點」責任制。
  • 安慶市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出臺 這四種生活垃圾分類要...
    ,形成「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的城市文化氛圍。根據《實施方案》安慶將分階段建成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到2020年底全市城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公共場所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達到全覆蓋;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率達到20%以上;完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建設,形成比較完善的生活垃圾分類體系;
  •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關註上海垃圾分類:下足繡花功,形成新時尚!
    垃圾分類看似舉手之勞的小事,但對常住人口超過2400萬的超大型城市來說,卻是一場城市精細化管理大考。從市政部門到基層社區,上海各機關單位遵循「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過程綜合治理、全社會普遍參與」理念,全力推進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
  • 株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時間表、路線圖來了!(附垃圾分類投放指南)
    要落實全程分類,堅持城鄉統一標準,確保分類投放簡便易行、分類收集合理規範、分類運輸對應配套、分類處理抓好集中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形成環環相扣的工作閉環。要強化設施建設,堅持規劃引領,完善設施配套,突出市場運作,加快補齊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收運和處理設施的短板弱項。
  • 獨家述評 | 垃圾分類也要腦筋急轉彎
    垃圾分類,採取「科技+管理」模式,建立雙向監督機制,從智能監控裝置、車輛GPS設備到網格化管理,所有治理資源統統整合起來,從居民區、街道到全區建立投放、收集、運輸、中轉、處置五個環節的全程監管體系。這個全程監管體系,要破解的,正是生活垃圾分類中的常見難題。頭一樣,源頭分類投放。
  • 垃圾「刷卡」乘車 科技全程「護航」廣州黃埔智慧治理開創垃圾分類...
    通過近10年的探索與發展,黃埔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從無到有,從試點到全面鋪開,從初創到體系化,現已形成以長效機制為保障、以智能管理為支撐、以全社會宣傳發動為助力、以精準減量為抓手的工作局面。轉運「芯」時代實現全程監控、源頭追溯盛夏時節,垃圾若未能及時清理就會有異味散發。
  • 順德試點餐廚垃圾分類收運和處置,專車上門收運,統一集中處理
    垃圾分類逐步成為了順德的「新時尚」。昨日,記者從順德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了解到,作為世界美食之都的順德,餐飲業發達,民間廚風盛行,廚餘垃圾分類收運和處置也率先開展了探索。商場相關負責人介紹,廚餘垃圾分類收運和處置試點工作得到商場內的大中小餐飲商戶的支持,除了個別食肆正在協調之外,其餘餐飲商戶均已配合試點工作的開展,由指定的清運公司來處理潲水,「我們平時收運量大概是400到620千克左右,周六日、節假日的量多一些,大約是750到900千克。」廚餘垃圾收運車正在大信新都匯收運廚餘垃圾。
  • 垃圾分類怎麼搞?上海小夥伴有「秘笈」
    作為全國首個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城市,「先行先試」的上海小夥伴,有不少「秘笈」——秘笈一:一小區一方案有法律法規支撐,有全市動員全民參與,還有志願者全程引導……去年7月生活垃圾分類正式實施前,上海生活垃圾分類的社會氛圍已然形成。但仍有不少街鎮和社區受各種歷史遺留因素和客觀條件限制,實施生活垃圾分類面臨極大挑戰。
  • 明年起實施 河北生活垃圾這樣分類
    河北省人大常委會法規一處處長劉漢春表示,除單位和個人要源頭分類外,條例明確收集、運輸和處理全程分類:收運企業必須配備專用車輛,不得混裝混運;處置企業要安裝監測設備,不得混合處理。與之匹配的,是「不分類、不收運,不分類、不處理」的監督機制,如果不按標準分垃圾,收運單位可以拒絕接收。混裝混運的,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
  • 「慢跑+撿拾垃圾」, 引領垃圾分類新風尚
    在做好分類方面,各區的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和示範社區創建工作正有序推進,全市2619家公共機構在今年10月底已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  鄧政明希望,參賽者在本次活動中跑出激情、跑出活力、跑出風採,並從自身做起積極參與垃圾分類,要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帶動身邊家人、朋友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活動中來,形成全民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